--
-->
楊士奇嗬嗬一笑道:“是對是錯,做了才知道不是?任命已下了,你還是去吧?”
“不去行不行?“楊崢哀求的問。⊙頂點小說,
楊士奇搖了搖頭道:“你是皇帝親自定的人選,你不是那是抗旨,抗旨的後果是什麽你應該知道,你也不想家裏如花似玉的老婆陪你上刑場不吧?”
“沒準兒她們願意呢?”楊崢沒好氣的道。
楊士奇忽得吹了一下胡子,瞪了他一眼,沒好氣的道:“她們願意,老夫可不願意?”
楊崢同樣沒好氣的道:“與你有什麽幹係?“
“違抗聖旨,按照我朝律法,是誅九族的大罪,老夫是你結義大哥,你說有沒有幹係?“楊士奇須發皆張的喝道。
楊大人登時歇了菜:“不去不行麽?“
“恐怕是不行?“楊士奇搖了搖頭。
楊崢得站起來狠狠瞪了楊士奇一眼道:“老狐狸,這事兒八成是你幹的好事,你說我怎麽倒黴,攤上了你這個大哥,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早早寫了《與楊士奇絕交書》呢,沒了這關係,沒準兒還沒這麻煩?“
楊士奇倒也不氣惱,輕輕一笑道:“這會兒寫還來得及?”
“想得美,這江南水這麽深,你這個大哥把人家推下了水,還不得搭把手啊?”楊大人沒好氣的罵道。
楊士奇笑道:“這個應該的,應該的,你放心,但凡你需要,咱這個當哥哥的也不含糊?”
“少來,不推我一把就不錯了?”楊大人怒罵道。
楊士奇一笑,也不接話兒,低頭喝茶。
“是,立刻出發嗎?”許久,楊大人輕聲問。
“本來是的,可皇帝還有些話兒要與你交代,待皇上交代完畢,你再走吧?”說著輕輕一歎,道:”江南雪災情況如何,已是十萬火急了,如不是皇帝有些話兒必須親自與你說,老夫恨不得你立刻啟程才好?“
“有你這麽當哥哥的,分分鍾把我往火坑裏推啊?“楊崢罵道。
楊士奇一笑道:“哪能啊,這分明是一塊蜜糖嘛,處理好了就受用無窮啊,旁人想去還沒這個機會呢,這不今日一早,顧佐還來老夫這兒哭訴呢?你看看都說咱這結義大哥沒照顧,沒我在,這等好差事哪能輪到你呢?“
楊崢這會兒掐死楊士奇的心都有,哼了聲道:“這等照顧,我寧願不要!”
楊士奇正要說話,忽聽得一陣腳步聲,跟著一張臉伸了進來,那雙骨碌碌亂轉的雙眼在落在了楊崢的臉上時,頓時露出了喜色,跟個驚喜的道:“楊大人可算找到你了,皇上讓咱家來請大人入宮說說話兒?”
這太監不是別人,正是王振,最近他被皇帝重用的意圖很明顯,所以他心情不錯,又看到了老熟人,臉上的神情自是藏不住。
聽了這話兒,楊崢瞪了一眼楊士奇心道:“看你做的好事?”
楊士奇一笑也不在意,低著頭喝茶。
楊崢正離開,忽的想起一件事,忙道:“楊大人有一件是我,我忘記告訴你,翰林院的那兩個天主教的傳教士你知道吧?“
楊士奇道:“聽弘濟說過?怎麽?他們惹出了什麽亂子了,還是翰林院的學生為難了他們?“
楊崢搖了搖頭道:“那倒沒有,是他們想在京城建立一座教堂好用於傳播天主教意,這事兒在大明尚是個開端,他們派人來找我,我雖引薦他們,但開設教堂是件大事,還是告知一下內閣為好,也好聽聽你的意見?”
楊士奇恩了聲,與這些傳教士他多少也知道些,他們打出的旗號是“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教士,因為仰慕中國,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這裏侍奉天主。”這話兒說得委婉,說到底是他們不敢直接回答傳教的目的,否則他可能會被驅逐。為了傳教,他們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棱鏡等。其中還有《十四行詩》,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這事兒他沒少聽楊溥提起,甚至說許多西方的文明、學問、詩詞不亞於我們,尤其是那個意大利的詩人彼得拉克,此人天賦異稟,年紀輕輕就成了運用十四行詩體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寫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詩,匯集成《抒情詩集》,獻給他的情人勞拉。在他筆下的十四行詩,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每行詩句十一個章節,通常用抑揚格。使得詩詞音韻優美,的確不錯。一時在翰林院很流行,偶有詩作通過楊溥傳到了內閣,所以楊士奇對於這種奇怪的詩詞也有些了解,他不得不承認,雖不如唐詩宋詞押韻來得嚴格,但在感情的表達上,的確是不錯的選擇,頗有幾分宋詞的格調,算得上是一種新的格調,學一學倒也無妨。
比起這詩詞,他更關注的是一本叫《地理學指南》,此書充分地解釋了怎樣從數學上確定緯度和經度線。然而,沒有一條經線是用天文學方法確定的,僅僅少數的緯度線是這樣計算的。將陸上測量的距離歸算為度,就在這無把握的網格上定出地區的位置。海麵上的距離,簡直是猜測出來的,但不可否認,這本書中的確存在許多大明不知道的東西,對於即將到來的西洋之行,幫助極大。也正是這一點,讓他對這幾個傳教士有了些關注。
得知他們進入大明後,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讚: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歎“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這些讚美之言,無論是誰喜歡聽的,身為首輔的楊士奇也不例外。
讓他更滿意的是,這些傳教士不似往日的傳教士對大明學問充滿了鄙視,動不動鬧出動靜不同,他們來京師後,開始傳教,起初傳教十分低調。神父們行事小心謹慎,主要精力都在學習漢語和中國的禮節習俗,以博得中國人尤其是官員們的信任。他們身穿佛教僧侶的服飾,認為這樣能夠博得人們的好感,而且他們也覺得這與天主教神父的裝束相差不大。這也使中國人更加相信他們是遠道而來的僧人。他們在這裏掛上了聖母瑪利亞的畫像,許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來跪拜,他們感到非常興奮。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講這更多是出於禮節性的,而沒有宗教意義。也有記述說,他們擔心中國人看到瑪利亞的畫像會誤認為他們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掛了基督像。 可以說,這次來的傳教士不再為了西方的某些原則而不可理喻。相反,他們變的很好說話,甚至為了傳教,對教義做出了改變,讓他們的教義,教會更讓大明人接受,非但如此,他們知道大明士大夫十分的好學,竟以西方科學來武裝自己,如前麵所說的地理,天文學也是一大手段,這些知識無疑豐富了大明士大夫的大腦,增長了他們的見識,甚是在某些方麵,他們的知識的確要實用了許多,如天文上,這次能提前預測到大雪,據說就是因為傳教士利用西方先進的天文知識,預測到了這一結果,這樣的傳教當然受到歡迎。
比起往日一本正經的傳教士,他們深知入鄉隨俗的道理,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就這大半年的功夫,京城就開始有 他們翻譯了《十誡》《主的祈禱》和《聖母讚歌》,以及《教理問答書》,敦厚、博學是京城士大夫,百姓對這次傳教士的評價,許多大明人對天主教產生興趣,據說有許多士大夫去學習那個什麽記憶法,竟十分有用,無疑是讓京城人對傳教士甚有好感。
就是他這個首輔,偶爾也會看一看他們的教義,不用說其他官員了,據他所致,京城就有十分之一的官兒,知道這些傳教士,知道《天主實錄》,以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但好感也隻是好感,大明人並沒有深入一步。說到底還是因為大明人對傳教士了解太少,無論是他們翰林學院老師的身份,還是他們《天主實錄》的刊行,中國人始終是把它當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國人對於基督教還沒有多少實質的認識。
-->
楊士奇嗬嗬一笑道:“是對是錯,做了才知道不是?任命已下了,你還是去吧?”
“不去行不行?“楊崢哀求的問。⊙頂點小說,
楊士奇搖了搖頭道:“你是皇帝親自定的人選,你不是那是抗旨,抗旨的後果是什麽你應該知道,你也不想家裏如花似玉的老婆陪你上刑場不吧?”
“沒準兒她們願意呢?”楊崢沒好氣的道。
楊士奇忽得吹了一下胡子,瞪了他一眼,沒好氣的道:“她們願意,老夫可不願意?”
楊崢同樣沒好氣的道:“與你有什麽幹係?“
“違抗聖旨,按照我朝律法,是誅九族的大罪,老夫是你結義大哥,你說有沒有幹係?“楊士奇須發皆張的喝道。
楊大人登時歇了菜:“不去不行麽?“
“恐怕是不行?“楊士奇搖了搖頭。
楊崢得站起來狠狠瞪了楊士奇一眼道:“老狐狸,這事兒八成是你幹的好事,你說我怎麽倒黴,攤上了你這個大哥,早知如此,當初還不如早早寫了《與楊士奇絕交書》呢,沒了這關係,沒準兒還沒這麻煩?“
楊士奇倒也不氣惱,輕輕一笑道:“這會兒寫還來得及?”
“想得美,這江南水這麽深,你這個大哥把人家推下了水,還不得搭把手啊?”楊大人沒好氣的罵道。
楊士奇笑道:“這個應該的,應該的,你放心,但凡你需要,咱這個當哥哥的也不含糊?”
“少來,不推我一把就不錯了?”楊大人怒罵道。
楊士奇一笑,也不接話兒,低頭喝茶。
“是,立刻出發嗎?”許久,楊大人輕聲問。
“本來是的,可皇帝還有些話兒要與你交代,待皇上交代完畢,你再走吧?”說著輕輕一歎,道:”江南雪災情況如何,已是十萬火急了,如不是皇帝有些話兒必須親自與你說,老夫恨不得你立刻啟程才好?“
“有你這麽當哥哥的,分分鍾把我往火坑裏推啊?“楊崢罵道。
楊士奇一笑道:“哪能啊,這分明是一塊蜜糖嘛,處理好了就受用無窮啊,旁人想去還沒這個機會呢,這不今日一早,顧佐還來老夫這兒哭訴呢?你看看都說咱這結義大哥沒照顧,沒我在,這等好差事哪能輪到你呢?“
楊崢這會兒掐死楊士奇的心都有,哼了聲道:“這等照顧,我寧願不要!”
楊士奇正要說話,忽聽得一陣腳步聲,跟著一張臉伸了進來,那雙骨碌碌亂轉的雙眼在落在了楊崢的臉上時,頓時露出了喜色,跟個驚喜的道:“楊大人可算找到你了,皇上讓咱家來請大人入宮說說話兒?”
這太監不是別人,正是王振,最近他被皇帝重用的意圖很明顯,所以他心情不錯,又看到了老熟人,臉上的神情自是藏不住。
聽了這話兒,楊崢瞪了一眼楊士奇心道:“看你做的好事?”
楊士奇一笑也不在意,低著頭喝茶。
楊崢正離開,忽的想起一件事,忙道:“楊大人有一件是我,我忘記告訴你,翰林院的那兩個天主教的傳教士你知道吧?“
楊士奇道:“聽弘濟說過?怎麽?他們惹出了什麽亂子了,還是翰林院的學生為難了他們?“
楊崢搖了搖頭道:“那倒沒有,是他們想在京城建立一座教堂好用於傳播天主教意,這事兒在大明尚是個開端,他們派人來找我,我雖引薦他們,但開設教堂是件大事,還是告知一下內閣為好,也好聽聽你的意見?”
楊士奇恩了聲,與這些傳教士他多少也知道些,他們打出的旗號是“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教士,因為仰慕中國,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這裏侍奉天主。”這話兒說得委婉,說到底是他們不敢直接回答傳教的目的,否則他可能會被驅逐。為了傳教,他們從西方帶來了許多用品,比如聖母像、地圖、星盤和三棱鏡等。其中還有《十四行詩》,帶來的各種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眾多好奇的中國人。特別是他帶來的地圖,令中國人眼界大開。這事兒他沒少聽楊溥提起,甚至說許多西方的文明、學問、詩詞不亞於我們,尤其是那個意大利的詩人彼得拉克,此人天賦異稟,年紀輕輕就成了運用十四行詩體最主要的代表。他一生寫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詩,匯集成《抒情詩集》,獻給他的情人勞拉。在他筆下的十四行詩,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每行詩句十一個章節,通常用抑揚格。使得詩詞音韻優美,的確不錯。一時在翰林院很流行,偶有詩作通過楊溥傳到了內閣,所以楊士奇對於這種奇怪的詩詞也有些了解,他不得不承認,雖不如唐詩宋詞押韻來得嚴格,但在感情的表達上,的確是不錯的選擇,頗有幾分宋詞的格調,算得上是一種新的格調,學一學倒也無妨。
比起這詩詞,他更關注的是一本叫《地理學指南》,此書充分地解釋了怎樣從數學上確定緯度和經度線。然而,沒有一條經線是用天文學方法確定的,僅僅少數的緯度線是這樣計算的。將陸上測量的距離歸算為度,就在這無把握的網格上定出地區的位置。海麵上的距離,簡直是猜測出來的,但不可否認,這本書中的確存在許多大明不知道的東西,對於即將到來的西洋之行,幫助極大。也正是這一點,讓他對這幾個傳教士有了些關注。
得知他們進入大明後,對中國文明非常稱讚:除了還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的偉大乃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中國其實就是一個世界。”他感歎“柏拉圖在《共和國》中作為理論敘述的理想,在中國已被付諸實踐。”而且他還發現中國人非常博學,“醫學、自然科學、數學、天文學都十分精通。”這些讚美之言,無論是誰喜歡聽的,身為首輔的楊士奇也不例外。
讓他更滿意的是,這些傳教士不似往日的傳教士對大明學問充滿了鄙視,動不動鬧出動靜不同,他們來京師後,開始傳教,起初傳教十分低調。神父們行事小心謹慎,主要精力都在學習漢語和中國的禮節習俗,以博得中國人尤其是官員們的信任。他們身穿佛教僧侶的服飾,認為這樣能夠博得人們的好感,而且他們也覺得這與天主教神父的裝束相差不大。這也使中國人更加相信他們是遠道而來的僧人。他們在這裏掛上了聖母瑪利亞的畫像,許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來跪拜,他們感到非常興奮。但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講這更多是出於禮節性的,而沒有宗教意義。也有記述說,他們擔心中國人看到瑪利亞的畫像會誤認為他們的神是女性的,而改掛了基督像。 可以說,這次來的傳教士不再為了西方的某些原則而不可理喻。相反,他們變的很好說話,甚至為了傳教,對教義做出了改變,讓他們的教義,教會更讓大明人接受,非但如此,他們知道大明士大夫十分的好學,竟以西方科學來武裝自己,如前麵所說的地理,天文學也是一大手段,這些知識無疑豐富了大明士大夫的大腦,增長了他們的見識,甚是在某些方麵,他們的知識的確要實用了許多,如天文上,這次能提前預測到大雪,據說就是因為傳教士利用西方先進的天文知識,預測到了這一結果,這樣的傳教當然受到歡迎。
比起往日一本正經的傳教士,他們深知入鄉隨俗的道理,教士們一踏上中國土地,便開始精心研習中國語言文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話為目標。這些西方修士入鄉隨俗,脫下僧袍,換上儒服,住進中式房屋,並潛心研究中國經史和倫理,尋找其中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點。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過程中,這些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又熟讀漢文典籍的西方傳教士,自然贏得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從而達到其傳播信仰的目的,就這大半年的功夫,京城就開始有 他們翻譯了《十誡》《主的祈禱》和《聖母讚歌》,以及《教理問答書》,敦厚、博學是京城士大夫,百姓對這次傳教士的評價,許多大明人對天主教產生興趣,據說有許多士大夫去學習那個什麽記憶法,竟十分有用,無疑是讓京城人對傳教士甚有好感。
就是他這個首輔,偶爾也會看一看他們的教義,不用說其他官員了,據他所致,京城就有十分之一的官兒,知道這些傳教士,知道《天主實錄》,以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但好感也隻是好感,大明人並沒有深入一步。說到底還是因為大明人對傳教士了解太少,無論是他們翰林學院老師的身份,還是他們《天主實錄》的刊行,中國人始終是把它當作佛教流派而已,中國人對於基督教還沒有多少實質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