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布也多有記載,左法兒、阿胡那、八思兒、木克郎、克瓦塔兒、苦思答兒、古裏牙這些地名國家都可以清晰的從圖上尋到,雖不如前世地圖一目了然,但耐心點還是能尋得準確的地理位置。


    地圖的兩側放著是半人高的櫃子,櫃子上放著各種海航儀器用具,許多多有標明如何實用,如“砍木為盤,書刻幹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這是對航向的運用,再如對海道針經的運用,太倉港口開船用丹乙針一更平吳淞江,用乙卯針一更到南匯嘴。對水紋的運用則是打水十二托,灣頭相連,好拋舡。內灣是占城蜂頭港。山上鳥木甚多,有礁出水,不可近。雖隻是短短幾句話,其作用卻是巨大的。


    前世文字記載,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鬥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是海航上的奇跡。


    在楊崢看來,所謂的奇跡實則是建立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之上,單是海航圖他們都留下了不小於千幅,各種海上的資料,各種應對海上經驗早已超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海上船隊,他們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用於聯係方這等看起來,這等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莫不是認認真真的對待,可以說真是這種認真的精神造就了鄭和艦隊的偉大。


    楊崢的官職雖大於鄭和,但與寶船而言,鄭和才是地道的主人,所以客隨主便,鄭和落了主位,然後依次是楊崢、沈豔秋、王景弘,以及船上其他幾個身居要職的太監。


    上了茶湯,眾人各自寒顫了幾句,便放開了初見的拘束,鄭和笑著道:“楊大人還是雄風不減當年啊?“


    楊崢哈哈一笑道:“再不見當年也不如今日鄭公公老驥伏櫪誌在千裏啊?“


    兩人各自一愣,隨即揚天哈哈大笑不止。


    好一會兒才聽著鄭和歎了聲,道:“咱家能再一次出海,率領寶船多虧了大人當日舌戰群儒,向天下說清楚了厲害關係,也讓天下人明白了咱家的西洋之行並非一味的禍國殃民,若非如此,也不會有咱家今日了?“鄭和一臉的誠懇,此番重新出海對於他的意味著什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因此對於當日楊崢當日的鼓舞,以及援助之情十分感激,這些年時時掛在心頭,此番出海在即,便想到在此地見他一麵,以表當年援助之情。


    這事兒旁人不知,楊崢心裏可清楚的很,依前世文史所載宣德帝以外番多不來朝貢,命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鄭和率領二萬七千餘官兵,駕駛寶船六十一艘,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經徐山、十日到江蘇太倉,二十日出太倉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駐留約一個月,在此期間,鄭和在劉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宮,宣德六年春天,天妃宮修建完畢,鄭和立《通番事跡記》碑:“……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官兵數萬人,海船數百艘,自太倉開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裏國,抵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餘國,涉蒼溟十萬餘裏……明宣德六年,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朱良、周滿、洪保、楊真,左少監張達等立奉命出海,這事兒記的很清楚,縱然沒有他這隻穿越五百年的蝴蝶,他相信以宣宗事事效仿祖父的性子,一旦等國力強盛了,下西洋之行勢在必行,與其說這是自己的功勳,不如說是曆史的必然,隻不過自己的恰逢其會罷了,他曾多次對此表示並非如此,可固執的鄭和愣是將這份情誼算在他的頭上,非但鄭和如此,就是朝廷的三楊也多次如此言語,每每解釋總不能讓人接受,加上自己這個兩世為人的身份也不好說出來,所以也隻好了接受了這份不是自己的又是自己的功勞,可對於鄭和的感謝,他卻始終表示不用如此。


    “公公客氣了,當日我不過是說了幾句大實話而已,算不得什麽,說起來公公能有今日,在楊某看來,這其中固然有皇上的支持,但更多是公公與諸位大人多年的堅持,是你們對海上的熱愛,熱愛和平的信念,早就了這次西洋之行,說起來這都是你們自己的功勳,與他人無關,公公日後不必如此了,否認可就是折煞了楊某了?“楊崢擺了擺手道。


    鄭和看他模樣,便知他不想在這事上多做糾纏,便也沒打算繼續多說下去,而是將話頭微微做出了轉移:“大人還知道當日對咱家所說的話?“


    楊崢心頭好笑,心想:“當日我與你說的話兒可多了,誰知道說了些那些話兒?”鄭和看他模樣,便知他心思,倒也沒讓他難看,自言自語的說了出來:“大人當日說過,若想讓我大明寶船一直走下去,直到世界的盡頭,就必須摒棄“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的理念,走上一條貿易合作,壯大我大明經濟勢力的道路,讓朝廷,讓百姓,讓天下工商業切切實實的感受下西洋的好處,才是長久之計?“


    “是有這一番話?“楊崢依稀記起當日似說了這一發話,當時也就事論事的說了一番,主要是針對永樂年下西洋之行,雖風風火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終究走的是“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的路子,這種路子聽起來是不錯,寶船也在下西洋貿易開放政策,為明朝政府帶來的利益,至少合黃金二三十萬兩,白銀千萬兩,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可與天下百姓,與天下商賈卻沒半分的好處,不能與天下共享利益的西洋之行,注定走不遠。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與返京的途中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這一停就是八年,朝廷反對下西洋之行的言論一直都不曾小下去,許多人臣子給出的理由便是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煆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在這種論調之下,數年裏,無人再敢提起下西洋,非但如此,從第七次航行結束,在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裏,大明再沒有舉行過一次海航,就算碰上了和平年月,哪個皇帝動了重下西洋的念頭,朝臣也以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的理由給否決了,而皇帝也說不得什麽,以至於最後大臣為了斷絕皇帝下西洋的念頭,幹脆將下西洋的一幹資料焚燒了事,這一切瘋狂的舉動背後,說到底還是大明的寶船,名為取寶,取的寶物卻不是天下之寶,卻不能用之天下,不讓人眼熱才怪,一句“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就讓昔日轟轟烈烈的西洋之行,徹底淹沒在曆史的洪流之中,再也不見其蹤影。


    楊崢到是沒想到鄭和還記著一番話,略顯驚訝,一時也不知對方為何單單提起這句話。


    好在鄭和不是一個拖拉之人,稍作沉吟後道:“大人的這一番話可謂是一句話驚醒夢中人,咱家自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奉命率士兵二萬八千餘人出使西洋,到永樂二十年二八月十八率領船隊回國,先後曆經十九年,前後共有六次,到過的國家先後有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裏、甘巴裏、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三十幾個,咱家原以為咱家所率的寶船隻需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便可,與貿易上不從有任何的顧忌,事實上我朝永樂雄才偉略,以霹靂手段促使這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文官迫於他的天威,在他生前不敢說什麽。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