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走到前方的船板上,背負著雙手看向了岸邊,此時已是夕陽斜照,沒了最初的興奮,岸上的人數已少了不少,剩下也就是一幫商家,他們將小船兒,躲在樹蔭下,纜繩拴在案頭的樹根上,隨波蕩漾,他們或素雙手抱頭躺在烏篷船裏歇息,或是在船頭放下一根竹竿,凝神垂釣,更多的則是圍在茶幾旁與家人煮茶談天,樹上偶爾傳來幾聲知了之聲,顯得有些吵鬧,但終究是黃昏降至,沒了暑氣,知了的叫聲也無人理會了。


    鄭和看了許久,才緩緩轉過身來看了一眼楊崢道:“人生在世其實是一半一半而已。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男人,一半是君子,一半是動物。友誼,一半是遷就,一半是尊重。婚姻,一半是執著,一半是無奈。家庭,一半是付出,一半是收獲。愛情,一半是經營,一半是珍惜。夫妻,一半是容忍,一半是體貼。孩子,一半是天賦,一半是培養。父母,一半是孝順,一半是陪伴。金錢,一半是歡喜;一半是憂愁。生活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幸福一半是感覺,一半是知足。夢想一半是勇氣,一半是幻覺。人生一半是清醒,一半是糊塗。人世間既是一半一半的,咱家又豈敢求大人做得圓滿呢?“


    楊崢默默地將這番話兒嘀咕了兩聲:“人世間或人、或物。都是一半一半,不曾有圓滿?“


    鄭和似沒有停下的意思,繼續說了下去:““人”“謀”是自,“天”“成”是來;“人”“謀”在前,“天”“成”在後;先有“人”“謀”,後有“天”“成”;有了“人”“謀”,天下事並非你努力做了就一定有“天”“成”;但終歸會有


    “天”“成”;但沒有“人”“謀”,絕不會有“天”“成”!商業也好,市舶司也罷,是不是挽救下西洋的良藥,咱家不知,大人也不知,咱家相信就連佛祖也未必知道,大人又何必枉自擔憂呢?”


    楊崢道:“話雖不錯,可凡事終有個結果,我真不知我這麽做了,是對還是錯,若對了固然是好,可錯了有該如何呢,後人該如何看我?曆史又該如何看我呢?“


    鄭和淡淡一笑道:“世間任何一件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千裏之路,始於足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大人的使命是做好市舶司,做好商業,而不是糾結對於錯,世間的事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什麽是對,什麽是錯,早已模糊在一起了,怕是聖人也分不開了,大人有何必對此耿耿於懷呢?一斤米,在炊婦眼中是幾碗飯;在酒商眼中是幾杯酒。米還是米!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相同,這就好比世間的對與錯早已是模糊在一起的東西,大人若糾結如此,難免讓人失望了?”


    楊崢苦笑了聲,道:“如此說來,這事情我是不做也得做了,做也得做了?”


    鄭和嗬嗬一笑道:“天命所歸,大人該當仁不讓,方顯英雄本色?”


    楊崢道:“我可沒想做英雄,英雄都是短命的,沒聽說麽行的英雄路,入的英雄塚!我還年輕,還有大把的好日子沒過呢,同學少年都不賤,五陵輕衣馬自肥,咱就該穿輕飄飄特瀟灑的衣服,騎著肥碩健壯的馬,那才不枉人世間走一遭呢,做英雄誰愛做誰做去,我可沒這個興趣?”


    這一番帶著抱怨,又帶著自嘲的話兒頓時引得眾人哈哈大笑,船上略顯壓抑的氣氛頓時變得歡快起來。


    鄭和見他答應,十分高興,不顧兩人年紀的差距,對著楊崢畢恭畢敬的行了一個大禮道:“一切拜托了?“


    楊崢豈敢受這一拜之禮,上前一步,雙手拖住鄭和的臂膀,道:“公公不必如此,楊某自當盡力?”


    鄭和聽了這話,方才站起身來,正要拉著楊崢再說些細節的話兒,卻見一個太監急急忙忙走了過來,衝著鄭和道:“大人風向有變,寶船必須即可離開此地?”


    鄭和輕輕一歎,看了楊崢重新抱了抱拳道:“大人……?”


    楊崢那一張滿是風霜的老臉,不知為何竟忍不住鼻子一酸,若說這世間還有誰知道鄭和這一次出海是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的話,那這個人就是他了,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魯謨斯,於二月二十八日開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裏,二十日回洋。鄭和即在此期中病故。遺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一代航海家就此離去,此後世間再無鄭和。


    看著眼前的這個依依惜別的老頭,他知道這一別就是永別,心頭湧起的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卻剩下了兩個字:“珍重!“


    “珍重!“鄭和同樣抱了一拳,緩緩從嘴裏吐出了這兩個字。


    夕陽如火,映射在船上,映在兩人的臉上,遲遲沒有散去,這一聲珍重似永不會遠處一般。


    下了船隻,站在岸邊楊崢望著漸漸遠去的寶船喃喃自語了聲:“珍重!“


    京城的東暖閣是剛剛修建的,隨著登基的這幾年,先後評定了漢王之亂,邊疆韃子之亂,宣宗為人也是知人善任,勵精圖治,短短幾年的功夫,大明徹底從當初的亂攤子走了出來,此期間的糧食產量繼續增長。洪武年間平均每年稅糧二千餘萬石,永、熙、宣年間平均每年稅糧增至三千一百餘萬石。全國各地的倉儲都極為充裕。“洪、永、熙、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官私手工業蒸蒸日上,采鐵、造船、製瓷、織染、軍器、火藥的製作以及特種手工藝和土木建築,在質量上均超過了前代水平,在數量上也成倍增長,停了八年的西洋也下了海,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頗有繁榮昌盛之象,這樣的局麵讓年輕的皇帝著實高興一番,眼看朝廷開始富裕了,百姓也豐衣足食了,皇帝想到自己多年想建一座暖閣,都不曾實現,終於在今年開春下達了修建東暖閣的要求。


    對於皇帝的這個要求,戶部起先是不同意的,說是浪費國家財力,這銀子該有皇帝的內庫出才是,但顧慮到皇帝登基六年,與民休養生息政策,任賢納諫,君臣關係融洽,天下承平,當今聖上除了在太皇太後的壽宴上添了些寶物之外,這六年來都不曾添任何的東西,這一方麵固然有永樂留下的亂攤子,戶部那不出銀子來,另一方麵也是皇帝體恤民情,深知國家之艱難,所以對於這次的要求,尚書郭大人與內閣斟酌了一番後還是答應了,從戶部撥出了一筆銀子,讓皇帝把這個暖閣修起來。


    暖閣從今年開春便動了工,在數萬能工巧匠的製造下,隻用了短短三個月便修建完成,整個暖閣采用冬暖夏涼的方式,冬日可以在內部放下屏風,風吹不進來,地下放如地火,使得裏麵溫暖如春,夏日則放開屏風,任由風出進來,四周的壁櫥的暗格裏放入冰塊,風一吹,暖氣便從暖閣裏吹出來,使得暖閣溫潤涼爽,這一番設計為宣宗所歡喜,對修建的工匠沒少嘉獎。


    此時的暖閣裏,宣宗斜躺在一張太師椅上,做了一天的朝,已累得厲害,這幾年坐下來,他的精力還在,可不比最初的那幾年,時時有力不從心之感,所以許多瑣事,他不在朝廷上處理,而是讓內閣拿到暖閣來斟酌處理,這樣的好處,他身子骨可以得到歇息,事情也可以能很好的處理,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對此內閣自是沒有意見,每日早朝後便有首輔楊士奇稍作整理帶到暖閣來與皇帝一同處理。


    此時楊士奇就坐在了皇帝的對麵,因皇帝正在丹青,對於皇帝的這點喜好,舉國皆知,可對一點卻無人反對,皇帝雖是天子,但也是人,也該自己的愛好,隻要在其位謀其政不耽誤了國事便可,事實上這幾年皇帝的表現可謂是大明開國以來最好的,他沒有洪武爺永樂帝的獨斷專行的淩厲,比二帝相較性子更多的隨了父親仁宗,骨子裏少了殺伐之氣,多了儒雅之氣,同時又不缺乏王者霸氣,這種仁者之風,使得文武百官從洪武永樂一朝的高壓下解脫了出來,群臣關係融洽,同心協力,在登基的六年裏,皇帝敬禮大臣,勤恤民隱,慎於用人,嚴懲貪官汙吏,官員各司其職,施展才幹,精忠報國,短短六年的功夫,使得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不得不說這與皇帝的性子有莫大的關係。


    楊士奇與丹青筆墨並無多大的興趣,看了一陣,便覺無趣,眼看皇帝還有一陣子,便隨意打量這間暖閣起來,雖來了多次,但往日匆匆忙忙也不曾細看過,今日難得有這個功夫,看看也無妨。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