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經過自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效果很明顯,太監的力量迅速膨脹,許多地方幾乎可以達到與文官抗衡的地步,以至於他聽到許多人太監高興的說這幾年的權利變化,說是“永樂間差內官到五府六部稟事,內官俱離府、部官一丈作揖。路遇公、侯、駙馬、伯,下官旁人。今則呼喚府、部官如呼所屬。公、侯、駙馬、伯路遇內官,反回避之,且稱呼以翁父矣。”太監力量的強大,對皇帝而言是一件喜憂參半的事情,喜的是有太監的參與,皇權得以保障,文官的力量得以牽製,但憂的是這些人都是出自紫禁城,算是皇帝一手提拔的,到了地方上,因底子薄弱,加上人脈也不足,難免會打著皇帝的旗號做事,加上他們做事手段不如文官高明,見識上又很難提出卓越的見識,做了壞事而又不知收斂,因此很容易引起百姓的反感,而文官抓住這些把柄,自是大肆宣揚,一來二去,太監的嘴臉在百姓心目中,無疑是大大的奸臣了,而無知的百姓大部分人難免將這筆賬算在自己的頭上,言官更是趁機博取名望,可以說在這一點上,宣宗一直很苦惱,近日來一直思索著解決的法子,如何讓他手下的太監,既能給自己牽製文官,又不給自己丟臉鬧事這問題他深奧,又尋人商議不得,一時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卻不想碰上了劉公公與寧王合謀圖謀蘇州城的事,劉公公是他信任的太監,派往蘇州坐鎮給的權勢也不小,這也是看他平日裏在宮中還算機靈,辦事也算幹練,本想著他在蘇州好好坐鎮幾年,隨著楊崢把蘇州城治理好,論功行賞的時候,也順帶提提他,借此機會給手下的一幫太監長長臉,卻沒想到這個自己給予莫大希望的太監,竟是這樣一個混賬東西,非但在蘇州城什麽事都沒做成,還弄了這麽一件大案,心頭難免有些氣惱,接下來又聽到了一些種種不法之事,憤怒之餘,也就答應了文官的要求。
可一答應他便開始後悔了,文官打的是什麽主意,他不是看不明白,尤其是內閣這次的力度,非但聯合了言官,就是地方上的官兒,南京方麵也相互配合,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把他一手提拔扶持起來的太監,重新打回洪武爺時的局麵,這樣的局麵對於皇帝來說也並非不行,若他是洪武爺那樣手腕強勁的皇帝那倒也罷了,可他不是,讓他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他自問能做得到,可讓他手起刀落殺得滿朝文武百官膽戰心驚,他自問做不到,也下不出去這個手,既做不到這一點,那隻能想別的法子,而太監無疑是他唯一的屏障。這次文官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力量,讓他感到驚訝的同時,也暗暗有些擔心,擔心一旦按照文官的意願處決了這些太監,日後極少有什麽力量能牽製文官了,所以在內心深處,如何處決這些太監,他是抵觸的,這兩日也對文官避而不見,目的就是把這事兒好好思索清楚,這關乎的不是他一個人的權勢,而是整個大明朝,尤其是皇太子還隻有六歲。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海濤領著一幹太監跪在了門外,嚎啕大哭,許多太監趁機訴說自己的苦情,對於這一點,他相信其中有真,但也有假,太監沒有基礎,又不被文官待見,百姓甚至也沒什麽好感,唯有拉著虎皮裝腔作勢,殺人給自己立威,所以文官所奏的不法之事,他相信這些太監是做了,可心頭知道是一回事,如何取舍又是一回事了。好在這些太監還算聰明,知道這會兒來鬧騰,要知道如何處置,他正不知尋個什麽借口搪塞過去,這一哭一鬧恰好給了他的借口。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利了,宣宗雖按照內閣的意思做出了相應的懲罰,但在大致方向上還是做出了保留,如一些邊疆的中官就不撤回了,皇帝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將領來自世襲,若沒有這些太監看著,很難說他們會不會認真戍邊,對於這個理由,看起來有些牽強,實則是給出了問題的關鍵,明朝不但的士兵是世襲的,就是武將也是世襲的,通常一些立有重大軍功或者能力突出的武將,朝廷會給與世襲的職位,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雲南,戚繼光的祖先戚祥在這次戰爭中陣亡,換來了世襲武職,從此子孫代代習武。
世襲武將的職位分為兩種,襲職和蔭職。襲職是父輩死了以後,後輩才能接替前輩的職務;蔭職則是父輩未死仍然在任的時候,子孫就可以直接擔任的職務(不可世襲),蔭職可以隨父輩的職務升遷而升遷。襲職中還有一種,叫世襲罔替,就是說隻要這家人沒有絕後,這個職位永遠屬於這一家,別人是無法取代的。這種結果的好處不多,但壞處可不少,因武將的壟斷,少了競爭實力,加上長在深宮大院裏,造成了一些名將的後代大多怯懦和無能,有人曾指出,洪武永樂之初,武臣皆起自行伍,身經百戰,功名富貴,自我取之,故其名實相副。後世子孫,承襲舊勳,坐享高爵,固有不能彎弓跨馬者矣,此其名實相戾,無怪其不能將也。這種現象在洪熙初年就十分嚴重,洪熙元年四月初一,仁宗同時敕責遼東總兵官朱榮、山海永平等處總兵官陳英、甘肅總兵官費及所屬將領,謂其“溺於宴安,而懦弱不振”,“略不念朝廷付托之重,恬然自逸,未嚐一出巡視關隘,壯士健卒,留衛左右,饑寒窮苦無資之人,令守煙郭關口。”“上下相師成風,軍務都不留意,是以寇奄至而不覺,人被擄而不知。”世襲的武將虛弱無能,無疑引起了朝廷的不滿,皇帝想要了解情況,自然是請出自己最信任的人,太監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事實上太監也並非毫無才幹,論寫文章,打嘴仗他們不如文官,可說領兵打仗就自當別論了,隨成祖起兵,東征西討,或舍生忘死,引領燕兵直下南京的太監大有人在,鄭和、孟驥、雲祥、王彥等皆以敢戰聞名,而“(王彥)最敢戰先登”。永樂八年成祖北征蒙古,先戰於斡難河,再擊阿魯台,其護衛左右,勇當敵鋒者,也多是宦官。一大批有武將之才的太監,替朝廷坐鎮邊疆,無疑是對朝廷負責,內閣縱有天大的理由,在這一點上也不敢太過較真,誰也不敢保證沒了那些坐鎮太監,邊疆就能安然無恙,所以對於皇帝耍了無奈,內閣也不好說什麽,最終的結果,處罰的還是要處罰,隻是力度上可就斟酌了,最終的結果是但凡犯錯嚴重的坐鎮中官全部撤回,雲南、兩廣、四川、福建、湖廣、江西、浙江、大同每用一人,內監慎選以充,不得作威生事。其次,鎮守中官被禁止受理民訟,並且接受撫按官的考察和兵部的勘核,各地巡撫、總兵、巡按及有關官吏也有向中央彈劾不法中官的權利,鎮守中官完全納入了明代的地房政治製度之中。雖說沒能一舉將太監打回洪武時代,但取得了這樣的局麵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文官基本上都能接受,殊不知他們這次的放鬆,間接給了太監壯大實力的機會,還成就了大明第一個掌權太監,當然了這是後話,咱們暫且不表。
話說,京城的一些列動作,楊大人知道已是三個月後,在細細品味了雙方借用蘇州這次事件你來我往的爭鬥後,楊大人算是體會到做地方官的好處,也從心裏上明白為何寧王念念不忘蘇州城,再這樣的繁華的盛世,處在蘇州這樣一個人間的天堂,的確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寒山寺、虎丘、閶門、姑蘇哪一處都是美景,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那一種都是美食,還有這裏的話太柔,這裏姑娘太媚、這裏的巷子夠深、一切一切的讓人舍不得離開。
隨著寧王事件漸漸淡了去,蘇州似也恢複了平靜,這次大難不死的沈老爺子算是看明白了跟著誰才是最有保障,最有前途,至少不用擔心被人拿著做替罪的羔羊,所以從宣德六年十一月到宣德七年的五月半年的功夫,沈老爺子一心一意用在了經營生意上,沈家本是經商世家,沈老爺子經商的手段又高明,沒了往日那份算計的心思,做起買賣來,自是一把好手,麾下將近兩百人的商賈,在他的調教下,個個賺了盆滿缽滿,所經營的行當,也不再是先前的單一的絲綢、瓷器、茶葉、紙張等等。
可一答應他便開始後悔了,文官打的是什麽主意,他不是看不明白,尤其是內閣這次的力度,非但聯合了言官,就是地方上的官兒,南京方麵也相互配合,目的很明顯,那就是把他一手提拔扶持起來的太監,重新打回洪武爺時的局麵,這樣的局麵對於皇帝來說也並非不行,若他是洪武爺那樣手腕強勁的皇帝那倒也罷了,可他不是,讓他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他自問能做得到,可讓他手起刀落殺得滿朝文武百官膽戰心驚,他自問做不到,也下不出去這個手,既做不到這一點,那隻能想別的法子,而太監無疑是他唯一的屏障。這次文官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力量,讓他感到驚訝的同時,也暗暗有些擔心,擔心一旦按照文官的意願處決了這些太監,日後極少有什麽力量能牽製文官了,所以在內心深處,如何處決這些太監,他是抵觸的,這兩日也對文官避而不見,目的就是把這事兒好好思索清楚,這關乎的不是他一個人的權勢,而是整個大明朝,尤其是皇太子還隻有六歲。
就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海濤領著一幹太監跪在了門外,嚎啕大哭,許多太監趁機訴說自己的苦情,對於這一點,他相信其中有真,但也有假,太監沒有基礎,又不被文官待見,百姓甚至也沒什麽好感,唯有拉著虎皮裝腔作勢,殺人給自己立威,所以文官所奏的不法之事,他相信這些太監是做了,可心頭知道是一回事,如何取舍又是一回事了。好在這些太監還算聰明,知道這會兒來鬧騰,要知道如何處置,他正不知尋個什麽借口搪塞過去,這一哭一鬧恰好給了他的借口。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利了,宣宗雖按照內閣的意思做出了相應的懲罰,但在大致方向上還是做出了保留,如一些邊疆的中官就不撤回了,皇帝給出的理由很充分,將領來自世襲,若沒有這些太監看著,很難說他們會不會認真戍邊,對於這個理由,看起來有些牽強,實則是給出了問題的關鍵,明朝不但的士兵是世襲的,就是武將也是世襲的,通常一些立有重大軍功或者能力突出的武將,朝廷會給與世襲的職位,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藍玉奉朱元璋之命令,遠征雲南,戚繼光的祖先戚祥在這次戰爭中陣亡,換來了世襲武職,從此子孫代代習武。
世襲武將的職位分為兩種,襲職和蔭職。襲職是父輩死了以後,後輩才能接替前輩的職務;蔭職則是父輩未死仍然在任的時候,子孫就可以直接擔任的職務(不可世襲),蔭職可以隨父輩的職務升遷而升遷。襲職中還有一種,叫世襲罔替,就是說隻要這家人沒有絕後,這個職位永遠屬於這一家,別人是無法取代的。這種結果的好處不多,但壞處可不少,因武將的壟斷,少了競爭實力,加上長在深宮大院裏,造成了一些名將的後代大多怯懦和無能,有人曾指出,洪武永樂之初,武臣皆起自行伍,身經百戰,功名富貴,自我取之,故其名實相副。後世子孫,承襲舊勳,坐享高爵,固有不能彎弓跨馬者矣,此其名實相戾,無怪其不能將也。這種現象在洪熙初年就十分嚴重,洪熙元年四月初一,仁宗同時敕責遼東總兵官朱榮、山海永平等處總兵官陳英、甘肅總兵官費及所屬將領,謂其“溺於宴安,而懦弱不振”,“略不念朝廷付托之重,恬然自逸,未嚐一出巡視關隘,壯士健卒,留衛左右,饑寒窮苦無資之人,令守煙郭關口。”“上下相師成風,軍務都不留意,是以寇奄至而不覺,人被擄而不知。”世襲的武將虛弱無能,無疑引起了朝廷的不滿,皇帝想要了解情況,自然是請出自己最信任的人,太監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事實上太監也並非毫無才幹,論寫文章,打嘴仗他們不如文官,可說領兵打仗就自當別論了,隨成祖起兵,東征西討,或舍生忘死,引領燕兵直下南京的太監大有人在,鄭和、孟驥、雲祥、王彥等皆以敢戰聞名,而“(王彥)最敢戰先登”。永樂八年成祖北征蒙古,先戰於斡難河,再擊阿魯台,其護衛左右,勇當敵鋒者,也多是宦官。一大批有武將之才的太監,替朝廷坐鎮邊疆,無疑是對朝廷負責,內閣縱有天大的理由,在這一點上也不敢太過較真,誰也不敢保證沒了那些坐鎮太監,邊疆就能安然無恙,所以對於皇帝耍了無奈,內閣也不好說什麽,最終的結果,處罰的還是要處罰,隻是力度上可就斟酌了,最終的結果是但凡犯錯嚴重的坐鎮中官全部撤回,雲南、兩廣、四川、福建、湖廣、江西、浙江、大同每用一人,內監慎選以充,不得作威生事。其次,鎮守中官被禁止受理民訟,並且接受撫按官的考察和兵部的勘核,各地巡撫、總兵、巡按及有關官吏也有向中央彈劾不法中官的權利,鎮守中官完全納入了明代的地房政治製度之中。雖說沒能一舉將太監打回洪武時代,但取得了這樣的局麵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文官基本上都能接受,殊不知他們這次的放鬆,間接給了太監壯大實力的機會,還成就了大明第一個掌權太監,當然了這是後話,咱們暫且不表。
話說,京城的一些列動作,楊大人知道已是三個月後,在細細品味了雙方借用蘇州這次事件你來我往的爭鬥後,楊大人算是體會到做地方官的好處,也從心裏上明白為何寧王念念不忘蘇州城,再這樣的繁華的盛世,處在蘇州這樣一個人間的天堂,的確是一件愜意的事情,寒山寺、虎丘、閶門、姑蘇哪一處都是美景,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那一種都是美食,還有這裏的話太柔,這裏姑娘太媚、這裏的巷子夠深、一切一切的讓人舍不得離開。
隨著寧王事件漸漸淡了去,蘇州似也恢複了平靜,這次大難不死的沈老爺子算是看明白了跟著誰才是最有保障,最有前途,至少不用擔心被人拿著做替罪的羔羊,所以從宣德六年十一月到宣德七年的五月半年的功夫,沈老爺子一心一意用在了經營生意上,沈家本是經商世家,沈老爺子經商的手段又高明,沒了往日那份算計的心思,做起買賣來,自是一把好手,麾下將近兩百人的商賈,在他的調教下,個個賺了盆滿缽滿,所經營的行當,也不再是先前的單一的絲綢、瓷器、茶葉、紙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