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聽得皺了皺眉頭,疑惑的問:“公公是說,皇帝想要打仗,才招我回京城?”


    王振道:“這個咱家也說不準,帝王的心思,咱們這些凡人哪能看得明白,不過……?”


    楊崢心頭一動,急忙問道:“不過什麽?”


    王振思索了一會兒,道:“咱家也不知是不是,前兩日咱家去給內閣三位閣老送太子默寫的《論語》十篇,給三位閣老查看,剛進去的那會兒,聽他們在說話,楊大人也知道,咱家是個太監,按說是不能聽這些治國之言的,隻不過在咱家恰好到了哪兒,又恰好碰上了他們在說話,也就順耳聽了幾句?”


    楊崢可沒什麽心思聽王振是有心聽的,還是無心順耳來這麽一句,憑著本能他感覺到這次自己返回京城,隻怕與這兒脫不開幹係,能多知道一點是一點,總沒什麽壞處,忍不住催促起來。


    王振本以為楊崢會訓斥幾句,說什麽祖宗規矩,太監不可幹政之類不痛不癢的話兒,等了半天,人家根本沒那意思,不免有些失望,同時有幾分歡喜,看人家模樣,似對太監是不是幹政並沒有多大的反應。


    王振哪裏知道,楊崢這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早就從前世知道,太監不可幹政的祖宗規矩會在他的手中打破,既然改不了,又何必去說惹人討厭呢,再說了一條規矩,未必就有用。


    見楊崢催促,王振看了他一眼,心裏歡喜的道:“其實也沒什麽,就是楊榮說起了邊疆的局麵,有意無意的提到了瓦刺,好像他們實力增長了不少?”


    楊崢心頭一動,給予前世給的記憶,對於這個讓大明從盛世走向衰敗的大敵人十分關係,這幾年也係統的了解過瓦刺,明初對韃靼用兵,使瓦剌首領猛哥帖木兒乘時而起。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後,即派使臣告諭瓦剌部。永樂六年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貢馬請封。


    七年,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三王中馬哈木勢力最強。為爭奪蒙古汗位,瓦剌與韃靼部頻繁爭戰,勢力各有消長。


    八年,明成祖北征,韃靼勢衰,瓦剌乘機南下。十年,攻殺韃靼的本雅失裏,進而南下攻明。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翌年,馬哈木等貢馬謝罪。不久馬哈木死,傳子脫懽,此後明朝一直利用蒙古三股實力內部不合的矛盾,一邊打壓,一邊扶持,這種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永樂後期到宣德年初邊疆一直都安穩,但隨著蒙古內部矛盾不斷的調和,明初延續的策略就慢慢失去了作用,當初被利用的蒙古三股勢力,反過來開始利用大明,因策略是扶持弱的,打擊強的,使三方勢力保持平衡,互相牽製,從而喪失對明朝的威脅,但這個目的在馬哈木的兒子脫歡的手中。


    對於這個古舊之子,大明還是十分重視的,宣德初年,宣宗為了用土爾扈特部落鉗製綽羅斯•脫歡,又襲爵綽羅斯•太平之子綽羅斯•乃剌忽為賢義王。目的很明顯,為此綽羅斯•脫歡大為不滿,隨即派兵征服了土爾扈特部落,並讓土爾扈特部落作為他的附屬部落,隨綽羅斯部落東征西殺,此時的大明內憂不斷,宣宗無力加以處置,不得不任其發展,這樣一來,先前均衡的局麵立即被打破,隨著瓦刺的實力不斷壯大,脫歡父子的野心也越來越大,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政治地位並與東蒙古爭雄,脫歡擁立黃金家族成員脫脫不花為汗(又稱岱總汗,太宗汗的訛譯),自己以丞相名義掌握實權。而東蒙古的阿魯台這時已經另外擁立了阿台汗(清譯阿岱汗)與瓦剌抗衡。蒙古地區”一時而二汗”局麵的出現,最先的三國鼎立的局麵就此打破,經過多年的隱藏,綽羅斯•脫歡父子目光開始看向了整個蒙古,致力於恢複鐵木真一統蒙古的偉業,從而席卷天下,恢複昔日蒙古騎兵的神話。


    要做到這一點,瓦刺就必須先解決日益衰弱的韃靼?


    明處三股實力之中,韃靼最強,其太師阿魯台為人也十分強悍,一心奪取大元天下,多次帶領蒙古精銳襲擾大明邊境,引起了明成祖的不滿,明成祖惟恐阿魯台勢力擴大。遂於永樂二十年、明永樂二十一年和永樂二十二年,三次率大軍親征阿魯台。阿魯台則采取迂回戰術,避不決戰,不與明軍直接對壘,盡管如此,阿魯台的實力仍受到很大消耗,實力日漸衰弱,日益強大的瓦刺,看準機會,於永樂二十一年乘機攻打阿魯台,大敗阿魯台所部。阿魯台部署離散,勢力大為衰落,幾乎到了滅亡的地步。


    宣德三年,韃靼西受瓦剌部的威脅,東受兀良哈三衛的壓力,不得不南遷至明宣府以西的大同、寧夏、甘肅邊外一帶駐牧,並零零星星地寇擾明邊,搶奪武器糧食。


    又三年,實力日益強大的瓦刺,開始主動出擊,雙方與宣德六年初,在蒙古境內進行大戰,阿魯台敗北,所部2000人馬駐牧於集寧海子西北岸,其統治已經陷於癱瘓狀態。


    僅一年,來不及得到休整的韃靼部,便受到福餘等三衛的攻擊,雙方展開大戰,福餘等三衛,被阿魯台所敗;同年冬,阿魯台率眾東行,鼓勇進攻三衛,站住了腳根。


    今年三月,阿魯台使臣自遼東入貢,一反多年中自大同、宣府入境的慣例,此舉引起邊疆將士的警覺,上奏朝廷,明宣宗對此十分重視,做出了不少部署,好在阿魯台其部下人窮馬困無衣無褐,降明者接踵而至,阿魯台所部已是日薄西山,無力繼續控製局麵了,這讓朝廷鬆了一口氣。


    但韃靼人帶來的消息,卻讓朝廷剛剛放下的心思,重新提了起來,隨著瓦刺的強大,脫歡父子已有了與明朝對抗的實力,開始謀劃侵奪韃靼一舉統一蒙古。這消息無疑是給了明朝一個響亮的耳光,對於這個老敵人的實力,明朝任何一個人都不敢有絲毫的輕視,一旦蒙古統一以蒙古好戰的性子,勢必會引起更大的戰事。


    這事兒邊疆將士不敢怠慢,立即上報兵部尚書,針對瓦刺的強大,朝廷自不能坐視不理,年輕的宣宗迅速做出了這一番舉動。


    皇帝雖沒說此番舉動的目的,但精明如三楊還是看出了些端倪來,一致認為皇帝近日連番的舉動,是動了打擊瓦刺的心思,而且在將士的人選上,似是看重了屢立戰功的楊崢。


    楊崢默默的聽著,思索著這番話兒的可能,憑著從王振口中得到的信息來,這事兒十有八九是真的,北方蒙古一直是大明的心頭大患,強悍如朱元璋、朱棣都不敢有絲毫的放鬆,更別說是無論權勢,還是才幹都不及開國兩位皇帝的宣宗,對於對手的日益強大,不可能真的做到不管不顧,況且太子還小,身為的大明的帝王,不得不有所準備,他此番回京十有八九怕是逃脫不了應戰蒙古的噩夢了。


    王振說了半天,倒也沒覺得累的意思,一臉羨慕的看了楊崢一眼,道:“楊大人年紀輕輕,便能領兵出戰,壯我大明聲威,讓咱家好生羨慕的緊?”


    楊崢苦笑了聲,道:“一將功成萬骨枯,領兵作戰實在沒什麽好羨慕的?”


    王振卻不以為然的笑了笑,自己的心思,旁人又有幾個人能了解呢?


    說了正經事,眼看著天色還早,不知是因出了宮,還是對楊崢有足夠的信任,竟說起了兩年內閣打壓太監的那件事,先前還能保持著克製,說到最後,臉色漸漸青,眼神裏也有了些許怨恨,咬牙道:“楊大人你說說,咱們做太監的為何就那麽招文官的妒恨呢,說我們殺人放火,說我們欺壓良善、貪財好利,不學無術,這話兒我承認,可咱家就是不明,難道這些他們當官的就沒做,為什麽他們做了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去了一趟勾欄還成了風流韻事,給朝廷上個奏章,說上兩句話就是千古功勳,一到了我們太監的頭上,就成了大逆不道,破壞祖宗規矩的事情?一個個恨不得殺了我們才好?我們與他們有那麽大的仇恨麽?”


    說到這兒,王振長歎了聲道:“坐鎮太監的事都過了那麽久,該懲罰的也懲罰了,該撤下的也撤了,可那幫文人愣是不依不饒,各地言官,禦史時至今日,還上奏章,罵我們是無用的奴才,這輩子,隻可為奴、不可幹政,這幫挨千刀的,什麽叫太監隻可為奴、不可幹政,前朝的高力士,本朝的鄭和所做的哪一件事不比他們要強得多,他們為何就看不到呢,咱家也不否認,咱家太監有禍國殃民的主兒,可他們文官就沒有麽,不說前朝的秦檜之流、就是本朝的胡惟庸所作所為比太監少麽,他們容得自己做壞事,卻容不得太監做,這是什麽道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