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似有些不悅,看了楊溥一眼,礙於楊溥的名聲,且為人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沒有城府。個性恭敬謹慎,平日裏君臣二人相處還不錯,此時壓製著心頭的不快,道:“楊愛卿這是幹什麽?”
楊溥道:“回稟皇上,老臣有話要說?”
宣宗道:“有話不妨說來便是?”這語氣帶著幾分怒意,群臣縮了縮脖子,看了看皇帝,哪還敢言。
楊溥渾然不覺,抱拳道:“回皇上,我大明自洪武當國,便定下規矩:“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楊崢為人雖有些功勳,卻不足以封伯這麽厚,還請皇上三思?”
若說先前楊崢有些回不過為而來,那麽這會兒或多或少有些醒悟,朱元璋雖不如漢代非劉姓不可封王,但也定下了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的規矩,這種爵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隻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隻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就是這種隻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伯爵,大明開國兩百年來文官得到這個封賞的不過三個人,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三人為明代因功封爵的僅有文官,可見這伯爵獲得是這麽的困難,按說這樣的好事,楊士奇等人該高興,但楊溥給出的態度很明顯,他們在反對這事兒,能讓老好人楊溥都反對,足見這事兒也並非全是好事了,細細想來也隻有這伯爵的問題上了,大明的官兒,封號有諸多的規矩,伯爵雖好,但也不是沒有限製,如作為文官,最起碼是不能做吏部尚書的,不能入閣,因任何一個衙門,若是放一個伯爵進去,無論是怎麽看,這權勢就太大了,對任何衙門都是一種壓力,所以一旦被封賞了伯爵,除了在軍中任職之外,算是自絕文官體係了,他這個侍郎官職雖不算太高,但好歹也是文官體係之中,日後想要做個尚書,入個內閣,做一個宰輔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你前提是文官才行,要說這等好事再過個三十年,就算是天皇老子反對,他也一口答應,抱著一個伯爵比什麽都強,可他終究不過是剛過三十歲的年輕人,往日的日子還長,若就是這麽自絕墳墓,未免有些可惜了,人總不能光看著眼前這點利益。
楊士奇擔心的就是這一點,他生怕楊崢什麽都不懂,一口答應了此事,所以才用眼神給了些暗示,當然了這麽做要說完全是為了楊崢著想也不無不可,但其中也不是沒有些私心,三楊無論是他,還是楊榮、楊溥都是幾十歲得老人了,人老了就容易顧慮後事,自從三人把持了內閣後,越發覺得內閣的權勢,作用重大,這樣的權柄重地,需要的是固然是官員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學,可同樣也需要一個官員的人品,三人都老了,少不了顧全離去後的內閣,目光思來想去也就是那麽幾個人,而最佳人選無疑是楊崢了,無論是才學,還是見識,人品都有這個資格,更難得是人家年輕,這固然是一種缺陷,但何嚐不是一種優勢,所以這幾年來三人有意對他做出了多方麵的考察,無論是整治江南的手段,還是處理藩王這件事上都體現了非人的手段,讓三人十分的滿意,打算好好培養個幾年,日後尋個機會拉入內閣也算是後繼有人了,可皇帝突如其來的要給他封爵,這一下算是徹底打亂了三人的計劃,難得尋了這麽一個繼承人,三人那肯就此放過,所以才有了先前的一幕。
皇帝自是不知三楊的心思,在他看來楊崢多次為朝廷立下功勳,早該獎賞礙於他年紀太輕,鋒芒太甚,才有意打壓,這一打壓差不多半年了,人家什麽都沒說,該給自己盡心盡力的辦事一點都不落下,別的不說,就說這次寶物的事情,他通過王振知道,所謂的西洋寶物不過是十幾件的寶石而已,愣是人家化腐朽為神奇,給自己賺了這一百多萬兩的銀子,讓自己這個皇帝用起銀子來不至於畏手畏腳的,也不用為了那麽點小錢惹得群臣不高興,這樣的體貼知趣,又能立功勳的官員,若不賞那豈不是顯得朕賞罰不明麽,本著這個心思,對於楊崢的這份獎賞,他一直憋著,苦於沒尋到借口,這次朝廷對瓦刺出兵,可謂是最合適的機會,所以在賞賜上不免動了心思,將昔日所有的功勳都加上了,這樣一來賞賜就顯得大了,為了怕言官、禦史說什麽話,他特意就這事兒與內閣、六部的尚書商議了,得到了結果是沒人反對,卻不想事情到了這一步,帶頭反駁的人竟是內閣,這座反複的感覺,讓皇帝大感不滿,冷哼了聲道:“楊愛卿此話是何意?”
楊溥緩緩的道:“依微臣看楊大人為官清明,吏治突出,自任命以來先後繳彌勒教,掃平安南,挫敗韃子,其軍事才學卻是當世無雙,皇上以他作此番出征的元帥可謂是最佳人選,但皇上莫要忘記了,楊大人一國兩製與安南使安南問題徹底得以解決,其次身為江南巡撫,巡視江南先退田百姓,疏通吳淞江、改革市舶司、征收商業稅,壯大江南商業,使得蘇州一躍成為江南富庶之地,大明國庫充盈,如此大的功勳,楊大人返回京城皇上遲遲不得賞賜,楊大人毫無怨言,為陛下籌辦花榜,拍賣西洋寶物,老臣觀其言,察其行。實乃我大明官員的榜樣,這樣的官,文能安邦定國,武能開疆拓土,這樣的人才若是在戰亂年代,皇帝讓他作為將帥出征,微臣絕不會有半句話,可如今我大明盛世太平,要的不是一個開疆拓土的武將,而是一個幫陛下安邦定國文官,老臣今年已六十歲了,東裏兄也六十有六了,勉仁兄也是六十多了,作為臣子,我們都老了,不怕皇帝笑話,最近老臣越發覺得精力不夠用,以至於常常耽誤了政務,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勉強應付,老臣想就算我能應付,憑著老臣這樣的年紀,還能勉強幾年呢,所以內閣是需要加入新的力量,楊大人文采出眾,政務能力也不錯,難得是居功不傲,拳拳之心。難能可貴,是為我大明之棟梁之才,這樣的人才,若是放在邊疆固然能給陛下打下萬裏的江山,可疆土再大,若沒有好的人才去治理又有何用,元之幅員“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裏數限者,可江山不過百年而亡,這其中固然有韃子不知體恤民情的緣故,可也不是沒有韃子人才的凋零的原因在裏麵,韃子開國之初,韃子皇帝重用耶律楚材等人,積極恢複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讓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開創了元朝的興盛,我大明疆土固然不如韃子,可也遠超漢唐,如此大的一個朝廷,文治比武功更加重要,楊大人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了。是難得的治國之奇才,老臣以為這樣的治國奇才,皇帝不該讓他去作一個開疆辟土的將帥,而是入內閣,執掌天下替皇上,百姓治理好這日益繁榮的大明江山才是正經事,老臣相信以楊大人的才學,他日我大明的永宣盛世定能延續數十年,甚至是百年?所以老臣鬥膽由此請求,還請陛下三思?”
楊溥的這一番話說的不快,但足夠大殿裏任何一個人聽得清清楚楚,人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無人站出來說話,大殿裏靜得可怕。
一番沉默後,反應過來的眾人先將目光在楊崢的臉上掃了掃,跟著帶著滿臉的疑惑,看向了內閣三楊,三楊生態淡然,很想然對於楊溥剛才的一番話,無論是首輔楊士奇,還是次輔楊榮都是認同的。在這種結果之下,眾官兒各自覺得不可思議,楊溥的話很明顯,那就是楊崢是治國的奇才,內閣需要這樣的人才,這等於說旁人望眼欲穿,熬著資曆,刷著名望,甚至討好內閣的三楊以求入閣的資格,不滿三十的楊崢已有了,而且是獲得了三楊的一致認同,這種巨大的落差感,讓許多懷著希望的老臣,恨不得大哭一場。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楊溥道:“回稟皇上,老臣有話要說?”
宣宗道:“有話不妨說來便是?”這語氣帶著幾分怒意,群臣縮了縮脖子,看了看皇帝,哪還敢言。
楊溥渾然不覺,抱拳道:“回皇上,我大明自洪武當國,便定下規矩:“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楊崢為人雖有些功勳,卻不足以封伯這麽厚,還請皇上三思?”
若說先前楊崢有些回不過為而來,那麽這會兒或多或少有些醒悟,朱元璋雖不如漢代非劉姓不可封王,但也定下了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的規矩,這種爵分兩種,一是隻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衍聖公及駙馬都尉、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隻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隻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就是這種隻有爵號和食祿,井無封邑伯爵,大明開國兩百年來文官得到這個封賞的不過三個人,靖遠伯王驥,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三人為明代因功封爵的僅有文官,可見這伯爵獲得是這麽的困難,按說這樣的好事,楊士奇等人該高興,但楊溥給出的態度很明顯,他們在反對這事兒,能讓老好人楊溥都反對,足見這事兒也並非全是好事了,細細想來也隻有這伯爵的問題上了,大明的官兒,封號有諸多的規矩,伯爵雖好,但也不是沒有限製,如作為文官,最起碼是不能做吏部尚書的,不能入閣,因任何一個衙門,若是放一個伯爵進去,無論是怎麽看,這權勢就太大了,對任何衙門都是一種壓力,所以一旦被封賞了伯爵,除了在軍中任職之外,算是自絕文官體係了,他這個侍郎官職雖不算太高,但好歹也是文官體係之中,日後想要做個尚書,入個內閣,做一個宰輔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你前提是文官才行,要說這等好事再過個三十年,就算是天皇老子反對,他也一口答應,抱著一個伯爵比什麽都強,可他終究不過是剛過三十歲的年輕人,往日的日子還長,若就是這麽自絕墳墓,未免有些可惜了,人總不能光看著眼前這點利益。
楊士奇擔心的就是這一點,他生怕楊崢什麽都不懂,一口答應了此事,所以才用眼神給了些暗示,當然了這麽做要說完全是為了楊崢著想也不無不可,但其中也不是沒有些私心,三楊無論是他,還是楊榮、楊溥都是幾十歲得老人了,人老了就容易顧慮後事,自從三人把持了內閣後,越發覺得內閣的權勢,作用重大,這樣的權柄重地,需要的是固然是官員輔佐皇帝治理天下的才學,可同樣也需要一個官員的人品,三人都老了,少不了顧全離去後的內閣,目光思來想去也就是那麽幾個人,而最佳人選無疑是楊崢了,無論是才學,還是見識,人品都有這個資格,更難得是人家年輕,這固然是一種缺陷,但何嚐不是一種優勢,所以這幾年來三人有意對他做出了多方麵的考察,無論是整治江南的手段,還是處理藩王這件事上都體現了非人的手段,讓三人十分的滿意,打算好好培養個幾年,日後尋個機會拉入內閣也算是後繼有人了,可皇帝突如其來的要給他封爵,這一下算是徹底打亂了三人的計劃,難得尋了這麽一個繼承人,三人那肯就此放過,所以才有了先前的一幕。
皇帝自是不知三楊的心思,在他看來楊崢多次為朝廷立下功勳,早該獎賞礙於他年紀太輕,鋒芒太甚,才有意打壓,這一打壓差不多半年了,人家什麽都沒說,該給自己盡心盡力的辦事一點都不落下,別的不說,就說這次寶物的事情,他通過王振知道,所謂的西洋寶物不過是十幾件的寶石而已,愣是人家化腐朽為神奇,給自己賺了這一百多萬兩的銀子,讓自己這個皇帝用起銀子來不至於畏手畏腳的,也不用為了那麽點小錢惹得群臣不高興,這樣的體貼知趣,又能立功勳的官員,若不賞那豈不是顯得朕賞罰不明麽,本著這個心思,對於楊崢的這份獎賞,他一直憋著,苦於沒尋到借口,這次朝廷對瓦刺出兵,可謂是最合適的機會,所以在賞賜上不免動了心思,將昔日所有的功勳都加上了,這樣一來賞賜就顯得大了,為了怕言官、禦史說什麽話,他特意就這事兒與內閣、六部的尚書商議了,得到了結果是沒人反對,卻不想事情到了這一步,帶頭反駁的人竟是內閣,這座反複的感覺,讓皇帝大感不滿,冷哼了聲道:“楊愛卿此話是何意?”
楊溥緩緩的道:“依微臣看楊大人為官清明,吏治突出,自任命以來先後繳彌勒教,掃平安南,挫敗韃子,其軍事才學卻是當世無雙,皇上以他作此番出征的元帥可謂是最佳人選,但皇上莫要忘記了,楊大人一國兩製與安南使安南問題徹底得以解決,其次身為江南巡撫,巡視江南先退田百姓,疏通吳淞江、改革市舶司、征收商業稅,壯大江南商業,使得蘇州一躍成為江南富庶之地,大明國庫充盈,如此大的功勳,楊大人返回京城皇上遲遲不得賞賜,楊大人毫無怨言,為陛下籌辦花榜,拍賣西洋寶物,老臣觀其言,察其行。實乃我大明官員的榜樣,這樣的官,文能安邦定國,武能開疆拓土,這樣的人才若是在戰亂年代,皇帝讓他作為將帥出征,微臣絕不會有半句話,可如今我大明盛世太平,要的不是一個開疆拓土的武將,而是一個幫陛下安邦定國文官,老臣今年已六十歲了,東裏兄也六十有六了,勉仁兄也是六十多了,作為臣子,我們都老了,不怕皇帝笑話,最近老臣越發覺得精力不夠用,以至於常常耽誤了政務,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勉強應付,老臣想就算我能應付,憑著老臣這樣的年紀,還能勉強幾年呢,所以內閣是需要加入新的力量,楊大人文采出眾,政務能力也不錯,難得是居功不傲,拳拳之心。難能可貴,是為我大明之棟梁之才,這樣的人才,若是放在邊疆固然能給陛下打下萬裏的江山,可疆土再大,若沒有好的人才去治理又有何用,元之幅員“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裏數限者,可江山不過百年而亡,這其中固然有韃子不知體恤民情的緣故,可也不是沒有韃子人才的凋零的原因在裏麵,韃子開國之初,韃子皇帝重用耶律楚材等人,積極恢複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勸農桑、抑遊惰、省刑罰、薄賦斂、尚名節、斥縱橫、去冗員、黜酷吏、崇孝悌、賑困窮”,讓戰爭不斷的亂世轉為和平的盛世,使先進的中原農業文明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也開創了元朝的興盛,我大明疆土固然不如韃子,可也遠超漢唐,如此大的一個朝廷,文治比武功更加重要,楊大人自幼學習漢籍,精通漢文,年紀輕輕就已“博及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曆、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著”了。是難得的治國之奇才,老臣以為這樣的治國奇才,皇帝不該讓他去作一個開疆辟土的將帥,而是入內閣,執掌天下替皇上,百姓治理好這日益繁榮的大明江山才是正經事,老臣相信以楊大人的才學,他日我大明的永宣盛世定能延續數十年,甚至是百年?所以老臣鬥膽由此請求,還請陛下三思?”
楊溥的這一番話說的不快,但足夠大殿裏任何一個人聽得清清楚楚,人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無人站出來說話,大殿裏靜得可怕。
一番沉默後,反應過來的眾人先將目光在楊崢的臉上掃了掃,跟著帶著滿臉的疑惑,看向了內閣三楊,三楊生態淡然,很想然對於楊溥剛才的一番話,無論是首輔楊士奇,還是次輔楊榮都是認同的。在這種結果之下,眾官兒各自覺得不可思議,楊溥的話很明顯,那就是楊崢是治國的奇才,內閣需要這樣的人才,這等於說旁人望眼欲穿,熬著資曆,刷著名望,甚至討好內閣的三楊以求入閣的資格,不滿三十的楊崢已有了,而且是獲得了三楊的一致認同,這種巨大的落差感,讓許多懷著希望的老臣,恨不得大哭一場。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