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兒立即引起了一片喝彩聲,李時勉當即抱拳道:“徐狀元說的是及是,內閣地位越發重要,身為閣臣,其職務首先是議政事,宣布綸音。閣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當顧問。閣臣不但對答政事中的疑難問題,而且為皇帝辦理公文,草擬諭旨。內閣所承辦的公文有製、詔、誥、敕、題、奏、表、箋,與政務上,閣臣需要看來自全國四麵八方的文章奏折,針對國家大事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送給皇帝禦覽,沒有過人的政務能力,根本應付不過來,而庶吉士來自翰林院,期間有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禦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正因為庶吉士有相當的政務能力,文武百官之中才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庶吉士也被世人的稱為“儲相”。楊大人固然有才華,但畢竟是沒走過科舉,也不是庶吉士,與政務上難免會疏忽,內閣是左右大明國事的衙門,豈可讓一個毫不熟悉政務的人去處理朝廷大事,再者,我朝自科舉始,每年的庶吉士數百人,這些人都是天之驕子,自科舉結束後,便進入翰林院,學習朝廷政務三年之久,不能不說他們是國之棟梁之才,自入庶吉士莫不是還有報國之誌,一旦楊大人入了內閣,難免讓他們心生僥幸之意,自從壞了學風,微臣懇請陛下三思?”
眾官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本不知該說什麽,可李時勉這一番話算是說出來他們的心聲,紛紛上前道:“我等懇請皇上三思而行?”
皇上麵上神色有些難看,李時勉的一番話說得堂而皇之,卻又讓人反駁不得,意思很明顯,庶吉士是國之棟梁之才,他們熟悉政務,本就是朝廷入閣的人選之一,而他楊崢既不是秀才,又不是庶吉士,雖有才學,未必能入閣做內閣輔臣,再者,內閣再大,人數再多充其量不過七個人而已,可大明自洪武科舉以來,庶吉士有上千人,大明疆土龐大,並非一個內閣就能治理好的,最終靠的還是庶吉士,若是讓楊崢入了內閣,難免寒了他們的心,從此喪失了認真學習的風采,到頭來虧的還是皇上你麽,這其中如何取舍,皇帝你該心裏有數才是?”宣宗心頭雖有些不悅,可細細一想,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自內閣地位水漲船高,規矩雖說沒明確,但滿朝文武百官誰都知道那是怎麽回事,平日裏也對庶吉士高看一眼,而這幫天之驕子,也在學習上,處理政務上格外的用心一些,畢竟是入閣的人數就那麽幾個人,不是人人都能入的,唯有才學過人,能力出眾者才能入閣,因此在這上麵沒人馬虎,再者,縱然他們一時沒能留在京城,但畢竟是有了入閣的資格,縱然去了地方,做了禦史、六部主事也較為用心一些,說大明的治理靠他們並不為過,而一旦讓楊崢入了內閣,勢必會引起他們的疑惑,既然不學無術都能入閣,自己又何必那麽認真呢?一旦這樣的心思在庶吉士中蔓延,與朝廷終究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這一點可以說致命的,從內心上說,他自是希望楊崢入閣,可從理智上說,他的確覺得這事兒值得三思,一時好不猶豫。
眼看著皇帝沉吟,先前說話的那年輕官兒看了看眾人,忽的又走了出來,衝著皇帝拱了拱手,再一次說道:“皇上,洪武)十八年廷試,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二甲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進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進士觀政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曰庶吉士。進士之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也。其後試額有增減,條例有變更,考官有內外輕重,闈事有是非得失。其細者勿論,其有關於國是者不可無述也。
永樂二年夏六月己醜:“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蹇義等言:……今年所取進士,諸司無缺銓注,各王府教授、伴讀多缺,擬於第三甲內選用,仍令食進士八品之祿,第二甲、第三甲擬量留七十員,分隸諸司觀政,遇缺取用,餘悉遣歸進學,凡冠帶舉人亦令歸進學,以待後科會試。諸司曆事監生例應三月後授官,近因少缺,有一年未授者,而內府辦事監生止是謄寫奏本,查理文冊,稽算數目,別無政務,比內官監,奏準半歲授官,而曆事監生有政務者,授官及遲,今後宜令所司,內府辦事監生月日滿者,定例給賞,仍令回監進學,依次曆事出身。上皆從之。洪武爺,成祖爺命進士觀政,然後遴選任官,其目的就是要讓庶吉士明達政體,擴充見聞、礪煉經驗,此規矩自洪武爺後一直延續了下來,這些人先是不分六部和三法司,隨缺任用,這並不是說,在禮部、戶部觀政,就不需要了解兵部、刑部的事體;在兵部、刑部觀政,就不需要了解禮部、戶部的政體。但現在的情況是,因為進士選官既有京職,又有外放,在刑部、大理寺觀政者,隻諳熟刑名,本衙門則往往題本欲就地任用。這不過是徇私之舉,為人大開奔競之門,破壞祖宗成法。刑部、大理寺現在非要任用在本衙門觀政之進士,但南京刑部、大理寺遴選則依據成例,廣泛選擇,但也沒聽說出現用刑錯誤,正是洪武爺,成祖爺親自用過,才依據進士及第名次,送各衙門觀政,不許擾亂定例,以樹私恩,楊侍郎入閣之舉,還請陛下好生思量才好?”
“臣等懇請皇上好生思量?”群臣重新喊道。
宣宗看了看眾人,有些拿不定主意,看了一眼楊崢,道:“楊侍郎,此事事關你的前程,你怎麽看?”
楊崢本來的打算是無論入閣不入閣,他都要去打這一仗,畢竟是關乎大明國運的重要之戰,一旦很好的解決了這一仗,至少能保證大明幾十年的邊疆太平,也不至於百年後被女真人乘勢而起,若是僥幸能做到一勞永逸,那無疑是最好的,所以在這一件事上,他並沒有做出太多的考慮,另一方方麵三楊雖說一個個老邁了,但就這精神頭再幹個十年不成問題,那時候自己就四十好幾了,也算是少壯派,再入閣也不遲,卻不想自己入閣的事兒,剛被楊溥提了出來,群臣一個個就跟自己殺了他的父母親人一般,百般阻擾不說,還愣是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不就是那點政務麽,說得好像這大明的天下,除了幾個庶吉士就沒人會幹似的,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讓楊大人很不爽快,他自問不是一個計較的人,但被人鄙視的感覺還是很不爽的,況且他今日沒有入閣,那是因內閣有三楊,自己年紀還輕,還能等,可這並不表示自己不想入閣,自己來這個時代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來他為這個時代做了什麽,他心裏清楚,不說一國兩製的安南,下西洋的壯舉,就是江南的士農工商,他都想好好看一看,這是未來左右大明的力量,是他親手打造的,他想看一看他們能壯大到什麽樣的地步,這期間會不會需要他的幫助,需要他的調整等等,為了這個,他就不能不入這個內閣,隻是這事兒還剛剛開始,隻需朝廷的局麵繼續穩定下去,他所期盼的畫麵絕對會出現,但前提是他必須保證大明的局麵平穩,眼前能打破這個局麵的,唯有北方的瓦刺,所以這一趟他必須走,他原本的打算是自己能順利解決了大明北方長久以往的隱患,返回朝廷後,借著軍功入閣,如今看文武百官的這態度,可以說癡心妄想,這讓他意識到,今日這資格若是丟了,非但今日入不了,就是他日,一樣入不了,為了他所期待的局麵,他今日就不能丟了這個機會,他必須讓這幫文武百官明白,這內閣老子還就入定了。
有了這個心思,他開始思索這件事了,如李時勉所言,庶吉士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雖說這個規矩朝廷沒有明確下來,但私底下這是文武百官默認的事實,他一個科場白丁,貿然插上一腳,竟比他們這幫天之驕子還先一腳入了內閣,的確有些說不過去,對於這一點,楊崢並沒有多大的反感,畢竟是從永樂後期就是這麽幹的,你一個科場白丁要打破這個規矩,人家拿這個來反駁一下並不過為,所以這次對這個讓自己頭疼,雙方都沒什麽好感的老對頭,他頭一次不覺得那麽讓人討厭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眾官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本不知該說什麽,可李時勉這一番話算是說出來他們的心聲,紛紛上前道:“我等懇請皇上三思而行?”
皇上麵上神色有些難看,李時勉的一番話說得堂而皇之,卻又讓人反駁不得,意思很明顯,庶吉士是國之棟梁之才,他們熟悉政務,本就是朝廷入閣的人選之一,而他楊崢既不是秀才,又不是庶吉士,雖有才學,未必能入閣做內閣輔臣,再者,內閣再大,人數再多充其量不過七個人而已,可大明自洪武科舉以來,庶吉士有上千人,大明疆土龐大,並非一個內閣就能治理好的,最終靠的還是庶吉士,若是讓楊崢入了內閣,難免寒了他們的心,從此喪失了認真學習的風采,到頭來虧的還是皇上你麽,這其中如何取舍,皇帝你該心裏有數才是?”宣宗心頭雖有些不悅,可細細一想,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自內閣地位水漲船高,規矩雖說沒明確,但滿朝文武百官誰都知道那是怎麽回事,平日裏也對庶吉士高看一眼,而這幫天之驕子,也在學習上,處理政務上格外的用心一些,畢竟是入閣的人數就那麽幾個人,不是人人都能入的,唯有才學過人,能力出眾者才能入閣,因此在這上麵沒人馬虎,再者,縱然他們一時沒能留在京城,但畢竟是有了入閣的資格,縱然去了地方,做了禦史、六部主事也較為用心一些,說大明的治理靠他們並不為過,而一旦讓楊崢入了內閣,勢必會引起他們的疑惑,既然不學無術都能入閣,自己又何必那麽認真呢?一旦這樣的心思在庶吉士中蔓延,與朝廷終究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這一點可以說致命的,從內心上說,他自是希望楊崢入閣,可從理智上說,他的確覺得這事兒值得三思,一時好不猶豫。
眼看著皇帝沉吟,先前說話的那年輕官兒看了看眾人,忽的又走了出來,衝著皇帝拱了拱手,再一次說道:“皇上,洪武)十八年廷試,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二甲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進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進士觀政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曰庶吉士。進士之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也。其後試額有增減,條例有變更,考官有內外輕重,闈事有是非得失。其細者勿論,其有關於國是者不可無述也。
永樂二年夏六月己醜:“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蹇義等言:……今年所取進士,諸司無缺銓注,各王府教授、伴讀多缺,擬於第三甲內選用,仍令食進士八品之祿,第二甲、第三甲擬量留七十員,分隸諸司觀政,遇缺取用,餘悉遣歸進學,凡冠帶舉人亦令歸進學,以待後科會試。諸司曆事監生例應三月後授官,近因少缺,有一年未授者,而內府辦事監生止是謄寫奏本,查理文冊,稽算數目,別無政務,比內官監,奏準半歲授官,而曆事監生有政務者,授官及遲,今後宜令所司,內府辦事監生月日滿者,定例給賞,仍令回監進學,依次曆事出身。上皆從之。洪武爺,成祖爺命進士觀政,然後遴選任官,其目的就是要讓庶吉士明達政體,擴充見聞、礪煉經驗,此規矩自洪武爺後一直延續了下來,這些人先是不分六部和三法司,隨缺任用,這並不是說,在禮部、戶部觀政,就不需要了解兵部、刑部的事體;在兵部、刑部觀政,就不需要了解禮部、戶部的政體。但現在的情況是,因為進士選官既有京職,又有外放,在刑部、大理寺觀政者,隻諳熟刑名,本衙門則往往題本欲就地任用。這不過是徇私之舉,為人大開奔競之門,破壞祖宗成法。刑部、大理寺現在非要任用在本衙門觀政之進士,但南京刑部、大理寺遴選則依據成例,廣泛選擇,但也沒聽說出現用刑錯誤,正是洪武爺,成祖爺親自用過,才依據進士及第名次,送各衙門觀政,不許擾亂定例,以樹私恩,楊侍郎入閣之舉,還請陛下好生思量才好?”
“臣等懇請皇上好生思量?”群臣重新喊道。
宣宗看了看眾人,有些拿不定主意,看了一眼楊崢,道:“楊侍郎,此事事關你的前程,你怎麽看?”
楊崢本來的打算是無論入閣不入閣,他都要去打這一仗,畢竟是關乎大明國運的重要之戰,一旦很好的解決了這一仗,至少能保證大明幾十年的邊疆太平,也不至於百年後被女真人乘勢而起,若是僥幸能做到一勞永逸,那無疑是最好的,所以在這一件事上,他並沒有做出太多的考慮,另一方方麵三楊雖說一個個老邁了,但就這精神頭再幹個十年不成問題,那時候自己就四十好幾了,也算是少壯派,再入閣也不遲,卻不想自己入閣的事兒,剛被楊溥提了出來,群臣一個個就跟自己殺了他的父母親人一般,百般阻擾不說,還愣是把他說得一無是處,不就是那點政務麽,說得好像這大明的天下,除了幾個庶吉士就沒人會幹似的,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讓楊大人很不爽快,他自問不是一個計較的人,但被人鄙視的感覺還是很不爽的,況且他今日沒有入閣,那是因內閣有三楊,自己年紀還輕,還能等,可這並不表示自己不想入閣,自己來這個時代已整整十二年,十二年來他為這個時代做了什麽,他心裏清楚,不說一國兩製的安南,下西洋的壯舉,就是江南的士農工商,他都想好好看一看,這是未來左右大明的力量,是他親手打造的,他想看一看他們能壯大到什麽樣的地步,這期間會不會需要他的幫助,需要他的調整等等,為了這個,他就不能不入這個內閣,隻是這事兒還剛剛開始,隻需朝廷的局麵繼續穩定下去,他所期盼的畫麵絕對會出現,但前提是他必須保證大明的局麵平穩,眼前能打破這個局麵的,唯有北方的瓦刺,所以這一趟他必須走,他原本的打算是自己能順利解決了大明北方長久以往的隱患,返回朝廷後,借著軍功入閣,如今看文武百官的這態度,可以說癡心妄想,這讓他意識到,今日這資格若是丟了,非但今日入不了,就是他日,一樣入不了,為了他所期待的局麵,他今日就不能丟了這個機會,他必須讓這幫文武百官明白,這內閣老子還就入定了。
有了這個心思,他開始思索這件事了,如李時勉所言,庶吉士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雖說這個規矩朝廷沒有明確下來,但私底下這是文武百官默認的事實,他一個科場白丁,貿然插上一腳,竟比他們這幫天之驕子還先一腳入了內閣,的確有些說不過去,對於這一點,楊崢並沒有多大的反感,畢竟是從永樂後期就是這麽幹的,你一個科場白丁要打破這個規矩,人家拿這個來反駁一下並不過為,所以這次對這個讓自己頭疼,雙方都沒什麽好感的老對頭,他頭一次不覺得那麽讓人討厭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