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嘿嘿一笑,道:“聖人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才是智者,看來這一科的翰林院也不全是庸才,還有些可造之材,翰林院幸矣,大明幸矣!”
曹狀元與那勉強站起來的徐有貞聽了這一番話,差點沒一頭撞死,這是當麵打臉啊。
那進士被楊崢一番讚揚,既歡喜又有些忐忑,悄悄看了一眼曹狀元,看人家神色就如同喝了幾斤白酒似的,臉紅如火,哪還敢多言。
好在楊崢沒繼續廢話,接著先前的話兒繼續說了下去,本官先前所言,就是要告訴諸位,咱們大明的內閣不是昔日的宰相,用不著事事躬親,他隻需做好一個決策者,入閣者隻需專注於決策職責,越俎代庖包辦一切,即使夙興夜寐,卻可能隻是一個優秀的執行者,而非合格的決策者。正如魏征所言:“委大臣以大體,責小臣以小事,為國之常也,為治之道也。”
眾人雖覺得這話兒有些 言過其實,可細細品味卻也不是沒有道理,三楊彼此看了一眼,楊溥小聲道:“這小子果然看得明白?”
事實上,楊崢說得不錯,自從朱元璋廢除宰相後,一反自秦以來將內侍人員逐步升格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將已定型的國家機關和職官重新貶降為侍從。這樣的模式曾經維持到他去世為止。其所以能勉強試行了十多年,主要是由於朱元璋本人具有著不同於其後代皇帝的優異條件,他“肇跡民間”,“備曆艱難,飽諳物態”,作為創業開國之君享有極高的權威,又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驗和才能,並且極勤於政事,所以能夠以這樣的體製推動當時國家機器的運轉。但這是變局而非常局,可以適用於一時,而難垂諸久遠。因為,由一個全能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大權獨攬,小權不放,事必躬親地履行全部統治職能,事實上是絕難世代相承的,所以永樂後開創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因朱元璋早就定下規矩,不可再立宰相,可沒宰相皇帝也吃不消,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最初的內閣隻有一部分的權利,但隨著後來的皇帝懶散,久而久之,內閣掌管的政務越來越多,地位也越來越高,到仁宗的時候,仁宗皇帝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自此,內閣權力加重,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內閣的地位與作用已淩駕與六部之上了,等到宣宗登基,內閣已坐實了大明文官集團的代言人的地位,入閣的大學士在處理政務時隻需將從六部送進來的奏折,寫好的處理意見,票擬在奏折後送給皇帝定奪,然後在發放給內閣,內閣憑著皇帝發還的奏折,輸送給六部,一切事物皆有六部的官員去執行,這其間內閣說輔佐天子倒說得過去,說什麽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整個大明從洪武十五年建內閣以來,幾乎沒人能做到這一點,楊崢所言並非毫無道理。
見眾人沉默,楊崢嘿嘿一笑,衝著曹狀元看了看,雖說沒說什麽,但那神情分明在說,狀元郎這一番話可說的對。
曹狀元雖不想承認,可細細品味,卻不得不承認楊崢所言有些道理,一時找不到什麽話兒反駁,冷哼了聲,幹脆做出沒看到對方的可恨的模樣。
“這第一件是決策,不知這第二件事什麽?”一陣沉默後,胡瀅忽然開口問道。
胡瀅是三朝老臣,如今又是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可謂是權傾朝野,他這麽說,顯然是認同了楊崢的說話,場上眾官兒雖有不服的,聽了這話兒也不敢說什麽。
楊崢嘿嘿一笑,衝著胡瀅抱拳行了一禮,道:“既然是胡尚書詢問,那下官又要嘮叨幾句了,還請您老人家莫要見怪才好?”
胡瀅也是個好爽之人,聞言哈哈一笑道:“你這滑頭,又弄什麽鬼,隻要你說的有理,你嘮叨幾句又何妨?”
楊崢道:“有胡大人這一句話,下官就放心了,免得有些狀元郎又尋著縫兒,變著法兒說我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拖延時間了?”
“你……?”曹狀元聽得大怒,說了一個“你”,想起先前的羞辱,愣是沒繼續說下去。
眾官兒看得搖了搖頭,心道:“這個楊大人太能記仇了,就這會兒還不讓挖苦他人,虧得我們是他的朋友,這要是敵人可有的頭疼的,怪不得江南這麽多年安定不下來,一到他的手中,便成了富庶之地了?想來那些酷吏怕是受不來這種時時折磨人的言語,一個個羞愧的自殺了吧?”
楊大人好生得意了一把,道:“話說,貞觀初年,大唐剛剛安定,備受唐太宗信任的謀臣房玄齡,杜如晦剛剛領了差事,一個做了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另一個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仆射,二人都是有才學之人,為大唐的貞觀之治添磚加瓦,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參與製定典章製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那叫一個忙啊,忙得昏天暗地的,讓人看著心疼。”
眾人聽他說了半天,遲遲不入正題,有心想提醒幾句,可想起剛才胡瀅發了話兒,想說的話兒愣是吞回了肚中,任由楊崢在哪裏娓娓道來:“說是一日,唐太宗見房玄齡、杜如晦二相晝夜辛勞,不喜反憂,說:“朕聽說你處理公務夜以繼日。你身為仆射,最重要的職責是廣求賢才,但你這麽忙,哪有時間來為國選才。以後你隻要把握重大的方針、政策就可以了,具體事務就讓別的人去辦吧!二人都是聰明人,立即聽明白了皇帝的話,這是讓他們懂得用人,當晚兩人就把細事瑣務交辦屬吏,遇有大事才親自處理,這樣以來,朝廷局麵反而比他二人處理的時候還好,二人越發大膽放手,著手提拔人才,房玄齡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杜如晦識量清舉,神彩凝映,德宣內外,聲溢廟堂。此二人知人善任,才有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後人評價二人時說,太宗以上聖之才,取孤隋,攘群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大亂之餘,紀綱雕弛,而能興仆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百年猶蒙其功,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善兵,而房、杜濟以文。持眾美效之君。是後,新進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諒其然乎!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方君臣明良,誌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勳,不足進焉。雖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讚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了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邪。兩人身為明相,開創貞觀盛世,靠的可不是兩人個人的才華,而是用了整個大堂的人才。唯有人才的興盛,才能保持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也是我所說的第二件事,發現人才,提拔人才,做到才學之士,為皇上,為國家而用,隻要做好了這兩點做個內閣大臣也不是什麽難事?我說的是麽楊大哥?”
楊士奇一笑,雖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說楊崢說到了點子上,本朝內閣不是前朝宰相,沒那麽多的門門道道,無論是權力上,還是在政務上都不能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隻有兩點,決策與提拔人才,這才是內閣要做的,什麽翰林不入內閣,那其實不過是文人自我身價的抬高,正要入了內閣,隻要眼光遠一點,能力出眾些,決策上果斷一些,其實都能做首輔,不要說楊崢做過侍郎,做過巡撫,就是一個七品縣令,當真坐到了自己的這個位置上,未必不能幹好這個差事,便點了點頭道:“你說的不錯,比起宰相,咱大明的內閣隻需做好這兩點便夠了?”
有了楊士奇的肯定,眾人就更不好說什麽了,就連曹狀元也是哼了一聲,沒有反駁的意思。
曹狀元與那勉強站起來的徐有貞聽了這一番話,差點沒一頭撞死,這是當麵打臉啊。
那進士被楊崢一番讚揚,既歡喜又有些忐忑,悄悄看了一眼曹狀元,看人家神色就如同喝了幾斤白酒似的,臉紅如火,哪還敢多言。
好在楊崢沒繼續廢話,接著先前的話兒繼續說了下去,本官先前所言,就是要告訴諸位,咱們大明的內閣不是昔日的宰相,用不著事事躬親,他隻需做好一個決策者,入閣者隻需專注於決策職責,越俎代庖包辦一切,即使夙興夜寐,卻可能隻是一個優秀的執行者,而非合格的決策者。正如魏征所言:“委大臣以大體,責小臣以小事,為國之常也,為治之道也。”
眾人雖覺得這話兒有些 言過其實,可細細品味卻也不是沒有道理,三楊彼此看了一眼,楊溥小聲道:“這小子果然看得明白?”
事實上,楊崢說得不錯,自從朱元璋廢除宰相後,一反自秦以來將內侍人員逐步升格為正式朝官的做法,而是將已定型的國家機關和職官重新貶降為侍從。這樣的模式曾經維持到他去世為止。其所以能勉強試行了十多年,主要是由於朱元璋本人具有著不同於其後代皇帝的優異條件,他“肇跡民間”,“備曆艱難,飽諳物態”,作為創業開國之君享有極高的權威,又具有豐富的政治軍事經驗和才能,並且極勤於政事,所以能夠以這樣的體製推動當時國家機器的運轉。但這是變局而非常局,可以適用於一時,而難垂諸久遠。因為,由一個全能的至高無上的皇帝大權獨攬,小權不放,事必躬親地履行全部統治職能,事實上是絕難世代相承的,所以永樂後開創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因朱元璋早就定下規矩,不可再立宰相,可沒宰相皇帝也吃不消,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最初的內閣隻有一部分的權利,但隨著後來的皇帝懶散,久而久之,內閣掌管的政務越來越多,地位也越來越高,到仁宗的時候,仁宗皇帝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自此,內閣權力加重,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內閣的地位與作用已淩駕與六部之上了,等到宣宗登基,內閣已坐實了大明文官集團的代言人的地位,入閣的大學士在處理政務時隻需將從六部送進來的奏折,寫好的處理意見,票擬在奏折後送給皇帝定奪,然後在發放給內閣,內閣憑著皇帝發還的奏折,輸送給六部,一切事物皆有六部的官員去執行,這其間內閣說輔佐天子倒說得過去,說什麽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整個大明從洪武十五年建內閣以來,幾乎沒人能做到這一點,楊崢所言並非毫無道理。
見眾人沉默,楊崢嘿嘿一笑,衝著曹狀元看了看,雖說沒說什麽,但那神情分明在說,狀元郎這一番話可說的對。
曹狀元雖不想承認,可細細品味,卻不得不承認楊崢所言有些道理,一時找不到什麽話兒反駁,冷哼了聲,幹脆做出沒看到對方的可恨的模樣。
“這第一件是決策,不知這第二件事什麽?”一陣沉默後,胡瀅忽然開口問道。
胡瀅是三朝老臣,如今又是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可謂是權傾朝野,他這麽說,顯然是認同了楊崢的說話,場上眾官兒雖有不服的,聽了這話兒也不敢說什麽。
楊崢嘿嘿一笑,衝著胡瀅抱拳行了一禮,道:“既然是胡尚書詢問,那下官又要嘮叨幾句了,還請您老人家莫要見怪才好?”
胡瀅也是個好爽之人,聞言哈哈一笑道:“你這滑頭,又弄什麽鬼,隻要你說的有理,你嘮叨幾句又何妨?”
楊崢道:“有胡大人這一句話,下官就放心了,免得有些狀元郎又尋著縫兒,變著法兒說我狗嘴裏吐不出象牙,拖延時間了?”
“你……?”曹狀元聽得大怒,說了一個“你”,想起先前的羞辱,愣是沒繼續說下去。
眾官兒看得搖了搖頭,心道:“這個楊大人太能記仇了,就這會兒還不讓挖苦他人,虧得我們是他的朋友,這要是敵人可有的頭疼的,怪不得江南這麽多年安定不下來,一到他的手中,便成了富庶之地了?想來那些酷吏怕是受不來這種時時折磨人的言語,一個個羞愧的自殺了吧?”
楊大人好生得意了一把,道:“話說,貞觀初年,大唐剛剛安定,備受唐太宗信任的謀臣房玄齡,杜如晦剛剛領了差事,一個做了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仆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另一個獲封蔡國公,累遷尚書仆射,二人都是有才學之人,為大唐的貞觀之治添磚加瓦,時值天下初定,朝章國典還很不完備,他與尚書右仆射杜如晦共掌朝政,參與製定典章製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監修國史,又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那叫一個忙啊,忙得昏天暗地的,讓人看著心疼。”
眾人聽他說了半天,遲遲不入正題,有心想提醒幾句,可想起剛才胡瀅發了話兒,想說的話兒愣是吞回了肚中,任由楊崢在哪裏娓娓道來:“說是一日,唐太宗見房玄齡、杜如晦二相晝夜辛勞,不喜反憂,說:“朕聽說你處理公務夜以繼日。你身為仆射,最重要的職責是廣求賢才,但你這麽忙,哪有時間來為國選才。以後你隻要把握重大的方針、政策就可以了,具體事務就讓別的人去辦吧!二人都是聰明人,立即聽明白了皇帝的話,這是讓他們懂得用人,當晚兩人就把細事瑣務交辦屬吏,遇有大事才親自處理,這樣以來,朝廷局麵反而比他二人處理的時候還好,二人越發大膽放手,著手提拔人才,房玄齡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杜如晦識量清舉,神彩凝映,德宣內外,聲溢廟堂。此二人知人善任,才有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後人評價二人時說,太宗以上聖之才,取孤隋,攘群盜,天下已平,用玄齡、如晦輔政。興大亂之餘,紀綱雕弛,而能興仆植僵,使號令典刑粲然罔不完,雖數百年猶蒙其功,可謂名宰相。然求所以致之之跡,逮不可見,何哉?唐柳芳有言:“帝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而房、杜讓其直;英、衛善兵,而房、杜濟以文。持眾美效之君。是後,新進更用事,玄齡身處要地,不吝權,善始以終,此其成令名者。”諒其然乎!如晦雖任事日淺,觀玄齡許與及帝所親款,則謨謀果有大過人者。方君臣明良,誌葉議從,相資以成,固千載之遇,蕭、曹之勳,不足進焉。雖然,宰相所以代天者也,輔讚彌縫而藏諸用,使斯人由而不知,非明哲曷臻是哉?彼揚己取名,了然使戶曉者,蓋房、杜之細邪。兩人身為明相,開創貞觀盛世,靠的可不是兩人個人的才華,而是用了整個大堂的人才。唯有人才的興盛,才能保持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也是我所說的第二件事,發現人才,提拔人才,做到才學之士,為皇上,為國家而用,隻要做好了這兩點做個內閣大臣也不是什麽難事?我說的是麽楊大哥?”
楊士奇一笑,雖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說楊崢說到了點子上,本朝內閣不是前朝宰相,沒那麽多的門門道道,無論是權力上,還是在政務上都不能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隻有兩點,決策與提拔人才,這才是內閣要做的,什麽翰林不入內閣,那其實不過是文人自我身價的抬高,正要入了內閣,隻要眼光遠一點,能力出眾些,決策上果斷一些,其實都能做首輔,不要說楊崢做過侍郎,做過巡撫,就是一個七品縣令,當真坐到了自己的這個位置上,未必不能幹好這個差事,便點了點頭道:“你說的不錯,比起宰相,咱大明的內閣隻需做好這兩點便夠了?”
有了楊士奇的肯定,眾人就更不好說什麽了,就連曹狀元也是哼了一聲,沒有反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