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強大輝煌的王朝,單靠傳統冷兵器就想維持自己的東西,或多或少有些癡人說夢,在熱兵器的時代來領,再多,再好的冷兵器也會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所以打造先進的熱兵器,毫無疑問是守護先進文敏最佳的選擇,這個想法在某個春風醉人的夜晚,毫無征兆的混入了他的腦海裏,與往日亂七八糟的東西混入時頭疼的狀況相反,當這個想法冷不丁的冒出來的時候,楊大人是歡喜不易,他甚至懷疑這是老天爺給的最好的暗示。%d7%cf%d3%c4%b8%f3


    楊崢不是個拖拉的人,在將這個想法反複推敲後,越發覺得這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為此他開始著手研究大明的軍備,研究之餘,他發現大明的火器其實是一直在研究的,甚至在百餘年來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段,除了繼承傳統的兵器品種外,明代的火器發展到鼎盛時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種頗多,形式複雜。當時的噴射火器(古代火藥火箭)製造已經相當精良,樣式繁多,據火龍神器陣法、武備誌等史書記載,此間多使用的火箭種類有單發火箭、多發齊射火藥箭、多火藥筒並聯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等,火箭的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代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就曾使用火箭作戰。永樂年間,明王朝還專門組建了”神機營”,這種獨立炮兵建製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首屈一指的,加上明朝初年,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的大力支持,輔佐,為明代的兵器、火藥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加之明一代,北方長期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東南沿海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因此為了鞏固邊防,抗擊外族的進犯,明代十分重視國家武備,對火藥、火器尤為重視,視火器為禦敵的“長技”。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明代的軍隊對火器十分重視。由於在各次戰爭中大量使用火器,使軍隊火器的編製裝備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但讓人他很不理解的時,明明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火器,甚至將士都是一流的人選,上了戰場卻極少能獲得勝利的場麵,唯一能拿得出手的,除了沐王府在雲南的哪一戰之外,剩下的就是成祖爺率領神機營與韃子的兩戰了,到了明末,這種現象就更多了,先不說對付北方的後金,就是國內的流寇,取勝的機會也是少得可憐,究其原因,這其中固然有衛所製度的**,國家財政崩潰等宏觀問題,但是軍隊的戰術思想嚴重僵化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明初朱棣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火器作戰原則後,成為明軍一條亙古不變的金科玉律。由於當時火器技術的落後,在火銃發射後有一個延時的再填裝時間,蒙古,後金軍隊往往利用這一時間采用輕騎衝擊的戰術,明軍往往大敗。領素質的低下阻礙了火器威力的發揮。隨著火器威力的增大,戰鬥隊行疏散,戰地範圍擴大,戰鬥指揮方式相應地起了根本的變化。冷兵器戰鬥要求於戰鬥指揮員的是親自領導所屬軍隊向敵人衝殺,而一次戰鬥的勝敗,也往往直接決定於這種兵對兵、將對將的搏鬥。但是自從火器大量應用於戰鬥,其殺傷力十百倍與往昔,而日益增多的不同火器,其性能和用途又各有不同,如何組織運用這些威力去爭取勝利,就成為指揮員的重要職責。因此,指揮員已經不是親自殺敵,而是要冷靜的判斷情況,不斷地適應情況變化,正確定下決心,及時組織自己的力量,投入有利方向去奪取勝利。也就是說,誰能有效組織火器的運用,誰就能取得勝利。但明朝將領除了戚繼光,俞大猷,孫承宗,袁崇煥等極個別將領外,大多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其次,最主要,也是最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火器的質量上,大明的火器的研發在明末多數是換湯不換藥,多數的火器已陳舊,永樂的時,國力強大,朝廷還能給些銀子研發,到了後期,國力衰退,加上大明的戶部始終沒什麽銀子,火器基本上處於一種停滯不前的地步,偶有驚喜之處,也是曇花一現,久而久之,大明火器毫無先進可言,慢慢也就落後了,落後就要挨打,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反過來看西方,從火藥傳入西方後,西方的火器就迎來了最燦爛的春天,通過無數先哲的研發,十五世紀後,西方的進入了加速發展的青年期。火槍點火裝置的不斷革新是這一時期最引人矚目的進展。


    先是西班牙人發明火繩槍, 這種槍可以事先點燃火繩, 通過蛇形杆裝置將火繩壓入火藥池並點燃火藥, 比早期的火門槍方便得多;此後不久, 德國紐倫堡的丁基伏斯發明了最早的轉輪式燧發槍,開火後扳機釋放轉輪, 轉輪逆著燧石旋轉並激出火花, 點燃火藥, 比火繩槍更方便。除點火裝置的變革外, 歐洲火槍技術創新還包括槍托的改進、細長槍管的設計和粒狀火藥的發明等。火炮技術在十五世紀後,繼續取得了長足進展,1512年,德意誌的卡爾五世及其軍事技術家率先就炮管長度與口徑的比例進行實驗, 得出比值為17時最為合適的結論, 並依此比例鑄造了12 門火炮。設計的定量化為標準化鋪平了道路。


    僅僅七年後, 卡爾五世將常用的火炮調整為八種規格, 歐洲各國相繼仿效, 法國減少為六 種, 西班牙十二種, 英國十六種。此外, 炮耳的發明、準星照門在火炮上的使用、銃規的發明、巨炮的出現也是這一時期西方火炮儼然有超過大明的勢頭。


    等十六世紀剛開了頭,歐洲順利開創了大海航時代,經過一個世紀的漫長研究,歐洲的火器可謂是處於領先的地步,借助蓬勃發展的火器和艦船技術, 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沿海各國進行了頻繁的侵擾。


    正德十二年葡萄牙艦船錨泊廣州, 中國首次見到來自葡萄牙的艦炮。鄭若曾在籌海圖編中記載道: 其銃以鐵為之, 長五六尺, 巨複長頸, 腹有長孔, 以小銃五個, 輪流貯藥, 安入腹中放之, 銃外又以木包鐵箍, 以防決裂。如果說這次交流體現的主要還是中國對異域技術的一種帶有好奇意味的窺探, 那麽, 再次交流則已經是在戰場上的對抗了。嘉靖元年, 葡萄牙悍然出擊廣東西草灣, 最終失敗而歸, 中國繳獲艦炮二十餘門。自這場戰爭中, 一些明朝官員認識到葡炮的優勢, 建議進行仿製, 為嘉靖皇帝批準。嘉靖三年, 中國仿製成首批佛朗機, 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中國之人更運巧思而變化之。擴而大之為發獷, 發獷者乃大佛郎機也, 約而精之為鉛錫銃, 鉛錫銃者乃小佛郎機也。嘉靖二十七年, 中國在破雙嶼之戰中又繳獲了日本和葡萄牙人使用的火繩槍, 明朝軍事當局立即派工匠向番酋善銃者學習, 習後 因得其傳而造作, 製品比番製尤為精絕。


    然而, 這些創新隻是對偶然傳到中國的少量火器的小修小補, 缺乏強有力的發展後勁, 很快在和西方的軍事較量中敗下陣來。1604年, 明軍與荷蘭艦隊遭遇, 雙方發生激戰, 明軍以舊有火器與荷蘭炮艦交火,損失嚴重。徐guang啟、李之藻等人因此力倡引進西洋火炮。因此, 自天啟元年起, 中國開始了引進西方火器的又一次浪潮,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大明先後購入三十門西洋大炮( 又稱為紅夷炮、紅衣炮) , 這批火炮結構合理, 炮身各部都以口徑的尺寸為基數按一定比例設計,和佛朗機相比, 西洋大炮的設計和製造已融入一定的數理知識。在此思想指導下, 明清之際火炮各部件的尺寸也開始按比例設計, 如徐guang啟在遼左阽危已甚疏中, 指出造台製銃, 多有巧法, 毫厘有差, 關係甚大。然而這次的東風來得太晚,以至於難以挽回朝局,風雨飄搖的大明,最終走向國破家亡的下場,成為了後人永久的遺憾。


    通過研究,楊崢發現,在大明的前期,因朱元璋、朱棣對火器的支持,使得大明的火器,在這一段時間裏有了十足的進步,火器的研究開發上,也是領先與世人,戰場上取勝的關鍵戰役,多半也是在這兩人的手中的,從永樂後期,火器的研究上就明顯不如前了,雖有嘉靖、隆慶時短暫的春天,可終究是時日太短,加上多半是在少量火器的小修小補, 缺乏強有力的發展後勁, 等這股春風一過,就如同鄭和下西洋再無鄭和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