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番話立即引起了不少老者的共鳴,他們打了一輩子的仗,目的並非為了什麽宏圖霸業,也不是為了恢複祖上的無上榮耀,他們更多的是了為了那一口鐵鍋,一匹上等的絲綢,一把煙草、一盒茶葉,一些常見的藥草僅此而言,為此,他們戎馬了半生,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兄弟、朋友,可到頭來他們的努力廝殺,並沒有換取妻兒老小更好的生活,他們依舊穿不上好衣服,吃不上熱湯,甚至連一把好的煙草,一些常見的藥草都沒有,如今他們的老了,打不動了,想的無非是老天爺的眷顧,讓他們能有一個安詳的晚年,讓他的子孫後代能活著回來,戰事的殘酷讓他們更渴望安寧。
脫脫不花眼圈早已通紅如火,那雙漆黑的眸子從眼前的這一張張期盼而陌生的麵容上看了過去,這是他的子民,他們的一生期盼不過是過上幾天安穩的日子,能喝上一口熱湯,穿上一件像樣的衣衫,孩子病了能有一把治病的藥材,想抽煙的時候,能買到一把上等的煙絲,這個要求並不算高,他就是這樣的低要求,他竟也無法滿足。他心頭忽的生出一副愧疚來,身為他們的可汗,身為成吉思汗的子孫,這麽多年來,到了今日他才知道自己的子民竟過得如此艱苦。
楊崢也沒料到這些蒙古百姓過得如此困苦,驚訝之餘,也生出幾分同情來,中原以農業經濟為主體,這種經濟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經濟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除鹽鐵外,無事外求,並繼續一地,反複不舍,因此而為安定的,平穩的。而蒙古以遊牧為主,這種經濟模式是一種專業化、流動的經濟類型,對農耕社會存在著依賴性,它不能完全脫離種植業,需以整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相當發展並產生一定的剩餘產品為前提,隨著遊牧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對於種植業的依賴就越高,要求更大範圍和更多數量的商品交換,以解決生產、生活用品奇缺等社會問題。交換也就成了賴以生存的首選了,中原雖有為數不多的貿易,但在經濟往來中,主要是一種“賜”、“貢”的貿易形式,屬內斂型的貿易,比如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船隊滿載的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到外國後,都是把這些特產“賜”給當地的國王,同時接受該國的所謂“貢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寶等特產,並不計較經濟得失,屬於一種“貨換貨,二頭樂”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來的意義遠比經濟上的意義重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迫於生活遊牧民族通常采取了戰爭、掠奪、和親、互市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形成了一種戰爭、掠奪、和親、互市反複循環的路子,但在這種循環的模式當中,遊牧民族不穩定性大多數是處於被動狀態。
大明與蒙古彼此仇恨了差不多兩百年了,兩百年沒有和親,麵前有互市也都是諸多限製,根本無法滿足日益壯大的蒙古的需求,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當休整的韃子實力強大後,就不得不走上了一條通過戰場搶奪他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這個代價付極高,可他們不得不去做,反過來的是大明為了防止韃子南侵也采取報複的行動。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縱火焚燒草場,謂之“燒荒”,使牧區的牲畜因缺草而無法過冬;明軍還經常偷襲
蒙古的營地,趕走大量的牲畜,謂之“搗巢”。明朝與蒙古如此嚴重對立,使得牧區在生產和生活上更加困難,韃子越是困苦,就越希望打破這種局麵,所以多次南下犯邊,燒殺擄掠,釀成戰事。大明也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應付韃子的戰事,但遊牧民族馬上作戰,來去迅速,進剿的明軍卻輜重繁多,行動緩慢,深入草原又人地兩生,補給困難,加上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眾多,你來我走,即使打敗了一個對手,也無法防止其他的遊牧民族來填補空白.因此再大的勝仗也隻能是暫時解決問題.最後,明軍往往紀律渙散,對邊境民眾的危害甚至不比那些前來劫掠的遊牧民族小.據估算,一次大軍出征,可能要耗費大明全年財政收入的1/4以上.而取得的戰果往往僅僅是“斬敵首”幾十上百,這其中還不知道有多少是冤死百姓的人頭——明軍的確幹過這種“殺良冒功”的行徑,在這種行徑下,邊疆的軍防也破壞得嚴重,生活在此處的百姓苦不堪言,許多逃亡於蒙古地區,並逐漸定居於蒙古與大明的夾縫之中,誰的勢力大就倒向誰,讓大明的邊疆情況越發複雜起來,常常讓朝廷頭疼不已,這也是他迫不及待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蒙古百姓困苦的生活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一時也看不出這些老者的心思是作何打算,畢竟自己的親人都死在一場一場的戰事,誰也不知他們心裏的怨恨還在不在,今時今日還放不放的下那點仇恨。
脫脫不花似看出了楊崢心裏的擔心,急忙將楊崢此番帶著大明朝廷互市的消息說了。
楊崢本以為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怎麽著也該讓這幫老者麵上歡喜一陣,但他的雙眼看到了卻是一張張冷漠,淡然的臉龐,沒說話,沒交流,甚至沒有歡喜,就這麽默默的看著楊崢。
楊崢心裏猛的跳了一下,心裏忍不住嘀咕了聲,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今日若不能說服這幫老者,互市的構想怕是就此打水漂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脫脫不花眼圈早已通紅如火,那雙漆黑的眸子從眼前的這一張張期盼而陌生的麵容上看了過去,這是他的子民,他們的一生期盼不過是過上幾天安穩的日子,能喝上一口熱湯,穿上一件像樣的衣衫,孩子病了能有一把治病的藥材,想抽煙的時候,能買到一把上等的煙絲,這個要求並不算高,他就是這樣的低要求,他竟也無法滿足。他心頭忽的生出一副愧疚來,身為他們的可汗,身為成吉思汗的子孫,這麽多年來,到了今日他才知道自己的子民竟過得如此艱苦。
楊崢也沒料到這些蒙古百姓過得如此困苦,驚訝之餘,也生出幾分同情來,中原以農業經濟為主體,這種經濟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經濟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比較貧瘠的自然條件下也可以存在和再生產;又由於它以家庭為生產和生活單位,容易通過勤勞節儉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除鹽鐵外,無事外求,並繼續一地,反複不舍,因此而為安定的,平穩的。而蒙古以遊牧為主,這種經濟模式是一種專業化、流動的經濟類型,對農耕社會存在著依賴性,它不能完全脫離種植業,需以整個社會生產和交換的相當發展並產生一定的剩餘產品為前提,隨著遊牧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對於種植業的依賴就越高,要求更大範圍和更多數量的商品交換,以解決生產、生活用品奇缺等社會問題。交換也就成了賴以生存的首選了,中原雖有為數不多的貿易,但在經濟往來中,主要是一種“賜”、“貢”的貿易形式,屬內斂型的貿易,比如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船隊滿載的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到外國後,都是把這些特產“賜”給當地的國王,同時接受該國的所謂“貢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寶等特產,並不計較經濟得失,屬於一種“貨換貨,二頭樂”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來的意義遠比經濟上的意義重大。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迫於生活遊牧民族通常采取了戰爭、掠奪、和親、互市等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形成了一種戰爭、掠奪、和親、互市反複循環的路子,但在這種循環的模式當中,遊牧民族不穩定性大多數是處於被動狀態。
大明與蒙古彼此仇恨了差不多兩百年了,兩百年沒有和親,麵前有互市也都是諸多限製,根本無法滿足日益壯大的蒙古的需求,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當休整的韃子實力強大後,就不得不走上了一條通過戰場搶奪他們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這個代價付極高,可他們不得不去做,反過來的是大明為了防止韃子南侵也采取報複的行動。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縱火焚燒草場,謂之“燒荒”,使牧區的牲畜因缺草而無法過冬;明軍還經常偷襲
蒙古的營地,趕走大量的牲畜,謂之“搗巢”。明朝與蒙古如此嚴重對立,使得牧區在生產和生活上更加困難,韃子越是困苦,就越希望打破這種局麵,所以多次南下犯邊,燒殺擄掠,釀成戰事。大明也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應付韃子的戰事,但遊牧民族馬上作戰,來去迅速,進剿的明軍卻輜重繁多,行動緩慢,深入草原又人地兩生,補給困難,加上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眾多,你來我走,即使打敗了一個對手,也無法防止其他的遊牧民族來填補空白.因此再大的勝仗也隻能是暫時解決問題.最後,明軍往往紀律渙散,對邊境民眾的危害甚至不比那些前來劫掠的遊牧民族小.據估算,一次大軍出征,可能要耗費大明全年財政收入的1/4以上.而取得的戰果往往僅僅是“斬敵首”幾十上百,這其中還不知道有多少是冤死百姓的人頭——明軍的確幹過這種“殺良冒功”的行徑,在這種行徑下,邊疆的軍防也破壞得嚴重,生活在此處的百姓苦不堪言,許多逃亡於蒙古地區,並逐漸定居於蒙古與大明的夾縫之中,誰的勢力大就倒向誰,讓大明的邊疆情況越發複雜起來,常常讓朝廷頭疼不已,這也是他迫不及待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
當然了,蒙古百姓困苦的生活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一時也看不出這些老者的心思是作何打算,畢竟自己的親人都死在一場一場的戰事,誰也不知他們心裏的怨恨還在不在,今時今日還放不放的下那點仇恨。
脫脫不花似看出了楊崢心裏的擔心,急忙將楊崢此番帶著大明朝廷互市的消息說了。
楊崢本以為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怎麽著也該讓這幫老者麵上歡喜一陣,但他的雙眼看到了卻是一張張冷漠,淡然的臉龐,沒說話,沒交流,甚至沒有歡喜,就這麽默默的看著楊崢。
楊崢心裏猛的跳了一下,心裏忍不住嘀咕了聲,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今日若不能說服這幫老者,互市的構想怕是就此打水漂了。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