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崢暗讚了聲聰明,並沒有因為自己麵前坐著的是兩個孩子就繞彎子把該說的話兒隱藏起來,事實上他說的這一番話絕不是為了博得兩位皇子的好感而繼續授課,從一開始對於太子老師這個頭銜,他就不屑一顧,自然沒有巴結奉承的意思,所以這會兒說的話兒,自然用不著什麽套路,略一沉吟繼續說道:“兩位皇子都是聰明的孩子,想來也聽出了下微臣說的這一番話的目的,咱大明的天下很大,要聽的話,要看的事很多,作為皇帝可不能光看紫禁城這一片天空,也不能僅聽群臣的話,有些事情得自己去看,用心去聽,看得多了,聽得多了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本事這是其一,其二,聖人的大道理自然沒有不好的地方,但這並不代表著聖人的道理就沒有錯的,時至今日能稱得上聖人也不多,不外乎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墨家的大禹,但他們都是兩年前多年前的聖人,不是今日的聖人,他們的看法,他們的道理或許適應兩千多年前的君王百姓,但未必適用於今時今日,身為太子,帝王者要學會向前看,可以讀聖人的道理,但不能全聽了聖人的道理這是其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明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微臣這就是告訴殿下,所謂學問,說到底還是知行合一,知行相長,把學到的東西用在實處,實處有問題再回過頭去學,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所體悟。”
兩位皇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太子問道:“什麽算是真正的體悟呢?”
“這個怎麽說,就說對聖人地看法,老夫子認為聖人就該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幹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勳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所以老夫子認為聖人是自然法則,是無為而治,而莊子則認為,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鬥斛折斷秤杆,百姓就會沒有爭鬥;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他老人家認為這天下想要得到大治,就不該有聖人的存在,而管夫子則認為,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善於分利於民。聖人不擅長分利於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樣了。自己總是貪而不足,怎麽能算是聖人呢?所以,國家有事就取用於民,無事就藏富於民,隻有聖人才善於把產業寄托於人民。人的本性,越是開導就越是通情達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麵提供一個,下麵就會回敬兩個,治理國家就該學習聖人,懂得疏通,儒家則認為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宇宙的法則融為一體,智慧變通而沒有固定的方式.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內心光明如日月,卻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眾生,凡夫俗子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麽崇高偉大,即使了解一點,也無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邊際到底在哪裏.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聖人.也就是說,儒家的聖人就該是天地間最全知的人,治理國家是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所以體悟每個人都不一樣,需要自己去體悟,到底是儒家的好,還是墨家的,甚至還是道家的好,需要自己去看,去領悟,旁人替代不了。”
“學生知道了,先生是告訴我們這天下治理得好不好,到底是適合儒家,還是道家,還是墨家要自己去看一看,什麽時候用儒家,什麽時候用道家得有個過程才好,不能籠統施政對吧?”太子仰著一張臉問道。
楊崢頷了頷首道:“可以這麽說,國家大亂,百姓因生計忙於奔波,這時候就要無為而治,先讓百姓安定下來,耕種良田,收取糧食,吃飽飯才是正途,而百姓吃飽了飯,手裏又有了銀子,天下大定了,這時候在無為而治就不適合了,皇上就該實行仁政了,教導天下官員百姓實施德行了!唯有德行實施好了,百姓就知道擁護了。”
“學生受教了!”兩位皇子各自抱拳一臉認真的道。
雖說是第一次上楊崢的課,但不否認這位老師的談話授課法子挺不錯,至少讓他們聽得進去,又能跟著思考,非但如此,該學的學問,他們一樣也沒拉下,隻覺得今日所學比平日裏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大學士授的要多多了,頓時覺得眼前的這個老師年輕雖輕了些,但學問著實比那些大學士要強多了。
楊大人自然不知才半日的功夫,自己在學生心裏的地位,竟比那些授了一年多的大學士地位還高,但從太子的神色裏,或多或少算是看出了自己今日這堂課還算有些效果的,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倒不是說他故意為之,實則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些年仗著有官身在,身邊圍繞的也多是文人,所以楊大人在四書五經上還是花費了一番公子,孔孟到也罷了,畢竟前世在學校的那會兒也學過,一些經典的篇章,還是能拿出來糊弄糊弄人的,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那是正兒八經的沒接觸過,來到這個時代,勉為其難的學了些皮毛,應付應付還說得過去,可要以此為課本給太子授課,毫無疑問自己肚中的那點料,從根本上應付不了這樣的場麵,隻需那些大學士稍微挑點毛病出來,也就應付不了,所以他才采用了這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一來太子年紀還小,這種插科打諢說些市井生活,再以淺顯易懂的道理融入其中,反而更能獲得太子的歡喜,當然了這種事情可一不可二,天下的大道理千千萬,自己想說也未必說得出來,若沒點真材實料,太子高興是高興,可未必能敬重自己,這就要求他必須有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在一些看法上,甚至比平日裏大學士還要高明一些,唯有這樣才能讓太子在內心深處認可了自己,喜歡上了自己,不會覺得自己這個老師不學無術,誤人子弟,為了授課而授課。
從當前的情況看,兩位皇子還算是喜歡了自己的授課方式,至少這半天的課程,兩人沒有表現不耐煩,沒有想著法子逃走,甚至還敢於參與討論,出聲詢問,這就是對他最好的認可,而太子能安分上了大半天的課,也是頭一次,一時之間引得不少太監對楊崢議論紛紛。
直到天差不多黑了時候,楊崢才站起身來,結束了今日的授課,兩位皇子頭一次上這種別開生麵的課程,又是小孩子,精力旺盛,頗有幾分意猶未盡的感覺,若不是楊崢不能留在宮中,兩位皇子恨不得拉著楊大人再讓他說一說江南的市井傳聞才好,礙於規矩,兩位皇子也隻好放楊大人走了。
臨走時,楊大人才將揣在懷裏大半天的《帝鑒圖說》遞給了太子,太子平日裏看的不是文字還是文字,很少有什麽圖畫的,一看楊崢手裏的書本,非但有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難得是書中還配有圖畫,畫卷線條簡單,輪廓清晰,樸拙中帶有幾分稚趣,可愛又不失傳神,頓時來了興趣,抓了書本就與郕王埋頭翻閱起來,至於楊大人什麽時候走了都不得而知了。
良好的開頭,算是給了楊大人莫大的信心,此後楊大人也算是輕車熟路起來,每個月在月頭和月尾各留三天給太子與郕王授課,短短幾個月的功夫,與太子郕王相處得極為融洽,鑒於兩位皇子日後的身份,楊大人在授課上並沒有厚此薄彼,無論是授課,還是尋常有助於課題的玩耍,楊大人都做到了盡心盡力,越發得到了兩位皇子的認可,算是一個不小的收獲,當然了,也不是一點麻煩都沒有,文人相輕古今使然,眼看著太子,郕王對自己越來越依賴,讚揚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一同被選入的老師自然有些不滿,這些仗著熟讀四書五經,朝中的資曆地位,總以為這天下授課就該自己是最好的,卻不想半路上殺出了一個程咬金,非但奪取了自己在太子麵前的風頭不說,就是皇上哪兒也大獲好感,就連宮中的哪位老太後也十分在意的,這些他們也知道,並非楊崢刻意去說的,有些是太子、郕王說的,就比如宮中的哪位太後就是郕王一點一點的告訴她老人家的,這位老人家不喜孫皇後,連帶著她生出來的太子沒幾分歡喜,到是郕王這位老人歡喜的很,若不是皇上早早立下了太子之位,他們幾乎相信,這位威望頗高的老太後會逼著皇帝立郕王為太子了,所以對於張太後知道楊崢授課的情景,他們到是沒感到意外,另一部分則是這幫太監四處宣揚的,道理很明顯,你們不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地位超然的大學士麽,那我就拿楊大人來惡心惡心呢,我胳膊擰不過大腿,我放個蒼蠅過去惡心一下你們,總可以吧,若不是聽說這位楊大人前些日子建議皇上取笑了內學堂的授課,他們還真有理由懷疑楊崢與這幫太監勾結在一起弄了這麽一出。
雖說排除了楊大人自說自話的嫌疑,但短短數月,楊大人的名聲幾乎超過了他們任何一位大學士,弄得他們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說,就連外廷那幫官兒也有事沒事那這事兒說話,起先他們也沒想怎麽著,都是給太子授課的,誰不想在太子,皇帝麵上弄一個好影響,做官的都是人精,今日的好影響,明日可就是入閣的資曆,名望,不要說楊大人,就算是他們也有這個意思,所以他們才對楊大人的所作所為能有些忍讓,認為年輕人好勝心強了一些倒也可以理解,可漸漸的他們發現不是那麽回事,隨著楊大人授課的方式越來越深入,非但太子對他們的授課方式感到不滿意,就連郕王也要他們在授課的時候多說說曆史典故,做到以史為鑒,非但如此兩位皇子對他們的學問更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睛,弄得他十分的難看,要說這些到也罷了,兩位皇子畢竟是小孩子,一時不明白也不必放在心上,日後總有明白的一天,可讓他們氣惱的是,皇帝竟也對他們的授課有些不滿了,說什麽大道理再多,也不如知行合一,這擺明了打他們的臉,一怒之下,他們決定再也不忍了,決議給這位楊先生一點教訓,好讓他們知道這太子的老師也有個想來後到,也有一個資曆排名。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兩位皇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太子問道:“什麽算是真正的體悟呢?”
“這個怎麽說,就說對聖人地看法,老夫子認為聖人就該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幹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勳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所以老夫子認為聖人是自然法則,是無為而治,而莊子則認為,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那些所謂的聖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所以,斷絕聖人摒棄智慧,大盜就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鬥斛折斷秤杆,百姓就會沒有爭鬥;盡毀天下的聖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攪亂六律,毀折各種樂器,並且堵住師曠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聽覺;消除紋飾,離散五彩,粘住離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們原本的視覺;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視覺,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毀壞;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聽覺,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憂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麽天下就不會出現邪惡。那曾參、史鰌、楊朱、墨翟、師曠、工倕和離朱,都外露並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來迷亂天下之人,這就是聖治之法之所以沒有用處的道理。他老人家認為這天下想要得到大治,就不該有聖人的存在,而管夫子則認為,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善於分利於民。聖人不擅長分利於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樣了。自己總是貪而不足,怎麽能算是聖人呢?所以,國家有事就取用於民,無事就藏富於民,隻有聖人才善於把產業寄托於人民。人的本性,越是開導就越是通情達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麵提供一個,下麵就會回敬兩個,治理國家就該學習聖人,懂得疏通,儒家則認為聖人,必須達到自身的品德與宇宙的法則融為一體,智慧變通而沒有固定的方式.對宇宙萬物的起源和終結已經徹底參透.與天下的一切生靈,世間萬象融洽無間,自然相處,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內心光明如日月,卻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眾生,凡夫俗子永遠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麽崇高偉大,即使了解一點,也無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邊際到底在哪裏.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聖人.也就是說,儒家的聖人就該是天地間最全知的人,治理國家是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所以體悟每個人都不一樣,需要自己去體悟,到底是儒家的好,還是墨家的,甚至還是道家的好,需要自己去看,去領悟,旁人替代不了。”
“學生知道了,先生是告訴我們這天下治理得好不好,到底是適合儒家,還是道家,還是墨家要自己去看一看,什麽時候用儒家,什麽時候用道家得有個過程才好,不能籠統施政對吧?”太子仰著一張臉問道。
楊崢頷了頷首道:“可以這麽說,國家大亂,百姓因生計忙於奔波,這時候就要無為而治,先讓百姓安定下來,耕種良田,收取糧食,吃飽飯才是正途,而百姓吃飽了飯,手裏又有了銀子,天下大定了,這時候在無為而治就不適合了,皇上就該實行仁政了,教導天下官員百姓實施德行了!唯有德行實施好了,百姓就知道擁護了。”
“學生受教了!”兩位皇子各自抱拳一臉認真的道。
雖說是第一次上楊崢的課,但不否認這位老師的談話授課法子挺不錯,至少讓他們聽得進去,又能跟著思考,非但如此,該學的學問,他們一樣也沒拉下,隻覺得今日所學比平日裏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大學士授的要多多了,頓時覺得眼前的這個老師年輕雖輕了些,但學問著實比那些大學士要強多了。
楊大人自然不知才半日的功夫,自己在學生心裏的地位,竟比那些授了一年多的大學士地位還高,但從太子的神色裏,或多或少算是看出了自己今日這堂課還算有些效果的,之所以采用這種方式,倒不是說他故意為之,實則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些年仗著有官身在,身邊圍繞的也多是文人,所以楊大人在四書五經上還是花費了一番公子,孔孟到也罷了,畢竟前世在學校的那會兒也學過,一些經典的篇章,還是能拿出來糊弄糊弄人的,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那是正兒八經的沒接觸過,來到這個時代,勉為其難的學了些皮毛,應付應付還說得過去,可要以此為課本給太子授課,毫無疑問自己肚中的那點料,從根本上應付不了這樣的場麵,隻需那些大學士稍微挑點毛病出來,也就應付不了,所以他才采用了這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一來太子年紀還小,這種插科打諢說些市井生活,再以淺顯易懂的道理融入其中,反而更能獲得太子的歡喜,當然了這種事情可一不可二,天下的大道理千千萬,自己想說也未必說得出來,若沒點真材實料,太子高興是高興,可未必能敬重自己,這就要求他必須有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在一些看法上,甚至比平日裏大學士還要高明一些,唯有這樣才能讓太子在內心深處認可了自己,喜歡上了自己,不會覺得自己這個老師不學無術,誤人子弟,為了授課而授課。
從當前的情況看,兩位皇子還算是喜歡了自己的授課方式,至少這半天的課程,兩人沒有表現不耐煩,沒有想著法子逃走,甚至還敢於參與討論,出聲詢問,這就是對他最好的認可,而太子能安分上了大半天的課,也是頭一次,一時之間引得不少太監對楊崢議論紛紛。
直到天差不多黑了時候,楊崢才站起身來,結束了今日的授課,兩位皇子頭一次上這種別開生麵的課程,又是小孩子,精力旺盛,頗有幾分意猶未盡的感覺,若不是楊崢不能留在宮中,兩位皇子恨不得拉著楊大人再讓他說一說江南的市井傳聞才好,礙於規矩,兩位皇子也隻好放楊大人走了。
臨走時,楊大人才將揣在懷裏大半天的《帝鑒圖說》遞給了太子,太子平日裏看的不是文字還是文字,很少有什麽圖畫的,一看楊崢手裏的書本,非但有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難得是書中還配有圖畫,畫卷線條簡單,輪廓清晰,樸拙中帶有幾分稚趣,可愛又不失傳神,頓時來了興趣,抓了書本就與郕王埋頭翻閱起來,至於楊大人什麽時候走了都不得而知了。
良好的開頭,算是給了楊大人莫大的信心,此後楊大人也算是輕車熟路起來,每個月在月頭和月尾各留三天給太子與郕王授課,短短幾個月的功夫,與太子郕王相處得極為融洽,鑒於兩位皇子日後的身份,楊大人在授課上並沒有厚此薄彼,無論是授課,還是尋常有助於課題的玩耍,楊大人都做到了盡心盡力,越發得到了兩位皇子的認可,算是一個不小的收獲,當然了,也不是一點麻煩都沒有,文人相輕古今使然,眼看著太子,郕王對自己越來越依賴,讚揚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一同被選入的老師自然有些不滿,這些仗著熟讀四書五經,朝中的資曆地位,總以為這天下授課就該自己是最好的,卻不想半路上殺出了一個程咬金,非但奪取了自己在太子麵前的風頭不說,就是皇上哪兒也大獲好感,就連宮中的哪位老太後也十分在意的,這些他們也知道,並非楊崢刻意去說的,有些是太子、郕王說的,就比如宮中的哪位太後就是郕王一點一點的告訴她老人家的,這位老人家不喜孫皇後,連帶著她生出來的太子沒幾分歡喜,到是郕王這位老人歡喜的很,若不是皇上早早立下了太子之位,他們幾乎相信,這位威望頗高的老太後會逼著皇帝立郕王為太子了,所以對於張太後知道楊崢授課的情景,他們到是沒感到意外,另一部分則是這幫太監四處宣揚的,道理很明顯,你們不是學富五車,才華橫溢,地位超然的大學士麽,那我就拿楊大人來惡心惡心呢,我胳膊擰不過大腿,我放個蒼蠅過去惡心一下你們,總可以吧,若不是聽說這位楊大人前些日子建議皇上取笑了內學堂的授課,他們還真有理由懷疑楊崢與這幫太監勾結在一起弄了這麽一出。
雖說排除了楊大人自說自話的嫌疑,但短短數月,楊大人的名聲幾乎超過了他們任何一位大學士,弄得他們自己看不起自己不說,就連外廷那幫官兒也有事沒事那這事兒說話,起先他們也沒想怎麽著,都是給太子授課的,誰不想在太子,皇帝麵上弄一個好影響,做官的都是人精,今日的好影響,明日可就是入閣的資曆,名望,不要說楊大人,就算是他們也有這個意思,所以他們才對楊大人的所作所為能有些忍讓,認為年輕人好勝心強了一些倒也可以理解,可漸漸的他們發現不是那麽回事,隨著楊大人授課的方式越來越深入,非但太子對他們的授課方式感到不滿意,就連郕王也要他們在授課的時候多說說曆史典故,做到以史為鑒,非但如此兩位皇子對他們的學問更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睛,弄得他十分的難看,要說這些到也罷了,兩位皇子畢竟是小孩子,一時不明白也不必放在心上,日後總有明白的一天,可讓他們氣惱的是,皇帝竟也對他們的授課有些不滿了,說什麽大道理再多,也不如知行合一,這擺明了打他們的臉,一怒之下,他們決定再也不忍了,決議給這位楊先生一點教訓,好讓他們知道這太子的老師也有個想來後到,也有一個資曆排名。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