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麵色如水,聽了小皇帝這話兒卻不為所動,道:“回皇上的話,老臣心意已決,還請皇上恩準才好?”
小皇帝啊了聲,神情開始變得有些慌亂。
百官也是竊竊私語不已,與楊溥此舉他們很顯然沒想到,被突如其來的舉措給弄亂了陣腳,再者,楊溥掌權已有四年,雖年老而憂國之心不衰。由於有太皇太後的掌舵,楊崢等大臣的合力輔政,宦官王振也尚未專橫,故各級政權機構的運作還比較有章法,全國各地的秩序也相對穩定,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的現象,都歸功於楊溥的操勞,言官罵歸罵,但心頭卻不糊塗,如今王振權勢一日高過一日,越過太祖規矩幹預政務指日可待,而滿朝文武能與王振抗衡的寥寥無幾,被百官寄予希望的楊崢自入閣後並無任何的表現,與他在宣德十年的表現是天壤之別,不少官兒早已放棄,認為他老人家就是江郎才盡,玩不出什麽花樣,所以平日裏將引導朝政走向清明的重任都放在了楊溥的身上,此番一方麵怒於楊溥在俸祿這事兒上沒有站在百官的利益上說話,讓百官感到失望,另一方麵這幾年王振權勢一日高過一日,就說今年年初,英宗禦奉天殿,慶祝宮殿建成,賜文武百官落成宴。英宗遣使問王振何為,王振見使大怒說,周公輔成王,我惟獨不可一坐!使臣複命,英宗蹙然,命開東華中門招王振,百官候拜於門外,王振大悅。士大夫廉恥道喪,士風衰落。堂堂大明朝讓一個內侍登堂入室,讓百官心頭不滿,寄托楊溥有所作為,哪知這老頭對此舉竟視而不見算是傷了百官的心,擠壓多日的情緒,借著戶部折俸一事徹底爆發了,將所有的氣兒全都撒向了楊溥,當然了,罵歸罵,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內心深處就想把這老頭趕
出去,都是在朝堂混的,其中的利害關係誰都看得出來,王振之所以還能克製著心頭對百官的那點敬重,說到底還是因楊溥的存在,這老頭看起來是一把年紀了,行動,野心也不如年輕的王振,但終究是從永樂朝走過來的四朝老臣,幾十年來屹立不倒,無論是政務水準,還是謀劃的經驗,打擊人的手段都不是王振所能比的,小皇帝看似對王振言聽計從,可在楊溥這點事上,小皇帝卻始終不鬆口,由此可見這老頭也不是全然不開竅,隻不過喜歡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當真要把他趕走,王振還不得飛上了天,而這並非是百官願意看到的,所以一聽楊溥親自上了‘乞骸骨書’,百官心頭不由得一緊,誰也不敢啃聲,紛紛將目光看向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
小皇帝頭一次碰上了這等棘手的事,心頭不免有些慌亂,時至今日他還記得當初父皇離世的時候,拉著他的手腕指著三楊對他說的那一番話,凡是國事必聽三楊的,那會兒他似懂非懂,隻覺得父皇說的那就是對的,對三楊也是從骨子裏敬重,後來,太皇太後也對他多番囑托,使得他小小年紀對這三個老頭心生好感,隨著年紀的尊長,事理明白的越多,越發覺得父皇與太皇太後的先見之明,如今三楊三去二,唯獨剩下這麽一個老臣還為了朝政之事鞠躬盡瘁,讓小皇帝從骨子裏覺得欣慰,隻覺得朝廷有這老頭在就不會出現什麽亂子,正因為相信這一點,所以這幾年來,王振一直在耳旁詆毀楊溥,他總是一笑了之,並非他有多麽的睿智,而是他明白,這老頭老是老了點,可做事比起百官牢靠得多了,有這老頭在,自己躲在後宮裏在如何胡亂,也不怕做什麽亡國之君了。所以在骨子裏並沒有預想沒有楊溥的朝堂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他依稀記得小時候父皇對他說起了前朝的淒慘事,說是那宋徽宗便是趕走了治國良相曾布,才使得朝政被奸臣蔡京把持了,這幫奸臣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三千索(“索”意與貫同),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大肆破壞朝政,在李彥及其黨羽的摧殘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堂堂一國皇帝,受盡了淩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
廟宇,意為金帝向太祖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關押於韓州),後又被遷到五國城囚禁,最終慘死他國,那會兒他雖不明事理,但人間淒苦他還是能明一二,父皇說這番時痛恨的神情他至今難忘,國朝局勢雖比趙宋強大了不少,可再強大的王朝也需要用心做事的老臣來掌舵,否則奸邪趁虛而入,朝政勢必會一片混亂,他自小繼承父皇遺誌,立誌做好一代明君,似楊溥這樣幹練的老臣,豈能鬆手。
可他柄國時日並不算長,加上頭幾年一直是太皇太後柄權,他這個皇帝隻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罷了,往日似這等大事他隻需請示一下太皇太後便可,又或者谘詢身旁的王振便好,今日兩人都不在,輪到他做主,不免有些慌亂,眼見台下百來雙眼睛齊刷刷地看向自己,心頭更慌,左顧右盼了一番,目光落在了楊崢的臉上時,不由得心頭一喜,當年父皇駕崩的時,楊崢也是父皇囑托的能臣之一,這幾年給他授課,其人品,能力足以讓他無比的信任,似這樣的大事,既沒有王先生在,問問他也好,這麽一想心頭的慌亂頓時去了不少,微微定了定保持了九五之尊的威嚴後,才咳嗽了聲,道:”次輔大人,這事兒你以為如何?”
楊崢心裏真暗讚了聲薑還是老的辣的,朝堂的局麵看似對楊溥百般不利,是個人都想著如何辯解,如何取得小皇帝的信任,如何取得百官了解,又如何化解王振的苦肉計,想做好這幾點無疑是天字號第一難題,想獨善其身可謂是難上加難,讓他沒想到的是,楊溥隻用了一招致仕就化解了一切的難題,更厲害的是這一招看似是退了一步,實則是以退為進,將太倉庫械鬥一事,從麵對百官的質疑,嗬斥,變成了自己對百官的審視,去與留,不是你們說的算,而是我楊某人自己做主,而且,你們不是對老夫不滿麽,老夫走便是了,天下那麽大,能做的事情不少,未必就一定要做官。“
這樣的難題拋了出來,誰還敢去要太倉庫械鬥的說法。整個對策中,細細揣摩下,楊溥宛如一捧清水,柔而無物,再厲害的言官也被這股水化作了繞指柔了。
這樣的場麵十幾年來不曾見過,如何不值得回味,正在感慨自己什麽時候才能達到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時,冷不丁的被小皇帝這麽一問,還真就嚇了一大跳,虧得朝堂百官被小皇帝吸引了目光,誰也沒看出他那渾身一顫的窘相,微微定了定神,才向前一步走出了隊列,在百官的矚目中對小皇帝拱了拱手朗聲,道:“回皇上的話,微臣覺得此事大大不妥?”
小皇帝急切的道:“如何不妥,還請愛卿說個章程出來。”
楊崢也沒遲疑的意思,道:“皇上你想,我朝以文學顯用者,有三楊公焉。……登名進士,列官翰苑。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備顧問者十載。名德浸浸乎彰聞。迨正統初,遂與泰和楊文貞、建安楊文敏二公同居內閣,協心匡輔,並列三孤之位。一時功名事業煊赫盛大。屹然為朝廷之表儀,縉紳之冠冕,天下人望鹹歸重焉。其後,二楊公沒,公巋然獨存。年益久而望益重。士大夫有得其詩文者,莫不藏弆以為榮。
公亦樂於應人之求,肆筆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其視務工巧以悅人者遠矣,何也?蓋其資稟之異,涵養之深,所處者高位,所際者盛時。心和而誌樂氣充,而才贍宜其發於言者。溫厚疏暢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險怪。雍雍乎足以鳴。國家之盛,豈偶然哉?如此棟梁之才,朝廷豈可不用?”
話音剛落,站在第二隊第三的胡瀅也走了出來,將手中的笏板先前一推,剛要開口說話,也不知是忘了,還是沒思索好,嘴唇張了張愣是一個字兒也沒說來,把胡瀅嚇的一身冷汗,好在這老頭倒也有準備,急忙伸手到背後,順手一扯,扯出一個半人高的袋子來,當著諸官兒的麵,伸手入袋從裏麵拿出一個奏本來,這才朗聲說道:“回皇上,楊大人所言極是,江漢炳靈,以發文明。早居館閣,晚踐孤卿。懲艾思奮,處困而亨。謙虛好學,保泰以貞。老成體國,蓍龜典刑。東裏建安,叅合成名。二十餘年,光輔太平。而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豈可荒廢人才?”老頭說完,也不顧諸官兒的議論之聲,直接將奏本重新放回了身後的麻袋之中就此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事實上,對這事兒百官早已司空見慣了,就是小皇帝也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這種袋子稱作笏囊專門為了一時之需設置的,官員上朝在原則上是一人隻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就被文雅之士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此風雖在本朝不流行,但碰上了朝會,年老的官兒偶爾會用一用,胡瀅今年差不多七十歲,身兼戶部尚書多年事情雜多,有時怕忘記了,才用上了古人用的“笏囊”,這非但是他的缺點,反而是他文官勤懇的象征,所以諸官再想笑,也不敢出聲。
有了楊崢、胡瀅這一番表態加讚揚,小皇帝立即鎮定不少算是從慌亂中回過神來,加以思索便有了計較,目視群臣道:“昔日,朕年幼時,太皇太後對朕說,先帝托孤五臣,乃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後來,朕長大了些,老首輔楊愛卿對朕說,弘濟為人忠厚惻怛,愛人以德,凡所與處,必輔之於道,不肯苟且阿循,蓋非獨於餘有切磨之益,朋友資益之者,蓋多也。等朕親曆國事,朕之老師對朕說,學必優焉,命必通焉,事業文章斯可以兼得矣。今之君子能若是者,楊文定公其人也。……輔導之功,論思之績,經濟之略,著於五朝,聞四方者,可以傳之乎百世而無窮。及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然則公之誌伸於事業,學著於文章,方之古人,豈多讓哉!這些話兒,朕到今日還記得,愛卿既是國之棟梁,朕豈可輕易乞骨還鄉?此事還需愛卿三思才行?”
皇上都這語氣,其他百官還能說什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吭聲。
楊崢算是鬆了一口氣,心道:“這下算是明白了一物降一物了,這老頭果然厲害“。有了小皇帝這一番話,百官就算再有怨言也不敢說什麽,況且這事兒也並非是什麽大事,別看這些官兒一個比一個會哭窮,事實上全不是那麽回事兒,前世的時候但凡是書籍,影視劇碰上了本朝,無不是說官員的俸祿奇低,離譜的說是朱元璋從小就被官府欺壓,自己的悲慘遭遇很大程度上是貪官汙吏造成的,這也使得他很不喜歡這些當官的,所以故意壓低俸祿惡心他們,這麽想那就太小看朱元璋了.
小皇帝啊了聲,神情開始變得有些慌亂。
百官也是竊竊私語不已,與楊溥此舉他們很顯然沒想到,被突如其來的舉措給弄亂了陣腳,再者,楊溥掌權已有四年,雖年老而憂國之心不衰。由於有太皇太後的掌舵,楊崢等大臣的合力輔政,宦官王振也尚未專橫,故各級政權機構的運作還比較有章法,全國各地的秩序也相對穩定,正統初年朝政清明的現象,都歸功於楊溥的操勞,言官罵歸罵,但心頭卻不糊塗,如今王振權勢一日高過一日,越過太祖規矩幹預政務指日可待,而滿朝文武能與王振抗衡的寥寥無幾,被百官寄予希望的楊崢自入閣後並無任何的表現,與他在宣德十年的表現是天壤之別,不少官兒早已放棄,認為他老人家就是江郎才盡,玩不出什麽花樣,所以平日裏將引導朝政走向清明的重任都放在了楊溥的身上,此番一方麵怒於楊溥在俸祿這事兒上沒有站在百官的利益上說話,讓百官感到失望,另一方麵這幾年王振權勢一日高過一日,就說今年年初,英宗禦奉天殿,慶祝宮殿建成,賜文武百官落成宴。英宗遣使問王振何為,王振見使大怒說,周公輔成王,我惟獨不可一坐!使臣複命,英宗蹙然,命開東華中門招王振,百官候拜於門外,王振大悅。士大夫廉恥道喪,士風衰落。堂堂大明朝讓一個內侍登堂入室,讓百官心頭不滿,寄托楊溥有所作為,哪知這老頭對此舉竟視而不見算是傷了百官的心,擠壓多日的情緒,借著戶部折俸一事徹底爆發了,將所有的氣兒全都撒向了楊溥,當然了,罵歸罵,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內心深處就想把這老頭趕
出去,都是在朝堂混的,其中的利害關係誰都看得出來,王振之所以還能克製著心頭對百官的那點敬重,說到底還是因楊溥的存在,這老頭看起來是一把年紀了,行動,野心也不如年輕的王振,但終究是從永樂朝走過來的四朝老臣,幾十年來屹立不倒,無論是政務水準,還是謀劃的經驗,打擊人的手段都不是王振所能比的,小皇帝看似對王振言聽計從,可在楊溥這點事上,小皇帝卻始終不鬆口,由此可見這老頭也不是全然不開竅,隻不過喜歡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當真要把他趕走,王振還不得飛上了天,而這並非是百官願意看到的,所以一聽楊溥親自上了‘乞骸骨書’,百官心頭不由得一緊,誰也不敢啃聲,紛紛將目光看向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
小皇帝頭一次碰上了這等棘手的事,心頭不免有些慌亂,時至今日他還記得當初父皇離世的時候,拉著他的手腕指著三楊對他說的那一番話,凡是國事必聽三楊的,那會兒他似懂非懂,隻覺得父皇說的那就是對的,對三楊也是從骨子裏敬重,後來,太皇太後也對他多番囑托,使得他小小年紀對這三個老頭心生好感,隨著年紀的尊長,事理明白的越多,越發覺得父皇與太皇太後的先見之明,如今三楊三去二,唯獨剩下這麽一個老臣還為了朝政之事鞠躬盡瘁,讓小皇帝從骨子裏覺得欣慰,隻覺得朝廷有這老頭在就不會出現什麽亂子,正因為相信這一點,所以這幾年來,王振一直在耳旁詆毀楊溥,他總是一笑了之,並非他有多麽的睿智,而是他明白,這老頭老是老了點,可做事比起百官牢靠得多了,有這老頭在,自己躲在後宮裏在如何胡亂,也不怕做什麽亡國之君了。所以在骨子裏並沒有預想沒有楊溥的朝堂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他依稀記得小時候父皇對他說起了前朝的淒慘事,說是那宋徽宗便是趕走了治國良相曾布,才使得朝政被奸臣蔡京把持了,這幫奸臣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三千索(“索”意與貫同),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
大肆破壞朝政,在李彥及其黨羽的摧殘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最終走上了亡國之路,堂堂一國皇帝,受盡了淩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
廟宇,意為金帝向太祖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關押於韓州),後又被遷到五國城囚禁,最終慘死他國,那會兒他雖不明事理,但人間淒苦他還是能明一二,父皇說這番時痛恨的神情他至今難忘,國朝局勢雖比趙宋強大了不少,可再強大的王朝也需要用心做事的老臣來掌舵,否則奸邪趁虛而入,朝政勢必會一片混亂,他自小繼承父皇遺誌,立誌做好一代明君,似楊溥這樣幹練的老臣,豈能鬆手。
可他柄國時日並不算長,加上頭幾年一直是太皇太後柄權,他這個皇帝隻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罷了,往日似這等大事他隻需請示一下太皇太後便可,又或者谘詢身旁的王振便好,今日兩人都不在,輪到他做主,不免有些慌亂,眼見台下百來雙眼睛齊刷刷地看向自己,心頭更慌,左顧右盼了一番,目光落在了楊崢的臉上時,不由得心頭一喜,當年父皇駕崩的時,楊崢也是父皇囑托的能臣之一,這幾年給他授課,其人品,能力足以讓他無比的信任,似這樣的大事,既沒有王先生在,問問他也好,這麽一想心頭的慌亂頓時去了不少,微微定了定保持了九五之尊的威嚴後,才咳嗽了聲,道:”次輔大人,這事兒你以為如何?”
楊崢心裏真暗讚了聲薑還是老的辣的,朝堂的局麵看似對楊溥百般不利,是個人都想著如何辯解,如何取得小皇帝的信任,如何取得百官了解,又如何化解王振的苦肉計,想做好這幾點無疑是天字號第一難題,想獨善其身可謂是難上加難,讓他沒想到的是,楊溥隻用了一招致仕就化解了一切的難題,更厲害的是這一招看似是退了一步,實則是以退為進,將太倉庫械鬥一事,從麵對百官的質疑,嗬斥,變成了自己對百官的審視,去與留,不是你們說的算,而是我楊某人自己做主,而且,你們不是對老夫不滿麽,老夫走便是了,天下那麽大,能做的事情不少,未必就一定要做官。“
這樣的難題拋了出來,誰還敢去要太倉庫械鬥的說法。整個對策中,細細揣摩下,楊溥宛如一捧清水,柔而無物,再厲害的言官也被這股水化作了繞指柔了。
這樣的場麵十幾年來不曾見過,如何不值得回味,正在感慨自己什麽時候才能達到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時,冷不丁的被小皇帝這麽一問,還真就嚇了一大跳,虧得朝堂百官被小皇帝吸引了目光,誰也沒看出他那渾身一顫的窘相,微微定了定神,才向前一步走出了隊列,在百官的矚目中對小皇帝拱了拱手朗聲,道:“回皇上的話,微臣覺得此事大大不妥?”
小皇帝急切的道:“如何不妥,還請愛卿說個章程出來。”
楊崢也沒遲疑的意思,道:“皇上你想,我朝以文學顯用者,有三楊公焉。……登名進士,列官翰苑。在宣德中,入侍禁庭,備顧問者十載。名德浸浸乎彰聞。迨正統初,遂與泰和楊文貞、建安楊文敏二公同居內閣,協心匡輔,並列三孤之位。一時功名事業煊赫盛大。屹然為朝廷之表儀,縉紳之冠冕,天下人望鹹歸重焉。其後,二楊公沒,公巋然獨存。年益久而望益重。士大夫有得其詩文者,莫不藏弆以為榮。
公亦樂於應人之求,肆筆成章,皆和平雅正之言,其視務工巧以悅人者遠矣,何也?蓋其資稟之異,涵養之深,所處者高位,所際者盛時。心和而誌樂氣充,而才贍宜其發於言者。溫厚疏暢而不雕刻,平易正大而不險怪。雍雍乎足以鳴。國家之盛,豈偶然哉?如此棟梁之才,朝廷豈可不用?”
話音剛落,站在第二隊第三的胡瀅也走了出來,將手中的笏板先前一推,剛要開口說話,也不知是忘了,還是沒思索好,嘴唇張了張愣是一個字兒也沒說來,把胡瀅嚇的一身冷汗,好在這老頭倒也有準備,急忙伸手到背後,順手一扯,扯出一個半人高的袋子來,當著諸官兒的麵,伸手入袋從裏麵拿出一個奏本來,這才朗聲說道:“回皇上,楊大人所言極是,江漢炳靈,以發文明。早居館閣,晚踐孤卿。懲艾思奮,處困而亨。謙虛好學,保泰以貞。老成體國,蓍龜典刑。東裏建安,叅合成名。二十餘年,光輔太平。而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豈可荒廢人才?”老頭說完,也不顧諸官兒的議論之聲,直接將奏本重新放回了身後的麻袋之中就此退回了自己的位置。
事實上,對這事兒百官早已司空見慣了,就是小皇帝也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這種袋子稱作笏囊專門為了一時之需設置的,官員上朝在原則上是一人隻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就被文雅之士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此風雖在本朝不流行,但碰上了朝會,年老的官兒偶爾會用一用,胡瀅今年差不多七十歲,身兼戶部尚書多年事情雜多,有時怕忘記了,才用上了古人用的“笏囊”,這非但是他的缺點,反而是他文官勤懇的象征,所以諸官再想笑,也不敢出聲。
有了楊崢、胡瀅這一番表態加讚揚,小皇帝立即鎮定不少算是從慌亂中回過神來,加以思索便有了計較,目視群臣道:“昔日,朕年幼時,太皇太後對朕說,先帝托孤五臣,乃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後來,朕長大了些,老首輔楊愛卿對朕說,弘濟為人忠厚惻怛,愛人以德,凡所與處,必輔之於道,不肯苟且阿循,蓋非獨於餘有切磨之益,朋友資益之者,蓋多也。等朕親曆國事,朕之老師對朕說,學必優焉,命必通焉,事業文章斯可以兼得矣。今之君子能若是者,楊文定公其人也。……輔導之功,論思之績,經濟之略,著於五朝,聞四方者,可以傳之乎百世而無窮。及觀其所為文章,則辭惟達意而主於理,言必有補於世而不為無用之言,論必有合於道而不為無定之論,嚴重老成,有台閣之氣象焉。然則公之誌伸於事業,學著於文章,方之古人,豈多讓哉!這些話兒,朕到今日還記得,愛卿既是國之棟梁,朕豈可輕易乞骨還鄉?此事還需愛卿三思才行?”
皇上都這語氣,其他百官還能說什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吭聲。
楊崢算是鬆了一口氣,心道:“這下算是明白了一物降一物了,這老頭果然厲害“。有了小皇帝這一番話,百官就算再有怨言也不敢說什麽,況且這事兒也並非是什麽大事,別看這些官兒一個比一個會哭窮,事實上全不是那麽回事兒,前世的時候但凡是書籍,影視劇碰上了本朝,無不是說官員的俸祿奇低,離譜的說是朱元璋從小就被官府欺壓,自己的悲慘遭遇很大程度上是貪官汙吏造成的,這也使得他很不喜歡這些當官的,所以故意壓低俸祿惡心他們,這麽想那就太小看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