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按臣回道考察,苟非有大敗類者,常不舉行,蓋不欲重挫抑之。近日禦史王文以不聽指授,調之南京。由是巡方短氣,莫敢展布,所憚獨科臣耳。楊溥於科臣既啖之以遷轉之速,又恐之以考成之遲,誰肯舍其便利,甘彼齮齕,而盡死言事哉?往年趙三年以諫遷,猶曰外任也;餘南方以諫罷,猶曰禁錮也;今傅德明則謫戍矣,又以德明故,而及諸官矣。摧折言官,仇視正士。祖宗之法如是乎?
至若為固寵計,則獻白蓮白燕,致詔旨責讓,傳笑四方矣。規利田宅,則誣遼王以重罪,而奪其府地,今武岡王又得罪矣。為子弟謀舉鄉試,則許禦史舒鼇以京堂,布政施堯臣以巡撫矣。起大第於楊溥,費至十萬,製擬宮禁,遣錦衣官校監治,鄉郡之脂膏盡矣。惡黃州生儒議其子弟幸售,則假縣令他事窮治無遺矣。編修李維通偶談及其豪富,不旋踵即外斥矣。蓋楊溥之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內地而在邊鄙。不然,輔政未幾,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宮室輿馬姬妾,奉禦同於王者,又何由致之?
在朝臣工,莫不憤歎,而無敢為陛下明言者,積威之劫也。臣舉進士,楊溥為總裁。臣任部曹,楊溥薦改禦史。臣受楊溥恩亦厚矣,而今敢訟言攻之者,君臣誼重,則私恩有不得而顧也。願陛下察臣愚悃,抑損相權,毋俾僨事誤國,臣死且不朽……?”
陳祚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念道最後聲音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念道挾製六部;六是摧折言官,仇視正直之士一番言辭時候,整個人兒宛如打了雞血一般,興奮一場若非顧忌自己身份恨不得高喊幾聲才好。
與陳大人高亢的聲調相比,大殿顯得安靜無比,都是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誰都明白這本奏章背後的用意。
與先前百官的目光看向楊溥不同,這次百官的目光都落在了小皇帝的臉上,因誰都明白如此局麵,能打破這個局麵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楊溥,一個是小皇帝,但看楊溥的態度,神情,很顯然這老頭已不在乎這等身外之物,神情不為所動,而小皇帝則顯得激動多了,看得出這奏章很合乎他的心意,不少官兒還生怕他做出什麽不好的舉動來。
一陣沉默後,最先打破的是胡瀅,畢竟是曾經是共事的老臣,關鍵時刻還是站在內閣這邊的,隻聽得他抱拳道:“皇上老臣以為王朗說奏,不過是惡意重傷,當不得真的。”
其他官兒也紛紛附和。
小皇帝將目光看向楊溥,那神情很明顯,老頭事兒是你惹出來的,總該給朕解釋幾句吧。
楊溥輕了聲,卻是一言不發。
楊崢心頭大急,有心上前說上幾句,可觸及楊溥的目光,終究是歎了聲就此作罷。他心頭清楚,自己這個時候若為楊溥出頭,未免引起王振等人的懷疑,自入內閣後,他早已放下身段,吃喝玩樂什麽都幹,唯獨不幹正經事,無論是百官還是王振對他早已不抱任何的希望,就是小皇帝也對他多有微詞,對此他心知肚明,卻任由百官失望,任由小皇帝嗬斥。選擇了一言不發。此時更是說不得話。
可他不說,自有人說,早就憋著一口氣的陳循這時走上前,道:“皇上微臣有話要說?”
小皇帝對這位老成持重的臣子十分看重,見他開口頓時大喜,道:“陳愛卿不必拘禮,有話但說無妨。”
陳循也不客套,稍作停頓便大聲道:“臣等待罪股肱之列,值主少國疑之秋,仰觀幹象,俯察物議,至於中夜起歎,臨食而泣者屢矣。臣等伏思,與其退而泣歎,不若昧死進言,此臣之誌,亦臣之職也。伏睹近歲以來,太監、王振、曹吉祥、阮浪、袁安等,置造巧偽,淫蕩上心。或擊球走馬,或放鷹逐兔,或俳優雜劇錯陳於前,或導萬乘之尊與人交易,狎昵媟褻,無複禮體。日遊不足,夜以繼之,勞耗精神,虧損聖德。遂使天道失序,地氣靡寧,雷異星變,桃李秋花,考厥占候,鹹非吉祥。緣此輩細人,唯知蠱惑君上以行私,而不知皇天眷命,祖宗大業,皆在陛下一身。高皇帝艱難百戰,取有四海,列聖繼承,傳之陛下。先帝臨崩顧命之語,陛下所聞也。奈何姑息群小,置之左右,為長夜之遊,恣無厭之欲,以累聖德乎!前古閹宦誤國,漢十常侍,唐甘露之變,是其明驗。今永成等罪惡既著,若縱而不治,為患非細。今溥立朝四十餘年,恭慎謹畏,雖禦史卒亦不敢慢,每議事決疑,舍巳從人,略無吝躁,與士奇、榮同心輔政,稱東、西、南三楊,西楊玉質金相,通達國體,東楊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而溥安貞履節,釀醴調羹,稱曰南楊,今陛下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多耐楊溥、胡濙、張輔等勳舊,之臣,受遺輔政,綱紀未弛。陛下豈可輕聽太監之言,而妄下論斷。微臣鬥膽,懇請陛下徹查此事,以消禍萌。”這一番兒言辭直白,倒也不難理解,大意是說我們這些有罪的大臣,在這主
少國疑的特殊時刻,憂心社稷的安危。對上觀察天象,對下查探人們的議論,至於那些半夜歎氣,吃飯哭泣的事也做過很多。我們認為,與其在後麵哭泣哀歎,不如冒著死罪進諫,這是我們的誌向,也是我們的職責。
仔細想,最近的日子裏。太監王振等人製造奇巧的玩意,蠱惑君上的心思。有的打球賽馬,有的放鷹逐兔,有的演戲,有的讓皇上做生意。一塊胡鬧,不顧禮儀身份。白天玩的不盡興,晚上繼續,損害皇上的精神和德行,於是使天道失序,地氣不寧,雷異星變,桃李秋天開花,占卜全是下下簽。這是因為這些閹人,隻知道蠱惑皇上來做見不得人的事,卻不知上天的眷命,祖宗的基業,都維係在陛下的身上。
太祖艱難百戰,才有了我們大明的天下,前麵的皇帝一代代傳承,交給了陛下,先帝臨死時交代的話,你也聽見了。為什麽包庇,些小人,讓他們在身邊,做半夜遊玩的事,放縱填不完的欲望,讓德行虧損。自古宦官誤國,漢朝十常侍之亂,唐朝甘露之變,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好在朝廷有良相,楊溥為臣四十年,性子恭慎謹畏,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麵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麽一種敢於麵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一切在楊榮、楊士奇先後去世以後,就愈發變得明朗起來,今陛下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全是他的功勞,而這樣的人,卻飽受一幫太監的彈劾詆毀,實在是不應該,這樣目無王法的太監,如果放縱不辦的話,為患不小。希望陛下將他們送到有關單位,讓禍患在萌芽時被消滅吧。“
小皇帝心頭好生鬱悶,心道:“好你個陳循,朕什麽都沒說你就把朕個怪上了,怪上朕也就算了,怎麽連朕的先生也罵上了,他可是什麽也不知啊?”
陳循話音一落,站在身後的馬學士也不落後,上前奏道:“國朝文極六曹,天造不論,夏蹇經綸悃愊,文皇北征,全國是屬;三楊熙績台省,坐臻太平,所謂代天之相也。陛下切勿聽信小人言語,動了國之根本。”
有了兩位大學士一位戶部尚書的支持,百官也有不少附和之言。
小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百官一個個的麵容,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萬一說了什麽過分的話兒,他相信今日這番彈劾立馬會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來。可他又實在不願意這麽沒有存在感,想說點什麽,卻又不知該說什麽好。
大殿針落可聞,小皇帝猶在沉思。百官就這麽看著他,就連當事人楊溥也忍不住探頭撇了一眼小皇帝,這份奏章的用意,他心知肚明無非是王振用來惡心一下自己,同時也是看看小皇帝對這事兒的態度。算得上一箭雙雕了。
楊溥何嚐不是如此,內閣看著是百官的領袖,可這權勢卻來自小皇帝的信任,一個不能得到小皇帝信任的內閣無疑是做不長久的。
也不知過了多久,小皇帝漲得通紅的小臉似恢複了常態,他目視群臣輕歎了聲,道:“時候不早了諸位都散了吧?”
毫無疑問這個態度出乎百官的意料之外,誰也沒想到在麵對這樣一份奏章,小皇帝竟不是嗬斥內閣,也不是質問背後搗鬼的王振,而是選擇了這種和稀泥的方式,不免讓百官略感失望,堂上站著的大多都是從洪武、永樂時走過來的老臣,再不濟也是從洪熙一朝走過來的,洪武、永樂那種雷厲風行,朝綱獨斷的帝王風格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官兒記憶猶新,就是後來的仁宗皇帝、宣宗皇帝性子柔弱些,那也是一是一二是二,李時勉不過言語過激了一些,便被仁宗皇帝打了個半死,禦史陳祚等人不過是說錯了幾句話,便被宣宗罵了狗血噴頭,身為皇帝你可以沒有脾氣,但絕對不能沒有立場,一味做老好人,這是微臣之道,而不是一個帝王該有的風範。
小皇帝最怕的就是百官眼裏的失望,剛剛壓製的怒氣重新湧上了心頭,可終究是無可奈何,輕歎了聲往乾清宮去了。
乾清宮內,一燈如豆。
小皇帝端坐在書桌旁低頭誦讀《皇明祖訓》,這是太祖皇帝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內容是為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戒。大到皇上的私事,小到連吃飯的細節,祖訓也規定得清清楚楚:每天要早睡早起,酒要少飲,飯要按時吃,午後不許吃得太飽,若外出時,可不受此限製。
皇子皇孫們如果有了孩子,怎麽給孩子取名呢?不用操心,祖訓都有交待:各擬名二十字,日後生子及孫,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續添,永為定式。可以說老朱把該想都想到了,隻要子孫按照自己定下的規矩去做,就不用擔心自己做不好一個好皇帝,正是有了這個功能,所以曆代皇帝都對祖上的這本書敬若神明,每日都要誦讀一番,恨不得能從中尋出一條康莊大道來,把這個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自己好做個當代明君才好,小皇帝自登基第一日,這本書就沒放下過,即便是書中的內容早已是亂熟於胸,但仍每日讀上隻言片語,但今日卻沒了這個心思,早上百官的態度,讓他既感到失望,又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臉紅,想著先祖對群臣動的那些刀子,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竟不及萬分之一,不由得感到愧疚。
這麽一愧疚,對楊溥的恨意無形之中又加重了幾分,在他看來,自己落得一個無能的印象,全都是楊溥惹得禍,若不然自己也不至於如此。
這麽想,手中的書本越發的看不下去了,隻能坐在哪兒生悶氣。
一直立在一旁伺候的阮浪就那麽靜靜的看著小皇帝,他雖跟小皇帝日子不長,但對小皇帝的性子卻頗為了解,但從性格來說,小皇帝似過早了失去了父親,骨子裏時時透著不安定,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人從旁指點,這幾年之所以對王先生越來越信任,除了王振是昔日東宮舊臣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王先生在大事上多次給了小皇帝指點,久而久之,小皇帝養成了凡事都需要王先生指點的習慣,就說今日早朝,盡管王先生做出了種種安排,但王先生也不是神仙沒有料到在多日的打擊下,楊溥的人望之高不低,仍有百官為其說話,讓小皇帝對這事兒失去了主意,才顯得這般狼狽,但在他看來這一番狼狽對楊溥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因楊溥的存在,難免會讓小皇帝時時想起自己今日早朝的狼狽來,那好比就是一麵鏡子,總能照出他的無能與狼狽來,任何人都不希望有這樣的一麵鏡子存在,小皇帝也不例外。
至若為固寵計,則獻白蓮白燕,致詔旨責讓,傳笑四方矣。規利田宅,則誣遼王以重罪,而奪其府地,今武岡王又得罪矣。為子弟謀舉鄉試,則許禦史舒鼇以京堂,布政施堯臣以巡撫矣。起大第於楊溥,費至十萬,製擬宮禁,遣錦衣官校監治,鄉郡之脂膏盡矣。惡黃州生儒議其子弟幸售,則假縣令他事窮治無遺矣。編修李維通偶談及其豪富,不旋踵即外斥矣。蓋楊溥之貪,不在文吏而在武臣,不在內地而在邊鄙。不然,輔政未幾,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宮室輿馬姬妾,奉禦同於王者,又何由致之?
在朝臣工,莫不憤歎,而無敢為陛下明言者,積威之劫也。臣舉進士,楊溥為總裁。臣任部曹,楊溥薦改禦史。臣受楊溥恩亦厚矣,而今敢訟言攻之者,君臣誼重,則私恩有不得而顧也。願陛下察臣愚悃,抑損相權,毋俾僨事誤國,臣死且不朽……?”
陳祚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念道最後聲音竟是越來越大,尤其是念道挾製六部;六是摧折言官,仇視正直之士一番言辭時候,整個人兒宛如打了雞血一般,興奮一場若非顧忌自己身份恨不得高喊幾聲才好。
與陳大人高亢的聲調相比,大殿顯得安靜無比,都是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誰都明白這本奏章背後的用意。
與先前百官的目光看向楊溥不同,這次百官的目光都落在了小皇帝的臉上,因誰都明白如此局麵,能打破這個局麵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楊溥,一個是小皇帝,但看楊溥的態度,神情,很顯然這老頭已不在乎這等身外之物,神情不為所動,而小皇帝則顯得激動多了,看得出這奏章很合乎他的心意,不少官兒還生怕他做出什麽不好的舉動來。
一陣沉默後,最先打破的是胡瀅,畢竟是曾經是共事的老臣,關鍵時刻還是站在內閣這邊的,隻聽得他抱拳道:“皇上老臣以為王朗說奏,不過是惡意重傷,當不得真的。”
其他官兒也紛紛附和。
小皇帝將目光看向楊溥,那神情很明顯,老頭事兒是你惹出來的,總該給朕解釋幾句吧。
楊溥輕了聲,卻是一言不發。
楊崢心頭大急,有心上前說上幾句,可觸及楊溥的目光,終究是歎了聲就此作罷。他心頭清楚,自己這個時候若為楊溥出頭,未免引起王振等人的懷疑,自入內閣後,他早已放下身段,吃喝玩樂什麽都幹,唯獨不幹正經事,無論是百官還是王振對他早已不抱任何的希望,就是小皇帝也對他多有微詞,對此他心知肚明,卻任由百官失望,任由小皇帝嗬斥。選擇了一言不發。此時更是說不得話。
可他不說,自有人說,早就憋著一口氣的陳循這時走上前,道:“皇上微臣有話要說?”
小皇帝對這位老成持重的臣子十分看重,見他開口頓時大喜,道:“陳愛卿不必拘禮,有話但說無妨。”
陳循也不客套,稍作停頓便大聲道:“臣等待罪股肱之列,值主少國疑之秋,仰觀幹象,俯察物議,至於中夜起歎,臨食而泣者屢矣。臣等伏思,與其退而泣歎,不若昧死進言,此臣之誌,亦臣之職也。伏睹近歲以來,太監、王振、曹吉祥、阮浪、袁安等,置造巧偽,淫蕩上心。或擊球走馬,或放鷹逐兔,或俳優雜劇錯陳於前,或導萬乘之尊與人交易,狎昵媟褻,無複禮體。日遊不足,夜以繼之,勞耗精神,虧損聖德。遂使天道失序,地氣靡寧,雷異星變,桃李秋花,考厥占候,鹹非吉祥。緣此輩細人,唯知蠱惑君上以行私,而不知皇天眷命,祖宗大業,皆在陛下一身。高皇帝艱難百戰,取有四海,列聖繼承,傳之陛下。先帝臨崩顧命之語,陛下所聞也。奈何姑息群小,置之左右,為長夜之遊,恣無厭之欲,以累聖德乎!前古閹宦誤國,漢十常侍,唐甘露之變,是其明驗。今永成等罪惡既著,若縱而不治,為患非細。今溥立朝四十餘年,恭慎謹畏,雖禦史卒亦不敢慢,每議事決疑,舍巳從人,略無吝躁,與士奇、榮同心輔政,稱東、西、南三楊,西楊玉質金相,通達國體,東楊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而溥安貞履節,釀醴調羹,稱曰南楊,今陛下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多耐楊溥、胡濙、張輔等勳舊,之臣,受遺輔政,綱紀未弛。陛下豈可輕聽太監之言,而妄下論斷。微臣鬥膽,懇請陛下徹查此事,以消禍萌。”這一番兒言辭直白,倒也不難理解,大意是說我們這些有罪的大臣,在這主
少國疑的特殊時刻,憂心社稷的安危。對上觀察天象,對下查探人們的議論,至於那些半夜歎氣,吃飯哭泣的事也做過很多。我們認為,與其在後麵哭泣哀歎,不如冒著死罪進諫,這是我們的誌向,也是我們的職責。
仔細想,最近的日子裏。太監王振等人製造奇巧的玩意,蠱惑君上的心思。有的打球賽馬,有的放鷹逐兔,有的演戲,有的讓皇上做生意。一塊胡鬧,不顧禮儀身份。白天玩的不盡興,晚上繼續,損害皇上的精神和德行,於是使天道失序,地氣不寧,雷異星變,桃李秋天開花,占卜全是下下簽。這是因為這些閹人,隻知道蠱惑皇上來做見不得人的事,卻不知上天的眷命,祖宗的基業,都維係在陛下的身上。
太祖艱難百戰,才有了我們大明的天下,前麵的皇帝一代代傳承,交給了陛下,先帝臨死時交代的話,你也聽見了。為什麽包庇,些小人,讓他們在身邊,做半夜遊玩的事,放縱填不完的欲望,讓德行虧損。自古宦官誤國,漢朝十常侍之亂,唐朝甘露之變,這就是血淋淋的教訓,好在朝廷有良相,楊溥為臣四十年,性子恭慎謹畏,為人處事上有時顯得過於謹慎,但是像他那樣已經取得了內閣重臣地位的人物,這種小心謹慎的舉止,又給人一種老成穩重的感覺,更何況楊溥本人在律己方麵又確實足以作為百官的楷模。楊溥雖然是“三楊”中年齡最輕的一個,但卻是在處事上最為老成的一個,……在身處其境的政治鬥爭中,他似乎總是缺少那麽一種敢於麵對的勇氣。他誠然是一位正人君子,……這就是楊溥其人,他有甚多的律己,卻缺少東、西楊那樣鮮明的性格。他是一位正臣,卻不是一位無可指摘的正臣。這一切在楊榮、楊士奇先後去世以後,就愈發變得明朗起來,今陛下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全是他的功勞,而這樣的人,卻飽受一幫太監的彈劾詆毀,實在是不應該,這樣目無王法的太監,如果放縱不辦的話,為患不小。希望陛下將他們送到有關單位,讓禍患在萌芽時被消滅吧。“
小皇帝心頭好生鬱悶,心道:“好你個陳循,朕什麽都沒說你就把朕個怪上了,怪上朕也就算了,怎麽連朕的先生也罵上了,他可是什麽也不知啊?”
陳循話音一落,站在身後的馬學士也不落後,上前奏道:“國朝文極六曹,天造不論,夏蹇經綸悃愊,文皇北征,全國是屬;三楊熙績台省,坐臻太平,所謂代天之相也。陛下切勿聽信小人言語,動了國之根本。”
有了兩位大學士一位戶部尚書的支持,百官也有不少附和之言。
小皇帝坐在龍椅上,看著百官一個個的麵容,一時也不知該如何是好,萬一說了什麽過分的話兒,他相信今日這番彈劾立馬會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來。可他又實在不願意這麽沒有存在感,想說點什麽,卻又不知該說什麽好。
大殿針落可聞,小皇帝猶在沉思。百官就這麽看著他,就連當事人楊溥也忍不住探頭撇了一眼小皇帝,這份奏章的用意,他心知肚明無非是王振用來惡心一下自己,同時也是看看小皇帝對這事兒的態度。算得上一箭雙雕了。
楊溥何嚐不是如此,內閣看著是百官的領袖,可這權勢卻來自小皇帝的信任,一個不能得到小皇帝信任的內閣無疑是做不長久的。
也不知過了多久,小皇帝漲得通紅的小臉似恢複了常態,他目視群臣輕歎了聲,道:“時候不早了諸位都散了吧?”
毫無疑問這個態度出乎百官的意料之外,誰也沒想到在麵對這樣一份奏章,小皇帝竟不是嗬斥內閣,也不是質問背後搗鬼的王振,而是選擇了這種和稀泥的方式,不免讓百官略感失望,堂上站著的大多都是從洪武、永樂時走過來的老臣,再不濟也是從洪熙一朝走過來的,洪武、永樂那種雷厲風行,朝綱獨斷的帝王風格時至今日還有許多官兒記憶猶新,就是後來的仁宗皇帝、宣宗皇帝性子柔弱些,那也是一是一二是二,李時勉不過言語過激了一些,便被仁宗皇帝打了個半死,禦史陳祚等人不過是說錯了幾句話,便被宣宗罵了狗血噴頭,身為皇帝你可以沒有脾氣,但絕對不能沒有立場,一味做老好人,這是微臣之道,而不是一個帝王該有的風範。
小皇帝最怕的就是百官眼裏的失望,剛剛壓製的怒氣重新湧上了心頭,可終究是無可奈何,輕歎了聲往乾清宮去了。
乾清宮內,一燈如豆。
小皇帝端坐在書桌旁低頭誦讀《皇明祖訓》,這是太祖皇帝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內容是為鞏固朱明皇權而對其後世子孫的訓戒。大到皇上的私事,小到連吃飯的細節,祖訓也規定得清清楚楚:每天要早睡早起,酒要少飲,飯要按時吃,午後不許吃得太飽,若外出時,可不受此限製。
皇子皇孫們如果有了孩子,怎麽給孩子取名呢?不用操心,祖訓都有交待:各擬名二十字,日後生子及孫,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後,照例續添,永為定式。可以說老朱把該想都想到了,隻要子孫按照自己定下的規矩去做,就不用擔心自己做不好一個好皇帝,正是有了這個功能,所以曆代皇帝都對祖上的這本書敬若神明,每日都要誦讀一番,恨不得能從中尋出一條康莊大道來,把這個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自己好做個當代明君才好,小皇帝自登基第一日,這本書就沒放下過,即便是書中的內容早已是亂熟於胸,但仍每日讀上隻言片語,但今日卻沒了這個心思,早上百官的態度,讓他既感到失望,又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臉紅,想著先祖對群臣動的那些刀子,自己做了七年皇帝,竟不及萬分之一,不由得感到愧疚。
這麽一愧疚,對楊溥的恨意無形之中又加重了幾分,在他看來,自己落得一個無能的印象,全都是楊溥惹得禍,若不然自己也不至於如此。
這麽想,手中的書本越發的看不下去了,隻能坐在哪兒生悶氣。
一直立在一旁伺候的阮浪就那麽靜靜的看著小皇帝,他雖跟小皇帝日子不長,但對小皇帝的性子卻頗為了解,但從性格來說,小皇帝似過早了失去了父親,骨子裏時時透著不安定,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個人從旁指點,這幾年之所以對王先生越來越信任,除了王振是昔日東宮舊臣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王先生在大事上多次給了小皇帝指點,久而久之,小皇帝養成了凡事都需要王先生指點的習慣,就說今日早朝,盡管王先生做出了種種安排,但王先生也不是神仙沒有料到在多日的打擊下,楊溥的人望之高不低,仍有百官為其說話,讓小皇帝對這事兒失去了主意,才顯得這般狼狽,但在他看來這一番狼狽對楊溥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因楊溥的存在,難免會讓小皇帝時時想起自己今日早朝的狼狽來,那好比就是一麵鏡子,總能照出他的無能與狼狽來,任何人都不希望有這樣的一麵鏡子存在,小皇帝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