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兒,高航忽的壓低了聲音道:“容許小人說句大不敬的話兒,這些年公公瞞著皇上做的事情還少麽,皇上可曾說過半句不說,再說句不好聽的,前些年都察院的那些禦史,還有內閣撮合著那幫讀書人鬧騰,彈劾的那件事不是公公,皇上說了什麽,什麽也沒說啊,這說明了什麽,說明在皇上的心目中,咱們公公就是他最信任的人,沒了內閣,沒了六部也不能沒了公公不是,今天這點小事,說不好使皇上一時氣不過才與公公開了玩笑,萬一明日皇上氣兒消了,你我卻在這兒大動幹戈,動了皇上的女人,怕是沒好果子吃吧,公公他老人家有皇上做靠山,天塌下來皇上給頂著,你我不過是拿著朝廷俸祿的芝麻小官,誰也得罪不起,這種神仙打架的勾當,能參和就不參和。所以這事兒,咱們也用不著興師動眾了,是個什麽情況回去給公公說道說道就好,如何取舍,那是他老人家的事,沒準兒這會兒公公氣兒也順了,皇上的氣兒消了……?“
李毅本就有些拿不定主意,此時聽高航一一所來,倒也有幾分道理,你說旁人能與皇上的關係他或許有所不知,可要說到王振和小皇帝哪點關係,就在沒有比他更清楚的,時至今日他仍舊記得小皇帝登基那會兒,並不好學習,每逢經筵學習之日,小皇帝經常逃課,由一批小宦官跟著去明皇宮的西海子遊玩。一旦王振知道後,立即去報告給太皇太後聽。太皇太後隨即派人去叫來小皇帝,並予以嚴厲的訓斥,“久之始釋”,而對於作伴的小宦官,往往將他們下獄抵罪。這樣的事情換做旁的太監打死也不敢幹,可王振就這麽幹了,非但一次而是日日如此,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王振此舉非但沒有引起小皇帝的記恨,反而贏得了對方的信任,也就是從那一日開始,小皇帝將王振當做了自己最大的依賴,日常生活起居都得要問問王振是否妥當。即使是小皇帝到內廷各宮中拜謁太皇太後、皇太後,或者臨幸某後宮美女,他都得要通報一番。
要是哪次不按程序亂來的話,當場就要被勸回,這時王振會這般“進諫”:“皇上的恩澤應該平均施予,不可偏愛於某一宮啊。”而平日裏王振又往往會表現出“莊嚴自恃”,由此,小皇帝對王振是又敬又怕。為了維持這種君臣和諧的局麵,也為裏手中的權勢,京城的地位更加牢固,王振也做了許多的努力,每當小皇帝臨朝,王振少不了要做一番工作,手下的錦衣衛,東廠番子將群臣的稟性,說話的習慣,以及言語上會有什麽衝突,王振都一一做了假設,然後當著皇上的麵,以錦衣衛東廠番子進行演練,可以說,小皇帝的頭幾年能贏得百官的擁護與愛戴,王振在背後功不可沒,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諸如商議大事上,王振都做到了事先準備,每次小皇帝下了早朝,王振會耐著性子將上奏的奏章,以及群臣說了什麽,提出了那些意見,甚至大臣上朝之前說了那些皮外話,王振都要一清二楚,將這些事情做好後,便對諸事做好仔細的揣摩,再告訴給小皇帝那件大事如何應對,那個大臣該如何取舍,甚至那個官職該用誰,那些銀子該如何撥出去博得百官的好感,王振都一一做出了安排,因事前做足了準備,所以每次早朝王振提起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按照王振思路在走,而小皇帝給出的各種建議恰如其分,一時之間百官莫不是交口稱讚,這種盡心盡力的安排,讓小皇帝一方麵驚歎王振的才幹,另一方對他也多了幾分敬佩,加上小皇帝和王振一起快樂地遊玩,還十分欣賞他的聰明狡黯,並對他言聽計從。小皇帝漸漸離不了這位宦官,日益依賴他,王振成了小皇帝的心腹和感情的依托。因而小皇帝即位之後,王振一下成為眾臣奉迎、巴結的對象。王振權傾朝野,統治後宮,深得小皇帝信任,凡宮中大小事都要詢問王振後才做定做。
就在三年前小皇帝感念王振這些年的努力付出,賞賜給王振白金、寶楮等物,還升王振侄兒王林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並鄭重賜敕王振:“朕惟旌德報功,帝王大典。忠臣報國,臣子至情。爾振性資忠孝,度量弘深。昔皇曾祖時,物用內臣選拔,事我皇祖。教以詩書,玉成其器。眷愛既隆,勤誠彌篤。肆我皇孝,以爾先帝所重,簡朕左右。朕自在春宮,至登大位,幾二十年。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護讚輔,克盡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實至。”
可以說,兩人明為君臣,實為父子,要說兩人彼此有隔閡,他相信,可讓他相信小皇帝對王振下殺手,他還真不敢相信,可不相信是一回事,事實又是另外一回事,作為心腹,他很明白這幾年王振都做了什麽,先是結黨營私,權傾朝野,將反對他的大臣一網打盡,然後公然受賄索賄,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麵禮“,動至白銀千兩,有的高達五千兩。有人為了行賄,隻好貸於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他送禮。除了這些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光一個廣東,侍郎胡含,肆虐廣東,饋銀至十餘萬兩“。更別說其他的親信了,這幾年王振手中收斂的財產,差不多有半個大明國庫之多了,如果說王振就做了這點事,他還不至於擔心,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王振插手軍務,拉攏地方武將,幹預科舉暗中拉攏人才,暗地裏更是大膽到在家中製作了龍袍,府上以及親信之人早就在私底下喊他九千歲了.
李毅本就有些拿不定主意,此時聽高航一一所來,倒也有幾分道理,你說旁人能與皇上的關係他或許有所不知,可要說到王振和小皇帝哪點關係,就在沒有比他更清楚的,時至今日他仍舊記得小皇帝登基那會兒,並不好學習,每逢經筵學習之日,小皇帝經常逃課,由一批小宦官跟著去明皇宮的西海子遊玩。一旦王振知道後,立即去報告給太皇太後聽。太皇太後隨即派人去叫來小皇帝,並予以嚴厲的訓斥,“久之始釋”,而對於作伴的小宦官,往往將他們下獄抵罪。這樣的事情換做旁的太監打死也不敢幹,可王振就這麽幹了,非但一次而是日日如此,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王振此舉非但沒有引起小皇帝的記恨,反而贏得了對方的信任,也就是從那一日開始,小皇帝將王振當做了自己最大的依賴,日常生活起居都得要問問王振是否妥當。即使是小皇帝到內廷各宮中拜謁太皇太後、皇太後,或者臨幸某後宮美女,他都得要通報一番。
要是哪次不按程序亂來的話,當場就要被勸回,這時王振會這般“進諫”:“皇上的恩澤應該平均施予,不可偏愛於某一宮啊。”而平日裏王振又往往會表現出“莊嚴自恃”,由此,小皇帝對王振是又敬又怕。為了維持這種君臣和諧的局麵,也為裏手中的權勢,京城的地位更加牢固,王振也做了許多的努力,每當小皇帝臨朝,王振少不了要做一番工作,手下的錦衣衛,東廠番子將群臣的稟性,說話的習慣,以及言語上會有什麽衝突,王振都一一做了假設,然後當著皇上的麵,以錦衣衛東廠番子進行演練,可以說,小皇帝的頭幾年能贏得百官的擁護與愛戴,王振在背後功不可沒,除了這些之外,還有諸如商議大事上,王振都做到了事先準備,每次小皇帝下了早朝,王振會耐著性子將上奏的奏章,以及群臣說了什麽,提出了那些意見,甚至大臣上朝之前說了那些皮外話,王振都要一清二楚,將這些事情做好後,便對諸事做好仔細的揣摩,再告訴給小皇帝那件大事如何應對,那個大臣該如何取舍,甚至那個官職該用誰,那些銀子該如何撥出去博得百官的好感,王振都一一做出了安排,因事前做足了準備,所以每次早朝王振提起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按照王振思路在走,而小皇帝給出的各種建議恰如其分,一時之間百官莫不是交口稱讚,這種盡心盡力的安排,讓小皇帝一方麵驚歎王振的才幹,另一方對他也多了幾分敬佩,加上小皇帝和王振一起快樂地遊玩,還十分欣賞他的聰明狡黯,並對他言聽計從。小皇帝漸漸離不了這位宦官,日益依賴他,王振成了小皇帝的心腹和感情的依托。因而小皇帝即位之後,王振一下成為眾臣奉迎、巴結的對象。王振權傾朝野,統治後宮,深得小皇帝信任,凡宮中大小事都要詢問王振後才做定做。
就在三年前小皇帝感念王振這些年的努力付出,賞賜給王振白金、寶楮等物,還升王振侄兒王林為錦衣衛指揮僉事。並鄭重賜敕王振:“朕惟旌德報功,帝王大典。忠臣報國,臣子至情。爾振性資忠孝,度量弘深。昔皇曾祖時,物用內臣選拔,事我皇祖。教以詩書,玉成其器。眷愛既隆,勤誠彌篤。肆我皇孝,以爾先帝所重,簡朕左右。朕自在春宮,至登大位,幾二十年。爾夙夜在側,寢食弗違,保護讚輔,克盡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實至。”
可以說,兩人明為君臣,實為父子,要說兩人彼此有隔閡,他相信,可讓他相信小皇帝對王振下殺手,他還真不敢相信,可不相信是一回事,事實又是另外一回事,作為心腹,他很明白這幾年王振都做了什麽,先是結黨營私,權傾朝野,將反對他的大臣一網打盡,然後公然受賄索賄,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麵禮“,動至白銀千兩,有的高達五千兩。有人為了行賄,隻好貸於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他送禮。除了這些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光一個廣東,侍郎胡含,肆虐廣東,饋銀至十餘萬兩“。更別說其他的親信了,這幾年王振手中收斂的財產,差不多有半個大明國庫之多了,如果說王振就做了這點事,他還不至於擔心,最讓他放心不下的是王振插手軍務,拉攏地方武將,幹預科舉暗中拉攏人才,暗地裏更是大膽到在家中製作了龍袍,府上以及親信之人早就在私底下喊他九千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