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一出口,非但胡濙沒料到,就是低頭默默不語的群臣也是吃了一驚,要知胡濙曆仕五朝,前後近六十年,為人更是節儉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被比作文彥博,是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這樣一個老臣其功勳不言而喻,單書他做禮部尚書三十年裏一直是兢兢業業,從未出現任何的披露,這樣的一個有功之臣到頭來卻落了一句沽名釣譽的下場,這份不憤之氣頓時在乾清宮的大殿裏彌漫開來。
小皇帝終究是年紀輕了些,城府上稍顯不足,本來隻是發泄一下心頭的怒氣,卻沒想到一句話卻把所有人的心給寒了,作為兢兢業業的五朝老臣都是如此評價,其餘眾人可想而知了。
也不知是出於氣憤還是同情,一個禦史忽的走到了前麵來,迎著小皇帝憤怒的目光正色道:”皇上此言差矣,我朝名公巨卿,聰明特達者多矣,若器識宏遠,福壽隆長,惟武進胡公一人,嗚呼休哉。公為人平易寬和,亷靜寡欲,自奉澹薄,起居有常,居官敬慎,一毫不苟,曆事四聖,無纖毫過舉,蔚然為一代名臣,立朝幾六十年,薦拔士類甚多,十知春闈,貢舉天下之士,盡出其門。平居未嚐疾言遽色,雖庸夫孺子亦知其為長者,暇則手不釋卷,喜為詩文,晚年譽望益尊,其酬應愈劇,曾不厭倦。大明盛時,有臣胡公。從容其間,以篤其忠。始為夕郎,乃教胄子。輿論攸歸,多士鹹喜。作賓春宮,遂長春官。列聖倚之,四海乂安。國之老成,進位師傅。溫恭維人,翊我皇度。公在朝廷,六十春秋。祿位優遊,莫之匹休,此乃我輩為官典範,如此忠臣,皇上怎可胡言亂語,妄自斷論呢?“
”不錯,皇上此言太過寒心了!“另一個禦史也站了出來大聲說道。
小皇帝心頭正不痛快,偏生這幾個禦史還不長眼睛,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直斥自已胡言亂語,膽子還不是一般的大,莫不是看我年紀小好欺負,朕年紀小是小了點,怎麽著也是大明的皇帝,還輪不到你們來指責朕的過錯。
本來這些官兒少說兩句,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小皇帝脾氣是不好,但並非是不知好歹的人,胡瀅這些年在朝廷做的怎麽樣,他也不是一點都不知,再者人家的那一番話兒細細想想倒也有幾分道理,這幾年太監太過荒唐,的確是沒做什麽好事,許多事兒他都是當做看不見,畢竟都是自己的人,打他們就等於打了自己的臉。
可事情壞就壞在這兩個禦史不知好歹,忽的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一番指責,頓時讓這件事小事無限的擴大了,小皇帝麵子上下不來,心頭不好受,小事也變成了大事。隻聽得小皇帝怒道:”朕還用不著你們來教朕做皇帝!“
話兒到了這一步算是徹底亮明了自己的態度,百官若是知趣的話,這會兒就該一言不發,哪怕說上幾句好話,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可今日來的都是一根筋的大臣,往日宣帝爺的時候都是敢逆龍鱗的人,這會兒那還有人將小皇帝放在眼裏,況且這事兒他骨子裏都認為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事情,骨子裏也多了幾分膽色,明明看得出小皇帝已經動怒,卻沒人退縮,禦史王文上前道:”自太祖皇帝始,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便是我等的職責,皇上貴為天子,不以天下為重任,不知體恤大臣,此舉已有違明君之道,作為言官微臣自當規勸。“
小皇帝那裏受過這等氣,一張臉氣得蒼白,望著眼前硬著脖子侃侃而談的言官實在沒什麽好感,況且這事兒他自認為半分錯也沒有,怎的幾句話就讓他背負上了不知體恤大臣的罪名呢,如果這事兒是他錯了,他倒也不是那種認死理的人,下個罪己詔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可他不過是要與群臣商議一下增點商業稅,充盈一下國庫而已,僅此而已,怎麽就成了十惡不赦的昏君了,罵皇帝難道就是微臣之道麽,朕既沒錯,那就不該認錯。
這個念頭一旦生出,小皇帝再看眼前的禦史時,越發的氣惱,哆嗦著嘴唇罵道:”混賬東西,朕不過是說了幾句氣話而已,那似爾等口中所言,爾等身為朝廷大臣,卻出言辱罵朕,這可是為臣之道?”
王文不知是犯傻,還是有意如此,硬著脖子振振有辭地道:“敢問皇上何為為臣之道?”
小皇帝一愣,要他明確,他真說不出所以然來,一時不知該說什麽。
卻在這時聽得一個聲音道:“蓋聞古之忠臣事其君也,盡心焉,盡力焉。稱材居位,稱能受祿。不麵譽以求親,不愉悅以苟合。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上足以尊主安國,下足以豐財阜人。內匡君之過,外揚君之美。不以邪損正,不為私害公。見善行之如不及,見賢舉之如不逮。竭力盡勞而不望其報,程功積事而不求其賞。務有益於國,務有濟於人。
夫事君者以忠正為基,忠正者以慈惠為本。故為臣不能慈惠於百姓而曰忠正於其君者,斯非至忠也。(至忠之臣,則先行慈惠於百姓,而後忠正於其君也。)所以大臣必懷養人之德,而有恤下之心。利不可並,(去小利也。)忠不可兼。(行大忠也。)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若存小利,則大利不成;若守小忠,則大忠必廢。故小利為大利之殘,小忠為大忠之賊,所以必舍小而取大也。)昔孔子曰:“為人下者,其猶土乎!(言臣之事君,竭忠盡節,夙夜匪懈,勤勞不倦,無所不為,如土之性也。)種之則五穀生焉,掘之則甘泉出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多其功而不言。”(不自伐其功也。)此忠臣之道也。咱家早就聽人說王大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是當今最有才學的禮部給事中,當明白咱家這段話的意思吧?“
小皇帝終究是年紀輕了些,城府上稍顯不足,本來隻是發泄一下心頭的怒氣,卻沒想到一句話卻把所有人的心給寒了,作為兢兢業業的五朝老臣都是如此評價,其餘眾人可想而知了。
也不知是出於氣憤還是同情,一個禦史忽的走到了前麵來,迎著小皇帝憤怒的目光正色道:”皇上此言差矣,我朝名公巨卿,聰明特達者多矣,若器識宏遠,福壽隆長,惟武進胡公一人,嗚呼休哉。公為人平易寬和,亷靜寡欲,自奉澹薄,起居有常,居官敬慎,一毫不苟,曆事四聖,無纖毫過舉,蔚然為一代名臣,立朝幾六十年,薦拔士類甚多,十知春闈,貢舉天下之士,盡出其門。平居未嚐疾言遽色,雖庸夫孺子亦知其為長者,暇則手不釋卷,喜為詩文,晚年譽望益尊,其酬應愈劇,曾不厭倦。大明盛時,有臣胡公。從容其間,以篤其忠。始為夕郎,乃教胄子。輿論攸歸,多士鹹喜。作賓春宮,遂長春官。列聖倚之,四海乂安。國之老成,進位師傅。溫恭維人,翊我皇度。公在朝廷,六十春秋。祿位優遊,莫之匹休,此乃我輩為官典範,如此忠臣,皇上怎可胡言亂語,妄自斷論呢?“
”不錯,皇上此言太過寒心了!“另一個禦史也站了出來大聲說道。
小皇帝心頭正不痛快,偏生這幾個禦史還不長眼睛,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直斥自已胡言亂語,膽子還不是一般的大,莫不是看我年紀小好欺負,朕年紀小是小了點,怎麽著也是大明的皇帝,還輪不到你們來指責朕的過錯。
本來這些官兒少說兩句,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小皇帝脾氣是不好,但並非是不知好歹的人,胡瀅這些年在朝廷做的怎麽樣,他也不是一點都不知,再者人家的那一番話兒細細想想倒也有幾分道理,這幾年太監太過荒唐,的確是沒做什麽好事,許多事兒他都是當做看不見,畢竟都是自己的人,打他們就等於打了自己的臉。
可事情壞就壞在這兩個禦史不知好歹,忽的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一番指責,頓時讓這件事小事無限的擴大了,小皇帝麵子上下不來,心頭不好受,小事也變成了大事。隻聽得小皇帝怒道:”朕還用不著你們來教朕做皇帝!“
話兒到了這一步算是徹底亮明了自己的態度,百官若是知趣的話,這會兒就該一言不發,哪怕說上幾句好話,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可今日來的都是一根筋的大臣,往日宣帝爺的時候都是敢逆龍鱗的人,這會兒那還有人將小皇帝放在眼裏,況且這事兒他骨子裏都認為是自己義不容辭的事情,骨子裏也多了幾分膽色,明明看得出小皇帝已經動怒,卻沒人退縮,禦史王文上前道:”自太祖皇帝始,規諫皇帝,左右言路,彈劾、糾察百司、百官,巡視、按察地方吏治便是我等的職責,皇上貴為天子,不以天下為重任,不知體恤大臣,此舉已有違明君之道,作為言官微臣自當規勸。“
小皇帝那裏受過這等氣,一張臉氣得蒼白,望著眼前硬著脖子侃侃而談的言官實在沒什麽好感,況且這事兒他自認為半分錯也沒有,怎的幾句話就讓他背負上了不知體恤大臣的罪名呢,如果這事兒是他錯了,他倒也不是那種認死理的人,下個罪己詔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可他不過是要與群臣商議一下增點商業稅,充盈一下國庫而已,僅此而已,怎麽就成了十惡不赦的昏君了,罵皇帝難道就是微臣之道麽,朕既沒錯,那就不該認錯。
這個念頭一旦生出,小皇帝再看眼前的禦史時,越發的氣惱,哆嗦著嘴唇罵道:”混賬東西,朕不過是說了幾句氣話而已,那似爾等口中所言,爾等身為朝廷大臣,卻出言辱罵朕,這可是為臣之道?”
王文不知是犯傻,還是有意如此,硬著脖子振振有辭地道:“敢問皇上何為為臣之道?”
小皇帝一愣,要他明確,他真說不出所以然來,一時不知該說什麽。
卻在這時聽得一個聲音道:“蓋聞古之忠臣事其君也,盡心焉,盡力焉。稱材居位,稱能受祿。不麵譽以求親,不愉悅以苟合。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上足以尊主安國,下足以豐財阜人。內匡君之過,外揚君之美。不以邪損正,不為私害公。見善行之如不及,見賢舉之如不逮。竭力盡勞而不望其報,程功積事而不求其賞。務有益於國,務有濟於人。
夫事君者以忠正為基,忠正者以慈惠為本。故為臣不能慈惠於百姓而曰忠正於其君者,斯非至忠也。(至忠之臣,則先行慈惠於百姓,而後忠正於其君也。)所以大臣必懷養人之德,而有恤下之心。利不可並,(去小利也。)忠不可兼。(行大忠也。)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殘也;小忠,大忠之賊也。(若存小利,則大利不成;若守小忠,則大忠必廢。故小利為大利之殘,小忠為大忠之賊,所以必舍小而取大也。)昔孔子曰:“為人下者,其猶土乎!(言臣之事君,竭忠盡節,夙夜匪懈,勤勞不倦,無所不為,如土之性也。)種之則五穀生焉,掘之則甘泉出焉。草木殖焉,禽獸育焉。多其功而不言。”(不自伐其功也。)此忠臣之道也。咱家早就聽人說王大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是當今最有才學的禮部給事中,當明白咱家這段話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