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早朝可謂算是大明開國以來最熱鬧的一次,王振等人雖被抓,但百官顯然沒想到這麽容易放過王振,礙於小皇帝百官也不敢說什麽,但毛貴、王長隨、王山這些跳梁小醜可就沒那麽幸運了,想著往日被對方欺負的模樣,不少官兒就覺得心頭說不出的不服輸,仿佛各種醜態都在自己麵前重演一番,所以今日一早,文武百官就強烈要求對王振的黨羽進行清算了,他們先是上奏,跟著就氣勢洶洶了,不得已小皇帝隻能同意百官的要求,金英主動從大牢裏將毛貴、王長隨給揪出來,一陣亂拳兩人被當場打死。大夥兒還不解恨,把兩具屍體拖到東安門陳列。不一會兒,又有人把王振的侄子王山抓過來,反綁雙手讓他跪在庭上,讓眾人唾罵。小皇帝沒想到百官的憤怒會這麽大,嚇得連連呼喊,總算是於謙比較鎮靜,他扶住小皇帝坐下,在得到了恩準後,便向百官宣諭:“,毛貴等幾人罪當死,其他參加毆打的人不以殺人罪論處。”
事情到了這兒才算是沒有鬧出太大的動靜來,但這場毆打合法化了,打架的人成了鋤奸的勇士。王山被拖出去“磔之”,小皇帝肚裏雖憋著一肚子火,奈何這事兒牽扯的臣子太多,況且大敵當前,自己這個皇位還需要眾官兒來扶持,小皇帝縱然心頭有怒火,也不得不聽從了於謙的安排,再再次安撫參加武鬥的大臣:“誅滅亂臣,目的是安定眾誌,愛卿們的忠義,朕已知道,不過不要再生什麽亂子了。”這事兒才算是告一段落。
對於這些楊崢並不關心,眼前的戰事才是他最關注的所在,目光落在了遠處看了看,好一會兒才淡淡的問了聲,道:“王振怎麽樣?”
於謙道:“王振倒是沒什麽異常動靜,據說每日的飯量也比往日大了一些!”
楊崢冷笑了聲,道:“他倒是想得開。”
於謙道:“我看他怕是算準了皇上對他的感情,無論他犯了多少罪都舍不得殺他。”
楊崢道:“依你看皇上會這麽做麽?”
於謙低頭想了一會兒道:“這個還不好說,今日的早朝,我得大人指示領督察院六十個禦史言官上了奏章,奏章裏羅列王振三十條大罪、六十條小罪,隨著王振的落網,跳出來的官兒越來越多,其中許多都是王振的官兒今日一早也都跳了出來,列舉的罪名不計其數,什麽私自刻了印璽,暗造弓箭,企圖尋機奪位,什麽索賄受賄、賣官鬻爵、迫害忠良都是殺頭的罪名。這也難怪,這些官兒平日裏對王振百般奉承,那日子也不好過,如今王振倒了,若不能下點狠手,萬一被定上了王黨那可是一輩子都洗不掉的,皇上連王振的侄兒、親信都舍得殺,殺幾個黨羽還不是小事一樁。”
“他們的算盤倒是打得不錯,隻可惜天下那有好處都占的道理。”楊崢淡淡一笑道,稍作停頓了後,話題一轉,道:“皇上對此什麽態度?”
於謙苦笑了聲,道:“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對於百官上的奏章罵王振的那些罪名,皇上倒也認可,但在如何處罰王振這件事上,皇上卻隻字不提。”
楊崢默默不語了一會兒,道:“都說天家無情,看來這事兒也不全對,依我看小皇帝八成是王振動了惻隱之心了,舍不得殺他了,眼下大敵當前,皇上礙於局麵不得不對王振的黨羽王山、毛貴、王長隨動了殺心,但王振皇上卻遲遲不見動靜。如此看來,皇上對王振的感情之深,隻怕不是尋常臣子能比的。”
於謙遲疑的道:“這麽大的罪名,皇上都能放過他,這不太可能吧?”
楊崢道:“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這個道理於大人不會不明白吧?”
於謙微微一愣,這幾句話來自《羅織經》,這本讓人汗顏的書,是武周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書。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歎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女皇武則天麵對此書,歎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來俊臣為人不怎麽樣,但這幾句話兒卻是大大的有道理,就比如楊崢剛才說的那兩句,就直指人心了,這人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並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幸。真正聰明的人就會知道如何學習這種技巧,才會避開諸多的禍端,來俊臣為人不怎樣但這一番道理據說學的人不少,就連前朝的蔡京等人都是他的忠實的小弟。
於謙瞥了一眼一臉認真的楊崢,遲疑的問道:“大人的意思是說王振有可能讀了這本書?從而知道了皇上的性情知道皇上不願意殺他,所以才會這麽淡定?”
楊崢搖了搖頭,道:“不光是這一點,以王振的為人,他立誌成就大事沒權的時候尚且能保持溫順,可一旦掌握了權勢,眾人的生死大權都在他一念之間,你說他會如何做?”
於謙想了想道:“必是用手段控製這些人,為己所用。”
事情到了這兒才算是沒有鬧出太大的動靜來,但這場毆打合法化了,打架的人成了鋤奸的勇士。王山被拖出去“磔之”,小皇帝肚裏雖憋著一肚子火,奈何這事兒牽扯的臣子太多,況且大敵當前,自己這個皇位還需要眾官兒來扶持,小皇帝縱然心頭有怒火,也不得不聽從了於謙的安排,再再次安撫參加武鬥的大臣:“誅滅亂臣,目的是安定眾誌,愛卿們的忠義,朕已知道,不過不要再生什麽亂子了。”這事兒才算是告一段落。
對於這些楊崢並不關心,眼前的戰事才是他最關注的所在,目光落在了遠處看了看,好一會兒才淡淡的問了聲,道:“王振怎麽樣?”
於謙道:“王振倒是沒什麽異常動靜,據說每日的飯量也比往日大了一些!”
楊崢冷笑了聲,道:“他倒是想得開。”
於謙道:“我看他怕是算準了皇上對他的感情,無論他犯了多少罪都舍不得殺他。”
楊崢道:“依你看皇上會這麽做麽?”
於謙低頭想了一會兒道:“這個還不好說,今日的早朝,我得大人指示領督察院六十個禦史言官上了奏章,奏章裏羅列王振三十條大罪、六十條小罪,隨著王振的落網,跳出來的官兒越來越多,其中許多都是王振的官兒今日一早也都跳了出來,列舉的罪名不計其數,什麽私自刻了印璽,暗造弓箭,企圖尋機奪位,什麽索賄受賄、賣官鬻爵、迫害忠良都是殺頭的罪名。這也難怪,這些官兒平日裏對王振百般奉承,那日子也不好過,如今王振倒了,若不能下點狠手,萬一被定上了王黨那可是一輩子都洗不掉的,皇上連王振的侄兒、親信都舍得殺,殺幾個黨羽還不是小事一樁。”
“他們的算盤倒是打得不錯,隻可惜天下那有好處都占的道理。”楊崢淡淡一笑道,稍作停頓了後,話題一轉,道:“皇上對此什麽態度?”
於謙苦笑了聲,道:“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對於百官上的奏章罵王振的那些罪名,皇上倒也認可,但在如何處罰王振這件事上,皇上卻隻字不提。”
楊崢默默不語了一會兒,道:“都說天家無情,看來這事兒也不全對,依我看小皇帝八成是王振動了惻隱之心了,舍不得殺他了,眼下大敵當前,皇上礙於局麵不得不對王振的黨羽王山、毛貴、王長隨動了殺心,但王振皇上卻遲遲不見動靜。如此看來,皇上對王振的感情之深,隻怕不是尋常臣子能比的。”
於謙遲疑的道:“這麽大的罪名,皇上都能放過他,這不太可能吧?”
楊崢道:“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這個道理於大人不會不明白吧?”
於謙微微一愣,這幾句話來自《羅織經》,這本讓人汗顏的書,是武周酷吏來俊臣所著的一部專講如何羅織罪名,陷害殺人的書。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此書,自歎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此書,冷汗直冒,卻不敢喊冤;女皇武則天麵對此書,歎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來俊臣為人不怎麽樣,但這幾句話兒卻是大大的有道理,就比如楊崢剛才說的那兩句,就直指人心了,這人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並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幸。真正聰明的人就會知道如何學習這種技巧,才會避開諸多的禍端,來俊臣為人不怎樣但這一番道理據說學的人不少,就連前朝的蔡京等人都是他的忠實的小弟。
於謙瞥了一眼一臉認真的楊崢,遲疑的問道:“大人的意思是說王振有可能讀了這本書?從而知道了皇上的性情知道皇上不願意殺他,所以才會這麽淡定?”
楊崢搖了搖頭,道:“不光是這一點,以王振的為人,他立誌成就大事沒權的時候尚且能保持溫順,可一旦掌握了權勢,眾人的生死大權都在他一念之間,你說他會如何做?”
於謙想了想道:“必是用手段控製這些人,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