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京城的百姓說起那一晚依舊是記憶猶新,隻說那呼喊聲比起錢塘江的浪潮還要大,皇城裏裏外外的大地都在顫抖,海嘯般的呼聲,馬蹄聲,刀光劍影的聲響一撥一撥的傳了一夜。
直到天亮的時候,聲音才弱了下去。
百姓說那一夜聲音大得嚇人,可傳到耳朵裏的隻有一個字——“殺”。
多年後,萬歲山山上叢林蔽日,鹿鶴成群,生機盎然,極富自然野趣。山下遍植花草、果木,一處方形、三重簷、四角攢尖式的黃琉璃瓦亭裏,已經脫下龍袍的小皇帝與身著白色儒服的楊崢對麵而坐,桌上白霧繚繞,君臣二人喝茶暢聊,說起廝殺的那一夜,小皇帝依舊感慨萬分,說是那一晚的喊殺聲震得紫禁城搖搖欲墜,嚇得他以為是叛軍攻入了皇宮,也不敢逃,隻是麵南而坐,身旁隻有一個叫阮浪的太監在身旁伺候,除此之外,再無他人。
那一夜,他怎麽也睡不著,心頭既怕,又帶有某種希望,就這般患得患失地坐了一夜,直到天亮時於謙一臉鮮血的衝進來告訴他,城門外的叛軍已全部剿滅,剩下沒死的也都放下了武器投降了。
就這消息,讓小皇帝徹底癱瘓在龍椅上。說起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早已褪去任何光環的君臣二人哈哈大笑不止。
正統十四年,臘月初一。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民諺雲:正是言之其冷。這時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閑”之說。農事上是“閑”了,但百姓並沒因此而徹底閑下來,馬上就要年底了,除了要給活人一個交代,死人也免不了。
所以這一個月,他們要忙著對保佑、賜福於他們的神祇、祖先有個交待;要對一年的往來賬目有個結算;要對親戚、鄰友、同僚給以節日的慰問,以使今後能更好地相處。
一進臘月,市麵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鹹肉(即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做準備,如核桃、棗、柿餅、栗子、乾菱角米等等,還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過了初十,開始賣衛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窗戶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後,以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草炒豆等物,是為“祭灶”準備的,二十五日以後,賣芝麻橘、鬆柏枝等物,為除夕之夜做準備,貨物齊全,琳琅滿目,價格也相對的漲高,京師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整個京城都是一片忙碌,連帶著官員上早朝都顯得擁擠不堪,許多官兒幹脆在這幾日放棄了坐轎子,不怕冷的忍著臘月的冷風騎著馬上朝,養不起馬,又坐不起牛車的幹脆就靠兩天腿去了,更多的還是選擇了早起半個時辰,坐著轎子去了這樣既暖和,還能眯一會養養神了。但這也隻是月初的幾日,到了月尾,一切就變樣了,京城的熱鬧繁華比月初更甚幾分,隨著戰事的結束,縮著脖子躲在家裏半年的豪門大戶,富貴閑人,以及來自四國八方沒來得及回去的讀書人也趁著月末這幾日出來走動走動,所以圍繞著天子腳下這片土地上,算是人滿為患了。
如此一來,牛車坐不了,馬也騎不了,轎子就更別說了,唯一能去的除了自己雙腿外就沒別的選擇。
楊府離紫禁城並不遠,相比騎馬,坐轎子,楊崢更喜歡腿著去。
一來,這樣可以看看京城的繁華景象,二來也可以獨自思索一些事兒,少了旁人打擾,思索起來效果往往還不錯。
此時,他就是思索著這份戰報如何寫了。
三日前的那一晚廝殺聲雖然遠去了,但鐵一般的事實卻擺在了眼前,作為這次的主帥,寫戰報給將士報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事兒擱在五年前還真有些為難他,可放在五年後的今天,早已熟悉了官場的一切的他,的確算不上什麽難事。
戰報其實昨晚就寫好了,隻是他並不願意拿出來吧了,準確的說是不願意去回想這場戰事而已,那些熟悉的麵孔一個個都永遠的消失了。
街邊門前,幾個客人指著門前兩幅門畫在爭吵,爭得不可開交。
楊崢細細望去,不免感到有些好笑。
京城大門口,除了門框上貼春聯之外,還要在門扇上貼門神。門神有兩位,一位白臉,一位黑臉,都是甲胄執戈,懸弓佩劍,威武非凡。有人說這兩位是神荼和鬱壘,有人說這是秦瓊和尉遲敬德。其實誰也不是,隻是“門神”罷了。
偏偏百姓不知,為了一張虛妄的字畫爭得麵紅耳赤。
楊崢邊走邊想,不知不覺得到了城門前,門前的侍衛認得他,本不想阻攔,但宮中自有宮中的規矩,侍衛也不敢輕易荒廢。
楊崢從腰間摸出腰牌遞了過去,侍衛反複看了幾遍再還回來後,才讓人打開了城門。
帶著歲月的朱漆大門被緩緩打開,從裏麵射出來的光芒讓人眼前一亮。
楊崢默默看著裏麵的一切,亭台樓閣,白牆紅瓦無不彰顯著帝王家的威嚴,這座城池宛如一個永不老去的少女,默默的見證著曆史的興衰,朝廷的更替。
楊崢依舊記得前兩日小皇帝對他說的話,決戰前的那一晚小皇帝根本沒睡覺,外麵的喊殺聲讓他成了一個驚弓之鳥,他忽然發現再大的紫禁城,一旦被破了,帝王也就不是帝王,世人總感慨帝王的威嚴,殊不知國破家亡的時帝王往往活得還不如帝王,但生在帝王家,縱是不願,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這座城池既選擇了他,他能做的就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罷了。
可以說,那一晚小皇帝也在戰鬥。
“內閣大學士楊大人到……”冬暖閣門前,當值的太監尖著嗓子喊道,聲音在空曠的紫禁城內久久回蕩不去。
楊崢衝著太監頷了頷首便走了進去。
直到天亮的時候,聲音才弱了下去。
百姓說那一夜聲音大得嚇人,可傳到耳朵裏的隻有一個字——“殺”。
多年後,萬歲山山上叢林蔽日,鹿鶴成群,生機盎然,極富自然野趣。山下遍植花草、果木,一處方形、三重簷、四角攢尖式的黃琉璃瓦亭裏,已經脫下龍袍的小皇帝與身著白色儒服的楊崢對麵而坐,桌上白霧繚繞,君臣二人喝茶暢聊,說起廝殺的那一夜,小皇帝依舊感慨萬分,說是那一晚的喊殺聲震得紫禁城搖搖欲墜,嚇得他以為是叛軍攻入了皇宮,也不敢逃,隻是麵南而坐,身旁隻有一個叫阮浪的太監在身旁伺候,除此之外,再無他人。
那一夜,他怎麽也睡不著,心頭既怕,又帶有某種希望,就這般患得患失地坐了一夜,直到天亮時於謙一臉鮮血的衝進來告訴他,城門外的叛軍已全部剿滅,剩下沒死的也都放下了武器投降了。
就這消息,讓小皇帝徹底癱瘓在龍椅上。說起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早已褪去任何光環的君臣二人哈哈大笑不止。
正統十四年,臘月初一。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冬。民諺雲:正是言之其冷。這時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閑”之說。農事上是“閑”了,但百姓並沒因此而徹底閑下來,馬上就要年底了,除了要給活人一個交代,死人也免不了。
所以這一個月,他們要忙著對保佑、賜福於他們的神祇、祖先有個交待;要對一年的往來賬目有個結算;要對親戚、鄰友、同僚給以節日的慰問,以使今後能更好地相處。
一進臘月,市麵驟現繁榮,這是一年內的特有市場,叫臘月市。先是賣鹹肉(即臘肉)和粥果的,為“臘八”做準備,如核桃、棗、柿餅、栗子、乾菱角米等等,還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過了初十,開始賣衛畫門神、掛千、金銀箔、燒紙、窗戶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後,以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草炒豆等物,是為“祭灶”準備的,二十五日以後,賣芝麻橘、鬆柏枝等物,為除夕之夜做準備,貨物齊全,琳琅滿目,價格也相對的漲高,京師諺語有“臘月水土貴三分”之說。
整個京城都是一片忙碌,連帶著官員上早朝都顯得擁擠不堪,許多官兒幹脆在這幾日放棄了坐轎子,不怕冷的忍著臘月的冷風騎著馬上朝,養不起馬,又坐不起牛車的幹脆就靠兩天腿去了,更多的還是選擇了早起半個時辰,坐著轎子去了這樣既暖和,還能眯一會養養神了。但這也隻是月初的幾日,到了月尾,一切就變樣了,京城的熱鬧繁華比月初更甚幾分,隨著戰事的結束,縮著脖子躲在家裏半年的豪門大戶,富貴閑人,以及來自四國八方沒來得及回去的讀書人也趁著月末這幾日出來走動走動,所以圍繞著天子腳下這片土地上,算是人滿為患了。
如此一來,牛車坐不了,馬也騎不了,轎子就更別說了,唯一能去的除了自己雙腿外就沒別的選擇。
楊府離紫禁城並不遠,相比騎馬,坐轎子,楊崢更喜歡腿著去。
一來,這樣可以看看京城的繁華景象,二來也可以獨自思索一些事兒,少了旁人打擾,思索起來效果往往還不錯。
此時,他就是思索著這份戰報如何寫了。
三日前的那一晚廝殺聲雖然遠去了,但鐵一般的事實卻擺在了眼前,作為這次的主帥,寫戰報給將士報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事兒擱在五年前還真有些為難他,可放在五年後的今天,早已熟悉了官場的一切的他,的確算不上什麽難事。
戰報其實昨晚就寫好了,隻是他並不願意拿出來吧了,準確的說是不願意去回想這場戰事而已,那些熟悉的麵孔一個個都永遠的消失了。
街邊門前,幾個客人指著門前兩幅門畫在爭吵,爭得不可開交。
楊崢細細望去,不免感到有些好笑。
京城大門口,除了門框上貼春聯之外,還要在門扇上貼門神。門神有兩位,一位白臉,一位黑臉,都是甲胄執戈,懸弓佩劍,威武非凡。有人說這兩位是神荼和鬱壘,有人說這是秦瓊和尉遲敬德。其實誰也不是,隻是“門神”罷了。
偏偏百姓不知,為了一張虛妄的字畫爭得麵紅耳赤。
楊崢邊走邊想,不知不覺得到了城門前,門前的侍衛認得他,本不想阻攔,但宮中自有宮中的規矩,侍衛也不敢輕易荒廢。
楊崢從腰間摸出腰牌遞了過去,侍衛反複看了幾遍再還回來後,才讓人打開了城門。
帶著歲月的朱漆大門被緩緩打開,從裏麵射出來的光芒讓人眼前一亮。
楊崢默默看著裏麵的一切,亭台樓閣,白牆紅瓦無不彰顯著帝王家的威嚴,這座城池宛如一個永不老去的少女,默默的見證著曆史的興衰,朝廷的更替。
楊崢依舊記得前兩日小皇帝對他說的話,決戰前的那一晚小皇帝根本沒睡覺,外麵的喊殺聲讓他成了一個驚弓之鳥,他忽然發現再大的紫禁城,一旦被破了,帝王也就不是帝王,世人總感慨帝王的威嚴,殊不知國破家亡的時帝王往往活得還不如帝王,但生在帝王家,縱是不願,也不是他能選擇的。
這座城池既選擇了他,他能做的就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罷了。
可以說,那一晚小皇帝也在戰鬥。
“內閣大學士楊大人到……”冬暖閣門前,當值的太監尖著嗓子喊道,聲音在空曠的紫禁城內久久回蕩不去。
楊崢衝著太監頷了頷首便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