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棒子曝曬幾天後,待玉米粒開始變得幹脆,孫爸孫媽就張羅著脫玉米粒。


    脫玉米粒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靠人手搓:拿兩根玉米棒,一手一根,交叉搓著,那金黃色的玉米粒子一粒粒從玉米棒上飛快地脫下,像金色的雨點簌簌滴落。


    當然村子裏大部分家庭請機器來脫玉米粒,人們將未脫粒的玉米棒放入進料口,用力搖動脫粒機側旁的搖臂,玉米粒就會被成功脫粒,而搖動之下,脫完粒的玉米棒會從出芯口卷出。


    脫粒機相較於手工來說,速度要快,隻是缺點也很明顯,經常脫粒不幹淨,棒子上經常有殘餘粒子,還需要人工過一遍。


    孫剛家裏的不多,不值當用機器。像村子裏種玉米的大戶,一般都會請來機器脫粒。


    因為賣力的搓玉米,孫剛手掌都變得紅腫一片,望著自己好似熊掌似的胖手,孫剛不禁感慨萬千,“好家夥,這才是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哪。”


    最後脫完粒的玉米一過稱,好家夥,這半畝多地收獲了五百多斤玉米粒。一般一畝地能產個一千三、四百斤玉米棒子,脫粒後能收獲**百斤就不錯了。


    鄰居、熟識的人們寒暄過後,孫剛都要獨自獨步沿著鄉間的小路走一段,每次都在心裏湧出不一樣的感受。


    孫剛深愛這片黃土地,他總似乎能聽到地下麵沸騰的聲音,總似乎能看到田壟間人來人往穿梭不斷的場麵,而且久久地刻在心裏。


    田野的四季孫剛都喜歡,但在秋季裏,孫剛要說他尤其愛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種坦蕩、一種豪邁,一種任你耕耘馳騁的暢想。


    秋天的田野,是收獲今年的收獲,播種明年的希望。也是一年中最累人、持續時間最長的農忙。可是,想起來那時候三秋大忙季節裏的幫忙,,是別樣的快樂。


    大片大片的玉米地裏,玉米棒子都剝下來之後,用小钁頭將秸稈帶根伐倒。一隻手揮動钁頭,一隻手反抱著秸稈,待抱不住時才有規整的撂下,一排排,一長溜。


    此後。密匝匝的玉米地頓然間開闊了,不是一望無際但也是目力所及無不心曠神怡。


    刨掉玉米秸稈是為了曬地。一夏天多雨,地麵一定是濕漉漉的。倘若地麵不曬曬機械就進去往返拉載耕作,是會在耕地時犁出一串串的“明條”,這樣就在整理土地備播時費大事了。


    當然有些是用機器收割的,玉米秸稈直接粉碎撒在地裏了,經過一個冬天的漚製,來年春天就成上好的肥料。


    如果是手動掰的,玉米秸稈當然是要從地裏清運出來的。用來燒火,圍菜園子的柵欄。也有用鍘刀切吧切吧,丟在糞坑裏漚著的。


    村民們自己漚製的農家肥。一堆堆、一片片,像墳頭,像小孩拉的“作品”。


    別小看了那些肥堆。那些靠垃圾、靠農作物廢棄物、靠家家戶戶的豬舍或天然或豬加工漚製而成的肥料,是上好的肥力,能省下很多化肥錢。


    以前,誰家的肥積攢的多,誰地裏的肥堆就密、就大。此時,也最能顯示哪家人的勤快。


    在耕地前,將一堆堆肥用鐵鍁或糞叉將其均勻散開,攢得肥多的當然在散開時就鋪得厚,來年地裏的肥勁就足,田裏就能多打糧食。


    接下來地裏的活就是犁地。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現在家家戶戶基本上都用手扶拖拉機。難免有個別家庭還是用老辦法――牛耕。


    秋天這段日子留在孩子們記憶裏的幾乎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枯燥。


    以至於在農村,對於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家人常有這樣一句口頭禪:不好好學習的話,將來隻有麵朝黃土背朝天。抑或是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隻有敲坷垃。坷垃就是濕硬的土塊,因為它影響耕種,所以要敲、打、切,弄得越小越好。


    這句俗語就是說秋耕這段時日的耙地、平地的活兒。


    農忙之後,就是中秋。


    在中國,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當天晚上,分散各地的親人要團聚在一起共度良宵,一起吃月餅。一起欣賞象征著幸福美滿的滿月。


    由於地區經濟以及城鄉發展的不均衡,絕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離開家鄉。到東南部以及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掙錢,而農村地區則形成了獨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現象。


    這種現象導致無數的農村家庭不能享受親人團聚的歡樂。


    村裏很多老人孩子都期盼著自己的兒子兒媳。爸爸媽媽能一起團團圓圓的中秋節。


    在崇尚家人團團圓圓中國傳統文化裏,每逢佳節倍思親,所以中秋之際親人的離散總是讓人惆悵不已。毫無疑問,與城市人相比,農村人要更多地忍受這種離別的煎熬。


    每年到中秋的時候,農村人也都差不多忙完地裏的活了,也該好好休息一下,過一個美好的節日。


    每每這樣的時候,常常就會有事沒事的孩子們都滿大街溜達去,尋摸一些好吃的。


    八月十五,天空中又圓又亮的月亮,能給人帶來無限遐想。因此,農村人把“中秋節”視為一年中僅次於春節的大節。


    中秋佳節,金風送爽,不寒不暑,月圓天清,天人合一,一家團圓,品嚐月餅,飲酒吟詩,人們在享受天倫之樂時,更以“花好,月圓,人長壽”來寄托幸福美好的願望。


    這種渴望團圓的習俗,又恰恰是我國民俗中極富特色和人情味的精粹所在,也體現了我國民族的文化內涵。


    孫剛小時候,和很多農村孩子一樣,總盼著過節。春節和中秋是農村最受重視的兩個節日。


    或許是因為那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隻有過節時家裏才會改善一下生活。


    或許是一到過節就放假,總會搞一些娛樂活動,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場。


    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總之,過節忙的是大人。但大人們忙歸忙,每到過節也都有一種心情的放鬆。當然,最高興的還是農村這些無憂無慮孩子。


    春節的時候,雖然恰逢農閑,但總感覺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獨中秋,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想往。後來想起來,似乎是心緒不同使然。


    中秋,那既是收獲的積蓄,又是收獲的開端。


    說是積蓄,是由於農忙才過不多時候。說是開端,是因為剛剛播下的冬小麥,意味著來年的豐收,融著人內心收獲的希望。


    惟有經曆過農村生**驗的人,才會有這種情感、心境和內心深切的感受。


    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能吃了。


    月光下,人們品嚐著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獲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


    又是一年團圓節,孫剛也是從幾天前就上街做月餅。說來奇怪,製作的月餅雖然沒有華麗的包裝,隻有塑料袋子,孫剛卻感覺要比超市賣的那種一兩百塊錢一盒精美華麗的月餅要好吃的多。


    這次孫剛讓做月餅的師傅在月餅餡裏麵加了一種材料――茶葉。也就是孫剛上次從岱山帶回來的“蓬萊仙芝”。


    “吃一口太甜,吃一塊太膩”,不少人對現在市場上賣的月餅既愛又怕。


    月餅作為流傳千年、蘊含國人獨特文化與情感的美食,其原有的高脂高糖的風味已不再吸引人們的視線,當今的人們更加喜歡對人體有益的粗糧、低脂低糖食品。


    而茶葉具有的降血脂、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助消化、延緩衰老等作用,孫剛想把茶葉的功效和食物有機地結合起來。


    其實最好的還是用新茶,也就是剛剛采下來的新鮮茶葉做最好,孫剛手裏沒有,就用幹茶葉對付。


    最好之後,掰開月餅,聞之似有茶葉的清香,食之更是舒潤爽口。唇齒間,陣陣茶香絕佳融合久久不散,曆久彌香,回味悠長。


    就連不喜歡吃甜食的孫媽,都吃了好幾塊。幸好孫剛有遠見,今年做的比往年要多好幾斤。


    中秋這天,縣城裏,鎮上的叔叔伯伯都到來了。孫剛吃罷中午飯就開始準備晚上的食材,晚上吃飯的人不少,肯定又是一通忙碌,幸好有嬸子們和孫媽的幫忙。


    黃昏的時候,濃重的菜香彌漫在整個村子,非常有節日的氣氛。


    晚飯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孫剛的手藝再一次受到親人們的誇讚。


    吃過飯,孫媽早早準備了瓜果月餅,在院子裏擺一張桌子,一待月亮從東山探頭,便開始祭供食品,農村人稱之為“供月”。祭供不拘時間長短,在祭供期間,孫媽會默默禱告和祈求,祈求家人身體康健,明年風調雨順之類。


    祭供完畢,孫媽把所有的供品端回家,瓜果和月餅均給大家。


    一群人就在院子裏,聊著各自的想法,生意上的事情,或者是生活在的事情,還有一些家長裏短的。


    夜漸漸深了,天也涼了,像這種月圓人更圓的日子,讓孫家每一個人都很珍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幸福的小農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靦腆的胖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靦腆的胖子並收藏幸福的小農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