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關注定是漫長的,幸好外部環境給他們留了不少時間,除去自體複製技術,剩餘的技術要麽是有所突破的,要麽是有跡可循的,實際上沒有那麽的虛無縹緲,全部有機會在短時間內解決。


    按照曹川的推算,最多三個月時間,他們將把一係列的技術整合完畢,弄出一批原型。不知道自己這邊進展如何?起碼按照規則模擬進度看,他發現,想要徹底完成還是相當花時間的。


    “差不多過去10天時間了嗎?這是迄今為止最長的一次規則模擬吧。”曹川自言自語,在他麵前繪製有好幾張圖紙,都是一些概念產物,能給予他一定的思路,可想要達成他的期望還有距離。”


    實際上,他那天的言論還是有所保留的,什麽製造一台母機來生產全部的無人單位,如果真的有的話,顯然的,母機的擴展性會受到製約,萬一存在問題,更有可能得徹底推翻原有設計。


    是的,擴展性可能是母機設計思路的唯一缺陷,好像是人類永遠隻能生下人類,不可能生下別的,這算是一種保護的需要,不能完全說是錯的,但是在第二世代無人單位尚未成熟的條件下』,,這樣鎖死自己無疑是自尋死路。


    所以他真正要的是借助自體複製技術,亦或說是自體複製概念,製造一個高精尖的聯合生產車間,包含具備多種功能的生產設備,彼此獨立,保持無人單位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能應對變化,提供可調整空間。


    至於聯合生產車間的自體複製顯然暫時是不需要的,就好像是蜂群當中的女王蜂,女王蜂足以存在足夠長的時間,為什麽不讓人類自己來生產聯合生產車間?


    在麵積近千平方米的工廠內,擺放了大批量設備,功能涉及到傳感器製造,資源熔煉,晶圓製造,芯片濁刻,彈藥製造,引擎製造,裝配機械臂,還有機器人等等..實際上,光是這麽一個綜合體,已經算是滿足自體複製的基本條件,他顯然要的不是這樣粗糙的拚湊玩意,隻會帶來更大的成本,風險進而人為的參與,根本跟自體複製沒有關係。


    曹川之所以把這些東西擺在這,隻因為他相信,通過對這些設備進行自動化與整合,將達成自己的目標。


    比較好做的是自動化,之所以生產設備依舊需要人參與的緣故,大部分是外部環境不穩定導致的,如果有辦法提升設備的工藝水準,包括真空無塵,使用更加堅固耐用的生產材料,更加高的工藝級別就能解決問題。


    經過規則模擬,曹川腦海中多出幾張新的設備圖紙,確信這些生產設備有辦法保持連續幾個月生產製造,甚至是連續幾年都不出問題。


    一台永遠不會壞的機器,就用不到人的參與,從而達成自動化的目標。


    然後,他考慮的是對設備整合,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節省空間,降低成本,因為有兼顧擴展性的原因存在,這個過程一下子變得難做起來。


    這也是人類工業化進程中,從來沒有誕生出一個製造出一切的萬能機器的原因,許多生產設備分分合合,因為分有分的好處,可以保持足夠高的擴展性,合有合的好處,可以提升效率,節省空間,降低成本,好在維持住一個完整的無人單位生產體係,過程中究竟什麽生產設備能分開,什麽生產設備得整合,都是隨意的根據實際的需要。


    拿過來幾樣研究部門給出的第二世代無人單位的樣品,曹川進行規則模擬不是沒有方法論,按照領域,生產流程進行劃分是最為簡單直接的,不過得對照現實的無人單位才可以具體確定。


    不過這裏也存在一個新的問題,哪怕是現實的無人單位,如果不具備典型性,則是同樣沒有意義,因為一旦無人單位的設計改變,聯合生產車間也得改。


    事情又回到要怎麽弄出成熟的第二世代無人單位方麵,但是,第二世代無人單位肯定又得兼顧聯合生產車間的設計,要是弄出的無人單位聯合生產車間完全沒法造怎麽辦?


    得首先知道聯合生產車間的設計才好設計第二世代無人單位。


    這種矛盾的互為前置條件的關係,在生命範疇是通過不斷的迭代解決的,現在,曹川是通過一次次的優化完成的。


    不管怎麽樣,先按照當前已有的無人單位圖紙來,再設計出相應的聯合生產車間圖紙,反正沒有量產化,永遠不用擔心成本。


    有了這樣一套思路的指導,後麵的規則模擬順利的多,根本是一項項小而雜的項目,每次持續幾分鍾,幾小時,累積起來便占用他大量的時間。


    “材料生產階段,熔煉,研磨,篩選,催化,加工,塑形的設備是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的。組合起來,將解決大部分材料的加工問題,算是一個突破,不光是用在無人單位製造,稍加改造還可以用在飛船,建築,武器裝備的生產。”


    “芯片製造的流程同樣可以進行整合,像是intel,英偉達,高通等等公司內部,聯合芯片製造解決方案也是相當的成熟,如果產品成熟,10年,20年內不會被淘汰,為什麽不整合在一起呢?”


    “傳感器製造…”


    “人工智能植入…”


    就這樣,沒多久,偌大的工廠就變得空曠許多,幾十種設備經過不斷整合,終於變為幾個功能區分更為明顯的多功能生產設備。


    初步的聯合生產車間被弄了出來,規模大約是500平方米,具備生產21種無人單位的能力,可以采集超過100種的常規礦物,還支持一定程度軟件,硬件層麵的升級改造,在零下100攝氏度到正100攝氏度的環境下穩定運作超過100年,產能大致為500台無人攻擊機/月。


    除去聯合生產車間,作為搭配,還有初始的5台第二世代的工程車與5台第二世代的采礦,一套組合才算是初步達到的自體複製的要求。


    “像是在玩即時戰略遊戲,比如《紅色警戒》,《星際爭霸》嗎?”曹川暗想著,再跟攻關團隊們製造出的樣品進行相互印證,他很快又發現了不少新問題,接著進行優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零開始的星球開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使命召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使命召喚並收藏從零開始的星球開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