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經濟規劃
四月中旬,濕漉漉的天氣開始轉晴,連同戰爭的陰雲一起,消失在中國南方的這片土地上。困擾著人們的陰霾,一掃而空,久違的陽光,開始展露出明媚溫和的一麵。
隨著停火協定的簽署,**軍和華軍的三省爭霸,也算是告一段落。華軍擴大了自己的政治版圖,**黨內也是剔除了不少地方割據勢力,很難說誰勝誰負。
這個時代的中國,就是如此詭異,失敗者有失敗者的歡喜,勝利者有勝利者的實惠。非軍事區的劃定,緩和了彼此的軍事衝突,並且兩方都很默契的加強了貿易往來。
因為氣氛開始慢慢緩和,商路也重新開啟,來來往往的隊伍,逐漸多了起來。兩地的商人,也開始了頻繁奔波。盤活著原本因為戰火而變得死氣沉沉的經濟。
但是卻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商人的流失,民間資本開始不斷撤出華聯的經濟市場,正逐漸轉投到**政府治下。
而華聯的政府部門,也僅僅是針對改善投資環境做了一篇不痛不癢的申明,實際上,在經濟體製上卻是加緊了收縮。用後世的話語,那就是采取著計劃經濟體製,將自由經濟體製扼殺了大部分。
剛從議會大廳出來,寧成棟伸著懶腰,開始抱怨最近的忙碌工作:“我說阿誌,元首到底在想些什麽呢?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體製變動,已經引發了第一次撤資浪潮,這樣下去對我們的經濟而言,可不是好事啊。”
站在身側的同學兼好友,成誌也是百無聊賴地攤攤手,滿不在乎的說著:“這是大人物該思考的問題,我現在還隻是個內務部小吏,我隻要做些對得起我那一個月40元工資的分內事就好。”
“你個沒出息的懶家夥,就不能好好上進一些?”寧成棟也是知道成誌在開著無傷大雅的玩笑,對方就是這種性格,倒也不是真的混日子。
“阿棟,你沒有感覺到嗎?從上一年11月份開始,我們的經濟體製就發生了結構性的調整。尤其是貿易協會的產業聯合經營協定,你沒看過?”這時的成誌,哪裏還有剛才那副嘻嘻哈哈的浮誇模樣,眸光通徹,眼如點漆。
“這個我還真沒有關注,你知道的,我那時正在忙著幫元首準備後勤軍需的統計材料,這可是內閣指派的工作,我哪有時間去看貿易協會那幫人在做什麽?”看著成誌認真的樣子,寧成棟也皺著眉頭。
“戰時計劃經濟體製改革,這個你總該聽說過吧。”看著好友也是想聽,成誌自然要詳細解析這裏麵的內情。本不是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兩人說著這些,也不算違法。
其實他們兩人也是屬於內閣的核心成員了,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在內閣裏擔任職務。因為資曆的問題,現在還隻是打打下手,但假以時日,必定是政界耀眼的明星。
寧成棟和成誌所論及的話題,其實是華聯的經濟轉型。在崛起之初,效仿的是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以技術和產品搶占市場,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用賺來的利潤繼續投入生產改進技術,但現在卻是開始改用計劃經濟體製。
這個改革,與**軍正在江浙實行的經濟建設計劃完全不同,後者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體製,並且側重於輕工業的發展。
**黨的工業化軌跡完全不同於華聯,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奉行“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
這其實是建奴時期的經濟國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建奴也開始學習和利用西方先進軍事和科學技術,開始了洋務運動,時間上與日本差不多。洋務運動開始以“自強”為主,重在創辦使用機器生產的軍事工業和訓練新式軍隊。
洋務派興建的第一個兵工廠是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則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左宗棠在福建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設備最齊全的船舶製造廠,也極為著名,曾經建造過排水量2千餘噸的軍艦。
不過,清政府很快發現這些現代工業沒有經濟效益,與其造軍艦還不如修後花園。洋務運動在後期又提出“求富”的口號,創辦紡織等民用工業。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清朝風燭殘年,中國走上了暴力**的道路。
辛亥**後的北京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經濟法律和政策,經濟法製急速整備。推進這些政策的中心人物是1913至1915年擔任農商務部總長的張謇。他是立憲派的代表人物,1890年代在其家鄉南通創辦了一係列的紡織工廠。
張謇認為清末創辦的公營事業浪費很多,收益無法與民間企業相比,他對現存的公營事業強烈不信,提出原則上撤廢公營事業,優先振興民間企業。
對外關係上,主張采用開放主義,但對紡織等輕工業進行保護,重工業則吸引外國投資,利潤分成,公營事業限製在最小,不與民爭利。
如今正是**政府剛剛建立政權的統治初期,雖然建立了經濟政策和經濟法規的整備,但由於軍閥混戰,並沒有什麽實際效果。但為民間輕工業的急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製定的法律和政策,實際是清末光緒新政期政策的延續和充實。
或者說,後世某紅色皇朝,其實用的也是這種追求經濟利益的模式。大力支持民間資本發展,輕工業無比興盛,重工業則以引進外國生產線為主,實行利潤分成,放棄沒有“經濟效益”的自主研發道路。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相似,所謂內政,其實哪有那麽多驚人的創舉,無非是根據需要進行側重,換湯不換藥。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一戰爆發,江南造船廠1919年承建美國“官府”級萬噸運輸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關鍵部件及設計圖紙都由美國提供。自己沒有任何技術,隻是組裝,沒有對基幹產業產生推動作用。
以至於‘官府‘級建造完成後,再也沒有建造類似的船隻。
1928年,北京軍閥政府倒台,南京**政府建立。如今擔任實業部長的孔祥熙提出了以重化學工業為主導的國營企業發展計劃,以國家的國防為目標。
但孔祥熙的計劃沒有獲得資金支持,**政府也沒有任何舉措,因此沒有進展就結束了。而因為華聯的強勢崛起,原本在兩年後才會由孔祥熙的後任陳公博提出了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體,“輸出誌向工業化”的戰略,如今卻是提前登場。
陳公博出任實業部副部長,實際上卻是主政工業發展的第一人,深受薑瑞元的信任。
他提出了“保稅工廠”等措施,陳公博的經濟政策是戰後一些國家共通的策略。而出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也積極推進民間輕工業的發展,反對發展國營企業,反對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反對建立重化學工業。
宋子文的經濟規劃主導思想是:活用民間資本;抑製政府財政支出;國際分工協力。
為什麽重視輕工業發展,陳公博也向薑瑞元進行了詳細解釋。
作為國家的根本大計來說,毫無疑問應該發展重工業。但為什麽著重發展輕工業呢?首先中國缺乏重工業的熟練勞動力。
其次重工業需要大量投資和相關產業配合,民間資本很難投資。第三外國政府對本國的重工業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國政府沒有這個財力。
中國需要采用什麽樣的經濟體製,資源委員會的翁文灝也有論述。
現在各國的經濟體製,概括的說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完全國營和計劃經濟,蘇聯為代表。短時間重整了軍備,成為強國,但民眾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可以參考其計劃經濟的方法和勇敢前進的精神。
第二種是政府完全統治下的全體主義經濟,以德意日為代表,同時容忍私人企業。增強國家全體的力量和軍備,侵犯其它國家利益。這種體製能夠克服自由散漫,在短時間取得成果。
但是,中國是愛好和平,要為國際和平做貢獻。當然,至於愛好和平的理由是不是因為自己太弱了,這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一種是以自由競爭為主,部分政府控製,以英美為代表。部分政府控製與上述的兩類體製不同,是守護和促進市場經濟的自由,比較適合中國的國情。
與注重時效的陳公博宋子文等人不同,翁文灝是計劃經濟論者,希望國防優先,政府應該負更多的責任促進國營事業的發展。他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可謂是目光如炬,看出了這其中的根本所在。
但很可惜,薑瑞元沒有采用這種模式,**政府迫切的需要在經濟上打開活路,獲取資本商人的認可。
從建立政府的那一刻起,**政府的經濟模式就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采用自由市場經濟體製,打算戰時再向計劃統治經濟傾斜。有意思的是,積極推進民間企業的張謇、宋子文、陳公博等都擁有自己經營的民營企業。
而在**政府內部,掌握經濟大權的人,也正是這些人,至於孔祥熙,他是獨力難支,不得不屈從於主流需求。
其實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也即是辛亥**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裏,中國都是實行自由主義經濟體製。
由於采用民營資本為主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製,民國初期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按照鍾泱收集來的相關資料記載,工業增長率在1912至1920年間高達13.4,1921至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1923至今卻也高達8.7。
這樣的經濟增長數據,時不時和某個偉大的經濟改革很像呢?走起了誰人的老路,實在是耐人尋味啊,不知情的人,或許還在為了這種事情而慶賀吧,這就是百姓。
可以說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到9。如此驚人的經濟增長,想來肯定是亞洲第一的吧。
事實上,情況也的確是這樣,中國在這個時期,單論經濟增長速度,還真是超過了神為了列強之一的日本。
在這一時期,日本采用重工業優先的統製經濟模式,效益低,增長率低下。一戰期間工業增長率為13.4,戰前工業增長率僅3.8,與蓬勃發展的中國相比,可謂是死氣沉沉。國民收入也不高,大多數百姓生活困苦,與中國相比,也不遑多讓。
20年代的增長率又退回到3.8,但根據鍾泱自己對曆史的認知,在原本的時空裏,1932-1936由於向戰爭突入,工業生產又加速,日本工業增長率達到11.1。這就是真實的日本工業化軌跡,與所謂的市場效益完全無關。
中國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才拉開差距,但中國銳意進行了政治和經濟改革,民國期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增長率遠遠高於日本。
1930年以前是中國的黃金十年,上海非常繁華,有東方巴黎之稱。但這繁榮卻是虛殼,雖然許多國人還停留在這個奢華的美夢之中,鍾泱卻是清醒的。
他自從來到了這片時空,就一直收集著來自東方島國的資料,發現和原本的曆史軌跡,幾乎一致。而在經濟領域上,卻和紅色朝廷的曆史教科書,完全不同。
中國的輕工業發展模式,有著效益,**政府也因此而積累了巨額的財富。論工業,日本全麵超越中國,但真的論財富,**政府卻是高於日本政府的。
原本時空的沉重曆史,也在低語著這個事實,九一八之後,中國不戰而丟東北,抗戰時英勇的中國士兵要用大刀向裝備精良的鬼子頭上砍去,中國麵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抗戰期間中國工業不能為前線提供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重炮。而日本卻可以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生產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零式”。
經過高速經濟增長,中國遠遠落後於日本。中國所謂的工業增長實質上是把自己的資源加工好後送到國外,人民生活迅速降低,掙來的錢用於奢侈消費,而沒有用來提高民族的知識和技術水準。
這是多麽諷刺的一件事情,采用著工業**時英國崛起的腳步,**政府欣喜若狂的從輕工業中賺取財富。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體製注重市場效益的結果,的確是發財致富的好路子。
而日本,卻是是一群豬腦袋,但鍾泱卻深刻的認識到,繼續這樣“聰明”下去,中國隻會被豬腦袋的日本打成豬頭。
其實在經濟體製改革上,華聯走的也是輕工業發展路線,真正在搞重工業的人,隻有鍾泱和伊忠明兩人。
陳澤和劉浩然,他們隻是拿著鍾泱提供的技術和機器,在生產產品。天宇集團和興華社,依舊吧主要的盈利放在了輕工業發展領域,因為資金周轉快,效益顯著。
後世的曆史,總說日本是資本主義強國,而**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是農業國。但這裏麵,卻是有著讓人瞠目結舌的內情。
實際上日本的經濟體製,一直都算不上是資本主義,嚴格來說,更像是社會主義多一些。這很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屬於什麽經濟體製,那得看運作模式。
日本的這套體製與蘇聯有很深的淵源,叫社會主義也不過,反正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回答什麽是社會主義。
目前日本還是在走著半資本主義的路線,但已經是畸形的重工業傾斜發展了,和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有著本質差別。
鍾泱可是記得,在原本的時空裏,1939年日本在中蘇邊境與蘇聯打了一仗,結果是全軍覆沒,被蘇聯現代化的裝備嚇呆了。
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勝,1917年俄國十月**後,日本還西伯利亞出兵,與列強一起絞殺俄國**。然而20年後,日本遠遠落後了。
於是,在1940年仿照蘇聯模式,物資調撥,向重點產業傾斜,摒棄‘利潤‘,構造了戰時計劃經濟體製。現在的日本經濟體製也被稱為1940年體製。
蘇聯模式很有成效,但很快也發現了問題,於是進行了一通改革,最終形成了戰後的經濟體製。日本經濟史的封麵上這麽寫著:計劃與市場糾葛的經濟體製在戰後的廢墟中保存了下來。
這是鍾泱需要走的道路,也是華聯不得不走的經濟發展之路,比起日本的困境,鍾泱更為幸運一些,因為他又智能工廠這樣的金手指。
在重工業領域的發展上,這就是無限強大的大殺器,除了教育事業無法加速之外,設備的仿造和技術竊取,已經無法成為華聯崛起的攔路虎了。
想要依靠貿易來積累足夠的工業發展資本?在這個時代,隻是一個可笑的笑話罷了,並且也是絕對無法完成的任務。。.。
更多到,地址
四月中旬,濕漉漉的天氣開始轉晴,連同戰爭的陰雲一起,消失在中國南方的這片土地上。困擾著人們的陰霾,一掃而空,久違的陽光,開始展露出明媚溫和的一麵。
隨著停火協定的簽署,**軍和華軍的三省爭霸,也算是告一段落。華軍擴大了自己的政治版圖,**黨內也是剔除了不少地方割據勢力,很難說誰勝誰負。
這個時代的中國,就是如此詭異,失敗者有失敗者的歡喜,勝利者有勝利者的實惠。非軍事區的劃定,緩和了彼此的軍事衝突,並且兩方都很默契的加強了貿易往來。
因為氣氛開始慢慢緩和,商路也重新開啟,來來往往的隊伍,逐漸多了起來。兩地的商人,也開始了頻繁奔波。盤活著原本因為戰火而變得死氣沉沉的經濟。
但是卻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商人的流失,民間資本開始不斷撤出華聯的經濟市場,正逐漸轉投到**政府治下。
而華聯的政府部門,也僅僅是針對改善投資環境做了一篇不痛不癢的申明,實際上,在經濟體製上卻是加緊了收縮。用後世的話語,那就是采取著計劃經濟體製,將自由經濟體製扼殺了大部分。
剛從議會大廳出來,寧成棟伸著懶腰,開始抱怨最近的忙碌工作:“我說阿誌,元首到底在想些什麽呢?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體製變動,已經引發了第一次撤資浪潮,這樣下去對我們的經濟而言,可不是好事啊。”
站在身側的同學兼好友,成誌也是百無聊賴地攤攤手,滿不在乎的說著:“這是大人物該思考的問題,我現在還隻是個內務部小吏,我隻要做些對得起我那一個月40元工資的分內事就好。”
“你個沒出息的懶家夥,就不能好好上進一些?”寧成棟也是知道成誌在開著無傷大雅的玩笑,對方就是這種性格,倒也不是真的混日子。
“阿棟,你沒有感覺到嗎?從上一年11月份開始,我們的經濟體製就發生了結構性的調整。尤其是貿易協會的產業聯合經營協定,你沒看過?”這時的成誌,哪裏還有剛才那副嘻嘻哈哈的浮誇模樣,眸光通徹,眼如點漆。
“這個我還真沒有關注,你知道的,我那時正在忙著幫元首準備後勤軍需的統計材料,這可是內閣指派的工作,我哪有時間去看貿易協會那幫人在做什麽?”看著成誌認真的樣子,寧成棟也皺著眉頭。
“戰時計劃經濟體製改革,這個你總該聽說過吧。”看著好友也是想聽,成誌自然要詳細解析這裏麵的內情。本不是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兩人說著這些,也不算違法。
其實他們兩人也是屬於內閣的核心成員了,年紀輕輕,就有機會在內閣裏擔任職務。因為資曆的問題,現在還隻是打打下手,但假以時日,必定是政界耀眼的明星。
寧成棟和成誌所論及的話題,其實是華聯的經濟轉型。在崛起之初,效仿的是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以技術和產品搶占市場,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用賺來的利潤繼續投入生產改進技術,但現在卻是開始改用計劃經濟體製。
這個改革,與**軍正在江浙實行的經濟建設計劃完全不同,後者是完全的市場經濟體製,並且側重於輕工業的發展。
**黨的工業化軌跡完全不同於華聯,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奉行“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
這其實是建奴時期的經濟國策,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建奴也開始學習和利用西方先進軍事和科學技術,開始了洋務運動,時間上與日本差不多。洋務運動開始以“自強”為主,重在創辦使用機器生產的軍事工業和訓練新式軍隊。
洋務派興建的第一個兵工廠是安慶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則是當時規模最大的軍事工業。左宗棠在福建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設備最齊全的船舶製造廠,也極為著名,曾經建造過排水量2千餘噸的軍艦。
不過,清政府很快發現這些現代工業沒有經濟效益,與其造軍艦還不如修後花園。洋務運動在後期又提出“求富”的口號,創辦紡織等民用工業。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清朝風燭殘年,中國走上了暴力**的道路。
辛亥**後的北京政府製定了一係列經濟法律和政策,經濟法製急速整備。推進這些政策的中心人物是1913至1915年擔任農商務部總長的張謇。他是立憲派的代表人物,1890年代在其家鄉南通創辦了一係列的紡織工廠。
張謇認為清末創辦的公營事業浪費很多,收益無法與民間企業相比,他對現存的公營事業強烈不信,提出原則上撤廢公營事業,優先振興民間企業。
對外關係上,主張采用開放主義,但對紡織等輕工業進行保護,重工業則吸引外國投資,利潤分成,公營事業限製在最小,不與民爭利。
如今正是**政府剛剛建立政權的統治初期,雖然建立了經濟政策和經濟法規的整備,但由於軍閥混戰,並沒有什麽實際效果。但為民間輕工業的急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製定的法律和政策,實際是清末光緒新政期政策的延續和充實。
或者說,後世某紅色皇朝,其實用的也是這種追求經濟利益的模式。大力支持民間資本發展,輕工業無比興盛,重工業則以引進外國生產線為主,實行利潤分成,放棄沒有“經濟效益”的自主研發道路。
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相似,所謂內政,其實哪有那麽多驚人的創舉,無非是根據需要進行側重,換湯不換藥。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一戰爆發,江南造船廠1919年承建美國“官府”級萬噸運輸船。但是建造所需的材料,關鍵部件及設計圖紙都由美國提供。自己沒有任何技術,隻是組裝,沒有對基幹產業產生推動作用。
以至於‘官府‘級建造完成後,再也沒有建造類似的船隻。
1928年,北京軍閥政府倒台,南京**政府建立。如今擔任實業部長的孔祥熙提出了以重化學工業為主導的國營企業發展計劃,以國家的國防為目標。
但孔祥熙的計劃沒有獲得資金支持,**政府也沒有任何舉措,因此沒有進展就結束了。而因為華聯的強勢崛起,原本在兩年後才會由孔祥熙的後任陳公博提出了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體,“輸出誌向工業化”的戰略,如今卻是提前登場。
陳公博出任實業部副部長,實際上卻是主政工業發展的第一人,深受薑瑞元的信任。
他提出了“保稅工廠”等措施,陳公博的經濟政策是戰後一些國家共通的策略。而出任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也積極推進民間輕工業的發展,反對發展國營企業,反對強化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反對建立重化學工業。
宋子文的經濟規劃主導思想是:活用民間資本;抑製政府財政支出;國際分工協力。
為什麽重視輕工業發展,陳公博也向薑瑞元進行了詳細解釋。
作為國家的根本大計來說,毫無疑問應該發展重工業。但為什麽著重發展輕工業呢?首先中國缺乏重工業的熟練勞動力。
其次重工業需要大量投資和相關產業配合,民間資本很難投資。第三外國政府對本國的重工業有大量的援助金,中國政府沒有這個財力。
中國需要采用什麽樣的經濟體製,資源委員會的翁文灝也有論述。
現在各國的經濟體製,概括的說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完全國營和計劃經濟,蘇聯為代表。短時間重整了軍備,成為強國,但民眾付出了巨大犧牲。但可以參考其計劃經濟的方法和勇敢前進的精神。
第二種是政府完全統治下的全體主義經濟,以德意日為代表,同時容忍私人企業。增強國家全體的力量和軍備,侵犯其它國家利益。這種體製能夠克服自由散漫,在短時間取得成果。
但是,中國是愛好和平,要為國際和平做貢獻。當然,至於愛好和平的理由是不是因為自己太弱了,這就不得而知了。
最後一種是以自由競爭為主,部分政府控製,以英美為代表。部分政府控製與上述的兩類體製不同,是守護和促進市場經濟的自由,比較適合中國的國情。
與注重時效的陳公博宋子文等人不同,翁文灝是計劃經濟論者,希望國防優先,政府應該負更多的責任促進國營事業的發展。他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可謂是目光如炬,看出了這其中的根本所在。
但很可惜,薑瑞元沒有采用這種模式,**政府迫切的需要在經濟上打開活路,獲取資本商人的認可。
從建立政府的那一刻起,**政府的經濟模式就以民間輕工業為主,采用自由市場經濟體製,打算戰時再向計劃統治經濟傾斜。有意思的是,積極推進民間企業的張謇、宋子文、陳公博等都擁有自己經營的民營企業。
而在**政府內部,掌握經濟大權的人,也正是這些人,至於孔祥熙,他是獨力難支,不得不屈從於主流需求。
其實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也即是辛亥**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裏,中國都是實行自由主義經濟體製。
由於采用民營資本為主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製,民國初期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按照鍾泱收集來的相關資料記載,工業增長率在1912至1920年間高達13.4,1921至1922年有一短暫蕭條,1923至今卻也高達8.7。
這樣的經濟增長數據,時不時和某個偉大的經濟改革很像呢?走起了誰人的老路,實在是耐人尋味啊,不知情的人,或許還在為了這種事情而慶賀吧,這就是百姓。
可以說在二戰前民國時期,盡管連綿戰爭,工業增長率仍高達8到9。如此驚人的經濟增長,想來肯定是亞洲第一的吧。
事實上,情況也的確是這樣,中國在這個時期,單論經濟增長速度,還真是超過了神為了列強之一的日本。
在這一時期,日本采用重工業優先的統製經濟模式,效益低,增長率低下。一戰期間工業增長率為13.4,戰前工業增長率僅3.8,與蓬勃發展的中國相比,可謂是死氣沉沉。國民收入也不高,大多數百姓生活困苦,與中國相比,也不遑多讓。
20年代的增長率又退回到3.8,但根據鍾泱自己對曆史的認知,在原本的時空裏,1932-1936由於向戰爭突入,工業生產又加速,日本工業增長率達到11.1。這就是真實的日本工業化軌跡,與所謂的市場效益完全無關。
中國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才拉開差距,但中國銳意進行了政治和經濟改革,民國期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增長率遠遠高於日本。
1930年以前是中國的黃金十年,上海非常繁華,有東方巴黎之稱。但這繁榮卻是虛殼,雖然許多國人還停留在這個奢華的美夢之中,鍾泱卻是清醒的。
他自從來到了這片時空,就一直收集著來自東方島國的資料,發現和原本的曆史軌跡,幾乎一致。而在經濟領域上,卻和紅色朝廷的曆史教科書,完全不同。
中國的輕工業發展模式,有著效益,**政府也因此而積累了巨額的財富。論工業,日本全麵超越中國,但真的論財富,**政府卻是高於日本政府的。
原本時空的沉重曆史,也在低語著這個事實,九一八之後,中國不戰而丟東北,抗戰時英勇的中國士兵要用大刀向裝備精良的鬼子頭上砍去,中國麵臨亡國滅種的危機。
抗戰期間中國工業不能為前線提供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重炮。而日本卻可以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生產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零式”。
經過高速經濟增長,中國遠遠落後於日本。中國所謂的工業增長實質上是把自己的資源加工好後送到國外,人民生活迅速降低,掙來的錢用於奢侈消費,而沒有用來提高民族的知識和技術水準。
這是多麽諷刺的一件事情,采用著工業**時英國崛起的腳步,**政府欣喜若狂的從輕工業中賺取財富。這是資本主義經濟體製注重市場效益的結果,的確是發財致富的好路子。
而日本,卻是是一群豬腦袋,但鍾泱卻深刻的認識到,繼續這樣“聰明”下去,中國隻會被豬腦袋的日本打成豬頭。
其實在經濟體製改革上,華聯走的也是輕工業發展路線,真正在搞重工業的人,隻有鍾泱和伊忠明兩人。
陳澤和劉浩然,他們隻是拿著鍾泱提供的技術和機器,在生產產品。天宇集團和興華社,依舊吧主要的盈利放在了輕工業發展領域,因為資金周轉快,效益顯著。
後世的曆史,總說日本是資本主義強國,而**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是農業國。但這裏麵,卻是有著讓人瞠目結舌的內情。
實際上日本的經濟體製,一直都算不上是資本主義,嚴格來說,更像是社會主義多一些。這很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屬於什麽經濟體製,那得看運作模式。
日本的這套體製與蘇聯有很深的淵源,叫社會主義也不過,反正現在也沒有人能夠回答什麽是社會主義。
目前日本還是在走著半資本主義的路線,但已經是畸形的重工業傾斜發展了,和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有著本質差別。
鍾泱可是記得,在原本的時空裏,1939年日本在中蘇邊境與蘇聯打了一仗,結果是全軍覆沒,被蘇聯現代化的裝備嚇呆了。
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勝,1917年俄國十月**後,日本還西伯利亞出兵,與列強一起絞殺俄國**。然而20年後,日本遠遠落後了。
於是,在1940年仿照蘇聯模式,物資調撥,向重點產業傾斜,摒棄‘利潤‘,構造了戰時計劃經濟體製。現在的日本經濟體製也被稱為1940年體製。
蘇聯模式很有成效,但很快也發現了問題,於是進行了一通改革,最終形成了戰後的經濟體製。日本經濟史的封麵上這麽寫著:計劃與市場糾葛的經濟體製在戰後的廢墟中保存了下來。
這是鍾泱需要走的道路,也是華聯不得不走的經濟發展之路,比起日本的困境,鍾泱更為幸運一些,因為他又智能工廠這樣的金手指。
在重工業領域的發展上,這就是無限強大的大殺器,除了教育事業無法加速之外,設備的仿造和技術竊取,已經無法成為華聯崛起的攔路虎了。
想要依靠貿易來積累足夠的工業發展資本?在這個時代,隻是一個可笑的笑話罷了,並且也是絕對無法完成的任務。。.。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