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的無能,隨即為接下來強襲機甲的戰鬥提供了最合適的戰場環境,因為空打擊能力不足,外加受到華夏聯邦軍的空軍誌願軍部隊騷擾,印軍的飛機已經無法掌握製空權。
主要還是因為在伏擊戰中被防空火炮和地對空導彈擊落了太多的幻影iii戰鬥機,剩下的老舊貨色,根本無法威脅配備了小型地對空導彈的rk-67野蠻人。
而對於為何要舍棄尼伯哈爾這個關鍵的山穀入口,其實也是中**事顧問的主意,以巴基斯坦的國力來說,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術並不太合適。
雖然擁有了大口徑的火炮,但在陸軍的整體力量上,印度方麵始終占據著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陣地戰來與敵人互相消耗,吃虧的是巴基斯坦。
所以,在中**事顧問的強硬要求下,巴基斯坦的總統葉海亞.汗命令巴軍的總指揮官服從中**事顧問的戰略安排,在國境線內采用誘敵深入的主動防禦戰術。
而這種所謂的誘敵深入,也絕對不是完全的把對方放進來,而是進行梯隊式的抵抗,在敵人最薄弱的地方發動偷襲,逐步消磨對方的銳氣和精神狀態。
而尼伯哈爾看似是一個絕好的防守陣地,但山穀口外地勢平坦,印軍完全可以展開鋪天蓋地的地麵攻擊浪潮,將那裏淹沒。
反倒讓出尼伯哈爾之後,有一段漫長而狹窄的山路,這條公路隻是用碎石子鋪在夯實的泥土上,因為缺乏維護,道路凹凸不平,不利於大部隊的行進。
隻要埋伏少量部隊在旁邊的山林中,用數發反坦克火箭彈,就能將這裏封鎖很長一段時間。之前巴軍就是這麽做的,將印軍的一個裝甲旅卡在山道上,然後用調整好射擊諸元的火炮一陣猛轟。
結果是印軍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著。就被揍了滿頭包。
戰果雖然並不算大,但這就讓印軍的士氣低落了許多,就算傷亡數字都不足百分之一。但光挨打不能還手的戰鬥,誰又能打起精神來呢?
印軍先鋒步兵團所攻占下來的巴軍伯尼哈爾防禦陣地,實際上既不是因為在印軍猛烈的炮火和空中打擊下倉皇撤退,更不是為了主動防禦戰術而放棄這個陣地。
如此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地。誰又願意輕易的放手呢?
不過中國打了幾千年的仗,知道事有取舍,計有先後。
這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隘雖然看似重要,但是難以展開大量的縱深兵力,也不利於弱勢部隊的機動防禦。
在印巴兩軍戰力懸殊的情況下。就算巴軍能夠占據一定的地利優勢,可敵人卻能夠憑借優勢的兵力和空中打擊力量對陣地進行強攻。
就算在尼伯哈爾山地上部署再多兵力,都隻不過是敵人飛機和大炮的活靶子,這樣死板的防守方式,在現代的立體化戰爭模式下,隻會為自己的部隊帶來極慘重的傷亡。
並且,最後還真不一定就能夠成功守住這個陣地。
不過暫時從尼伯哈爾進行撤離,不等於就什麽也不做。就算沒有陡坡和懸崖。也可以在平原上用坑道來增強自己的地麵防禦。
因此,在這種戰術思想的指導下,巴軍也服從了中**事顧問的指揮,在兩個月前戰爭還未發動的時候,巴軍就做好了充分的的準備。
這個作戰計劃是在尼伯哈爾後的平原帶布置大量的地麵兵力,用坑道和一些土木工事來構築地麵防禦網。還擺出了嚴防死守的陣勢。
可這些完全都是為了要掩飾真正的的作戰行動,一支由華夏聯邦軍訓練了超過三年的巴基斯坦工兵旅。才是這一次戰鬥的主角。
他們利用從中國采購來的大型建設用機器和建築用工程車,在伯尼哈爾山的北麵。也即是麵向己方控製區的山坡上,挖掘了許多三米深的坑道。
坑道縱橫交錯,按照最合理的結構布置,分別有宿舍區、防禦區、彈藥存放點以及糧食存放點,將巴基斯坦陸軍部隊的一個整編步兵團隱藏在坑道網絡中。
由於地形的限製,對於巴軍的這番布置,印度方麵是很難察覺到的。即使是印軍從法國人手裏買來的偵察機也無法跨越高山來偵查這裏的情況,這裏可是海拔四千米的高原!。
更何況印度人從一開始就打算采取偷襲的戰法,所以他們不可能事前就越過停火線到巴控區來偵察,那樣做就等於在告訴巴基斯坦人他們要攻打這裏了。
坑道係統被隱蔽的很好,利用原有的灌木叢和偽裝網,這裏的一切異常情況都被遮蓋在秘密的樹葉下。使得登上尼伯哈爾的印軍步兵團沒能發現這裏的古怪,他們有怎會想象得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會隱藏著一個團的巴基斯坦步兵。
同時,根據中國顧問的建議,巴軍還分別在幾個隱蔽的地段,悄悄地布置了反坦克伏擊陣地。這種地對地的反坦克導彈,威力和火箭彈差不多,就相當於是火箭彈上裝了一個簡單的電子導航儀。
以至於在遭受襲擊的印度裝甲旅的士兵看來,他們就像是被火箭彈襲擊了一樣。
茂密的樹林,高低錯落的灌木叢,為反坦克導彈的部署提供了良好的隱匿場所。對在山路上通行的印軍裝甲部隊進行伏擊,正是這些暗中放冷箭的家夥,並且最終令到讓印軍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陷入混亂。
山道上的伏擊戰,是另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執行的,主要是由一批來自中國的特種兵牽頭,教授巴基斯坦人相應的叢林特種戰技巧,尤其是這種小股部隊襲擊大股部隊的戰術。
而另一方麵,埋伏在坑道內的巴基斯坦步兵,並沒有盲目的擴大戰果,他們依舊要服從大局的安排,在這裏靜靜等候下一步指示。
這一切的戰術布置,可不僅僅是為了一場簡單的伏擊戰,或者摧毀幾十輛敵軍的坦克,而是一個連環計。印軍踏入僅僅是最初的陷阱,後麵還有更多的驚喜在等著他們。
此地以北30公裏的地方,分別有一個巴軍的重炮陣地和一個防空陣地。全部都是自行火炮和履帶式防空導彈車,機動性是現代化戰爭的最重要的關鍵點。
任何死板防禦陣地,在遠距離的重型武器麵前,都隻是固定的靶子。無論烏龜殼建得有多硬,總是能夠被砸開的。
相反,世界主流的軍事國家,最重視的都是部隊的整體機動性,而不是戰壕和碉堡。
這些自行火炮和履帶式防空導彈車。就是巴基斯坦軍的防線,並且還是一道可以隨時移動的防線。這樣一來,就可以很靈活的針對敵人的行動來進行主動防禦,必要的時候,還能作為進攻力量使用。
這樣攻防一體的戰術體係,在二戰末期就已經被華夏聯邦軍所吃透,現在用起來,自然是駕輕就熟。
反觀印軍的狀況。他們還是在抄襲二戰時期的經典戰術。完全沒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來製定合適的戰術,更不用說是靈活的運用了。
畢竟曆史上,印度就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生活在這裏的民族,也不是以武勇而著稱的民族。
在遭到一連串的損失之後,巴方後撤的自行火炮部隊在行進了一段距離之後。就停了下來,然後再度展開。成了有一個炮兵陣地。
隻要按照記錄好的射擊諸元來進行調整,就能準確判斷敵人的位置。然後再用一頓炮火來讓印軍嚐嚐厲害。
機械化自行火炮的優勢在這個時候就完全體現出來了,自行火炮無論是進入戰鬥還是緊急轉移,其反應能力都是老式的牽引火炮所無法比擬的。
當然,自行火炮的造價也同樣高昂,不是什麽國家都用得起的。
而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即便是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但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將先進的自行火炮賣給他們。
現在,全世界掌握了自行火炮的設計和製造技術的,隻有中國、德國、波蘭還有美國。印度雖然是波蘭的第一大軍火采購商,但波蘭政府也要考慮華夏聯邦的態度,賣給印度的自行火炮也大多是“問題產品”。
至於德國和美國,他們基本都是自己用為主,外銷的數量不多,印度的自行火炮就少得可憐,隻能混在裝甲旅內使用。
自行火炮的炮口緩緩抬起,一枚枚炮彈被壓進了彈倉,金屬摩擦聲,讓人聽得一陣亢奮。隨後是連綿的火藥爆鳴。
鬆軟的泥土被巨大的反作用力震得瑟瑟發抖,一些小石子紛紛快樂的躍起,這是重金屬的樂章在響徹雲霄。
又是一輪凶猛的炮火,炮彈呼嘯著撲向印軍的機械化裝甲部隊,掩護友軍撤離原先的防禦陣地。
這種戰術,針對的就是印軍裝甲部隊和空中攻擊機群協同的一個時間差,根據印軍一貫的表現,大概也能知道這個時間差的具體數值。。
15分鍾的自行火炮轟擊,讓攜帶重炮的炮兵團能夠安然後撤,攻擊受阻的印軍,一般會像美軍那樣呼叫空中支援,而這基本要十五分鍾的時間。
等印軍的飛行中隊來到,隨軍機動的防空火力車和履帶式防空導彈車就可以出馬了,對印軍的攻擊機群進行針對性的攔截。
等到印軍的戰鬥機經受不住損失然後撤退,那時候印軍重炮兵團又可以建立起新的火炮陣地,並且立即投入進入新的戰鬥。
火炮、防空、火炮、防空,兩支部隊間相互掩護和收縮防線,如此往複式的消耗印軍的兵力和精神,直到他們無法承受壓力而撤退。
到了那個時候,就由巴軍整裝待發的機械化裝甲師全軍發起突襲,尾隨追擊,徹底壓垮印軍的鬥誌,讓撤退變成潰退。
不過,這樣的戰術對於巴基斯坦人來說還是太難了一些,因為想要達成這樣的目的,在戰鬥中投入的地麵部隊必須要擁有非常高的戰術素養以及良好的紀律。
不僅要做到冷靜,還要做到絕對的服從,進入戰鬥狀態要快,撤離戰鬥狀態也要快。不得貪功。不得戀戰,不疾不徐,按部就班。
沒有經過良好的運動戰訓練。以及鬆散的軍事紀律和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讓巴基斯坦的陸軍部隊難以做完成這樣的戰術。
因此在不得已之下,在執行機動作戰的兩支隊伍中,就有華夏聯邦派遣入巴基斯坦的兩個自行火炮團。以及一個自行防空導彈團組成。
在平常的軍事行動中,許多華軍士兵都被拆分,分到下麵去擔任班長或者排軍士,協助地麵部隊的指揮工作。
這才堪堪達到了最低的戰術要求,同時也讓巴基斯坦的將領見識到了。什麽才是真正的現代化作戰模式,這可不僅僅是武器的更新。
戰術思想,軍事訓練,兵源素質,這些都是最基礎的東西,也是巴基斯坦和印度這樣的國家所缺乏的東西。
通過了這一次實戰,很好的證明了這種戰術的效用,對此華夏聯邦軍的高層還是很滿意的。能夠用別人的部隊來試驗自己的新戰術。這種好事上哪去找啊。
其實德國人和美國人,從二戰以來,也漸漸開始學習中國人的戰術執行方式,舍棄了二戰那種互相比拚戰壕和碉堡的固定陣地戰,而是采用靈活的機動作戰。
不過這可不是所謂的遊擊戰,遊擊戰指的是沒有固定的根據地。而因為武器的落後,仍然需要建立固定的伏擊圈。也就是固定的陣地。
現代的運動戰,是建立在便利的運輸條件下。靈活的投送兵力。並且因為裝甲戰車的出現,使得對步兵的保護能力大大增強,也為運動戰提供了可行性。
而印軍的西路軍指揮官辛格,自然是難以領會這種先進的“運動戰”思想,他還停留在過去的戰爭模式,尋找敵人的陣地,然後強攻硬打。
但是現在,辛格很明顯的感覺到了當麵的巴基斯坦軍隊似乎已經改變了原本的作戰方式,變得行蹤飄忽,讓人有力無處使。
這種一直被人打卻打不到人的感覺,讓辛格幾欲吐血。
身為印軍的高級將領之一,辛格對於印度曆史上發生過的戰爭都做過詳細的研究,甚至對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戰的經典戰例都做過分析,可沒有哪一次像現在這樣,然他無所適從。
有點像閃電戰,但又不是那種坦克衝鋒戰術,而是利用機械化部隊的移動能力,不斷拉開距離,不與敵人交戰。
更像是,蒙古人當年征服東歐洲的騎射戰術,利用輕騎兵的優越機動能力,拉開與西方重裝騎兵和步兵的距離,在安全的地方停下來射箭。
正如當年的歐洲貴族那樣,辛格現在也十分無奈,他就算看破了這種戰術,也隻能無可奈何。因為他的步兵部隊是無法追上敵人的,而坦克部隊又還卡在山道裏,動彈不得。
另一方麵,巴軍這種“棄守”國土的可恥行徑,讓辛格非常看不慣。
辛格和這個時代大多數的印軍軍官一樣,基本上是在英**事學院畢業的,受到的教育也是英**隊的傳統教育。
這種有著很濃厚貴族情節的軍事教育體係,最重視的就是軍人的榮譽,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在因為死腦筋,這種對榮譽的過度看重導致了陸軍作戰思想的僵化。
這也難怪,英國曆來就不是一個陸軍強國,其陸軍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舊的世界大戰模式中,是一種傳統的陸軍作戰思想。
雖然現在也學著美國和中國,利用自身的工業生產能力,實現了陸軍的裝備現代化。不過這可不代表他們的戰術思想也實現了現代化。
在這一點上,除了走在前麵的中、美、德三個國家,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基本都還停留在舊軍事主義時代。
在這種守舊戰術理念的毒害下,辛格發現自己無計可施,印軍的少量裝甲部隊根本不敢盲目突進,而步兵部隊卻又怎麽也追不上敵人的火炮陣地,反而不斷遭到巴軍的炮彈洗禮,被打得滿地找牙。
每一次出動空中力量去摧毀敵人的火炮陣地,卻總是被巴軍先行發現,並且還在己方空軍中隊的飛行路線上布置好了防空火力網,打得空軍兄弟抱頭鼠竄。
咬咬牙,派出了為數不多的還能用於機動作戰的裝甲部隊,卻又在半路遭到敵軍反坦克步兵的攔截,那些坐著越野車,扛著火拳rpg的巴基斯坦步兵,讓僥幸通過崎嶇山路的裝甲前驅部隊紛紛飲恨在此,
辛格現在真的是快要鬱悶死了,如果是整建製的坦克旅,哪還會讓這些反坦克步兵如此猖狂?
一直以來,印軍都依靠著空地協同化的作戰模式,讓巴基斯坦人吃盡了苦頭。但是現在,自己明明更加強大,卻處處受到敵人的製肘,處境狼狽。
主要還是因為在伏擊戰中被防空火炮和地對空導彈擊落了太多的幻影iii戰鬥機,剩下的老舊貨色,根本無法威脅配備了小型地對空導彈的rk-67野蠻人。
而對於為何要舍棄尼伯哈爾這個關鍵的山穀入口,其實也是中**事顧問的主意,以巴基斯坦的國力來說,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術並不太合適。
雖然擁有了大口徑的火炮,但在陸軍的整體力量上,印度方麵始終占據著絕對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以陣地戰來與敵人互相消耗,吃虧的是巴基斯坦。
所以,在中**事顧問的強硬要求下,巴基斯坦的總統葉海亞.汗命令巴軍的總指揮官服從中**事顧問的戰略安排,在國境線內采用誘敵深入的主動防禦戰術。
而這種所謂的誘敵深入,也絕對不是完全的把對方放進來,而是進行梯隊式的抵抗,在敵人最薄弱的地方發動偷襲,逐步消磨對方的銳氣和精神狀態。
而尼伯哈爾看似是一個絕好的防守陣地,但山穀口外地勢平坦,印軍完全可以展開鋪天蓋地的地麵攻擊浪潮,將那裏淹沒。
反倒讓出尼伯哈爾之後,有一段漫長而狹窄的山路,這條公路隻是用碎石子鋪在夯實的泥土上,因為缺乏維護,道路凹凸不平,不利於大部隊的行進。
隻要埋伏少量部隊在旁邊的山林中,用數發反坦克火箭彈,就能將這裏封鎖很長一段時間。之前巴軍就是這麽做的,將印軍的一個裝甲旅卡在山道上,然後用調整好射擊諸元的火炮一陣猛轟。
結果是印軍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著。就被揍了滿頭包。
戰果雖然並不算大,但這就讓印軍的士氣低落了許多,就算傷亡數字都不足百分之一。但光挨打不能還手的戰鬥,誰又能打起精神來呢?
印軍先鋒步兵團所攻占下來的巴軍伯尼哈爾防禦陣地,實際上既不是因為在印軍猛烈的炮火和空中打擊下倉皇撤退,更不是為了主動防禦戰術而放棄這個陣地。
如此具有戰略意義的軍事要地。誰又願意輕易的放手呢?
不過中國打了幾千年的仗,知道事有取舍,計有先後。
這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關隘雖然看似重要,但是難以展開大量的縱深兵力,也不利於弱勢部隊的機動防禦。
在印巴兩軍戰力懸殊的情況下。就算巴軍能夠占據一定的地利優勢,可敵人卻能夠憑借優勢的兵力和空中打擊力量對陣地進行強攻。
就算在尼伯哈爾山地上部署再多兵力,都隻不過是敵人飛機和大炮的活靶子,這樣死板的防守方式,在現代的立體化戰爭模式下,隻會為自己的部隊帶來極慘重的傷亡。
並且,最後還真不一定就能夠成功守住這個陣地。
不過暫時從尼伯哈爾進行撤離,不等於就什麽也不做。就算沒有陡坡和懸崖。也可以在平原上用坑道來增強自己的地麵防禦。
因此,在這種戰術思想的指導下,巴軍也服從了中**事顧問的指揮,在兩個月前戰爭還未發動的時候,巴軍就做好了充分的的準備。
這個作戰計劃是在尼伯哈爾後的平原帶布置大量的地麵兵力,用坑道和一些土木工事來構築地麵防禦網。還擺出了嚴防死守的陣勢。
可這些完全都是為了要掩飾真正的的作戰行動,一支由華夏聯邦軍訓練了超過三年的巴基斯坦工兵旅。才是這一次戰鬥的主角。
他們利用從中國采購來的大型建設用機器和建築用工程車,在伯尼哈爾山的北麵。也即是麵向己方控製區的山坡上,挖掘了許多三米深的坑道。
坑道縱橫交錯,按照最合理的結構布置,分別有宿舍區、防禦區、彈藥存放點以及糧食存放點,將巴基斯坦陸軍部隊的一個整編步兵團隱藏在坑道網絡中。
由於地形的限製,對於巴軍的這番布置,印度方麵是很難察覺到的。即使是印軍從法國人手裏買來的偵察機也無法跨越高山來偵查這裏的情況,這裏可是海拔四千米的高原!。
更何況印度人從一開始就打算采取偷襲的戰法,所以他們不可能事前就越過停火線到巴控區來偵察,那樣做就等於在告訴巴基斯坦人他們要攻打這裏了。
坑道係統被隱蔽的很好,利用原有的灌木叢和偽裝網,這裏的一切異常情況都被遮蓋在秘密的樹葉下。使得登上尼伯哈爾的印軍步兵團沒能發現這裏的古怪,他們有怎會想象得到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會隱藏著一個團的巴基斯坦步兵。
同時,根據中國顧問的建議,巴軍還分別在幾個隱蔽的地段,悄悄地布置了反坦克伏擊陣地。這種地對地的反坦克導彈,威力和火箭彈差不多,就相當於是火箭彈上裝了一個簡單的電子導航儀。
以至於在遭受襲擊的印度裝甲旅的士兵看來,他們就像是被火箭彈襲擊了一樣。
茂密的樹林,高低錯落的灌木叢,為反坦克導彈的部署提供了良好的隱匿場所。對在山路上通行的印軍裝甲部隊進行伏擊,正是這些暗中放冷箭的家夥,並且最終令到讓印軍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陷入混亂。
山道上的伏擊戰,是另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執行的,主要是由一批來自中國的特種兵牽頭,教授巴基斯坦人相應的叢林特種戰技巧,尤其是這種小股部隊襲擊大股部隊的戰術。
而另一方麵,埋伏在坑道內的巴基斯坦步兵,並沒有盲目的擴大戰果,他們依舊要服從大局的安排,在這裏靜靜等候下一步指示。
這一切的戰術布置,可不僅僅是為了一場簡單的伏擊戰,或者摧毀幾十輛敵軍的坦克,而是一個連環計。印軍踏入僅僅是最初的陷阱,後麵還有更多的驚喜在等著他們。
此地以北30公裏的地方,分別有一個巴軍的重炮陣地和一個防空陣地。全部都是自行火炮和履帶式防空導彈車,機動性是現代化戰爭的最重要的關鍵點。
任何死板防禦陣地,在遠距離的重型武器麵前,都隻是固定的靶子。無論烏龜殼建得有多硬,總是能夠被砸開的。
相反,世界主流的軍事國家,最重視的都是部隊的整體機動性,而不是戰壕和碉堡。
這些自行火炮和履帶式防空導彈車。就是巴基斯坦軍的防線,並且還是一道可以隨時移動的防線。這樣一來,就可以很靈活的針對敵人的行動來進行主動防禦,必要的時候,還能作為進攻力量使用。
這樣攻防一體的戰術體係,在二戰末期就已經被華夏聯邦軍所吃透,現在用起來,自然是駕輕就熟。
反觀印軍的狀況。他們還是在抄襲二戰時期的經典戰術。完全沒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礎上來製定合適的戰術,更不用說是靈活的運用了。
畢竟曆史上,印度就不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國家,生活在這裏的民族,也不是以武勇而著稱的民族。
在遭到一連串的損失之後,巴方後撤的自行火炮部隊在行進了一段距離之後。就停了下來,然後再度展開。成了有一個炮兵陣地。
隻要按照記錄好的射擊諸元來進行調整,就能準確判斷敵人的位置。然後再用一頓炮火來讓印軍嚐嚐厲害。
機械化自行火炮的優勢在這個時候就完全體現出來了,自行火炮無論是進入戰鬥還是緊急轉移,其反應能力都是老式的牽引火炮所無法比擬的。
當然,自行火炮的造價也同樣高昂,不是什麽國家都用得起的。
而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即便是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但目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將先進的自行火炮賣給他們。
現在,全世界掌握了自行火炮的設計和製造技術的,隻有中國、德國、波蘭還有美國。印度雖然是波蘭的第一大軍火采購商,但波蘭政府也要考慮華夏聯邦的態度,賣給印度的自行火炮也大多是“問題產品”。
至於德國和美國,他們基本都是自己用為主,外銷的數量不多,印度的自行火炮就少得可憐,隻能混在裝甲旅內使用。
自行火炮的炮口緩緩抬起,一枚枚炮彈被壓進了彈倉,金屬摩擦聲,讓人聽得一陣亢奮。隨後是連綿的火藥爆鳴。
鬆軟的泥土被巨大的反作用力震得瑟瑟發抖,一些小石子紛紛快樂的躍起,這是重金屬的樂章在響徹雲霄。
又是一輪凶猛的炮火,炮彈呼嘯著撲向印軍的機械化裝甲部隊,掩護友軍撤離原先的防禦陣地。
這種戰術,針對的就是印軍裝甲部隊和空中攻擊機群協同的一個時間差,根據印軍一貫的表現,大概也能知道這個時間差的具體數值。。
15分鍾的自行火炮轟擊,讓攜帶重炮的炮兵團能夠安然後撤,攻擊受阻的印軍,一般會像美軍那樣呼叫空中支援,而這基本要十五分鍾的時間。
等印軍的飛行中隊來到,隨軍機動的防空火力車和履帶式防空導彈車就可以出馬了,對印軍的攻擊機群進行針對性的攔截。
等到印軍的戰鬥機經受不住損失然後撤退,那時候印軍重炮兵團又可以建立起新的火炮陣地,並且立即投入進入新的戰鬥。
火炮、防空、火炮、防空,兩支部隊間相互掩護和收縮防線,如此往複式的消耗印軍的兵力和精神,直到他們無法承受壓力而撤退。
到了那個時候,就由巴軍整裝待發的機械化裝甲師全軍發起突襲,尾隨追擊,徹底壓垮印軍的鬥誌,讓撤退變成潰退。
不過,這樣的戰術對於巴基斯坦人來說還是太難了一些,因為想要達成這樣的目的,在戰鬥中投入的地麵部隊必須要擁有非常高的戰術素養以及良好的紀律。
不僅要做到冷靜,還要做到絕對的服從,進入戰鬥狀態要快,撤離戰鬥狀態也要快。不得貪功。不得戀戰,不疾不徐,按部就班。
沒有經過良好的運動戰訓練。以及鬆散的軍事紀律和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讓巴基斯坦的陸軍部隊難以做完成這樣的戰術。
因此在不得已之下,在執行機動作戰的兩支隊伍中,就有華夏聯邦派遣入巴基斯坦的兩個自行火炮團。以及一個自行防空導彈團組成。
在平常的軍事行動中,許多華軍士兵都被拆分,分到下麵去擔任班長或者排軍士,協助地麵部隊的指揮工作。
這才堪堪達到了最低的戰術要求,同時也讓巴基斯坦的將領見識到了。什麽才是真正的現代化作戰模式,這可不僅僅是武器的更新。
戰術思想,軍事訓練,兵源素質,這些都是最基礎的東西,也是巴基斯坦和印度這樣的國家所缺乏的東西。
通過了這一次實戰,很好的證明了這種戰術的效用,對此華夏聯邦軍的高層還是很滿意的。能夠用別人的部隊來試驗自己的新戰術。這種好事上哪去找啊。
其實德國人和美國人,從二戰以來,也漸漸開始學習中國人的戰術執行方式,舍棄了二戰那種互相比拚戰壕和碉堡的固定陣地戰,而是采用靈活的機動作戰。
不過這可不是所謂的遊擊戰,遊擊戰指的是沒有固定的根據地。而因為武器的落後,仍然需要建立固定的伏擊圈。也就是固定的陣地。
現代的運動戰,是建立在便利的運輸條件下。靈活的投送兵力。並且因為裝甲戰車的出現,使得對步兵的保護能力大大增強,也為運動戰提供了可行性。
而印軍的西路軍指揮官辛格,自然是難以領會這種先進的“運動戰”思想,他還停留在過去的戰爭模式,尋找敵人的陣地,然後強攻硬打。
但是現在,辛格很明顯的感覺到了當麵的巴基斯坦軍隊似乎已經改變了原本的作戰方式,變得行蹤飄忽,讓人有力無處使。
這種一直被人打卻打不到人的感覺,讓辛格幾欲吐血。
身為印軍的高級將領之一,辛格對於印度曆史上發生過的戰爭都做過詳細的研究,甚至對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戰的經典戰例都做過分析,可沒有哪一次像現在這樣,然他無所適從。
有點像閃電戰,但又不是那種坦克衝鋒戰術,而是利用機械化部隊的移動能力,不斷拉開距離,不與敵人交戰。
更像是,蒙古人當年征服東歐洲的騎射戰術,利用輕騎兵的優越機動能力,拉開與西方重裝騎兵和步兵的距離,在安全的地方停下來射箭。
正如當年的歐洲貴族那樣,辛格現在也十分無奈,他就算看破了這種戰術,也隻能無可奈何。因為他的步兵部隊是無法追上敵人的,而坦克部隊又還卡在山道裏,動彈不得。
另一方麵,巴軍這種“棄守”國土的可恥行徑,讓辛格非常看不慣。
辛格和這個時代大多數的印軍軍官一樣,基本上是在英**事學院畢業的,受到的教育也是英**隊的傳統教育。
這種有著很濃厚貴族情節的軍事教育體係,最重視的就是軍人的榮譽,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在因為死腦筋,這種對榮譽的過度看重導致了陸軍作戰思想的僵化。
這也難怪,英國曆來就不是一個陸軍強國,其陸軍戰略思想仍舊停留在舊的世界大戰模式中,是一種傳統的陸軍作戰思想。
雖然現在也學著美國和中國,利用自身的工業生產能力,實現了陸軍的裝備現代化。不過這可不代表他們的戰術思想也實現了現代化。
在這一點上,除了走在前麵的中、美、德三個國家,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基本都還停留在舊軍事主義時代。
在這種守舊戰術理念的毒害下,辛格發現自己無計可施,印軍的少量裝甲部隊根本不敢盲目突進,而步兵部隊卻又怎麽也追不上敵人的火炮陣地,反而不斷遭到巴軍的炮彈洗禮,被打得滿地找牙。
每一次出動空中力量去摧毀敵人的火炮陣地,卻總是被巴軍先行發現,並且還在己方空軍中隊的飛行路線上布置好了防空火力網,打得空軍兄弟抱頭鼠竄。
咬咬牙,派出了為數不多的還能用於機動作戰的裝甲部隊,卻又在半路遭到敵軍反坦克步兵的攔截,那些坐著越野車,扛著火拳rpg的巴基斯坦步兵,讓僥幸通過崎嶇山路的裝甲前驅部隊紛紛飲恨在此,
辛格現在真的是快要鬱悶死了,如果是整建製的坦克旅,哪還會讓這些反坦克步兵如此猖狂?
一直以來,印軍都依靠著空地協同化的作戰模式,讓巴基斯坦人吃盡了苦頭。但是現在,自己明明更加強大,卻處處受到敵人的製肘,處境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