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六“讓每家每戶的鍋裏都有一隻雞!”


    在上一章中,關於明代田地出產的數據有誤,我查錯資料把水稻和雜糧的產量搞混了,光稻田達不到每畝十石的產量。


    在此向“茗香四溢”網友致謝,感謝你的提醒。


    同時,也希望有條件的網友能盡量訂閱正版,我每天保證更新小說很辛苦的,想必有vip,高級vip賬號的朋友不會吝嗇一章區區幾分錢的正版費用吧。


    -


    另外,明天中午十二點以後月票開始雙倍,有月票的朋友請等到明天下午之後再投,萬分感謝。


    除了開始種地之外,新移民們還得到了一項頗為意外的福利――正月十五過完年後,以村莊為單位,各家各戶的當家男人或是主婦們陸續依次得到村長通知:要求每家都派人跟著出門一趟,帶上籃子竹筐之類。至於去幹什麽?沒講,隻說到時候自然知道。


    通過這一個冬天的磨合,各村的行政體係漸漸完善起來,每個村子都半指定半推選的確立了一個頭兒,也就是所謂村長。作為與短毛直接聯係,傳達各類政策與通知的中間人。


    村長這個職務很容易成為土皇帝,不過在當前階段還談不上――因為即使吳南海,李江東等農業組首領也經常要下到各個村子裏轉悠轉悠的。而且有什麽政策除了讓村長傳達,也有專門的郵遞員拎著傳話筒到村裏喊一圈兒――他們這邊的郵遞員除了送信,還兼任向各村各寨下達政府通知的行政性工作,簡單說就是一個移動式的人力大喇叭。所以信息不會由村長一個人壟斷,也就談不上獨享利益。


    所以這第一批的村長們都是由那些為人比較熱心,肯任事,在村民中有較高威望的人來擔任。至少在當前,他們做起事情來還是很認真的。


    …………


    在輪到某村出動的那一天,全村三四十戶人家都興高采烈背著竹簍竹筐,跟著村長以及負責前來帶路的郵遞員出發了,他們不知道要去哪兒,不過搬來之後的一係列遭遇讓他們對本地官府的指令都很信任――迄今為止他們自家還沒一點收成呢,土地方麵即使開墾出來也隻是讓盡量積肥,下種要等統一指令。吃的用的全部是由官府提供,縱使哪家運氣好獵到了一些野味,也不過調劑調劑胃口罷了。真正生存下來還是要靠從短毛官府那裏借的糧食。


    所以在這些移民心目中,反正人是賣給短毛了,隻要能保證吃飽肚子,人家怎麽吩咐就怎麽做吧。好在短毛行事風格與大陸上麵的官府截然不同,肯定不會害他們,這一點通過先前的分田地,建住宅,送鐵器等一係列動作,已經在移民們心目中建立起良好信譽。


    果然,跟著走了十多裏地之後,這些人被帶到一座莊園前。說是莊園,因為這地方四周都用密密層層的竹籬笆甚至還有粗大的木柵欄圍起來,裏麵隱約可見好大一片建築群,都是非常寬暢的大棚子,有人扒著外圍柵欄往裏麵看,隨即發出一聲驚叫:


    “好多豬啊”


    ――確實,在裏麵被圈起來的草地上,隨處可見一頭頭懶洋洋正在睡覺或是覓食的家豬。散養在外麵的大都是黑豬,而在靠近圍欄的不遠處的一處大棚裏可以看到更多被圈養的白豬,呼嚕呼嚕爭搶著食物,明顯比散養豬要肥一圈兒。


    除了有豬以外,草地上還到處奔跑著成群的雞和鵝,附近同樣在圍欄裏的一大片水麵裏則撲騰著大群的鴨子……村民們立即明白了這是個什麽地方。其實如果他們認識簡體字的話,先前早在大道旁就可以看到有一塊大牌子:“紅星養殖場”。


    他們也隱約明白了短毛把人叫過來的用意――果然,不久之後,莊園大門打開,從裏麵推出幾輛大車,還有人挑著平底竹匾。大車上一籠一籠,關的全是哼哼唧唧叫喚著的小豬娃子,而竹匾裏則是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的小雞崽子。


    養殖場的工作人員也跟著走了出來,首先與村長和郵遞員核實好身份,之後那位看上去四十來歲,精明強幹的女性工作人員舉著個鐵皮話筒站到高處,開始宣布政策:


    “好啦,各位鄉親們,下麵宣布分配規則:每一戶可以領到五隻小雞崽,一頭小豬――這是送給你們的,不收錢如果覺得自己有餘力的話,每戶人家還可以再賒五隻雞崽和一頭小豬帶回家養,欠賬回頭跟口糧錢一起算。如果還想要養更多,就要自己掏錢買了――好啦,各家自己商量一下,決定了就來排隊捉小豬”


    雖然事先已經有所預感,但當張茂花正式把決定宣布出來之後,人群中依然響起一片歡騰之聲。當家男人和主婦們交頭接耳商量一番,很快便決定好了……之後便是有些混亂的排隊,登記,蓋手印領貨的過程。幾乎所有人家都很一致的至少要求領十隻雞崽兩頭豬娃回家,甚至更多――欠賬怕什麽反正已經欠了不少了。而冬天時通過打零工,也有不少人家已經賺到了錢。


    雞反正是散養的,五隻十隻毫無差別;而養一頭豬和兩頭費的功夫也其實差不多,但以後等小雞小豬長大了,雞蛋豬肉可都是要翻倍的――這方麵那些農戶可算得非常清楚。有些手裏有點餘錢的,又額外掏錢多買了幾隻;還有說自己擅長養鴨,養鵝的,詢問能不能換禽種?也都一一得到了滿足。


    最後每個村還得到了一頭驢和一頭牛的大牲口。不過那不是分給村民的,而是作為全村共有財產,由村長或者村長指定的人家負責飼養。把它們伺候好了,將來耕地外出都會方便很多。


    …………


    當天下午,領了牲口的村民回家以後,村子裏立即變得熱鬧起來――家家戶戶忙著搭雞窩砌豬圈。講究些的搭在房子外麵,但大多數人家都直接把牲畜窩棚安排在了自家的吊腳樓架空層下。


    作為這種簡易吊腳樓設計者的龐雨對於這種習慣一直是很難理解――這些快速建造的房屋地板縫隙可不小,把牲畜放在下頭難道就不嫌吵得慌?還有那氣味也不好聞啊。


    他後來找機會調查訪問了幾戶村民,人家卻對於他的問題反而感到難以理解――味道不好聞?鄉裏人哪有那麽多講究,一兩天功夫也就適應了。而且味道越重說明農家肥越多,反而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至於牲畜們所鬧出的動靜――大多數農戶在最初幾天都是把耳朵貼在地板上,聽著下麵小豬的哼哼聲才興高采烈入睡的。至於以後……若是哪天樓板下麵動靜小了,他們反而倒要緊張睡不著了。


    有豬叫喚,有雞打鳴,這才像個農家的樣子――龐雨在對自己設計的簡易快速住宅作用戶回訪的記錄最後,專門寫上了這一句。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思路還是沒能完全適應用戶的實際需求。


    而解席在跑來對山東移民的生活情況作回訪調查時,卻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這些人都是他帶隊招募來的,他有責任作回訪。


    “哈哈,我曾經向他們保證過:會讓每家每戶的鍋裏都有一隻雞如今可算是做到了。”


    老解得意洋洋的自誇道,不過隨即卻被與他一起過來的老朋友龐雨和夫人茱莉同時看了一眼,兩個人臉上都顯出有點驚訝的表情。


    “怎麽啦?我說錯什麽了嗎?”


    解席不解道,龐雨看著他道:


    “這句話是有誰教你說的嗎?”


    “沒有啊,我自己想的――挺不錯吧”


    解席得意道,旁邊茱莉忍不住哼了一聲:


    “‘在我的王國裏,至少每個星期天,每個勞動者的鍋裏要有一隻雞’――這是法蘭西國王亨利四世流傳於世的名言,想不到你居然也能說出跟他差不多的話來”


    解席先是愣了一下,隨即哈哈大笑:


    “那可真是湊巧了,不過我占先了,這位亨利國王以後恐怕要另想一個說法了。”


    “不用――現任法國國王是路易十三,亨利四世是他的父親,所以人家早已名揚天下,而你才是盜版。”


    龐雨毫不客氣的打擊道,終於讓老解有些尷尬,不再那麽神氣了。


    解席雖然被嘲笑了一下子,這句話本身卻依然引起了穿越眾的重視――由於大量移民農戶的增加,海南島上的糧食需求在短期內大大增加了。但因為有前頭幾年的積蓄在,主食供應肯定不成問題,而且一旦開墾出來的荒地有了收成,瓊海軍的糧食儲備反而可以獲得更大提升。


    但讓農業組和整個委員會比較頭痛的是肉食方麵的供應狀況,那些農民本身其實並不在意,對他們來說隻要能吃飽肚子就已經萬幸,怎麽可能奢望還要經常吃上肉?


    但農業組卻是按照人體營養攝入標準來計算各種物資要求的,蛋白質和脂肪供應一項屬於非常重要的指標,可他們現在卻無法做到足額提供。雖然向農民提供了小雞崽和小豬娃的便利,但在短期內顯然不可能彌補在肉類上的缺口。


    海南島上還要好一些,台灣那邊報過來的情況甚至更糟。


    為此,在經過一番合計後,穿越眾裏有人向農業組和委員會兩部門提出了一項有點冒險的建議:


    ――朝海南,台灣兩地的荒山野嶺中大量放養兔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迷失在一六二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雙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雙鶴並收藏迷失在一六二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