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九吃虧與占便宜(中)


    求支持正版,求收藏訂閱,求有月票的朋友支持下,謝謝


    -


    “若幹年後,明朝人將用同樣的目光看待我們――大家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嗎?”


    麵對老爺子的提問,有些人似乎依舊不服氣,但這畢竟難以回答,直到隔了很久之後,才有人小聲道:


    “隻要我們自身足夠強大,又何必在乎他們怎麽想?”


    但這一次,李老教授卻很明確地搖頭表示否定:


    “不,年輕人,你錯了。我們的情況和那些西方國家截然不同――二十世紀西方諸國有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他們對那時候的中國並沒有依賴性。而我們則不然――我們本身隻有一百多人,我們的生存,延續,以及未來發展,都必須要吸收中原王朝的人力和物力。”


    深深籲了一口氣,老爺子朝大夥兒點點頭:


    “無論我們的技術怎麽發達,理念如何先進,我們仍然是中華後裔,我們終究脫離不了大陸上那個華夏文明,就好像樹離不開根,魚離不開水一樣。我們遲早會與中原大陸上的廣大人群互相融合。區別隻在於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故此,他們對我們這個團體的觀感好壞,決非可有可無的一件事,而是關係到我們未來發展前途的大事我們決不能象若幹年後西方發達國家對待當時的中國那樣對待大明帝國,而且我們完全也有能力比那些國家做得更好”


    沒有人說話,議事廳中再度陷入到長時間的寂靜中。老李教授的話語就仿佛一把銳利的手術刀,一舉切開了長久以來覆蓋在很多人心頭的那層外殼。使得他們長久以來隻是隱隱約約感覺到的一些東西,在瞬間變得清晰起來……


    ――來自未來又如何?掌握了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又如何?他們仍然是一群中國人,而且他們本身隻有一百多人這兩點就決定了他們既不可能脫離中華文明這棵大樹,也無法單獨繁衍成為一個新的種群――那麽,無論主動或是被動,征服或者被征服,他們遲早都會與大陸上的祖輩們生活在一起,融合為一個團體。


    而即使他們采用暴力手段,主動去攻占大陸上的土地,把明朝人都當作奴仆驅使,這樣的結果也不會改變。最多隻是融合的速度快一點,中間遇到的反抗更激烈一點,以及最後失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已。


    他們也會失敗嗎?――當然會。隨便怎麽先進的技術或者知識,隻要和這個時代的人生活在一起,遲早都是會擴散開去的。而中華文明的傳承與文脈卻是悠久漫長,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同化能力,使得這個古老文明經曆了幾千年風雨摧折,卻從未中斷過。


    一直以來,在這個團體內部,關於對明帝國的政策問題,總有些人覺得決策者們太過於軟弱,明明擁有比對方領先了許多年的知識理念和技術裝備,卻為何總是堅持走和平路線?難道用暴力解決不是最簡單嗎?為何要舍易就難?


    而支撐他們抱有這種想法的最主要因素,毫無疑問,正是眼下剛剛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卻於區區幾十年之後便入主中原的那個滿清王朝。連滿洲野蠻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他們這些現代人沒理由做不到――然而那些主張走暴力路線的小夥子們在意yin著清宮劇中王爺貝勒們美好生活的時候,卻從來沒有想到過,曆史上那些入侵者們最後的下場。


    曆史上蒙古和滿洲先後入主華夏,蒙古拒絕改變自己而適應中華,於是曾經縱橫天下,歐亞無敵的蒙古騎兵在短短八十年之後便被趕出了中原,並從此一蹶不振。而滿洲人則巧妙改變自己,適應了中原文化,於是得享三百年天下。可是這個民族的適應是如此徹底,徹底到若幹年後天下蜂起,改朝換代之時,他們甚至連預備了幾百年的所謂“關外退路”都無力再使用。而一旦失去統治階級這層光環,除了“滿族”這個名詞外,連自身的語言都已經忘卻。


    可為了當年奪取天下時所作的那些殺戮罪孽,即使多少年後,他們所建立起的朝代早已覆滅,本身也早已融入中華民族成為其中一員,卻仍舊在網絡上被無數如肖朗這樣的憤怒青年們口誅筆伐,罵得永世不能翻身……


    ――也許隻是因為在下意識中不想重蹈那些滿洲人的舊轍,不想在後世落得個千載罵名;也許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大明王朝屬於“自己人”範疇,就算現在還不是,將來遲早都是。故此,這群現代人在與大明王朝的交流中才會始終采取和平手段,用利益交換的方式和大明朝打交道,而不是采取更為直截了當的暴力手法,即使這樣做看起來很保守。


    對於那些年輕氣盛,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輕人,也許可以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隻要自己爽就行了,不管別人死活”……等等諸如此類的豪言壯語來麵對他們所遇到的一切問題。但象李明遠老教授這種傳統士大夫氣息濃厚的文人,以及徐慧,黃建成,龐雨等注重腳踏實地的工程技術人員,甚至解席那等社會經驗較為豐富的人士,都絕不可能用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去放任自己,放任這個團體胡亂行事。隻要在條件允許之下,他們當然希望自己能做的更好一些,而不是再度陷入到那個改朝換代的治亂循環中去。


    由於正是這樣一批人構成了瓊海號上一百多位穿越時空者的主流,並在這個團體中處於主導地位――至少在他們與大明帝國交手的前一兩年中是如此。於是,以他們作為主要決策者的瓊海軍,在最初打退了明帝國的進攻之後,在後續與這個已經處於王朝末期的老大帝國交流中,卻表現的極其溫和與耐心,即使對方在很多方麵表現的無知愚昧和自大貪婪,他們也依然堅持使用和平手段與對方交流。


    …………


    “可是……我們雙方終究是簽訂過協議的”


    有人試圖用雙方的協議作為最後武器,但對此李老爺子隻是輕描淡寫哈哈一笑:


    “談到協議麽……在我們那個時代,《南京條約》,《辛醜條約》也都屬於協議,白紙黑字簽下來的,可有誰覺得那是有效的?――當然,我們沒作得那麽極端,可是大家要知道,協議這種東西,隻有在雙方都覺得相對公平的時候才會被切實遵守。我們先前與明朝簽訂協議的時候,雙方對於這份協議的著眼點不同,看重的東西不一樣,我方人員與明朝官員的談判水平更是有極大差異,這才導致了那份對我們非常有利的協議產生。但是明朝人可並不傻呀,隨著時間推移,各種利益關係漸漸顯現出來,他們終究還是會明白過來的。”


    說到這裏時,老爺子輕輕歎了口氣:


    “這裏說句不太厚道的話,當初茱莉為我們談下每年兩萬的年貢,是為集體盡量爭取利益,站在她這個談判者的角度上是大獲全勝。但是從總體大勢上來看,對於我們進一步發展與明帝國的關係卻並不利。當明朝人發現我們可以從雙方交流中獲益良多,而他們卻得不到多大好處的時候,他們對於這份協議的態度也可想而知了。也許錢謙益本人為了維護自己的信義和名望,願意繼續把協議執行下去,但明帝國中其它那些政治勢力可沒這義務,他們肯定不會願意把這虧一直吃下去的――這一次史可法的提議,北京城裏街談巷議的風向,正是他們這種思想的暴露。也許眼下還不明顯,但如果我們雙方的態勢一直這樣持續下去,今後類似的事件肯定隻會越來越多。”


    “照這麽說,老爺子,我們簽訂下來的這份協議隻是廢紙一張?明朝人說撕毀就能撕毀了?我們這一次同意他們的要求,今後豈不是要任他們予取予求”


    肖朗紅著眼睛怒道,老教授卻輕輕搖頭:


    “當然不是,但我們與明帝國的關係,從最初的互相敵對,到現在開始相互合作,將來還可能更加聯係緊密……這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份協議是在我們雙方剛剛結束敵對狀態下所簽署,它最重要的內容是在政治方麵,這部分已經得到了切實執行。而隨著我們雙方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日益加深,在經濟方麵的合作日益增加,協議中原先不被大明所重視的經濟條款開始變得日益重要起來。而明王朝發現他們當初在這方麵考慮不周,要設法加以彌補,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沒有必要大驚小怪。”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必定要互相試探,彼此角力。這一次我們退一步,下一次就在別處再進一點;在這裏吃了點虧,就設法在其它地方找回來――這才是雙方談判交流的常態啊。如果一味堅持己方一點虧都不能吃,把那份協議看成是雙方關係的最終結果,神聖不可侵犯,那就沒法子交流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迷失在一六二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雙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雙鶴並收藏迷失在一六二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