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收到從山東基地發出的緊急電訊,肖朗所部第三團第一營於兩日前,已在旅順老虎口沙灘登陸。”
“這麽快?”
“怎麽這麽著急?不是說等我們北上船隊到了以後再一起行動的麽?”
麵對下麵的竊竊私語,文德嗣冷冷一笑――這叫快?快得還在後頭呢:
“就在登陸的第二天,也就是昨天,他與前來攻擊的後金軍一萬餘人全麵開戰,在旅順北城下狠狠打了一場。當場擊斃努爾哈赤第十子,後金執掌戶部的小貝勒德格類。打死打傷後金兵六千餘人,其餘人等盡皆潰散。”
“我暈,這就贏了?一個營六百人幹翻對方一萬多?”
“奶奶的,這回肖朗和機械口的人都要得意了,這份軍功可不比登州之戰小啊。”
“後金兵這麽廢?不是號稱滿萬不可敵麽?”
“你out了不是,現在流行的是說咱們短毛滿萬不可敵……話說回來咱們好像還真沒出動過萬人以上的大軍吧?”
眼看下麵一幫人東拉西扯,甚至有要跑題的跡象,文德嗣趕緊敲敲桌子,又把眾人注意力吸引回來,然後才不慌不忙,說出了電報的第三段內容:
“但是,肖朗本人在戰鬥結束後,在與當地明軍首腦會晤時,遭遇到潛伏在明軍中的後金間諜刺殺。身中兩箭。其中腹部一箭傷勢尤重,目前一直昏迷不醒,情況很不好。我們的隨軍醫官已經束手無策,隻能做一些簡單包紮,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救助的話,恐怕……”
文德嗣並沒有把電報最後幾個字說出來,但會議廳中的氣氛立刻變得緊張,沉重。而且憤怒――畢竟,自從來到這個時代以後,他們這個團體除了剛剛登陸那段時間,幾乎就沒有遭遇到什麽太大的危險。而這一次肖朗更是主動去幫助明軍,要說傷在與後金作戰的戰場上,那沒話說,可居然是在打贏以後被明軍隊伍裏的人刺殺,這可太冤枉了。
“怎麽回事?難道當地明軍跟滿洲人一夥的?”
“我們千裏迢迢跑去拯救他們,他們就這麽報答咱們?”
“那裏的明軍統帥應該是東江鎮總兵黃龍吧,這人曆史上不是自殺殉國的麽。怎麽也投了後金?”
憤怒和質疑的聲浪在小會議室中爆發出來,但文德嗣卻抿著嘴一言不發,他完全理解這種情緒,也知道大夥兒需要發泄一下,所以隻是默默等待。過了一陣子,待大家稍微冷靜一些了,方才繼續說道:
“黃龍本人應該沒問題――至少從陳俊發來的電報看,他事後也非常驚恐。而且,肖朗當時已經快要不行了。是他拿出幾根老山參,並提供了據稱是明朝將門世家對於治療外傷的秘法,才保住了肖朗的性命……到現在也都是靠他找來的一個老醫師在拖延著,隻是不知道能不能拖到我們這邊派人過去。”
“就算黃龍本人沒問題。他的部下也全然不可信了。居然能公然搞刺殺,說明旅順明軍早就被滲透成了篩子……現在那裏是誰在指揮?我們的部隊有危險麽?”
林漢龍開口問道,氣氛終於轉入到比較能夠正常討論的範疇內,文德嗣也在桌旁坐下來。開始與大夥兒探討具體的行動計劃。
“那邊目前是以陳俊為主,但陳俊擔心後金軍會來報複――我們可是殺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而陳俊在軍事方麵沒什麽經驗。所以比較緊張。不過今天……最遲明天,徐磊率領的第二營也將登陸。那時候我們在旅順的兵力就超過了一千,軍事上將由徐磊負責,應該會好一些。”
“但那樣也不過僅限於自保吧,旅順那邊形勢太複雜,要同時和明清兩方麵打交道。明朝不可靠,後金又是死敵……徐磊畢竟太年輕了些。”
林漢龍皺眉道,文德嗣點點頭:
“沒錯,所以我會盡快趕過去。一方麵是送傑克醫生去旅順,看看能不能趕得上。另一方麵,在後方委員會做出決定之前,我會控製住那裏的局麵,至少要使其不至於再惡化下去。”
文德嗣這話說得頗為自傲,但會議室中也沒人覺得有什麽不妥――他們這個團體發展到今天,每個人的特長和才能基本上都已充分展現出來。文德嗣指揮著瓊鎮海軍一半的水上力量,這幾年來雖然在戰績上不象另幾位那麽耀眼,但海軍的穩步發展卻是人人都看在眼中的。
瓊鎮海軍這一路走來,看上去平平穩穩,很多事情似乎是水到渠成,但實際上,遭遇到的挑戰與衝擊並不少。在東南亞方麵,與西方艦隊的衝突主要是淩寧在負責,幾場大戰打得是轟轟烈烈。而文德嗣主要負責的東亞海上這一塊,相對之下卻要安靜得多,似乎並沒有發生過什麽特別讓人注意的事情,瓊海軍就這麽輕輕鬆鬆,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東亞地區的海上霸主。
這期間當然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想當初瓊海號剛剛在臨高擱淺,以及後來在瓊州府才稍微建立起一個局麵時,曾先後遭遇過海盜頭子劉香,以及來自倭寇的騷擾和襲擊――大明朝本身禁海,可東亞這邊的海上卻從來不是真空地帶:海盜,倭寇,以及那些隨時可以化身為海盜的海商豪族――其中又要以正處在上升期的鄭氏家族為代表……這諸多勢力混雜在一起,混亂程度絲毫不在南海之下。
但就在這幾年中,不聲不響的,這些勢力卻慢慢從東亞海麵上消失了。從海南出發,向內陸的運鹽船,運貨船,現在基本都已不用擔心在海上遇到危險。就連當年剛剛接觸時那不可一世的海上大豪――鄭氏家族,到如今也已老老實實,安心隻作為瓊海軍的“盟友”而存在。鄭芝龍如今甚至還要好好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這個“盟友”身份長期保存下去。
形成這樣大好局麵的根本,當然首先是因為整體的路線正確。但委員會隻管製定路線,而具體執行,卻主要是由文德嗣來負責的――有些人可能並不注意這其中差別,覺得隻要路線方針對了。自然就能取得好局麵。但明眼人還是有的,他們很清楚一個好的負責人對此能起到多大作用。
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文德嗣不聲不響完成這一切,他的能力自然也得到了確認。故此如今的文德嗣也和解席等人一樣,屬於團體中少數幾個被公認為具備獨當一麵能力的“方麵之才”。他提出要去旅順穩定局麵,沒人對此提出異議。
“那你打算帶多少船過去呢?公主號還去北京嗎?”
旁邊胡雯問道,文德嗣點點頭:
“公主號的行程保持不變,但是另外三條大船我都要帶走,其餘輔助用船我也要帶走大部分。”
“連大將軍號一起帶走?那些前來接船的官兒會同意嗎?根據我這段時間對他們的了解,那幫人都屬於那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郭逸對於文德嗣要帶走“總督”“伯爵”二艦並不意外。但聽到連那條已經屬於明朝的大將軍號也要一起帶過去,就有些驚訝了。
對此文德嗣則是哈哈一笑:
“他們有什麽立場不同意,我們這是在幫他們打後金呢。而且那幫水手也確實需要進行一次實戰性的操練――大將軍號的母港可是天津,將來被派遣到遼東半島的次數肯定不會少。”
“我倒覺得那條船進了天津港就不太容易再開出來了……不過無所謂了。隻是你帶這麽多戰艦過去,是打算在那裏大打出手麽?”
“這要取決於委員會的決定,但無論他們做出什麽決定,我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執行能力才行――如果決定打,我需要盡可能猛的火力。如果決定撤,我就要有足夠多的艙位。”
胡雯等人互相看了看。認可了文德嗣的計劃,隻是這樣一來……
“咱們公主號要單獨去北京了啊?”
頗有一些人提出了心中的疑慮,公主號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遊船,船上連炮位都拆光了。如果遭遇到襲擊,幾乎沒有自保能力。所以不久前海軍方麵做出決議:公主號出行必須要派船護衛。而文德嗣找過來,也正是為了大夥兒商議此事:
“單獨倒也談不上,畢竟還有那麽多明船跟著呢……老鄭家的棺材本兒全都在這兒了。鄭芝龍親自押運,保衛力量是不缺的。唯一的問題是:我們能否信任明朝方麵和鄭家?”
麵對文德嗣的詢問,胡雯等人合計了一下。覺得這方麵風險不大――眼下大明朝正巴望著短毛去跟滿洲人拚個你死我活呢,怎麽也不會在這時候翻臉。退一步說,就算他們心存不軌,也沒必要在海上動手,等代表團去了北京城更簡單。
鄭家動手的可能性也很小,畢竟鄭芝龍這段時間做私鹽生意正做得不亦樂乎,放著大筆白花花銀子不去賺,轉過頭反跟財神爺開戰,這未免太腦殘。況且鄭家若要動手,肯定是想搶大船。公主號上火炮雖然沒了,配屬的陸戰隊可還在。胡雯他們的代表團本身還有護衛隊,真要打起來,鄭家是占不到什麽便宜的。
一番計議之後,大夥兒都覺得沒必要把主力戰艦都拖在這兒,旅順那邊形勢緊急,事不宜遲。於是,就在當天下午,這支北上船隊分成了兩撥:一部分依然以原來節奏,沿著明朝海岸線慢吞吞向北航行。而以三艘大帆船為主的戰艦隊,則轉移到另一條深海航線上,扯足風帆,載著好幾百門大炮,以及一位技藝高超的外科醫生,向著旅順方向,飛馳而去。(未完待續。。)
“這麽快?”
“怎麽這麽著急?不是說等我們北上船隊到了以後再一起行動的麽?”
麵對下麵的竊竊私語,文德嗣冷冷一笑――這叫快?快得還在後頭呢:
“就在登陸的第二天,也就是昨天,他與前來攻擊的後金軍一萬餘人全麵開戰,在旅順北城下狠狠打了一場。當場擊斃努爾哈赤第十子,後金執掌戶部的小貝勒德格類。打死打傷後金兵六千餘人,其餘人等盡皆潰散。”
“我暈,這就贏了?一個營六百人幹翻對方一萬多?”
“奶奶的,這回肖朗和機械口的人都要得意了,這份軍功可不比登州之戰小啊。”
“後金兵這麽廢?不是號稱滿萬不可敵麽?”
“你out了不是,現在流行的是說咱們短毛滿萬不可敵……話說回來咱們好像還真沒出動過萬人以上的大軍吧?”
眼看下麵一幫人東拉西扯,甚至有要跑題的跡象,文德嗣趕緊敲敲桌子,又把眾人注意力吸引回來,然後才不慌不忙,說出了電報的第三段內容:
“但是,肖朗本人在戰鬥結束後,在與當地明軍首腦會晤時,遭遇到潛伏在明軍中的後金間諜刺殺。身中兩箭。其中腹部一箭傷勢尤重,目前一直昏迷不醒,情況很不好。我們的隨軍醫官已經束手無策,隻能做一些簡單包紮,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救助的話,恐怕……”
文德嗣並沒有把電報最後幾個字說出來,但會議廳中的氣氛立刻變得緊張,沉重。而且憤怒――畢竟,自從來到這個時代以後,他們這個團體除了剛剛登陸那段時間,幾乎就沒有遭遇到什麽太大的危險。而這一次肖朗更是主動去幫助明軍,要說傷在與後金作戰的戰場上,那沒話說,可居然是在打贏以後被明軍隊伍裏的人刺殺,這可太冤枉了。
“怎麽回事?難道當地明軍跟滿洲人一夥的?”
“我們千裏迢迢跑去拯救他們,他們就這麽報答咱們?”
“那裏的明軍統帥應該是東江鎮總兵黃龍吧,這人曆史上不是自殺殉國的麽。怎麽也投了後金?”
憤怒和質疑的聲浪在小會議室中爆發出來,但文德嗣卻抿著嘴一言不發,他完全理解這種情緒,也知道大夥兒需要發泄一下,所以隻是默默等待。過了一陣子,待大家稍微冷靜一些了,方才繼續說道:
“黃龍本人應該沒問題――至少從陳俊發來的電報看,他事後也非常驚恐。而且,肖朗當時已經快要不行了。是他拿出幾根老山參,並提供了據稱是明朝將門世家對於治療外傷的秘法,才保住了肖朗的性命……到現在也都是靠他找來的一個老醫師在拖延著,隻是不知道能不能拖到我們這邊派人過去。”
“就算黃龍本人沒問題。他的部下也全然不可信了。居然能公然搞刺殺,說明旅順明軍早就被滲透成了篩子……現在那裏是誰在指揮?我們的部隊有危險麽?”
林漢龍開口問道,氣氛終於轉入到比較能夠正常討論的範疇內,文德嗣也在桌旁坐下來。開始與大夥兒探討具體的行動計劃。
“那邊目前是以陳俊為主,但陳俊擔心後金軍會來報複――我們可是殺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的弟弟。而陳俊在軍事方麵沒什麽經驗。所以比較緊張。不過今天……最遲明天,徐磊率領的第二營也將登陸。那時候我們在旅順的兵力就超過了一千,軍事上將由徐磊負責,應該會好一些。”
“但那樣也不過僅限於自保吧,旅順那邊形勢太複雜,要同時和明清兩方麵打交道。明朝不可靠,後金又是死敵……徐磊畢竟太年輕了些。”
林漢龍皺眉道,文德嗣點點頭:
“沒錯,所以我會盡快趕過去。一方麵是送傑克醫生去旅順,看看能不能趕得上。另一方麵,在後方委員會做出決定之前,我會控製住那裏的局麵,至少要使其不至於再惡化下去。”
文德嗣這話說得頗為自傲,但會議室中也沒人覺得有什麽不妥――他們這個團體發展到今天,每個人的特長和才能基本上都已充分展現出來。文德嗣指揮著瓊鎮海軍一半的水上力量,這幾年來雖然在戰績上不象另幾位那麽耀眼,但海軍的穩步發展卻是人人都看在眼中的。
瓊鎮海軍這一路走來,看上去平平穩穩,很多事情似乎是水到渠成,但實際上,遭遇到的挑戰與衝擊並不少。在東南亞方麵,與西方艦隊的衝突主要是淩寧在負責,幾場大戰打得是轟轟烈烈。而文德嗣主要負責的東亞海上這一塊,相對之下卻要安靜得多,似乎並沒有發生過什麽特別讓人注意的事情,瓊海軍就這麽輕輕鬆鬆,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東亞地區的海上霸主。
這期間當然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想當初瓊海號剛剛在臨高擱淺,以及後來在瓊州府才稍微建立起一個局麵時,曾先後遭遇過海盜頭子劉香,以及來自倭寇的騷擾和襲擊――大明朝本身禁海,可東亞這邊的海上卻從來不是真空地帶:海盜,倭寇,以及那些隨時可以化身為海盜的海商豪族――其中又要以正處在上升期的鄭氏家族為代表……這諸多勢力混雜在一起,混亂程度絲毫不在南海之下。
但就在這幾年中,不聲不響的,這些勢力卻慢慢從東亞海麵上消失了。從海南出發,向內陸的運鹽船,運貨船,現在基本都已不用擔心在海上遇到危險。就連當年剛剛接觸時那不可一世的海上大豪――鄭氏家族,到如今也已老老實實,安心隻作為瓊海軍的“盟友”而存在。鄭芝龍如今甚至還要好好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這個“盟友”身份長期保存下去。
形成這樣大好局麵的根本,當然首先是因為整體的路線正確。但委員會隻管製定路線,而具體執行,卻主要是由文德嗣來負責的――有些人可能並不注意這其中差別,覺得隻要路線方針對了。自然就能取得好局麵。但明眼人還是有的,他們很清楚一個好的負責人對此能起到多大作用。
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文德嗣不聲不響完成這一切,他的能力自然也得到了確認。故此如今的文德嗣也和解席等人一樣,屬於團體中少數幾個被公認為具備獨當一麵能力的“方麵之才”。他提出要去旅順穩定局麵,沒人對此提出異議。
“那你打算帶多少船過去呢?公主號還去北京嗎?”
旁邊胡雯問道,文德嗣點點頭:
“公主號的行程保持不變,但是另外三條大船我都要帶走,其餘輔助用船我也要帶走大部分。”
“連大將軍號一起帶走?那些前來接船的官兒會同意嗎?根據我這段時間對他們的了解,那幫人都屬於那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郭逸對於文德嗣要帶走“總督”“伯爵”二艦並不意外。但聽到連那條已經屬於明朝的大將軍號也要一起帶過去,就有些驚訝了。
對此文德嗣則是哈哈一笑:
“他們有什麽立場不同意,我們這是在幫他們打後金呢。而且那幫水手也確實需要進行一次實戰性的操練――大將軍號的母港可是天津,將來被派遣到遼東半島的次數肯定不會少。”
“我倒覺得那條船進了天津港就不太容易再開出來了……不過無所謂了。隻是你帶這麽多戰艦過去,是打算在那裏大打出手麽?”
“這要取決於委員會的決定,但無論他們做出什麽決定,我都必須要有足夠的執行能力才行――如果決定打,我需要盡可能猛的火力。如果決定撤,我就要有足夠多的艙位。”
胡雯等人互相看了看。認可了文德嗣的計劃,隻是這樣一來……
“咱們公主號要單獨去北京了啊?”
頗有一些人提出了心中的疑慮,公主號如今已是不折不扣的遊船,船上連炮位都拆光了。如果遭遇到襲擊,幾乎沒有自保能力。所以不久前海軍方麵做出決議:公主號出行必須要派船護衛。而文德嗣找過來,也正是為了大夥兒商議此事:
“單獨倒也談不上,畢竟還有那麽多明船跟著呢……老鄭家的棺材本兒全都在這兒了。鄭芝龍親自押運,保衛力量是不缺的。唯一的問題是:我們能否信任明朝方麵和鄭家?”
麵對文德嗣的詢問,胡雯等人合計了一下。覺得這方麵風險不大――眼下大明朝正巴望著短毛去跟滿洲人拚個你死我活呢,怎麽也不會在這時候翻臉。退一步說,就算他們心存不軌,也沒必要在海上動手,等代表團去了北京城更簡單。
鄭家動手的可能性也很小,畢竟鄭芝龍這段時間做私鹽生意正做得不亦樂乎,放著大筆白花花銀子不去賺,轉過頭反跟財神爺開戰,這未免太腦殘。況且鄭家若要動手,肯定是想搶大船。公主號上火炮雖然沒了,配屬的陸戰隊可還在。胡雯他們的代表團本身還有護衛隊,真要打起來,鄭家是占不到什麽便宜的。
一番計議之後,大夥兒都覺得沒必要把主力戰艦都拖在這兒,旅順那邊形勢緊急,事不宜遲。於是,就在當天下午,這支北上船隊分成了兩撥:一部分依然以原來節奏,沿著明朝海岸線慢吞吞向北航行。而以三艘大帆船為主的戰艦隊,則轉移到另一條深海航線上,扯足風帆,載著好幾百門大炮,以及一位技藝高超的外科醫生,向著旅順方向,飛馳而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