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昌六年過後是壽昌七年,耶律洪基正逢這年正月,駕崩清風殿。他的孫子,二十五歲的皇太孫耶律延禧繼位,改元乾統,群臣上尊號曰:“天祚皇帝”。
也正是在這一年,大宋第八位皇帝趙佶,也在這一年正月登基。
一南一北,契丹中原,兩位天子同時登基,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曾經創製了水力儀象台的大學者蘇頌就在這年五月病逝家中,一代文宗蘇軾也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一生,在常州的秋雨聲中安詳地闔上了雙眼。
百年以來最傑出的學者與詩人一去不返,兩位年輕的帝王卻正躍躍欲試地準備登上舞台。
不論宋國還是遼國,也不論是把汴梁扯成一團糨糊的新黨與舊黨之爭,還是在遼國朝廷橫行無忌的權臣耶律乙辛如何攬權,軍國大事永遠一件接著一件。比起來這些可以留名史冊的大事件,易州龍興觀裏一場小小的離別,便顯得微不足道了些。
龍興觀的講經法師許玄齡,自從去年擔起責任,迎請那座前唐玄宗敕造的漢白玉石幢重返龍興觀後,便一病不起。
龍興觀雖然立觀二百多年,但從立觀起,便是地方官為迎合玄宗而起的官修道觀,道脈傳承至今,更是少有真正玄門之學傳承。平日裏,一眾道人不過是侍奉香火、唱經打齋,隻是依著前唐所留的道門儀製,仍然設了講經法師一職,推選懂得與文士官員往還唱和的博學之人,擔任講經法師一職。
然而遼國的契丹貴人推重佛門,那些通曉華嚴、兼修密法的高僧,往來遼國各軍州駐錫說法,聚起萬人聽經都是等閑。可是像龍興觀這樣的道觀,上香祈福的雖多,願意聽講經法師宣講玄門經義的便少之又少了,以至於許玄齡這位講經法師,開講三洞經典的機會少得可憐,
等到許玄齡生了這場重病,觀裏不服他的人,便不安分起來。原本許玄齡在易州文士圈子裏也算是頗有詩名,又有吳卿儒這樣的本地名士足可引為外援。可他這場重病來得蹊蹺,吳卿儒更是自他病後,就絕足不到龍興觀中來走動。
臥病在床,外援束手,道門清修之地,反倒比土老財修起的莊院宅門,皮包公司的辦公室鬥爭還要低級三分。轉眼就,就有人頂了他講經法師之職,連他門下兩個小徒弟,也被找茬罰了香、領了戒尺,眼看著就要在龍興觀裏存身不住。
對這一切,許玄齡隻是病歪歪地躺在榻上,望著窗前那顆棗樹。那株老樹多少年不曾結果子了,原本就有人議論著要將它伐了,拿它打一套桌椅,隻是被他攔著,才一直不曾成事。隻是如今,人也好,樹也好,都像是風中的枯幹葉子,一吹,便打著旋兒地要飄走了。
又看了看窗外那棵棗樹,許玄齡微微歎了一口氣,從床頭的小箱中取出了兩封信,還有兩個小包袱,輕輕一搖就嘩嘩地響。
看著跪在榻前的兩個徒弟,許玄齡隻是問了一聲:“吳教授今日也是抱病?”
不等兩個年輕人答話,他就自己搖頭道:“遇到這樣事情,誰能不抱病呢?吳教授肯抱病在家,沒有出門去,也算是很難得的了。”
兩個徒弟都是老實人,並沒有聽懂許玄齡說的話有什麽不妥。隻有許玄齡自己知道,在他與吳卿儒推敲那篇香幢記的時候,突然說出了什麽大逆不道的話——
他預言了先帝的死亡之日,還預言了當今皇帝何時登基。
這兩條,放在哪朝哪代也是不得了的罪過,傳出去淩遲都是輕的,吳卿儒替他隱瞞許久,也算是盡了朋友義氣。
何況自從他鬼使神差地說出了那兩段預言後,就一直是這個元氣大傷的樣子,哪還能有精力去和人爭什麽講經法師的位置。這些時日裏,他是越見清瘦,這些事也不再掛心,反倒有了些仙風道骨的味道。
此刻他半坐在榻上,輕聲道:“今日是李州判家要為老封翁拜鬥延壽,這觀裏除了我們師徒,餘下的人都去李州判府上赴齋。有些話,我便直接說了,你們兩人隨為師出家修行一場,怎樣也不能落一個沒下場。涿州昭烈皇帝祠,是為師的好友住持,你們兩人持了我的書信,投奔到他門下也好,還俗了做些小本營生也好,都隨你們。趁著此刻無人,你們走了,也算是了結我一樁心事。”
這兩個徒弟聽著許玄齡話中意思不祥,不由得都哭出聲來,卻被許玄齡揮了揮手道:“哭什麽哭?為師不過是病了一場,又不是要就此壽終,你們留在我身前,反倒是個拖累。都走,都走,都離了這龍興觀反倒清靜!”
雖然在病中,許玄齡氣度猶然不減,兩個徒弟沒有法兒,彼此扶著站起來,抽抽噎噎地用袖子拭著淚,踉踉蹌蹌地走出門去。
到了門首,這兩個少年還不忘跪下來,向著許玄齡磕了三個響頭。然而許玄齡隻是背過身,出神地望著那株棗樹。
良久之後,他卻是也站起身來,穿了一雙走山道的木齒便鞋,將身上道袍也換成了粗布衲頭,又取了一頂竹笠在頭上戴了。轉眼間,龍興觀曾經的講經法師便換了一副雲遊道人裝束,就這般用木杖挑了一個包裹,飄飄灑灑地出了觀門。
許玄齡的步子像是踏在棉花上,然而一步一步之間,卻絲毫沒有留戀,就連將要走向何處,也是早已定下了一般。眼前還是易州城中的夯土路,可是許玄齡眼中所見,隻有一條蜿蜒蟠曲直向天邊的道路,顯得那般真實不虛。
那條入山之路盡頭,是奇峰矗立雲海,在奇鬆掩映間,一方高有丈許的天成墨玉靜臥峰頭,墨玉周身,似有火色石筋蟠曲如符,又有雲雷秘篆纏護如龍。溫潤玉光中隱帶星芒點點,玄異莫名,似在等待著什麽人的到來。
也正是在這一年,大宋第八位皇帝趙佶,也在這一年正月登基。
一南一北,契丹中原,兩位天子同時登基,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曾經創製了水力儀象台的大學者蘇頌就在這年五月病逝家中,一代文宗蘇軾也終於結束了顛沛流離的一生,在常州的秋雨聲中安詳地闔上了雙眼。
百年以來最傑出的學者與詩人一去不返,兩位年輕的帝王卻正躍躍欲試地準備登上舞台。
不論宋國還是遼國,也不論是把汴梁扯成一團糨糊的新黨與舊黨之爭,還是在遼國朝廷橫行無忌的權臣耶律乙辛如何攬權,軍國大事永遠一件接著一件。比起來這些可以留名史冊的大事件,易州龍興觀裏一場小小的離別,便顯得微不足道了些。
龍興觀的講經法師許玄齡,自從去年擔起責任,迎請那座前唐玄宗敕造的漢白玉石幢重返龍興觀後,便一病不起。
龍興觀雖然立觀二百多年,但從立觀起,便是地方官為迎合玄宗而起的官修道觀,道脈傳承至今,更是少有真正玄門之學傳承。平日裏,一眾道人不過是侍奉香火、唱經打齋,隻是依著前唐所留的道門儀製,仍然設了講經法師一職,推選懂得與文士官員往還唱和的博學之人,擔任講經法師一職。
然而遼國的契丹貴人推重佛門,那些通曉華嚴、兼修密法的高僧,往來遼國各軍州駐錫說法,聚起萬人聽經都是等閑。可是像龍興觀這樣的道觀,上香祈福的雖多,願意聽講經法師宣講玄門經義的便少之又少了,以至於許玄齡這位講經法師,開講三洞經典的機會少得可憐,
等到許玄齡生了這場重病,觀裏不服他的人,便不安分起來。原本許玄齡在易州文士圈子裏也算是頗有詩名,又有吳卿儒這樣的本地名士足可引為外援。可他這場重病來得蹊蹺,吳卿儒更是自他病後,就絕足不到龍興觀中來走動。
臥病在床,外援束手,道門清修之地,反倒比土老財修起的莊院宅門,皮包公司的辦公室鬥爭還要低級三分。轉眼就,就有人頂了他講經法師之職,連他門下兩個小徒弟,也被找茬罰了香、領了戒尺,眼看著就要在龍興觀裏存身不住。
對這一切,許玄齡隻是病歪歪地躺在榻上,望著窗前那顆棗樹。那株老樹多少年不曾結果子了,原本就有人議論著要將它伐了,拿它打一套桌椅,隻是被他攔著,才一直不曾成事。隻是如今,人也好,樹也好,都像是風中的枯幹葉子,一吹,便打著旋兒地要飄走了。
又看了看窗外那棵棗樹,許玄齡微微歎了一口氣,從床頭的小箱中取出了兩封信,還有兩個小包袱,輕輕一搖就嘩嘩地響。
看著跪在榻前的兩個徒弟,許玄齡隻是問了一聲:“吳教授今日也是抱病?”
不等兩個年輕人答話,他就自己搖頭道:“遇到這樣事情,誰能不抱病呢?吳教授肯抱病在家,沒有出門去,也算是很難得的了。”
兩個徒弟都是老實人,並沒有聽懂許玄齡說的話有什麽不妥。隻有許玄齡自己知道,在他與吳卿儒推敲那篇香幢記的時候,突然說出了什麽大逆不道的話——
他預言了先帝的死亡之日,還預言了當今皇帝何時登基。
這兩條,放在哪朝哪代也是不得了的罪過,傳出去淩遲都是輕的,吳卿儒替他隱瞞許久,也算是盡了朋友義氣。
何況自從他鬼使神差地說出了那兩段預言後,就一直是這個元氣大傷的樣子,哪還能有精力去和人爭什麽講經法師的位置。這些時日裏,他是越見清瘦,這些事也不再掛心,反倒有了些仙風道骨的味道。
此刻他半坐在榻上,輕聲道:“今日是李州判家要為老封翁拜鬥延壽,這觀裏除了我們師徒,餘下的人都去李州判府上赴齋。有些話,我便直接說了,你們兩人隨為師出家修行一場,怎樣也不能落一個沒下場。涿州昭烈皇帝祠,是為師的好友住持,你們兩人持了我的書信,投奔到他門下也好,還俗了做些小本營生也好,都隨你們。趁著此刻無人,你們走了,也算是了結我一樁心事。”
這兩個徒弟聽著許玄齡話中意思不祥,不由得都哭出聲來,卻被許玄齡揮了揮手道:“哭什麽哭?為師不過是病了一場,又不是要就此壽終,你們留在我身前,反倒是個拖累。都走,都走,都離了這龍興觀反倒清靜!”
雖然在病中,許玄齡氣度猶然不減,兩個徒弟沒有法兒,彼此扶著站起來,抽抽噎噎地用袖子拭著淚,踉踉蹌蹌地走出門去。
到了門首,這兩個少年還不忘跪下來,向著許玄齡磕了三個響頭。然而許玄齡隻是背過身,出神地望著那株棗樹。
良久之後,他卻是也站起身來,穿了一雙走山道的木齒便鞋,將身上道袍也換成了粗布衲頭,又取了一頂竹笠在頭上戴了。轉眼間,龍興觀曾經的講經法師便換了一副雲遊道人裝束,就這般用木杖挑了一個包裹,飄飄灑灑地出了觀門。
許玄齡的步子像是踏在棉花上,然而一步一步之間,卻絲毫沒有留戀,就連將要走向何處,也是早已定下了一般。眼前還是易州城中的夯土路,可是許玄齡眼中所見,隻有一條蜿蜒蟠曲直向天邊的道路,顯得那般真實不虛。
那條入山之路盡頭,是奇峰矗立雲海,在奇鬆掩映間,一方高有丈許的天成墨玉靜臥峰頭,墨玉周身,似有火色石筋蟠曲如符,又有雲雷秘篆纏護如龍。溫潤玉光中隱帶星芒點點,玄異莫名,似在等待著什麽人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