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聰兒麵前混了個臉熟的書辦姓蕭,名大觀,可惜他這個蕭字,是掛在蘭陵蕭氏一支,卻不是大遼後族的奚人蕭氏。


    雖然蕭大觀這名字取得很討巧,但蘭陵蕭氏在河北這一支,經曆了唐末五代的變亂,宋遼邊境的征伐,早就敗落下去。更不要說像玉田韓氏那樣,父子幾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機,後得寵於蕭燕燕,打下好大家業,與耶律家和蕭家鼎足而三,蕭大觀這一支卻是沒有什麽指望。


    至於像遼地那些豪強家族一般,修著連片的莊園塢堡,占著宋遼貿易的好處,給大遼皇親們當著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養幾個子弟去應遼國的科舉,當個南麵官,蕭大觀家也沒這個本錢。


    蕭家幾代人混下來,也不過是在衙門裏混了一個吏員身份傳家,最榮耀的,也不過是爺爺那一輩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說蕭大觀身上還有什麽蘭陵蕭氏的遺風,那也就是信佛這一條上,頗有點梁武帝蕭衍的遺傳。


    但要說蕭大觀肯把自己的家財拿來請和尚吃齋,給佛像裝金,那也是誤會了他——蕭大觀他爺爺那輩雖然做過押司,也很有點仗義輕財的名聲,但家產也糟蹋了不少,又扯進一樁江湖好漢們的案子,把幾代人的積蓄敗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蕭押司在衙門裏人情熟,把兒子送進衙門當了吏目,隻怕蕭家從此就得敗落幹淨。


    說到底,還不是衙門裏人人都曉得,知州周伯符是個有名的耳朵軟、膝蓋硬的角色,周知州說一百句,頂不過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個喜歡念佛看經的,蕭大觀也就仗著蕭家祖傳的佛門因緣,經常弄些善本佛經與周夫人結緣,算是在衙門裏站住了腳。


    而在“大宋道官”們接收了涿州之後,很讀過幾本書、在大遼也算半個衣冠中人的蕭大觀很快就下了決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蕭衍與釋迦牟尼佛全部都丟到須彌山那頭去。


    雖然梁武帝蕭衍一直大罵“老氏誠邪道”,又高呼“寧可入釋教之地獄,絕不求老氏之長生”,但對一個尚在年富力強時候的小官吏而言,長生之說固然讓他覺得虛無縹緲,地獄何嚐不是禿驢們騙香火的大話?


    相對比較,大宋的道官們要能給自己白衣換成青袍,不要說有貼職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個朝請郎的不入流小官,蕭大觀也舍得現在就寫一篇《梁武帝蕭衍信邪而不信道滅國殞身論》,貼到城裏瑞光寺門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聰兒整理的《近期值得發展的遼國帶路黨名單》裏,蕭大觀已經處在了一個很顯眼的位置上。


    現在,蕭大觀為了表示對大宋官家,還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帶著自己家裏的蒼頭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場邊上。


    於是,當燕伏龍押解著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濟口糧返回涿州城,並且開始有計劃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雜魚粉混合打製的方磚般的救濟口糧取代原本粥場雜糧粥的時候,這事情自然就交給了蕭大觀處置。


    打發難民中的壯勞力收集來的冰塊與積雪在大鍋中漸漸融化,蕭大觀帶著他家裏的老蒼頭,注視著熬粥的夥夫笨手笨腳地拆開那些被桑皮紙包裹嚴實的紙包,露出磚頭一般的救濟口糧來。


    蕭大觀盯著那棕灰色的“磚塊”,頭一個念頭是:“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轉念一想,荒年饑民,連觀音土都當成了充饑之物,這“磚塊”看著不怎麽好看,但拿到鼻子邊上一嗅,多少還是有一點糧食的香氣,看起來倒比觀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著“反正不會似觀音土般地吃死人”這樣的念頭,蕭大觀朝著夥夫一點頭,就先拿了幾塊“磚頭”,照著桑皮紙上的說明,拿大錘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陣,好不容易將那堅硬如石的“磚塊”砸成小塊,方才朝鍋裏一丟。


    那些碎塊在大鍋裏很頑固地沉下去,但熱水還是慢慢浸潤到了救濟口糧內部,那些薯幹粉、豆渣粉、雜魚粉漸漸從“磚塊”上剝離開去,糧食與油脂的香氣,緩緩地從鍋中升騰起來。


    隻是香氣中還摻著一股子格外明顯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黃粉蟲粉在借著鍋裏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麵圍攏的流民們彰顯著自己的存在感。


    (以下防盜版,稍後修正)


    在王聰兒麵前混了個臉熟的書辦姓蕭,名大觀,可惜他這個蕭字,是掛在蘭陵蕭氏一支,卻不是大遼後族的奚人蕭氏。


    雖然蕭大觀這名字取得很討巧,但蘭陵蕭氏在河北這一支,經曆了唐末五代的變亂,宋遼邊境的征伐,早就敗落下去。更不要說像玉田韓氏那樣,父子幾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機,後得寵於蕭燕燕,打下好大家業,與耶律家和蕭家鼎足而三,蕭大觀這一支卻是沒有什麽指望。


    至於像遼地那些豪強家族一般,修著連片的莊園塢堡,占著宋遼貿易的好處,給大遼皇親們當著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養幾個子弟去應遼國的科舉,當個南麵官,蕭大觀家也沒這個本錢。


    蕭家幾代人混下來,也不過是在衙門裏混了一個吏員身份傳家,最榮耀的,也不過是爺爺那一輩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說蕭大觀身上還有什麽蘭陵蕭氏的遺風,那也就是信佛這一條上,頗有點梁武帝蕭衍的遺傳。


    但要說蕭大觀肯把自己的家財拿來請和尚吃齋,給佛像裝金,那也是誤會了他——蕭大觀他爺爺那輩雖然做過押司,也很有點仗義輕財的名聲,但家產也糟蹋了不少,又扯進一樁江湖好漢們的案子,把幾代人的積蓄敗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蕭押司在衙門裏人情熟,把兒子送進衙門當了吏目,隻怕蕭家從此就得敗落幹淨。


    說到底,還不是衙門裏人人都曉得,知州周伯符是個有名的耳朵軟、膝蓋硬的角色,周知州說一百句,頂不過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個喜歡念佛看經的,蕭大觀也就仗著蕭家祖傳的佛門因緣,經常弄些善本佛經與周夫人結緣,算是在衙門裏站住了腳。


    而在“大宋道官”們接收了涿州之後,很讀過幾本書、在大遼也算半個衣冠中人的蕭大觀很快就下了決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蕭衍與釋迦牟尼佛全部都丟到須彌山那頭去。


    雖然梁武帝蕭衍一直大罵“老氏誠邪道”,又高呼“寧可入釋教之地獄,絕不求老氏之長生”,但對一個尚在年富力強時候的小官吏而言,長生之說固然讓他覺得虛無縹緲,地獄何嚐不是禿驢們騙香火的大話?


    相對比較,大宋的道官們要能給自己白衣換成青袍,不要說有貼職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個朝請郎的不入流小官,蕭大觀也舍得現在就寫一篇《梁武帝蕭衍信邪而不信道滅國殞身論》,貼到城裏瑞光寺門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聰兒整理的《近期值得發展的遼國帶路黨名單》裏,蕭大觀已經處在了一個很顯眼的位置上。


    現在,蕭大觀為了表示對大宋官家,還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帶著自己家裏的蒼頭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場邊上。


    於是,當燕伏龍押解著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濟口糧返回涿州城,並且開始有計劃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雜魚粉混合打製的方磚般的救濟口糧取代原本粥場雜糧粥的時候,這事情自然就交給了蕭大觀處置。


    打發難民中的壯勞力收集來的冰塊與積雪在大鍋中漸漸融化,蕭大觀帶著他家裏的老蒼頭,注視著熬粥的夥夫笨手笨腳地拆開那些被桑皮紙包裹嚴實的紙包,露出磚頭一般的救濟口糧來。


    蕭大觀盯著那棕灰色的“磚塊”,頭一個念頭是:“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轉念一想,荒年饑民,連觀音土都當成了充饑之物,這“磚塊”看著不怎麽好看,但拿到鼻子邊上一嗅,多少還是有一點糧食的香氣,看起來倒比觀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著“反正不會似觀音土般地吃死人”這樣的念頭,蕭大觀朝著夥夫一點頭,就先拿了幾塊“磚頭”,照著桑皮紙上的說明,拿大錘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陣,好不容易將那堅硬如石的“磚塊”砸成小塊,方才朝鍋裏一丟。


    那些碎塊在大鍋裏很頑固地沉下去,但熱水還是慢慢浸潤到了救濟口糧內部,那些薯幹粉、豆渣粉、雜魚粉漸漸從“磚塊”上剝離開去,糧食與油脂的香氣,緩緩地從鍋中升騰起來。


    隻是香氣中還摻著一股子格外明顯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黃粉蟲粉在借著鍋裏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麵圍攏的流民們彰顯著自己的存在感。


    在王聰兒麵前混了個臉熟的書辦姓蕭,名大觀,可惜他這個蕭字,是掛在蘭陵蕭氏一支,卻不是大遼後族的奚人蕭氏。


    雖然蕭大觀這名字取得很討巧,但蘭陵蕭氏在河北這一支,經曆了唐末五代的變亂,宋遼邊境的征伐,早就敗落下去。更不要說像玉田韓氏那樣,父子幾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機,後得寵於蕭燕燕,打下好大家業,與耶律家和蕭家鼎足而三,蕭大觀這一支卻是沒有什麽指望。


    至於像遼地那些豪強家族一般,修著連片的莊園塢堡,占著宋遼貿易的好處,給大遼皇親們當著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養幾個子弟去應遼國的科舉,當個南麵官,蕭大觀家也沒這個本錢。


    蕭家幾代人混下來,也不過是在衙門裏混了一個吏員身份傳家,最榮耀的,也不過是爺爺那一輩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說蕭大觀身上還有什麽蘭陵蕭氏的遺風,那也就是信佛這一條上,頗有點梁武帝蕭衍的遺傳。


    但要說蕭大觀肯把自己的家財拿來請和尚吃齋,給佛像裝金,那也是誤會了他——蕭大觀他爺爺那輩雖然做過押司,也很有點仗義輕財的名聲,但家產也糟蹋了不少,又扯進一樁江湖好漢們的案子,把幾代人的積蓄敗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蕭押司在衙門裏人情熟,把兒子送進衙門當了吏目,隻怕蕭家從此就得敗落幹淨。


    說到底,還不是衙門裏人人都曉得,知州周伯符是個有名的耳朵軟、膝蓋硬的角色,周知州說一百句,頂不過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個喜歡念佛看經的,蕭大觀也就仗著蕭家祖傳的佛門因緣,經常弄些善本佛經與周夫人結緣,算是在衙門裏站住了腳。


    而在“大宋道官”們接收了涿州之後,很讀過幾本書、在大遼也算半個衣冠中人的蕭大觀很快就下了決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蕭衍與釋迦牟尼佛全部都丟到須彌山那頭去。


    雖然梁武帝蕭衍一直大罵“老氏誠邪道”,又高呼“寧可入釋教之地獄,絕不求老氏之長生”,但對一個尚在年富力強時候的小官吏而言,長生之說固然讓他覺得虛無縹緲,地獄何嚐不是禿驢們騙香火的大話?


    相對比較,大宋的道官們要能給自己白衣換成青袍,不要說有貼職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個朝請郎的不入流小官,蕭大觀也舍得現在就寫一篇《梁武帝蕭衍信邪而不信道滅國殞身論》,貼到城裏瑞光寺門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聰兒整理的《近期值得發展的遼國帶路黨名單》裏,蕭大觀已經處在了一個很顯眼的位置上。


    現在,蕭大觀為了表示對大宋官家,還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帶著自己家裏的蒼頭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場邊上。


    於是,當燕伏龍押解著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濟口糧返回涿州城,並且開始有計劃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雜魚粉混合打製的方磚般的救濟口糧取代原本粥場雜糧粥的時候,這事情自然就交給了蕭大觀處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魏野仙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盜泉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盜泉子並收藏魏野仙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