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對古鏡被快馬加鞭地送出易州城的時候,也有人背著一個二尺長的黃皮葫蘆,親領著大隊軍馬向南而行。


    這個身背黃皮葫蘆的人,身穿一件怎麽看都華麗過了度的黑錦袈裟,袈裟上金絲繡成的福田格映日生光,脖子上掛著的大串晶珠也富貴得頗有暴發戶氣質。


    但這樣一身與軍隊格格不入的佛門打扮,卻沒有在這支遼人前鋒軍馬中引來什麽非議。固然,遼人大半虔信釋家,契丹人取名大抵是耶律佛奴,而奚人取名多半是蕭菩薩奴,但讓這些遼人精銳敬之畏之的和尚,卻是因為他腦門還還頂著一個金光閃閃的招牌——


    大遼推忠翊聖匡國讚治純德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師、上柱國梁國公食邑一萬戶食實封一千戶、輔國廣教大師、賜紫沙門普風。


    雖然遼國的宗室和儒臣,見天地嘲諷趙佶寵信道官,覺得趙宋加道官以館職如清貴文臣例,實在是亡國之兆。


    但是大遼自百年之前,就開了先例,專門給和尚們封贈高品官位。侍中這種五代時候專門封贈藩鎮的高官,都隻能算是起步點,什麽光祿大夫、鴻臚寺卿,也叫做正常待遇,甚至連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師,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向來是宰臣方有資格享有的榮銜,也都不要錢一樣朝光頭上扣。


    和契丹比起來,趙宋就算在趙佶的帶領下拚命地犯蠢作死,看上去居然也像是一個蒸蒸日上的負責任大國了。


    可見世間的優越感,往往都是比**出來的。


    但話又說回來了,就算在官製混亂、濫授名器的遼國,“推忠翊聖匡國讚治純德功臣”這種功臣號,也是很有含金量的東西。“推忠”,說明此人立下了擁立帝王之功,“翊聖”,說明此人還平定了謀朝篡位的叛亂,“匡國”則至少在用兵作戰上得了大功,但凡為臣者拿到了這幾項成就,那就真正步入了權臣行列,至於接下來是走郭子儀路線還是曹孟德路線,就端看各自的際遇造化了。


    在遼國,一個有官身的和尚拿到三師、三公的榮銜倒不算罕見,但是基本都是無實權的虛銜,方便這些僧官進宮和遼主講經說法而已。可是若有和尚身負功臣號、加開府儀同三司、實封國公,這就實在太過駭人聽聞了些——縱觀二千年帝王將相的家譜,以和尚身份刷出了這些成就,身後一度配享太廟的猛人,也隻有明成祖朱棣的那個和尚謀士、黑衣宰相姚廣孝一人而已。


    這個國師普風,到底在北遼這殘破局麵下混出了什麽功績,讓耶律淳和蕭普賢女不惜開出這樣大的條件來拉攏他?


    至少在這支先鋒軍馬當中,不論軍將還是士兵,看著國師普風的那張蛇臉,都是一派虔敬崇信到了極處的眼神。


    而負責帶兵的那些軍將,則一臉崇敬地圍繞在國師普風的身邊,敬聆這位佛門大德訓話:


    “諸位將軍想來也知道了,此番入寇的南人兵馬中頗有一些精通異術的妖道在。諸位將軍與麾下健兒,雖然是海東青一般的好漢子,但終究是血肉之軀,對上那些精通術法之人,難免要吃些小虧。貧僧既然領了大石林牙將令,有些話當講還是要講的。”


    這些遼國軍將,到了契丹末世,愚忠的憨人不是沒有,但更多的還是見慣了耶律延禧秉國這些年來的政鬥亂象的乖猾角色,知道亂世之中隻有掌兵才是求存之道。此刻這位頭銜好長一串、在耶律淳登基上也出了不少力的國師既然開口,那就是要接收這一千兵馬的意思。


    大家雖然不敢和國師頂牛,但是想讓這些小軍頭吐實了口風投靠過來,也要看這位國師老爺開不開得出足夠的價碼。


    當下就有個耶律家遠支出身的軍將搓了搓手道:“國師明鑒,您老人家是總領前鋒軍務的大將,自然是俺們頭上的該管相公。但小將們也有幾句下情容稟:不是俺們硬頂著大石林牙的將令不遵,實在是末將們的兵,都是臨時湊出來的,其中多是燕京城裏的惡少遊俠兒,這些熊兵,打順風仗說不定還算是得力,但真要打起硬仗,沒有末將等臨陣彈壓實在是不成。若是國師有甚大神通,便在陣前敵住了那些南朝來的道士,俺們各率本部兒郎,賣力廝殺絕沒有二話——若是末將們臨陣不肯力戰,便國師不說,大石林牙也非摘了俺們的腦袋去!”


    聽著這話,普風倒是平和一笑,搖頭道:“眾將以為貧僧是何等樣人物?不過是看經坐禪一個出家人,為山門世代受我大遼皇恩,所以出山來尋這一場煩惱,了結一番因果而已。貧僧也不懂兵家行營領軍的手段,隻有些方外伎倆,可為我大遼所用罷了。這總領前鋒軍務,本是無處說起,更沒有奪了諸位軍權的念頭,眾將也不必擔什麽心思,隻用心當差,自然有無窮福蔭留與後人。”


    這種場麵話,那些軍將也隻是聽過就算,一雙雙眼睛還是盯著這位國師老爺,想要他給個明確的說法。


    好在這位普風國師倒也做事爽快,直接應道:“單憑諸位的血肉之軀,想要與道術之士廝殺是不成的。然而天下事,有法便有破,南朝隻道他道門術法精妙,豈知我釋教神通更勝一籌?貧僧曾學得個鼉龍陣圖,一經擺開,便成諸天歡喜之相,一切胎卵濕化諸龍王當親率龍眾護持國土,我大遼得神龍護國,何懼南人寇邊?”


    這些軍將聽著麵前這位國師說得天花亂墜,隻是皺眉,還是那個耶律家遠支出身的軍將麵皮厚一些,陪著笑道:“國師乃是肉身菩薩、在世活佛,法力宏深不比俗流,但是俺們廝殺漢子,隻曉得一刀一槍地掙命,實在地不曉得什麽陣圖之學,還望國師老爺慈悲,開示俺們一二。”


    普風笑著將手中馬鞭一揚,虛虛點了點那軍將一下:“畢竟是宗室家出來的海東青,不見兔子連眼睛都懶得睜的。也罷,貧僧便與諸位將軍試演一回,也好教諸位得知,如何是真實不虛的我佛如來威神力。”


    說罷,他從背上將那隻黃皮葫蘆解下,拔開木塞就倒出一枚紫紅色的丹丸來。


    掌心托著那枚丹丸,普風向著這個軍將虛虛一遞,就有一股無形之力托著丹丸直來到對方麵前,正懸在他的鼻尖前一寸處。


    因為和這枚丹丸靠得太近,這個耶律家的遠支子弟眼裏,紫紅色的丹丸就顯得格外特殊些——


    整個丹丸透著一股潤意,不是玉石的那種溫潤感,而是介乎打磨良好的皮革和半溶化的膠質之間的那種濕潤感。仔細看去,這粒青杏大小的丹丸,像是半透明的皮囊,其中蘊含著一汪液體,而在丹液中,隱隱約約能看見什麽東西拖曳著尾巴在遊動。


    但是當他將這枚丹丸握在手心的時候,掌心的皮膚傳來的觸感,卻是握著一塊又硬又滑的鵝卵石,還帶著一股微微的熱流。


    摸著這顆仿佛上品暖玉般的丹丸,不等他發問,普風就自顧自地說了下去:“貧僧送與將軍的這顆藥丹,名喚龍濟受生丹,非是道家五金八石煉成的外丹可比,實為脫胎換骨、蛻凡成聖的至寶。將軍吞服一粒下肚,且試試有什麽不同?”


    那軍將將信將疑地將這枚半透明的紫紅藥丹放在嘴邊,小心翼翼地舔了舔,隻覺得這勞什子的龍濟受生丹嚐著微微有些鹹澀味道,倒還不算太難入口。他隨即一仰頭,啯地一聲就往下咽,然而這龍濟受生丹卻是入口即化,隻有一股子腥鹹***從喉關直衝而下,還有少許越過了小舌頭的防護,直沿著這軍將的鼻腔上衝,嗆得他連連咳嗽起來。


    一旁普風隻是叫一聲:“不要咳嗽,莫打噴嚏,走了藥力,卻是浪費了貧僧的一番苦心!”


    這軍將聽了普風的話,勉強將鼻腔裏快要噴湧而出的**又從鼻腔吸了回去,卻覺得似乎有什麽東西在鼻腔裏拱了一下,隨即這種忽然而起的異樣感觸便消失無蹤。這軍將也就將這點小事丟在腦後,隻是望著普風道:“國師,俺吃了你的神丹,怎的不見什麽好處來?”


    普風嗬嗬一笑,從胯下坐騎的馬鞍邊,摘下個仿著皮酒囊形製的鳳首銀扁壺,揚手丟給他:“將軍且試試看,這酒壺落在手中是個什麽感覺?”


    那軍將抬手接過銀壺,手指還沒有怎麽用力,那銀壺已經像是厚紙板做的一樣,就這麽被他扯成了好幾片纖薄如紙的銀箔!


    這個變化一起,隻聽得普風讚歎道:“將軍如今渾身力大無窮,一舉手一抬足,真個有十龍十象之勢,莫說是區區一隻銀壺,便是南朝道官手中百煉火銅而成的法劍,也難當將軍一抓之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魏野仙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盜泉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盜泉子並收藏魏野仙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