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曆史原來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的帝王生涯之南明新傳 作者:思麗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開竟然如此評價史可法,真的大出我的預料,“總管,能給朕詳細說說嗎!”想到我所認知的史可法和張開所說的史可法差距居然如此之大,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
張開歎了口氣,“由於先帝的三個兒子都被李自成俘獲,未能逃出北京,在沒有直係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勳貴、和擁兵自重的將帥就在擁立哪一位藩王的問題上展開了一場勾心鬥角的爭執。
以血統親近而言,先帝的祖父神宗的子、孫還有皇上您、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神宗兄弟的兒子則有潞王朱常?。
按照長幼有序的觀念,自然應該首先考慮皇上、桂王、惠王。而在福、桂、惠三王中皇上又處於優先地位,這是因為:第一,三親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長;第二,桂、惠二藩比先帝高一輩,不如皇上援引兄終弟及繼統更為適宜;第三,桂、惠二王在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進入湖南時逃往廣西,距南京較遠,皇上卻近在淮安,皇上在倫序和地理上占了明顯的有利地位,
然而,東林―複社中一些骨幹人士在繼統問題上起了惡劣作用,事實上,有識之士都主張由皇上繼統,如淮撫路振飛,劉成,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進士鄭元勳等人也持相同態度。
江南士紳中的一部分東林黨人卻從狹隘私利出發,強烈反對由皇上繼統,原因是皇上的祖母是備受神宗寵愛的鄭貴妃,從萬曆到天啟朝廷上圍繞著儲君問題展開的妖書、梃擊、移宮等轟動一時的案件都同鄭貴妃有關,何況正是由於東林黨人的力爭,神宗和鄭貴妃希望立福王為太子的圖謀才化為泡影。因此,他們擔心一旦皇上登上帝位,重翻舊案,自己在政治上將會失勢。
在籍禮部侍郎錢謙益被視為東林黨魁,他兩次從原籍常熟趕往南京,以立賢為名,到處遊說,提議迎立潞王朱常?。支持錢謙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薑曰廣等人。一度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是傾向於東林黨的人物,他內心裏對擁立皇上有所顧忌,但又認為應該按倫序迎立神宗的子孫。作為實權人物的史可法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他是東林黨人左光鬥的得意門生,自然對擁戴皇上繼統心存疑慮,但又擔心舍親立疏將引起更大的**。經過反複考慮,他暗自決定前往浦口同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在桂王與皇上之中選定一人。
史、馬密商的結果是以親以賢,惟桂乃可,第二天,史可法親自寫信給南京高級官員說明定策意見: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遺議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則仿古兵馬元帥之製暫統兵馬。南京的官紳對於這個折中方案比較滿意,由南京禮部準備乘輿法物前往廣西迎接桂王。
就在這一關鍵時刻,馬士英由浦口回到鳳陽,突然得到報告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決定擁立皇上,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但是他兵力敵不過三總兵,隻好聽從高傑等人的意見,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積極參與擁立皇上顯然是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史可法之所以要親赴浦口同馬士英會商,正是因為馬士英身為鳳陽總督,直接節製著高、黃、劉等總兵,借以取得軍隊支持。不料變生意外,馬士英眼看手下大將全部自行投向皇上,如果再遵守同史可法達成的協議,自己隻會被駕空、被淘汰,權力的**使他顧不上什麽信義,抓住時機向皇上表示效忠。
史可法還蒙在鼓裏,繼續寫信給馬士英申說皇上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馬士英既已改變初衷,參加擁立皇上的行列,史可法的來信等於直接指斥行將即位的皇上,把權力的劍柄交到了馬士英手裏。
馬士英立即以鳳陽總督和三鎮名義正式致書南京守備太監韓讚周宣布擁立皇上。當南京各大臣被韓讚周邀請到家中傳閱馬士英的書信時,雖然不少人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既無兵權,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憑借,隻好違心地表示同意。擁立潞王朱常?的主要策劃人物錢謙益的表現就頗為典型,東林黨魁的態度如此,其他原先追隨擁潞的人也可想而知了。
四月末,皇上繼統已成定局。由於擁立定策朝政局的影響極大,江南東林黨人在朝、在野的勢力很大,他們中間的骨幹分子以立賢為名主張舍棄神宗嫡係子孫而擁立穆宗之孫潞王朱常?,他們的真正用意是排除皇上以確保崇禎時期東林―複社黨人在政治上的操縱權,特別是如果潞王以較遠的宗支而被迎立,錢謙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飛黃騰達。一度處於權力中心的史可法優柔寡斷,設想出擁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以為桂、福二藩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福可以滿足東林黨人反對立福藩的願望,又帶著這個方案親赴浦口同掌握實際兵權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自以為事出萬全。
結果風雲突變,無論他主張擁立的仍是神宗嫡係,在皇上眼中他始終是反對自己黃袍加身的重要人物。就當時情況來說,帝位候選人桂、惠二親藩離南京較遠,福、潞二藩近在淮安,史可法既然主張按照倫序迎立,就應該當機立斷,把顛沛潦倒之中的皇上接來南京繼統。這樣,皇上必將對他刮目相看,馬士英也沒有可乘之機。
史可法知道落魄之中的皇上隻要爬上皇帝的寶座,享盡人間富貴就心滿意足,在這樣一個同察察為明的先帝帝截然相反的庸主下,朝廷大政必然落在史可法手裏,事情可以辦得很順當。
可是史可法多少有點門戶之見,而且他的致命弱點是缺乏雄才大略,總想處處應付,八方妥貼,最後落得個事與願違。
在隨機應變上,史可法顯然不是馬士英的對手。當史可法在南京被擁潞、擁嫡各派人士弄得左右為難時,特約馬士英會商於浦口,推心置腹地談了各方麵的紛爭和自己的折中意見,馬士英認為這是自己參與定策的重要機會,他甚至在同史可法達成協議後曾經邀請南京各衙門官員赴浦口當麵宣布這一決定,借以顯示自己是參與定策迎立桂王的第二號人物。誰知南京六部等大臣認為鳳陽總督不過是地方高級官僚,無權召集朝廷大臣開會。
自感掃興的馬士英回到鳳陽,得知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已決定擁立皇上,開始是大吃一驚,然而他畢竟屢經宦海浮沉,老於世故,看準了皇上要當皇帝已難阻止,有將帥統兵為後盾,不足之處正是缺少一員大臣。馬士英立即轉向,同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在鳳陽皇陵前立誓擁戴皇上,成了定策第一文臣。
為了取得在即將建立的南明朝廷首席大學士職位,他抓住史可法為擁立桂王而列舉皇上七不可立的來信作為把柄,又針對南京等地東林黨人擁潞之聲甚囂塵上,帶領兵馬護送皇上直抵浦口,這一著棋實在厲害,南京最高文臣史可法知道自己上了大當,攻擊皇上的書信落在馬士英手裏,白紙黑字,有口難言,他除了滿腹悔恨地默默跟隨皇上由浦口乘船前往南京就任監國以外,別無其他選擇了。
錢謙益、呂大器固然是擁立潞王的主謀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擁有決策大權的是史可法,他在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態度遊移,沒有斷然決定擁立皇上,致使皇上求助於鎮將,從此大權旁落馬士英之手,他應當負主要責任。”
我愣愣的聽著張開的講述,沒料到史可法居然是這麽一個人,還有認為可商議大事的幾個大臣,原來他們都是不看好以前那個朱由崧的人啊!
張開頓了頓,“皇上,現在馬士英已經大權在握,皇上隻有秘詔左良玉等總兵取得兵權才是上策,至於東林複社黨人,對皇權是個極大的威脅,用起來也應該多加小心,像錢謙益之流,不用也罷。”
我知道槍杆子裏出政權這個明言,可我真的能取得兵權嗎?“總管,那三路總兵能聽朕的嗎?”
“皇上有所不知,三路總兵雖然有些過節,但這樣更利於皇上製衡他們,左良玉現在擁兵數萬駐守武昌,戰船無數,在各路總兵中兵力雄厚,他除了和東林黨人有些聯係外,對朝廷還是比較忠心的;高傑為人駑鈍,但他對皇上的忠誠度不用懷疑;黃得功也一樣,而且能征善戰,此三人老奴已經觀察多時,隻要皇上能委以重任,此三人必會聽從皇上的調遣。”張開說的很有把握。
我深吸了一口氣,“就按總管說的辦,詔書就由總管寫吧!”讓我寫繁體字,我還不得穿幫啊!我的內心其實還有一個想法,槍杆子出政權沒錯,可槍杆子必須要握在自己手裏才行啊!眼前第一步就是左良玉等三人,等我能掌握一定實力後,槍杆子的事情一定要抓好。
時間不長,張開把詔書寫好,我拿過玉璽蓋上大印。張開把三份詔書貼身藏好,“皇上,老奴這一去非得一個月不能回來,老奴還有一句話要和皇上說。”
張開歎了口氣,“由於先帝的三個兒子都被李自成俘獲,未能逃出北京,在沒有直係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勳貴、和擁兵自重的將帥就在擁立哪一位藩王的問題上展開了一場勾心鬥角的爭執。
以血統親近而言,先帝的祖父神宗的子、孫還有皇上您、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神宗兄弟的兒子則有潞王朱常?。
按照長幼有序的觀念,自然應該首先考慮皇上、桂王、惠王。而在福、桂、惠三王中皇上又處於優先地位,這是因為:第一,三親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長;第二,桂、惠二藩比先帝高一輩,不如皇上援引兄終弟及繼統更為適宜;第三,桂、惠二王在崇禎十六年張獻忠進入湖南時逃往廣西,距南京較遠,皇上卻近在淮安,皇上在倫序和地理上占了明顯的有利地位,
然而,東林―複社中一些骨幹人士在繼統問題上起了惡劣作用,事實上,有識之士都主張由皇上繼統,如淮撫路振飛,劉成,給事中李清、章正宸,進士鄭元勳等人也持相同態度。
江南士紳中的一部分東林黨人卻從狹隘私利出發,強烈反對由皇上繼統,原因是皇上的祖母是備受神宗寵愛的鄭貴妃,從萬曆到天啟朝廷上圍繞著儲君問題展開的妖書、梃擊、移宮等轟動一時的案件都同鄭貴妃有關,何況正是由於東林黨人的力爭,神宗和鄭貴妃希望立福王為太子的圖謀才化為泡影。因此,他們擔心一旦皇上登上帝位,重翻舊案,自己在政治上將會失勢。
在籍禮部侍郎錢謙益被視為東林黨魁,他兩次從原籍常熟趕往南京,以立賢為名,到處遊說,提議迎立潞王朱常?。支持錢謙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薑曰廣等人。一度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是傾向於東林黨的人物,他內心裏對擁立皇上有所顧忌,但又認為應該按倫序迎立神宗的子孫。作為實權人物的史可法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他是東林黨人左光鬥的得意門生,自然對擁戴皇上繼統心存疑慮,但又擔心舍親立疏將引起更大的**。經過反複考慮,他暗自決定前往浦口同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在桂王與皇上之中選定一人。
史、馬密商的結果是以親以賢,惟桂乃可,第二天,史可法親自寫信給南京高級官員說明定策意見: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遺議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則仿古兵馬元帥之製暫統兵馬。南京的官紳對於這個折中方案比較滿意,由南京禮部準備乘輿法物前往廣西迎接桂王。
就在這一關鍵時刻,馬士英由浦口回到鳳陽,突然得到報告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決定擁立皇上,總兵高傑與黃得功、劉良佐協謀擁戴。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但是他兵力敵不過三總兵,隻好聽從高傑等人的意見,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積極參與擁立皇上顯然是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史可法之所以要親赴浦口同馬士英會商,正是因為馬士英身為鳳陽總督,直接節製著高、黃、劉等總兵,借以取得軍隊支持。不料變生意外,馬士英眼看手下大將全部自行投向皇上,如果再遵守同史可法達成的協議,自己隻會被駕空、被淘汰,權力的**使他顧不上什麽信義,抓住時機向皇上表示效忠。
史可法還蒙在鼓裏,繼續寫信給馬士英申說皇上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馬士英既已改變初衷,參加擁立皇上的行列,史可法的來信等於直接指斥行將即位的皇上,把權力的劍柄交到了馬士英手裏。
馬士英立即以鳳陽總督和三鎮名義正式致書南京守備太監韓讚周宣布擁立皇上。當南京各大臣被韓讚周邀請到家中傳閱馬士英的書信時,雖然不少人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既無兵權,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憑借,隻好違心地表示同意。擁立潞王朱常?的主要策劃人物錢謙益的表現就頗為典型,東林黨魁的態度如此,其他原先追隨擁潞的人也可想而知了。
四月末,皇上繼統已成定局。由於擁立定策朝政局的影響極大,江南東林黨人在朝、在野的勢力很大,他們中間的骨幹分子以立賢為名主張舍棄神宗嫡係子孫而擁立穆宗之孫潞王朱常?,他們的真正用意是排除皇上以確保崇禎時期東林―複社黨人在政治上的操縱權,特別是如果潞王以較遠的宗支而被迎立,錢謙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飛黃騰達。一度處於權力中心的史可法優柔寡斷,設想出擁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以為桂、福二藩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福可以滿足東林黨人反對立福藩的願望,又帶著這個方案親赴浦口同掌握實際兵權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自以為事出萬全。
結果風雲突變,無論他主張擁立的仍是神宗嫡係,在皇上眼中他始終是反對自己黃袍加身的重要人物。就當時情況來說,帝位候選人桂、惠二親藩離南京較遠,福、潞二藩近在淮安,史可法既然主張按照倫序迎立,就應該當機立斷,把顛沛潦倒之中的皇上接來南京繼統。這樣,皇上必將對他刮目相看,馬士英也沒有可乘之機。
史可法知道落魄之中的皇上隻要爬上皇帝的寶座,享盡人間富貴就心滿意足,在這樣一個同察察為明的先帝帝截然相反的庸主下,朝廷大政必然落在史可法手裏,事情可以辦得很順當。
可是史可法多少有點門戶之見,而且他的致命弱點是缺乏雄才大略,總想處處應付,八方妥貼,最後落得個事與願違。
在隨機應變上,史可法顯然不是馬士英的對手。當史可法在南京被擁潞、擁嫡各派人士弄得左右為難時,特約馬士英會商於浦口,推心置腹地談了各方麵的紛爭和自己的折中意見,馬士英認為這是自己參與定策的重要機會,他甚至在同史可法達成協議後曾經邀請南京各衙門官員赴浦口當麵宣布這一決定,借以顯示自己是參與定策迎立桂王的第二號人物。誰知南京六部等大臣認為鳳陽總督不過是地方高級官僚,無權召集朝廷大臣開會。
自感掃興的馬士英回到鳳陽,得知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已決定擁立皇上,開始是大吃一驚,然而他畢竟屢經宦海浮沉,老於世故,看準了皇上要當皇帝已難阻止,有將帥統兵為後盾,不足之處正是缺少一員大臣。馬士英立即轉向,同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在鳳陽皇陵前立誓擁戴皇上,成了定策第一文臣。
為了取得在即將建立的南明朝廷首席大學士職位,他抓住史可法為擁立桂王而列舉皇上七不可立的來信作為把柄,又針對南京等地東林黨人擁潞之聲甚囂塵上,帶領兵馬護送皇上直抵浦口,這一著棋實在厲害,南京最高文臣史可法知道自己上了大當,攻擊皇上的書信落在馬士英手裏,白紙黑字,有口難言,他除了滿腹悔恨地默默跟隨皇上由浦口乘船前往南京就任監國以外,別無其他選擇了。
錢謙益、呂大器固然是擁立潞王的主謀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擁有決策大權的是史可法,他在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態度遊移,沒有斷然決定擁立皇上,致使皇上求助於鎮將,從此大權旁落馬士英之手,他應當負主要責任。”
我愣愣的聽著張開的講述,沒料到史可法居然是這麽一個人,還有認為可商議大事的幾個大臣,原來他們都是不看好以前那個朱由崧的人啊!
張開頓了頓,“皇上,現在馬士英已經大權在握,皇上隻有秘詔左良玉等總兵取得兵權才是上策,至於東林複社黨人,對皇權是個極大的威脅,用起來也應該多加小心,像錢謙益之流,不用也罷。”
我知道槍杆子裏出政權這個明言,可我真的能取得兵權嗎?“總管,那三路總兵能聽朕的嗎?”
“皇上有所不知,三路總兵雖然有些過節,但這樣更利於皇上製衡他們,左良玉現在擁兵數萬駐守武昌,戰船無數,在各路總兵中兵力雄厚,他除了和東林黨人有些聯係外,對朝廷還是比較忠心的;高傑為人駑鈍,但他對皇上的忠誠度不用懷疑;黃得功也一樣,而且能征善戰,此三人老奴已經觀察多時,隻要皇上能委以重任,此三人必會聽從皇上的調遣。”張開說的很有把握。
我深吸了一口氣,“就按總管說的辦,詔書就由總管寫吧!”讓我寫繁體字,我還不得穿幫啊!我的內心其實還有一個想法,槍杆子出政權沒錯,可槍杆子必須要握在自己手裏才行啊!眼前第一步就是左良玉等三人,等我能掌握一定實力後,槍杆子的事情一定要抓好。
時間不長,張開把詔書寫好,我拿過玉璽蓋上大印。張開把三份詔書貼身藏好,“皇上,老奴這一去非得一個月不能回來,老奴還有一句話要和皇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