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在一旁撂下一句話:
“我說兩位瞿家峒的兄台,我庚兄倒也不是非要管你們瞿家峒的事兒,這燒板磚與包攬蓋房,也不見得是甚麽難事,庚兄既然能教你們,自然也能教其他人。不過一看向兄就是精明之人,一定不會打錯算盤的。”
向以軒連連點頭:
“文尋先生提醒得甚是,茅兄照顧我們瞿家峒,這份心意著實令人感佩,無論如何,在下是看好茅兄的。”
向以軒打了個哈哈,與盤聞鼓就此離去。
茅庚能平安歸來,張海三也甚覺欣慰。張海三最近也甚是忙碌,不過跟往日裏前往邊路招攬歸正人那時相比,感覺不被重視,總被人排擠,心中便有些牢騷。
張海三畢竟是官差,與茅庚和文元的關係非比尋常,茅庚要招聘歸正人,最合適的人選便是張海三。
張海三一聽茅庚要自己幫忙招聘歸正人,笑道:
“要招歸正人嘛,這事好辦!光是這兩個月就到了將近四千歸正人,尤其這個月到的,都是經過了挑選的,你不知道,如今新化這裏名聲在外,如今歸正人都搶著要落戶新化,哪裏像以前那樣,還要張某去遊說!從八月份起,落戶新化的歸正人就過了千,九月竟然到了兩千,許縣令一看,這要是放開了接受歸正人,每月湧進來幾千上萬歸正人也有可能,那還了得!一時又哪裏安置得了那麽多人啊,就算土地多的是,可是朝廷的規矩,歸正人還要貸給一筆錢,新化這裏最多也就能每月接收2000人,故而這一次的歸正人是專門派人挑選過的,據說三個當中才能來一個,嗬嗬,茅兄要招人,卻是正好。”
茅庚有些吃驚,雖然曾經預測經過一番炒作之後,歸正人也好,哪怕原來就在大宋的百姓也好,慕名前來新化安家落戶的會絡繹不絕。但這才四個月光景,歸正人就蜂擁而至,這響應速度實在也太快了一點吧。
茅庚望著張海三,揶揄道:
“昔日張兄磨破嘴皮,千方百計要哄那歸正人來新化,如今歸正人不請自來,張兄嘴皮上的功夫一時沒了用場,豈不可惜!”
張海三指著文元道:
“在下的嘴皮厲害,畢竟沒有文兄的筆頭厲害,在文兄的筆下,許縣令就是人間所無天上少有的好縣令,瑤家的女子個個都長得天仙一般,美不可言。還有《新化學刊》,捧出了一代大儒康老,天才少年王雲誌,還有好運鐵匠李鬆,如此等等,經他們筆下這麽一吹噓,新化這裏簡直成了大宋朝最好的地方。你想啊,官府清廉愛民,又有美女如雲。有康老這樣的大儒,正好考功名;有一應新創的營生,正好發大財。這樣的地方,誰不想來啊!嗬嗬!”
茅庚一想也是,《新化學刊》和《白溪學刊》的一番造神運動,一舉造出了兩個明星級的歸正人,一個便是好運鐵匠李鬆,另一個則是天才少年王雲誌,再加上超一流的大儒,一個政績卓著的縣令,加上蠟紙刻印、黑板粉筆,以及水泥都是新化獨家出產,又盛傳新化的石炭多得燒不完,歸正人隻須稍一打聽,便知新化這裏機會多多,是不可錯過的好去處。要是運氣好,保不定就能像李鬆那樣,一來就能大賺其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李鬆這樣在新化快速致富的例子在前,歸正人跟風而來,倒也並不奇怪。
三個人回憶起當初在楚州的場麵,忍不住笑了一回。
茅庚想想道:
“既然這樣,就拜托張兄幫我們在歸正人中間找五十個人,有手藝的更好,沒有手藝隻要人聰明也行,到了我們這裏,每月包吃包住,還拿錢,三貫錢是最少的,做得好可以拿到十貫二十貫,張兄,如何?”
張海三半真半假地說道:
“嗬嗬,這些天在下本就在幫忙跑腿,忙的就是安置這一批的歸正人,慢說五十個,就算兩百個,也不是甚麽難事。茅兄若是能出五六貫錢的月例,在下幹脆辭了這個狗屁官差,來幫著茅兄賣你的新奇東西,未必就會比別人差。”
如今再也不須張海三前往邊路招攬歸正人,挑選歸正人這種有油水的美差也輪不到張海三,張海三如今負責安置歸正人的跑腿事務,所忙盡是一些囉嗦繁雜的事。當初去邊路,雖然辛苦點,但自己好歹是主角,如今一舉淪為配角,當然覺得有些失落。
茅庚一笑,茅庚明白張海三的心態,但還是勸說道:
“張兄暫時還是當你的官差吧,官差可不是人人都能當的。這次請你幫招五十人,是有酬勞的,招一個人付一貫錢,張兄當官差月例有限,這五十貫就貼補家用吧!”
張海三心血來潮就想辭去官差,茅庚想,人家在大宋多少也是一個鐵飯碗,再說有這麽個信得過的人做公差,以後用處還大,倒是不必這麽快就辭去官差。
張海三一聽,五十貫差不多是自己一年的收入了,當下高高興興地接受了茅庚的委托,前去招人。
******
朱玄青、朱玄白兩兄弟是來自汝州的歸正人,朱玄青是兄,二十四歲,朱玄白是弟,才十七歲,兩兄弟的祖父曾在汝窯燒製瓷器,金人占了汝州之後,汝窯便停了。汝窯雖然停了,一家還是燒瓷為生,靠著燒瓷手藝一家人在金朝的生計還算不錯。
他倆的父親繼承了祖父的手藝,又將燒瓷的手藝傳給了兩兄弟,不過祖父得了哮喘不到五十就過世了,父母也先後得了哮喘去世。父母離世之後,兩兄弟覺得或許是當地水土有問題,便決然離開汝州,投奔大宋。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是鉛惹的禍,限於當時的局限,燒瓷的人不懂得鉛的毒性,鉛釉和鉛丹在燒瓷中大量使用,燒瓷的人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天長日久,便很容易患上哮喘。
到了襄陽,兄弟倆便聽說最俏的去處便是荊湖南路的新化,又聽說新化那裏燒製的板磚行銷鄂州,兄弟倆自恃燒瓷手藝,燒瓷都能燒得,燒製板磚甚麽的更不在話下,自認去到新化或許能有發財的機會,當下也加入了要來新化的陣營。
誰知要來新化的當真不少,人家新化這裏專門派了人把關,三個當中選一個,被選中才能來新化。這一來,兄弟倆更是覺得非來新化不可了。
本來兄弟倆的條件不錯,不過朱玄青的兒子才五歲,看那選人的殺才公差搖頭的架勢,好像要就此將自己兄弟淘汰,朱玄青連忙送上一塊二兩的銀子,有了銀子,那殺才公差果然眉開眼笑,朱家兄弟最終順利入選前往新化的歸化陣營。朱玄青帶著妻子和五歲的兒子,朱玄白則還是單身一人,一路行來,終於在昨日到達新化。
這時朱玄白跑過來,口中興奮地說道:
“兄長,公差那邊好像在招人呢,優先招有手藝的,包吃包住有三貫錢以上的月例,我想去試試,不如兄長咱們一起去試試吧。”
朱玄青聞言,也喜道:
“我們兄弟,本來就不是要來這裏種田的,走,去看看。”
然後朱家兄弟就看到了正在招人的張海三,朱玄青自報家門道:
“這位張差官,我們兄弟燒得一手好窯,我這兄弟畫瓷器的手藝很是了得,如何?我們兄弟的條件,行不行?”
張海三笑道:
“兩位有這等好手藝,東家一定會喜歡的,不過無論甚麽手藝,試過才知,東家先要試一試手藝,手藝好的,月例還能多拿。來來來,先報上名,明天會有人來試你們的手藝。”
茅庚這次要招人,完全委托張海三不靠譜,還是自己麵試一番更加妥當,故而張海三有這麽一說。
朱玄青又問道:
“我要是去的話,是要帶上內人和小哥兒的,不妨事吧?”
張海三也不知道妨不妨事,隻是答道:
“這個不妨事,報名吧。”
第二天,茅庚便來到昔日呆過的地方,找了一間屋子一個個麵試報名應聘的歸正人,如今許縣令格外關照,那郭主薄見茅庚背景越來越硬,而且名聲也越來越響,當然也不會再來找渣,茅庚有官方的默許,再有張海三一力幫忙,招人似乎也變成了一個半官方的舉動。
這一批歸正人的素質還真不錯,有張海三不遺餘力的宣傳,報名的人也有不少的確是有手藝的,茅庚在報名的一百多人挑了挑,鐵匠、木匠自然是重點招納的對象,再就是讀書識字的少年,茅庚覺得滿意,前麵一口氣就定了五十個。
輪到麵試朱家兄弟的時候,茅庚發現,自己撿到寶了,這兩兄弟懂得燒瓷還會上釉,實在是難得的人才,嗬嗬,盡管現在不一定馬上就能用到,但是興許過幾個月,這兩兄弟就能顯出他們的價值。
接下來,茅庚覺得還有幾人也有培養的潛質,舍不得將其淘汰,幹脆一起招了。一場麵試下來,本是計劃招五十人的,最後招了五十八人。
“我說兩位瞿家峒的兄台,我庚兄倒也不是非要管你們瞿家峒的事兒,這燒板磚與包攬蓋房,也不見得是甚麽難事,庚兄既然能教你們,自然也能教其他人。不過一看向兄就是精明之人,一定不會打錯算盤的。”
向以軒連連點頭:
“文尋先生提醒得甚是,茅兄照顧我們瞿家峒,這份心意著實令人感佩,無論如何,在下是看好茅兄的。”
向以軒打了個哈哈,與盤聞鼓就此離去。
茅庚能平安歸來,張海三也甚覺欣慰。張海三最近也甚是忙碌,不過跟往日裏前往邊路招攬歸正人那時相比,感覺不被重視,總被人排擠,心中便有些牢騷。
張海三畢竟是官差,與茅庚和文元的關係非比尋常,茅庚要招聘歸正人,最合適的人選便是張海三。
張海三一聽茅庚要自己幫忙招聘歸正人,笑道:
“要招歸正人嘛,這事好辦!光是這兩個月就到了將近四千歸正人,尤其這個月到的,都是經過了挑選的,你不知道,如今新化這裏名聲在外,如今歸正人都搶著要落戶新化,哪裏像以前那樣,還要張某去遊說!從八月份起,落戶新化的歸正人就過了千,九月竟然到了兩千,許縣令一看,這要是放開了接受歸正人,每月湧進來幾千上萬歸正人也有可能,那還了得!一時又哪裏安置得了那麽多人啊,就算土地多的是,可是朝廷的規矩,歸正人還要貸給一筆錢,新化這裏最多也就能每月接收2000人,故而這一次的歸正人是專門派人挑選過的,據說三個當中才能來一個,嗬嗬,茅兄要招人,卻是正好。”
茅庚有些吃驚,雖然曾經預測經過一番炒作之後,歸正人也好,哪怕原來就在大宋的百姓也好,慕名前來新化安家落戶的會絡繹不絕。但這才四個月光景,歸正人就蜂擁而至,這響應速度實在也太快了一點吧。
茅庚望著張海三,揶揄道:
“昔日張兄磨破嘴皮,千方百計要哄那歸正人來新化,如今歸正人不請自來,張兄嘴皮上的功夫一時沒了用場,豈不可惜!”
張海三指著文元道:
“在下的嘴皮厲害,畢竟沒有文兄的筆頭厲害,在文兄的筆下,許縣令就是人間所無天上少有的好縣令,瑤家的女子個個都長得天仙一般,美不可言。還有《新化學刊》,捧出了一代大儒康老,天才少年王雲誌,還有好運鐵匠李鬆,如此等等,經他們筆下這麽一吹噓,新化這裏簡直成了大宋朝最好的地方。你想啊,官府清廉愛民,又有美女如雲。有康老這樣的大儒,正好考功名;有一應新創的營生,正好發大財。這樣的地方,誰不想來啊!嗬嗬!”
茅庚一想也是,《新化學刊》和《白溪學刊》的一番造神運動,一舉造出了兩個明星級的歸正人,一個便是好運鐵匠李鬆,另一個則是天才少年王雲誌,再加上超一流的大儒,一個政績卓著的縣令,加上蠟紙刻印、黑板粉筆,以及水泥都是新化獨家出產,又盛傳新化的石炭多得燒不完,歸正人隻須稍一打聽,便知新化這裏機會多多,是不可錯過的好去處。要是運氣好,保不定就能像李鬆那樣,一來就能大賺其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李鬆這樣在新化快速致富的例子在前,歸正人跟風而來,倒也並不奇怪。
三個人回憶起當初在楚州的場麵,忍不住笑了一回。
茅庚想想道:
“既然這樣,就拜托張兄幫我們在歸正人中間找五十個人,有手藝的更好,沒有手藝隻要人聰明也行,到了我們這裏,每月包吃包住,還拿錢,三貫錢是最少的,做得好可以拿到十貫二十貫,張兄,如何?”
張海三半真半假地說道:
“嗬嗬,這些天在下本就在幫忙跑腿,忙的就是安置這一批的歸正人,慢說五十個,就算兩百個,也不是甚麽難事。茅兄若是能出五六貫錢的月例,在下幹脆辭了這個狗屁官差,來幫著茅兄賣你的新奇東西,未必就會比別人差。”
如今再也不須張海三前往邊路招攬歸正人,挑選歸正人這種有油水的美差也輪不到張海三,張海三如今負責安置歸正人的跑腿事務,所忙盡是一些囉嗦繁雜的事。當初去邊路,雖然辛苦點,但自己好歹是主角,如今一舉淪為配角,當然覺得有些失落。
茅庚一笑,茅庚明白張海三的心態,但還是勸說道:
“張兄暫時還是當你的官差吧,官差可不是人人都能當的。這次請你幫招五十人,是有酬勞的,招一個人付一貫錢,張兄當官差月例有限,這五十貫就貼補家用吧!”
張海三心血來潮就想辭去官差,茅庚想,人家在大宋多少也是一個鐵飯碗,再說有這麽個信得過的人做公差,以後用處還大,倒是不必這麽快就辭去官差。
張海三一聽,五十貫差不多是自己一年的收入了,當下高高興興地接受了茅庚的委托,前去招人。
******
朱玄青、朱玄白兩兄弟是來自汝州的歸正人,朱玄青是兄,二十四歲,朱玄白是弟,才十七歲,兩兄弟的祖父曾在汝窯燒製瓷器,金人占了汝州之後,汝窯便停了。汝窯雖然停了,一家還是燒瓷為生,靠著燒瓷手藝一家人在金朝的生計還算不錯。
他倆的父親繼承了祖父的手藝,又將燒瓷的手藝傳給了兩兄弟,不過祖父得了哮喘不到五十就過世了,父母也先後得了哮喘去世。父母離世之後,兩兄弟覺得或許是當地水土有問題,便決然離開汝州,投奔大宋。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是鉛惹的禍,限於當時的局限,燒瓷的人不懂得鉛的毒性,鉛釉和鉛丹在燒瓷中大量使用,燒瓷的人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天長日久,便很容易患上哮喘。
到了襄陽,兄弟倆便聽說最俏的去處便是荊湖南路的新化,又聽說新化那裏燒製的板磚行銷鄂州,兄弟倆自恃燒瓷手藝,燒瓷都能燒得,燒製板磚甚麽的更不在話下,自認去到新化或許能有發財的機會,當下也加入了要來新化的陣營。
誰知要來新化的當真不少,人家新化這裏專門派了人把關,三個當中選一個,被選中才能來新化。這一來,兄弟倆更是覺得非來新化不可了。
本來兄弟倆的條件不錯,不過朱玄青的兒子才五歲,看那選人的殺才公差搖頭的架勢,好像要就此將自己兄弟淘汰,朱玄青連忙送上一塊二兩的銀子,有了銀子,那殺才公差果然眉開眼笑,朱家兄弟最終順利入選前往新化的歸化陣營。朱玄青帶著妻子和五歲的兒子,朱玄白則還是單身一人,一路行來,終於在昨日到達新化。
這時朱玄白跑過來,口中興奮地說道:
“兄長,公差那邊好像在招人呢,優先招有手藝的,包吃包住有三貫錢以上的月例,我想去試試,不如兄長咱們一起去試試吧。”
朱玄青聞言,也喜道:
“我們兄弟,本來就不是要來這裏種田的,走,去看看。”
然後朱家兄弟就看到了正在招人的張海三,朱玄青自報家門道:
“這位張差官,我們兄弟燒得一手好窯,我這兄弟畫瓷器的手藝很是了得,如何?我們兄弟的條件,行不行?”
張海三笑道:
“兩位有這等好手藝,東家一定會喜歡的,不過無論甚麽手藝,試過才知,東家先要試一試手藝,手藝好的,月例還能多拿。來來來,先報上名,明天會有人來試你們的手藝。”
茅庚這次要招人,完全委托張海三不靠譜,還是自己麵試一番更加妥當,故而張海三有這麽一說。
朱玄青又問道:
“我要是去的話,是要帶上內人和小哥兒的,不妨事吧?”
張海三也不知道妨不妨事,隻是答道:
“這個不妨事,報名吧。”
第二天,茅庚便來到昔日呆過的地方,找了一間屋子一個個麵試報名應聘的歸正人,如今許縣令格外關照,那郭主薄見茅庚背景越來越硬,而且名聲也越來越響,當然也不會再來找渣,茅庚有官方的默許,再有張海三一力幫忙,招人似乎也變成了一個半官方的舉動。
這一批歸正人的素質還真不錯,有張海三不遺餘力的宣傳,報名的人也有不少的確是有手藝的,茅庚在報名的一百多人挑了挑,鐵匠、木匠自然是重點招納的對象,再就是讀書識字的少年,茅庚覺得滿意,前麵一口氣就定了五十個。
輪到麵試朱家兄弟的時候,茅庚發現,自己撿到寶了,這兩兄弟懂得燒瓷還會上釉,實在是難得的人才,嗬嗬,盡管現在不一定馬上就能用到,但是興許過幾個月,這兩兄弟就能顯出他們的價值。
接下來,茅庚覺得還有幾人也有培養的潛質,舍不得將其淘汰,幹脆一起招了。一場麵試下來,本是計劃招五十人的,最後招了五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