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廷這些年的確是攢了不少錢,傳言國庫中串錢的繩子不少都朽了,多年與金國無戰事,休養生息,鼓勵工商,積攢下來的錢糧還是相當可觀的。
曆年積攢下來的錢就有七百多萬貫,這還不算這兩年因為茅庚這個暴發戶帶來的收益,話說取了台灣這麽一個大島,國庫不僅沒有消耗,還跟著茅庚這個暴發戶發了橫財。
跟別的進賬相比,台灣金礦那點收益真不算什麽,台宋海貿和五礦控股一年的收益加起來就不下一百五十萬貫,加上官營的水泥、時表,這便有了兩百萬貫的進賬。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轉業”的廂軍,以及裁汰下來的禁軍老弱病殘大部分也“轉業”成功,這些專業者或者到五礦控股采礦,或者來特區發財,或者去往夏裔島,八萬多吃閑飯的軍兵就這麽消化掉了,這一下子就省去了四百萬的軍費。每年都能省去四百萬貫,趙昚每每想到這一出,就忍不住心中大爽。
北宋的時候,養一個普通的廂軍士兵,也就是二三十貫一年,但是南渡之後,行情逐年上漲,到如今養一個廂軍的大頭兵一年就漲到了四十貫以上,還要提供住房,算下來一個士兵的養兵成本就直奔五十貫而去。
關於大宋此時的軍力,戰兵的總數有將近四十萬之眾。其中,殿前司七萬,馬軍司三萬,步軍司兩萬,建康都統司五萬,池州都統司一萬,鎮江府都統司四萬五千,江州都統司一萬,楚州武鋒軍一萬,鄂州都統司四萬五千,許浦水軍一萬,荊南都統司兩萬,川陝三大都統司、興州都統司、興元都統司、金州都統司總計兵力八萬。總數是三十九萬五千。
一個戰兵的養兵成本至少是一百二十貫,高級別的戰兵比如效用的養兵成本就更高,一個效用一年下來需要兩百貫,戰兵的軍費算下來就是六千萬貫,如果是以往,再加上近四十萬廂軍的軍費,一年下來,養兵的費用就是七千五百萬貫。
如今,每年可以省下來四百萬貫,壓力頓時輕了不少。
接下來,若是呂宋島那邊也按照台灣這裏如法炮製,再“轉業”一批,一萬老弱戰兵加上一萬廂軍在呂宋島就地“轉業”,那當然更好,又可以省去一百萬貫。
如果在養兵方麵一年能省下來五百萬貫,加上增收的兩百萬貫,再加上往年就有的每年稅賦盈餘,算五十萬貫吧,每年新增的這七百五十萬貫,完全可以用來造鐵甲戰車嘛!趙昚認為朱熹報出的造價,多少也應該有些降價空間吧,鐵甲戰車加上主炮,七千五百貫造一輛的鐵甲戰車,應該是足夠了,一千輛,剛好是七百五十萬貫。
不是要一次性地砸進去兩千多萬貫,而是三年兩千多萬貫,趙昚覺得,這完全在朝廷的承受範圍之內。
至於國庫的七百多萬貫,以及去年官營公司的兩百萬收益,這將近一千萬貫的錢,趙昚準備留下七百萬貫作為北伐之用,另外的兩百多萬貫,趙昚計劃用來製造別的軍備,比如戰船、火槍、火炮。
第一批一百杆火槍,趙抦定了個二百五十貫的價格,現在當然不可能再維持這樣的高價,如今定型的兩款火槍生產已經移交軍器局,如今的造價也下降到了五十貫,此前已經交貨兩千一百支火槍,下一年將生產八千支火槍,這就要花銷掉四十萬貫。
趙昚所不知道的是,實際上,如果茅庚願意,兩款火槍的造價控製在十貫以下並不是什麽天大的難事,目前,煉鋼技術還是控製在茅氏集團的手上,槍管鋼材和鑽孔鏜孔乃至拉膛線的刀具,包括淬火技術,暫時還不是軍器局那幫人所能掌握的,所以,關鍵的槍管、彈簧等幾個關鍵部件還是茅氏集團生產,軍器局隻是生產一些要求不高的配件。當然,軍器局負責火槍的組裝,說火槍是軍器局生產,並無什麽不妥。
至於火炮,青銅炮和鑄鐵跑倒是移交給了軍器局,但茅庚已經造出了鋼炮,三十五毫米、四十毫米、四十七毫米、六十毫米的鋼鐵炮管已經過關,七十五毫米的鋼炮已經進入試射階段,相信一兩個月之後,茅氏集團就能正式推出75毫米的鋼製步兵炮了。
趙昚準備砸下去一百萬貫,造出八百門各式火炮裝備軍中。
如此一來,留給水師造戰船的錢就隻有六十萬貫了。
這會兒,在座的聽朱熹報出的造價,各自反應不一。
韓侂胄聽了之後,就有點不樂意了。
韓侂胄在特區日久,平時與茅庚交流極多,各種行情自然是清楚得多。在韓侂胄眼裏,朱熹這款鐵甲戰車,那個鐵殼子壓根就不值多少錢,韓侂胄正在推進造鐵甲船的計劃,這個鐵烏龜怎麽能夠比得上行將問世的鐵甲戰船呢!那可不是之前的鐵皮戰船,新的裝甲戰船那可是至少10毫米厚度的鋼板。所以,韓侂胄一點都不覺得鐵甲戰車有什麽了不起。鐵甲戰車除了唯一值得誇耀的履帶,真沒有什麽技術含量。
韓侂胄估計了一下,造一個鐵殼子頂多七八百貫,此前韓侂胄就跟茅庚估算過鐵甲戰船的建造成本,對茅氏集團出產的鋼鐵價格還是很有譜的,韓侂胄甚至覺得,要是茅庚以成本價供應鋼板,鐵甲戰車那個鐵殼子也許就是五百貫的成本。
履帶那一套玩意,韓侂胄承認,的確是神奇,自己也不懂那玩意,那就算一千貫好了。
除此而外,就是蒸汽機和減速機了,如今茅庚對外也賣蒸汽機,六十馬力的蒸汽機,五百貫的價格已經很宰人了,加上減速機,算兩百貫吧,動力總成絕不會超過八百貫。
再加上主炮,如果是小炮,40毫米、47毫米的小炮,撐死了五百貫。
一台這樣的鐵甲戰車,成本不會超過兩千八百貫,好吧,就算三千貫。
三千貫的成本,竟然報出了八千貫,還說上批量之後最少也要七千貫,想不到想朱熹這樣號稱“儒門良心”的家夥居然也會變成黑心商人,居然也會漫天要價,而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沒有引起一片質疑聲,這還有天理嗎!
自這一刻起,韓侂胄就有點記恨上了朱熹。
看樣子官家還一點也沒有被宰的覺悟,瞧官家那一臉燦爛的樣子,很可能這個黑心報價還真會通過。那可是一年七百萬貫的錢啊!
七百萬貫啊,有這個錢當然要科學安排。按照良心價三千貫的成本,撥上三百萬貫給你朱熹我韓某沒有意見,我也認為造這戰車輾壓金兵很有必要,咱也痛恨金帝國主義,金帝國主義的確早都該掃滅了,不過不能浪費不是!鐵甲戰船的建造刻不容緩,那是我大宋橫行海洋的倚仗,故此,其他的四百萬貫,很顯然應該用來造船。
趙餘春這廝在一旁看熱鬧,後世都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這時候趙餘春當然不會犯傻要主動砍價,再說趙餘春一直以來篤信的就是,隻要大把錢砸下去,什麽樣的牛戰車都能造出來,有了錢,加一個轉動的炮塔,也不是什麽事,技術上就那點難度,成本加個三五百貫,七千貫的高價擺在那裏,根本就不算個事。
茅庚看著事態的發展,也在心裏劃算開了,朱熹這款鐵甲戰車,不就是一台履帶式裝甲車嗎,根本就算不是心目中的坦克,後世的裝甲車,差一點的貌似一兩百萬都能買到,大宋一貫錢按照購買力計算,大約在600-3000元人民幣之間,具體要看怎麽算了,七千貫大約相當於420萬到2100萬之間,朱熹的這個報價實在是本時空的天價了。
不過趙汝愚可不這麽看。昔年蘇頌造水運儀象台,耗時數年,耗資數萬,始成。比較起來,這鐵甲戰車在凹凸不平的野外如履平地,各種刀槍不入,橫衝直撞加輾壓,更有流星炮狂暴噴發,不用懷疑,橫掃金帝國主義那就是一個爽,這等通天神器,七千貫的造價真是物有所值。
趙汝愚察言觀色,見趙昚一片熱切之情,當下便策略性地說道:
“造一千輛戰車,需七百萬貫有奇,耗資不可謂不巨。臣意,莫若先造八百輛,官家以為如何?”
趙昚聞言,覺得趙汝愚有點保守,不過趙汝愚這也是老成謀國,趙昚想多聽一下其他人的意見,於是目光掃視一圈,意思是說,咱這次要兼聽則明。
韓侂胄於是就發言了:
“啟稟官家,以微臣之見,鐵甲戰車建造極為不易,況且目下樣車並未裝上主炮,據微臣所知,鐵甲戰車之主炮並非尋常火炮,恐非旬日之間能成。當日火槍曆經大半年試槍,方才定型,臣以為這鐵甲戰車須得試車半年以上才能正式定型,是以,第一年不必好高騖遠,不妨定下五百之數。”
韓侂胄的話當然還沒完:
“以微臣之見,鐵甲戰車要造,鐵甲戰船也一樣要造,不若同時並舉,將兩三百萬貫用於建造鐵甲戰船,如此,則我大宋自此可以橫行四海。異日北伐,則可用辛棄疾之計謀,以鐵甲戰船為主力,從海上登陸山東,中原克日可複。”
茅庚有點愕然,靠!這都什麽事啊!想不到竟然會引起陸海之爭,大陸軍和大海軍的爭執從這一刻起,就開始了。而朱熹和韓侂胄兩人,也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開始互相不買賬。
曆史上,因為爭權的緣故,韓侂為了打擊政敵,搞了一出“慶元黨禁”,朱熹的道學被批判為“偽學”,朱熹一時翻身不得。
茅庚苦笑,也許是曆史的慣性吧,這兩人今天居然是因為戰車的緣故,平白生出了嫌隙。
曆年積攢下來的錢就有七百多萬貫,這還不算這兩年因為茅庚這個暴發戶帶來的收益,話說取了台灣這麽一個大島,國庫不僅沒有消耗,還跟著茅庚這個暴發戶發了橫財。
跟別的進賬相比,台灣金礦那點收益真不算什麽,台宋海貿和五礦控股一年的收益加起來就不下一百五十萬貫,加上官營的水泥、時表,這便有了兩百萬貫的進賬。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轉業”的廂軍,以及裁汰下來的禁軍老弱病殘大部分也“轉業”成功,這些專業者或者到五礦控股采礦,或者來特區發財,或者去往夏裔島,八萬多吃閑飯的軍兵就這麽消化掉了,這一下子就省去了四百萬的軍費。每年都能省去四百萬貫,趙昚每每想到這一出,就忍不住心中大爽。
北宋的時候,養一個普通的廂軍士兵,也就是二三十貫一年,但是南渡之後,行情逐年上漲,到如今養一個廂軍的大頭兵一年就漲到了四十貫以上,還要提供住房,算下來一個士兵的養兵成本就直奔五十貫而去。
關於大宋此時的軍力,戰兵的總數有將近四十萬之眾。其中,殿前司七萬,馬軍司三萬,步軍司兩萬,建康都統司五萬,池州都統司一萬,鎮江府都統司四萬五千,江州都統司一萬,楚州武鋒軍一萬,鄂州都統司四萬五千,許浦水軍一萬,荊南都統司兩萬,川陝三大都統司、興州都統司、興元都統司、金州都統司總計兵力八萬。總數是三十九萬五千。
一個戰兵的養兵成本至少是一百二十貫,高級別的戰兵比如效用的養兵成本就更高,一個效用一年下來需要兩百貫,戰兵的軍費算下來就是六千萬貫,如果是以往,再加上近四十萬廂軍的軍費,一年下來,養兵的費用就是七千五百萬貫。
如今,每年可以省下來四百萬貫,壓力頓時輕了不少。
接下來,若是呂宋島那邊也按照台灣這裏如法炮製,再“轉業”一批,一萬老弱戰兵加上一萬廂軍在呂宋島就地“轉業”,那當然更好,又可以省去一百萬貫。
如果在養兵方麵一年能省下來五百萬貫,加上增收的兩百萬貫,再加上往年就有的每年稅賦盈餘,算五十萬貫吧,每年新增的這七百五十萬貫,完全可以用來造鐵甲戰車嘛!趙昚認為朱熹報出的造價,多少也應該有些降價空間吧,鐵甲戰車加上主炮,七千五百貫造一輛的鐵甲戰車,應該是足夠了,一千輛,剛好是七百五十萬貫。
不是要一次性地砸進去兩千多萬貫,而是三年兩千多萬貫,趙昚覺得,這完全在朝廷的承受範圍之內。
至於國庫的七百多萬貫,以及去年官營公司的兩百萬收益,這將近一千萬貫的錢,趙昚準備留下七百萬貫作為北伐之用,另外的兩百多萬貫,趙昚計劃用來製造別的軍備,比如戰船、火槍、火炮。
第一批一百杆火槍,趙抦定了個二百五十貫的價格,現在當然不可能再維持這樣的高價,如今定型的兩款火槍生產已經移交軍器局,如今的造價也下降到了五十貫,此前已經交貨兩千一百支火槍,下一年將生產八千支火槍,這就要花銷掉四十萬貫。
趙昚所不知道的是,實際上,如果茅庚願意,兩款火槍的造價控製在十貫以下並不是什麽天大的難事,目前,煉鋼技術還是控製在茅氏集團的手上,槍管鋼材和鑽孔鏜孔乃至拉膛線的刀具,包括淬火技術,暫時還不是軍器局那幫人所能掌握的,所以,關鍵的槍管、彈簧等幾個關鍵部件還是茅氏集團生產,軍器局隻是生產一些要求不高的配件。當然,軍器局負責火槍的組裝,說火槍是軍器局生產,並無什麽不妥。
至於火炮,青銅炮和鑄鐵跑倒是移交給了軍器局,但茅庚已經造出了鋼炮,三十五毫米、四十毫米、四十七毫米、六十毫米的鋼鐵炮管已經過關,七十五毫米的鋼炮已經進入試射階段,相信一兩個月之後,茅氏集團就能正式推出75毫米的鋼製步兵炮了。
趙昚準備砸下去一百萬貫,造出八百門各式火炮裝備軍中。
如此一來,留給水師造戰船的錢就隻有六十萬貫了。
這會兒,在座的聽朱熹報出的造價,各自反應不一。
韓侂胄聽了之後,就有點不樂意了。
韓侂胄在特區日久,平時與茅庚交流極多,各種行情自然是清楚得多。在韓侂胄眼裏,朱熹這款鐵甲戰車,那個鐵殼子壓根就不值多少錢,韓侂胄正在推進造鐵甲船的計劃,這個鐵烏龜怎麽能夠比得上行將問世的鐵甲戰船呢!那可不是之前的鐵皮戰船,新的裝甲戰船那可是至少10毫米厚度的鋼板。所以,韓侂胄一點都不覺得鐵甲戰車有什麽了不起。鐵甲戰車除了唯一值得誇耀的履帶,真沒有什麽技術含量。
韓侂胄估計了一下,造一個鐵殼子頂多七八百貫,此前韓侂胄就跟茅庚估算過鐵甲戰船的建造成本,對茅氏集團出產的鋼鐵價格還是很有譜的,韓侂胄甚至覺得,要是茅庚以成本價供應鋼板,鐵甲戰車那個鐵殼子也許就是五百貫的成本。
履帶那一套玩意,韓侂胄承認,的確是神奇,自己也不懂那玩意,那就算一千貫好了。
除此而外,就是蒸汽機和減速機了,如今茅庚對外也賣蒸汽機,六十馬力的蒸汽機,五百貫的價格已經很宰人了,加上減速機,算兩百貫吧,動力總成絕不會超過八百貫。
再加上主炮,如果是小炮,40毫米、47毫米的小炮,撐死了五百貫。
一台這樣的鐵甲戰車,成本不會超過兩千八百貫,好吧,就算三千貫。
三千貫的成本,竟然報出了八千貫,還說上批量之後最少也要七千貫,想不到想朱熹這樣號稱“儒門良心”的家夥居然也會變成黑心商人,居然也會漫天要價,而不可思議的是,居然沒有引起一片質疑聲,這還有天理嗎!
自這一刻起,韓侂胄就有點記恨上了朱熹。
看樣子官家還一點也沒有被宰的覺悟,瞧官家那一臉燦爛的樣子,很可能這個黑心報價還真會通過。那可是一年七百萬貫的錢啊!
七百萬貫啊,有這個錢當然要科學安排。按照良心價三千貫的成本,撥上三百萬貫給你朱熹我韓某沒有意見,我也認為造這戰車輾壓金兵很有必要,咱也痛恨金帝國主義,金帝國主義的確早都該掃滅了,不過不能浪費不是!鐵甲戰船的建造刻不容緩,那是我大宋橫行海洋的倚仗,故此,其他的四百萬貫,很顯然應該用來造船。
趙餘春這廝在一旁看熱鬧,後世都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這時候趙餘春當然不會犯傻要主動砍價,再說趙餘春一直以來篤信的就是,隻要大把錢砸下去,什麽樣的牛戰車都能造出來,有了錢,加一個轉動的炮塔,也不是什麽事,技術上就那點難度,成本加個三五百貫,七千貫的高價擺在那裏,根本就不算個事。
茅庚看著事態的發展,也在心裏劃算開了,朱熹這款鐵甲戰車,不就是一台履帶式裝甲車嗎,根本就算不是心目中的坦克,後世的裝甲車,差一點的貌似一兩百萬都能買到,大宋一貫錢按照購買力計算,大約在600-3000元人民幣之間,具體要看怎麽算了,七千貫大約相當於420萬到2100萬之間,朱熹的這個報價實在是本時空的天價了。
不過趙汝愚可不這麽看。昔年蘇頌造水運儀象台,耗時數年,耗資數萬,始成。比較起來,這鐵甲戰車在凹凸不平的野外如履平地,各種刀槍不入,橫衝直撞加輾壓,更有流星炮狂暴噴發,不用懷疑,橫掃金帝國主義那就是一個爽,這等通天神器,七千貫的造價真是物有所值。
趙汝愚察言觀色,見趙昚一片熱切之情,當下便策略性地說道:
“造一千輛戰車,需七百萬貫有奇,耗資不可謂不巨。臣意,莫若先造八百輛,官家以為如何?”
趙昚聞言,覺得趙汝愚有點保守,不過趙汝愚這也是老成謀國,趙昚想多聽一下其他人的意見,於是目光掃視一圈,意思是說,咱這次要兼聽則明。
韓侂胄於是就發言了:
“啟稟官家,以微臣之見,鐵甲戰車建造極為不易,況且目下樣車並未裝上主炮,據微臣所知,鐵甲戰車之主炮並非尋常火炮,恐非旬日之間能成。當日火槍曆經大半年試槍,方才定型,臣以為這鐵甲戰車須得試車半年以上才能正式定型,是以,第一年不必好高騖遠,不妨定下五百之數。”
韓侂胄的話當然還沒完:
“以微臣之見,鐵甲戰車要造,鐵甲戰船也一樣要造,不若同時並舉,將兩三百萬貫用於建造鐵甲戰船,如此,則我大宋自此可以橫行四海。異日北伐,則可用辛棄疾之計謀,以鐵甲戰船為主力,從海上登陸山東,中原克日可複。”
茅庚有點愕然,靠!這都什麽事啊!想不到竟然會引起陸海之爭,大陸軍和大海軍的爭執從這一刻起,就開始了。而朱熹和韓侂胄兩人,也因為各自的立場不同,開始互相不買賬。
曆史上,因為爭權的緣故,韓侂為了打擊政敵,搞了一出“慶元黨禁”,朱熹的道學被批判為“偽學”,朱熹一時翻身不得。
茅庚苦笑,也許是曆史的慣性吧,這兩人今天居然是因為戰車的緣故,平白生出了嫌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