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托付
因此,盡管宋哲元是出於種種心理,才突然在高級軍官會議上,做出這個決定,唐秋離的心裏,依然有些不太舒服。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他有根深蒂固的軍閥割據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王國,搞軍事割據。
委員長對他花過大力氣拉攏,但宋哲元最終還是不肯投懷送,蘆溝橋事變以後,宋口口聲聲要為馮玉祥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反映出他內心深處馮玉祥始終高過委員長,當時的形勢,委員長已經實現統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軍多少將領與時俱進,投靠委員長,宋哲元對馮玉詳的一片忠心令人慨歎。
宋哲元未嚐不想抗日殺敵,但他腦子裏根深蒂固的軍閥思想最終斷送了他的軍旅生涯,委員長能夠重用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人,以及孫連仲等其他西北軍將領,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雜念。
張自忠在魯南用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五十九軍和板垣師團硬拚,完全不顧傷亡,才獲得臨沂大捷,孫連仲守台兒莊,也是抱著將部隊打光的決心,才有台兒莊大捷,正是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為中國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
歸根結底,宋哲元是中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時期造就的人物,雖然有不屈的民族氣節,但因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無法成為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終未能戰死沙場,得到一個軍人最理想的歸宿,的確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宋哲元是個何等老於世故的人,盡管唐秋離在神色上沒有絲毫波動,依舊是那種淡淡的微笑,可眼中不時閃過的精光,卻瞞不住他的眼睛,豈能不知這個年輕人的心裏。
拉緊唐秋離的手,伏在他耳邊:“老弟,我知道你是怎麽想的,如果宋某當麵請托,老弟肯定拒絕,這有趁亂之嫌疑啊!不了解真相的人,會誤解老弟是借了南京的勢力,排擠宋某,取而代之。”
“老弟,個人榮辱,與國家大局相比較,孰輕孰重,老弟自知啊!宋某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能保全二十九軍這點西北軍的骨血,而不是枉死在某些大人物愚蠢的決定上,也對得起老長官了,宋某就是兩個字,拜托!”
言畢,似有悲愴之意,唐秋離心中那點兒不舒服,早就煙消雲散了,他被宋哲元的真情感動,這麽多年來,宋軍長何嚐不是在忍辱負重,多方周旋,千方百計來保存西北一係殘存不多的血脈。
委員長把華北這麽個爛攤子,交給非嫡係的西北軍來掌管,把二十九軍和宋哲元推到風口浪尖上,又何嚐不是有借日本人的刀,來除掉二十九軍之意呢?
他明白宋哲元說的老長官是馮玉祥,這位頗具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老軍人,一直是唐秋離心中的楷模,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榮辱,又算得了什麽。
這一瞬間,他被這個時代的這些,憂國憂民的軍人們的精神境界所感動,盡管他們的性格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單就是不忘民族大義、不失民族氣節這一點,就值得為他們做些什麽!
既然曆史賦予自己如此重任,那就放下所有的包袱和負擔,用自己的能力,給二十九軍一個光明的前途,讓這些戰士們,在殺敵的戰場上,建立功勳,而不是成為政客們,政治權謀和互相傾軋的犧牲品。
做出這個決定後,唐秋離渾身輕鬆,他目光坦然的麵對全體軍官,眼中的坦誠和真摯毫不掩飾,真正的軍人之間,有些別人無法理解的直覺和相通,而有的時候,軍人們更相信自己在直覺上的判斷。
會議室內緊張而略顯哀傷的氣氛,在逐漸消散,二十九軍的高級軍官們,看向唐秋離的眼光,更加趨於和善和接受。
唐秋離站起身,莊重的向在座的各位軍官們敬禮:“二十九軍的各位同仁,唐秋離年未及弱冠,卻承蒙軍長如此器重,托付此等重任,自當竭盡全力,我唐秋離,十六歲在東北舉起義旗,抗擊日寇,凡四年有餘,死在我**師戰士手中的日本人,有近二十萬人,唐秋離自信對得起中國人的良心!”
唐秋離的話音剛落,下麵二十九軍軍官們暴雨般的掌聲,淹沒了會議室。
這些軍官,都是麵對麵的和日本軍隊對峙在第一線,他們很清楚日本軍隊的裝備,火力,日軍士兵的訓練程度,都要超出中**隊十幾倍。
而這位唐師長,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和日本人在東北作戰,率領幾萬之眾,竟然能取得殲敵近二十萬的輝煌戰績,在轉進關內時,一路所向披靡,把日軍在東北最重要的戰略要地,錦州都攻克下來,還把殷汝耕的漢奸保安總隊,一勺燴兒。
試問,這樣的戰績,在座的那位能望其項背?更不為易的是,在轉戰千裏的過程中,屢挫強敵,竟然能全身而退,非有卓越之軍事指揮才能,部下為訓練有素之將士的部隊,抱有必死之抗敵決心之人而能為也!
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和秦德純兩人,都是軍內的老資格,知道在任何時候,實力都是說話的本錢,唐秋離的**師,有近八萬之眾,總兵力幾乎超過二十九軍的全部兵力,至於武器裝備,二十九軍更是無法望其項背。
對於目前平津以及華北地區的態勢,兩人並無良策,老軍長的態度,又不甚明朗,樂得有人出頭,來在前麵抵擋風雨,至於唐秋離是否借機圖謀二十九軍,頂掉自己在軍內的地位,兩人並不擔心,人家可看不上自己這些破爛兒,二十九軍視為寶貝的那些重武器,還是**師淘汰下來的。
於是,兩位副軍長帶頭表示,遵從老軍長的意願,堅決服從唐副軍長的命令,軍部的令兩位大佬都表態了,底下的各級軍官,那還不應承。
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將軍心中激情澎湃,倭寇侵我中華,礙於形勢,他不能上陣殺敵,眼看日寇在中**人麵前猖獗、逞凶,他的心不止一次在痛苦的滴血,現在,這位不到二十歲的年輕將軍,在白山黑水間,和日寇血戰了四年之久,取得驕人的戰績,不能不令他佩服。
如此中華男兒,令日寇膽寒,我張自忠還有什麽不服從的?將軍身材高大,言語激昂壯烈,帶頭表示,接受唐副軍長的指揮,但凡能打鬼子的,三十八師隨時聽從調遣。
張自忠將軍,於一九四零年五月,在鄂西北山區對日作戰中,壯烈殉國,年僅四十九歲。據史料記載,將軍的靈柩運抵縣城時,日軍的飛機在迎接靈柩的幾萬人上空盤旋,民眾毫不畏懼,日軍飛機竟然未敢投彈。
唐秋離看著這些熱血軍人,在座的有好幾位,都是標榜史冊的人物,有的更是在戰場上壯烈殉國,自己的出現,能否改變他們的命運?
等軍官們的情緒平靜下來,唐秋離接著說道:“各位,**師絕不會大舉進駐平津地區,二十九軍的防區,**師不會接管一處,各位盡管放心!”
此言一出,軍官們大為驚愕,甚至不解,自古以來,那個軍隊不是為了地盤,沒有地盤,就意味著沒有根基,早晚會被別的勢力吞並掉,而在華北,平津地區,絕對是塊兒肥肉。
唐秋離卻心中自知,即將爆發的中日之戰,**師和二十九軍,將要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北平和天津早晚要丟的,何必為了將要失去的地方,而派兵進入,引起二十九軍全體將士的猜忌,也影響了抗日大局。
他這麽做,也是為了表明一種態度,盡管接任了二十九軍副軍長的位置,他絕不會在這上麵,為自己撈好處,讓自己的部隊進入到平津地區,而排擠二十九軍。
而且,他的心裏,已經有了比平津更好的選擇,更利於部隊發展和長期與鬼子周旋的地點,本來就沒想要平津這塊地方,何不高姿態,也解了他們的心疑,更利於以後接管和改編二十九軍,一舉多得的事兒,唐秋離很樂意做。
這一番表明,連宋哲元都感到意外,他讓唐秋離擔任副軍長,一方麵是看中了唐秋離的為人,另一方麵,也是迫於形式,他已經做好了讓**師進駐平津的心裏準備,這也是應付的代價。
現在,唐秋離這樣表示了,二十九軍的所有高級軍官們,徹底相信了他的誠意,敬佩他顧全大局的態度,對他的些許敵意和不滿,全都煙消雲散,把他當做了自己人。
所有軍官,都到了唐秋麵前,莊重的敬個軍禮,堅決的表示,絕對服從唐副軍長的指揮,連兩個副軍長都不例外,因為在座的,除了宋哲元,隻有唐秋離是中將軍銜,盡管年齡最小,可戰功和和實力,都在那擺著呢,不能不令人敬服。
能得到這些門閥觀念很強的,原西北軍高級軍官們的認可並完全真心的接受,是很不容有的事情,唐秋離沒有想到,此次來北平,原本就是為了太行山兩側的地盤,現在,卻有了這麽大的意外收獲,這可是近十萬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啊,在將來的抗日戰場上,將發揮無法估量的作用。
唐秋離決定,再給他們一個驚喜。
因此,盡管宋哲元是出於種種心理,才突然在高級軍官會議上,做出這個決定,唐秋離的心裏,依然有些不太舒服。
宋哲元是一個相當複雜的人物,他內心愛國意識和軍閥意識同樣強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鬥爭中,他有根深蒂固的軍閥割據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為,一半是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個**王國,搞軍事割據。
委員長對他花過大力氣拉攏,但宋哲元最終還是不肯投懷送,蘆溝橋事變以後,宋口口聲聲要為馮玉祥的西北軍,留點底子,反映出他內心深處馮玉祥始終高過委員長,當時的形勢,委員長已經實現統一,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軍多少將領與時俱進,投靠委員長,宋哲元對馮玉詳的一片忠心令人慨歎。
宋哲元未嚐不想抗日殺敵,但他腦子裏根深蒂固的軍閥思想最終斷送了他的軍旅生涯,委員長能夠重用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等人,以及孫連仲等其他西北軍將領,但不肯用宋哲元,就是看透了他的私心雜念。
張自忠在魯南用自己親手培養起來的五十九軍和板垣師團硬拚,完全不顧傷亡,才獲得臨沂大捷,孫連仲守台兒莊,也是抱著將部隊打光的決心,才有台兒莊大捷,正是這種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為中國最終贏得了抗戰勝利。
歸根結底,宋哲元是中國數十年軍閥混戰時期造就的人物,雖然有不屈的民族氣節,但因為思想上致命的缺陷,無法成為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宋哲元最終未能戰死沙場,得到一個軍人最理想的歸宿,的確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宋哲元是個何等老於世故的人,盡管唐秋離在神色上沒有絲毫波動,依舊是那種淡淡的微笑,可眼中不時閃過的精光,卻瞞不住他的眼睛,豈能不知這個年輕人的心裏。
拉緊唐秋離的手,伏在他耳邊:“老弟,我知道你是怎麽想的,如果宋某當麵請托,老弟肯定拒絕,這有趁亂之嫌疑啊!不了解真相的人,會誤解老弟是借了南京的勢力,排擠宋某,取而代之。”
“老弟,個人榮辱,與國家大局相比較,孰輕孰重,老弟自知啊!宋某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能保全二十九軍這點西北軍的骨血,而不是枉死在某些大人物愚蠢的決定上,也對得起老長官了,宋某就是兩個字,拜托!”
言畢,似有悲愴之意,唐秋離心中那點兒不舒服,早就煙消雲散了,他被宋哲元的真情感動,這麽多年來,宋軍長何嚐不是在忍辱負重,多方周旋,千方百計來保存西北一係殘存不多的血脈。
委員長把華北這麽個爛攤子,交給非嫡係的西北軍來掌管,把二十九軍和宋哲元推到風口浪尖上,又何嚐不是有借日本人的刀,來除掉二十九軍之意呢?
他明白宋哲元說的老長官是馮玉祥,這位頗具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老軍人,一直是唐秋離心中的楷模,在民族大義麵前,個人的榮辱,又算得了什麽。
這一瞬間,他被這個時代的這些,憂國憂民的軍人們的精神境界所感動,盡管他們的性格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單就是不忘民族大義、不失民族氣節這一點,就值得為他們做些什麽!
既然曆史賦予自己如此重任,那就放下所有的包袱和負擔,用自己的能力,給二十九軍一個光明的前途,讓這些戰士們,在殺敵的戰場上,建立功勳,而不是成為政客們,政治權謀和互相傾軋的犧牲品。
做出這個決定後,唐秋離渾身輕鬆,他目光坦然的麵對全體軍官,眼中的坦誠和真摯毫不掩飾,真正的軍人之間,有些別人無法理解的直覺和相通,而有的時候,軍人們更相信自己在直覺上的判斷。
會議室內緊張而略顯哀傷的氣氛,在逐漸消散,二十九軍的高級軍官們,看向唐秋離的眼光,更加趨於和善和接受。
唐秋離站起身,莊重的向在座的各位軍官們敬禮:“二十九軍的各位同仁,唐秋離年未及弱冠,卻承蒙軍長如此器重,托付此等重任,自當竭盡全力,我唐秋離,十六歲在東北舉起義旗,抗擊日寇,凡四年有餘,死在我**師戰士手中的日本人,有近二十萬人,唐秋離自信對得起中國人的良心!”
唐秋離的話音剛落,下麵二十九軍軍官們暴雨般的掌聲,淹沒了會議室。
這些軍官,都是麵對麵的和日本軍隊對峙在第一線,他們很清楚日本軍隊的裝備,火力,日軍士兵的訓練程度,都要超出中**隊十幾倍。
而這位唐師長,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和日本人在東北作戰,率領幾萬之眾,竟然能取得殲敵近二十萬的輝煌戰績,在轉進關內時,一路所向披靡,把日軍在東北最重要的戰略要地,錦州都攻克下來,還把殷汝耕的漢奸保安總隊,一勺燴兒。
試問,這樣的戰績,在座的那位能望其項背?更不為易的是,在轉戰千裏的過程中,屢挫強敵,竟然能全身而退,非有卓越之軍事指揮才能,部下為訓練有素之將士的部隊,抱有必死之抗敵決心之人而能為也!
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和秦德純兩人,都是軍內的老資格,知道在任何時候,實力都是說話的本錢,唐秋離的**師,有近八萬之眾,總兵力幾乎超過二十九軍的全部兵力,至於武器裝備,二十九軍更是無法望其項背。
對於目前平津以及華北地區的態勢,兩人並無良策,老軍長的態度,又不甚明朗,樂得有人出頭,來在前麵抵擋風雨,至於唐秋離是否借機圖謀二十九軍,頂掉自己在軍內的地位,兩人並不擔心,人家可看不上自己這些破爛兒,二十九軍視為寶貝的那些重武器,還是**師淘汰下來的。
於是,兩位副軍長帶頭表示,遵從老軍長的意願,堅決服從唐副軍長的命令,軍部的令兩位大佬都表態了,底下的各級軍官,那還不應承。
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將軍心中激情澎湃,倭寇侵我中華,礙於形勢,他不能上陣殺敵,眼看日寇在中**人麵前猖獗、逞凶,他的心不止一次在痛苦的滴血,現在,這位不到二十歲的年輕將軍,在白山黑水間,和日寇血戰了四年之久,取得驕人的戰績,不能不令他佩服。
如此中華男兒,令日寇膽寒,我張自忠還有什麽不服從的?將軍身材高大,言語激昂壯烈,帶頭表示,接受唐副軍長的指揮,但凡能打鬼子的,三十八師隨時聽從調遣。
張自忠將軍,於一九四零年五月,在鄂西北山區對日作戰中,壯烈殉國,年僅四十九歲。據史料記載,將軍的靈柩運抵縣城時,日軍的飛機在迎接靈柩的幾萬人上空盤旋,民眾毫不畏懼,日軍飛機竟然未敢投彈。
唐秋離看著這些熱血軍人,在座的有好幾位,都是標榜史冊的人物,有的更是在戰場上壯烈殉國,自己的出現,能否改變他們的命運?
等軍官們的情緒平靜下來,唐秋離接著說道:“各位,**師絕不會大舉進駐平津地區,二十九軍的防區,**師不會接管一處,各位盡管放心!”
此言一出,軍官們大為驚愕,甚至不解,自古以來,那個軍隊不是為了地盤,沒有地盤,就意味著沒有根基,早晚會被別的勢力吞並掉,而在華北,平津地區,絕對是塊兒肥肉。
唐秋離卻心中自知,即將爆發的中日之戰,**師和二十九軍,將要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北平和天津早晚要丟的,何必為了將要失去的地方,而派兵進入,引起二十九軍全體將士的猜忌,也影響了抗日大局。
他這麽做,也是為了表明一種態度,盡管接任了二十九軍副軍長的位置,他絕不會在這上麵,為自己撈好處,讓自己的部隊進入到平津地區,而排擠二十九軍。
而且,他的心裏,已經有了比平津更好的選擇,更利於部隊發展和長期與鬼子周旋的地點,本來就沒想要平津這塊地方,何不高姿態,也解了他們的心疑,更利於以後接管和改編二十九軍,一舉多得的事兒,唐秋離很樂意做。
這一番表明,連宋哲元都感到意外,他讓唐秋離擔任副軍長,一方麵是看中了唐秋離的為人,另一方麵,也是迫於形式,他已經做好了讓**師進駐平津的心裏準備,這也是應付的代價。
現在,唐秋離這樣表示了,二十九軍的所有高級軍官們,徹底相信了他的誠意,敬佩他顧全大局的態度,對他的些許敵意和不滿,全都煙消雲散,把他當做了自己人。
所有軍官,都到了唐秋麵前,莊重的敬個軍禮,堅決的表示,絕對服從唐副軍長的指揮,連兩個副軍長都不例外,因為在座的,除了宋哲元,隻有唐秋離是中將軍銜,盡管年齡最小,可戰功和和實力,都在那擺著呢,不能不令人敬服。
能得到這些門閥觀念很強的,原西北軍高級軍官們的認可並完全真心的接受,是很不容有的事情,唐秋離沒有想到,此次來北平,原本就是為了太行山兩側的地盤,現在,卻有了這麽大的意外收獲,這可是近十萬名訓練有素的士兵啊,在將來的抗日戰場上,將發揮無法估量的作用。
唐秋離決定,再給他們一個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