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年的九月份,赤嵌農業基地也下了幾場雨.


    可是這幾場雨來的真不是時候,此時剛收完200畝夏玉米,還剛剛晾曬上呢,可他媽的紫雲號上的天氣雷達說將要有雨!


    還以為能省些事情呢,得,老老實實搭架子棚吧.


    建國安董事指揮著明人農民搭起了棚子,他的眉毛一直皺著,表情很嚴肅.


    明人農民現在絕對聽從建國安董事的各種安排.他們發現隻要照著漢唐集團的人說的去做,不管多麽奇怪,不要去懷疑,沒有一個不是收獲多多的,要知道今年可是大旱,天下大旱啊.


    在玉米剛種到育秧田裏的時候,明人農民發現,那玉米種子除了略大一些,沒有什麽了不起,有人剛想用牙咬一下,又馬上想起漢唐集團的人反複講過的不許用嘴品嚐的規定,這才放下.小氣的,一粒種子都不舍得.


    其實漢唐集團的人懶得告訴明人農民們,這些種子都經過包衣劑處理.在每一粒種子的外麵,都包有一層看不出的包衣劑,包衣劑裏麵主要包括殺蟲劑,殺菌劑,激素,微肥等.它可以在育苗期間有效地防治地下地上病蟲害,還可以促進根部的生長.


    在玉米的生長期間,明人農民沒看出與原先的蕃麥有什麽不同,無非粗壯一些------但卻要比蕃麥費事了,他們被驅趕著要去給玉米"人工授粉"!


    那幾日正是無風,那每一棵高高的玉米開了穗花,真是高啊.明人農民們被集中起來,兩人一組,發了兩根竹竿,上麵綁著蠅子.要他們舉著順著壟溝前行,那繩子一定要碰到穗花就行了.


    許多人都被那玉米的寬大葉子割傷,汗水一殺夠疼,還好隻是疼一下,不礙事.明人農民看著高高的玉米心裏麵想,這玉米,怎麽也能長出十穗八穗的吧?如果那樣就真是神種了------


    待到結穗時,明人農民們大失所望,才三穗!哈哈,才三穗!比它矮小很多的蕃麥也要五六穗呢------但沒有明人農民敢露出嘲諷之色,讓他們沒有想到的事情太多,還是再看看吧.


    那玉米慢慢的生長著,明人農民也越來越欽佩了,三穗中的頭兩穗越長越大,輕輕一捏,裏麵的顆粒個個飽滿,這一個比得上蕃麥的四個有沒有?!就是那個較小的也比得上二個結實最多的蕃麥了------我的祖宗啊,真是神種了!


    那時,建國安董事和畜牧站的王國濤站長正在巡視著玉米地------


    王國濤站長說:"建董,你估計這玉米畝產能達到多少?我和你打個賭------"


    "噢,好啊,我估計玉米粒最低畝產有二百五十公斤-----"


    "好吧,我估計最多有二百二十公斤左右.一盒煙."&/p??"


    "同意.可為什麽這樣說,是我沒考慮玉米粒的水分嗎?"


    "你是沒有考慮護青問題,我長期在農村生活啊."王國濤站長意味深長地說.


    玉米地是旱地,還沒有人租種過,完全是漢唐集團自己開發出來的,所以這裏麵沒有明人農民的份額,所以,王國濤站長所指的現象很明顯了------


    建國安董事笑了.


    "你說他們相不相信我們會把種子賣給他們?"


    "會,但是如果能白白得到,我猜測他們一定會------"


    "貧窮和饑餓而引發的貪婪,是暴力和道德敗壞的本源------我們還是慢慢解決食物問題吧------第一產業才是一切發展的基礎."


    "是啊,所以我要把畜牧站搬到二層行溪地區去------去做大我們第一產業的基礎------遙控始終不是好辦法,什麽到了他們那裏總是走樣."


    郭懷一和何斌領著他們的手下,加入到從台灣北部地區往回運送各種礦產品的隊伍後,漢唐集團的人正式把二層行溪地區劃進了綠色區域裏.


    這樣,整個台南地區絕大部分劃進綠色範圍內,看上去好似一片綠葉------當然不要向明大陸看,除了廈門島上有一點點的橙色之外,剩下的全是通紅的一片,看上去怪嚇人的.


    當王國濤站長第三次在網上提出報告後,董事會經過研究認為,以目前的狀況來看,雖然郭懷一和何斌暫時離開了二層行溪地區,但他們兩人的威嚴還是依然存在的,這一點從郭苞在那裏擁有絕對的掌控權就可以看出------所以漢唐集團認為,單獨派出漢唐集團的人去,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如果再帶上兩名明人安保隊員就更好了.平常還可以打打下手.


    建國安董事和王國濤站長邊走邊聊說:"你要記住,我們的安全比什麽都重要,人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王國濤站長心裏有諧了,這個董事會啊,就是婆婆媽媽的.


    當明人安保隊員的家屬"主動"搬來赤嵌農業地區時,他提出申請,被否;當郭懷一和何斌把子女都送到赤嵌小學時,他提出申請,還是被否.


    直到這一次才得到通過.雖然婆婆媽媽一些,但.[,!]很是讓人心裏溫暖.


    "放心好了,隻要把我要的東西備齊,等玉米收割完畢後,我一個人就能在那裏打下一片天地!這種感覺太爽了,是我做夢都想要有的,我真的不願渾渾噩噩的生活------"


    建國安董事知道,他是想再一次教會那些家庭主婦們學會青貯技術後再走,家庭飼養,從來都不是可以輕視的.


    兩人分手後,建國安董事聯係了一下郝剛部長,吩咐了一下護青的事情.然後心想,這個王國濤站長,直接提醒我護青問題就完了唄,還要繞了個圈子.


    在玉米收割的過程中,所有參與勞動的明人農民都被允許生吃一穗------挑最小的,因為那個比較嫩------明人農民們香甜地吃了一穗,紛紛大讚,這是真正的糧食啊,一穗就足以飽腹!


    郝剛部長一開始還不太明白建國安董事的用意,他小聲問:"這一批不是甜玉米吧?也能生吃?"


    "放心吧,能,也一樣甜呢.就是澱粉不太好直接消化,有脹腹感覺."


    收割後就要晾曬脫粒了,剛晾曬沒有兩天,他媽的下雨了------幸好有天氣雷達提前通知,他們還來得及搭製棚子,沒有受到什麽損失.


    由於還屬於試驗性種植,漢唐集團這一次隻用了二百公斤玉米種.能種上二百畝,這當然是在育苗後移畝栽種的情況下做到的.


    試種的結果表明,台南的旱地完全適合種帶來的種子.但是如果漢唐集團能夠及時適,尤其是尿素,那麽產量還能大幅度增長------這個倒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做到的,布袋工業區能提供一些氯化鉀和一點點的硝硫基複合肥,這都是意外之喜了.


    擴大玉米種植麵積,指望不上機耕了,隻能完全使用人工了.


    當陸履常技術員,把苗栗地區的基本情況帶回來後,漢唐集團的人一一推演後,才知道,開采不是關鍵,而是如何運出來才是關鍵啊!


    他們計算了一下,就算開辟出一條夠單人行走的道路,也要以十年做計算單位------現在就以個人以背運的方法運輸,那成本太大了------按照正常的曆史,那裏還是要二百多年後才有人煙------不過,隻要地質情況變化不大就好,讓人心安.


    所以現在赤嵌地區還要以人畜力為主,繼續開墾旱田.


    機井的澆灌麵積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了,


    一口機井勉強可以澆灌兩百畝,再擴大,肯定供應不上.


    怎麽辦?玉米不似土豆和地瓜那樣好對付,偶爾澆灌一下即可,玉米卻要定時,定期-----指望老天是不行了------


    滴灌吧------有技術員在網上獻計說道.當時有人笑了,說,我們上哪裏弄聚乙烯管------


    那個技術員說,我曾到四川自貢鹽場旅遊過------知道嗎?古人們能用竹筒把一百多裏外的天然氣引到鹽場來煮鹽,隻用竹筒------我當時順著那線路走了一趟------滿心的震撼,人還有什麽做不到的?!


    當時,思路一下子打開了,對啊,大自然賜與人類的物資一定不會隻有一種用途------我們應該放下身份,好好學會利用土方法!


    一時間各種辦法噴薄而出.竹管可以用上,那麽陶管,瓷管也可以用上,而且我們還有水泥做封堵物,不行我們還可以用上水玻璃嘛.


    於是,一套漢唐集團版本的滴灌綜合技術在紙麵上,不,在網絡上成型了------


    設置高架水塔,采用自重力加壓.節省抽水機和揚水機的馬力,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


    滴灌設備的起始段采用陶瓷管運送,充分利用它的抗壓力強的作用,滴灌口可以用棉布捆綁,使得它在壓力大的作用下,仍可以慢慢以浸漬的形式滴灌.


    滴灌設備的中間段采用瓷管,充份利用它容易封閉嚴密的作用,以保證可以有足夠的水源到達二級水塔.


    滴灌設備的結尾段完全可以使用竹管紮眼後埋置.


    通過試驗表明,雖然水在運輸途中跑冒漏情況比較嚴重,但還是遠比一開始的漫灌強大太多.


    一個機井經過推演,完全可以供應六百畝旱地的澆灌需要!


    示範工程上馬後,吳詠梅小聲說:"國安,就這要簡簡單單啊?明人們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建國安董事看著那高大的水塔說:"詠梅,他們想到了也沒有用,他們缺少原動力-------我們來這兒,就算是給他們加了原動力吧."


    吳詠梅想了想,說:"國安,還真是這樣,比如百年孤獨,兩家都用一樣的催化酶,完全由我們扶植的劉家,就沒有張家的有味道,烈了些,他們張家借助我們幫助,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了------也學會加焦糖了."


    建國安董事默默地點了點頭,實際上他那時把心思都用到了這次秋糧的種植上了.(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1649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我們的1649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