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遠侯鄭聯在坐著他的東方明珠號離開碼頭時,一隻好的眼睛和另一隻受傷的眼睛隻是盯著那裝滿軍需之物的貨船了,這讓與他同行的張明澄很是看不上,漢唐集團還能不遵守合同要求?


    但因為有求於人家,不好多說什麽,隻好自己靜心長考,噪聲他是不怕的,他戴著工作耳罩呢。


    有關心同鄭家集團軍事合作的技術員,就有不關心的。


    在吳傑廠長這一類人的眼裏,他的帆船才是最值得關心的事物。


    木頭帆船的紅利,他個人認為遠遠還沒有吃透。


    安江造船廠在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不斷的試驗下,終於把那麵世界從沒有過的鯨魚處理船成功製造出來了,現在正由郭子仁船長帶著到處去試航呢。


    目前看來,問題不算太大。


    吳傑廠長沒有要楊友行秘書起名,就直接自己命名了,“座頭鯨”號,這不就挺好嗎?


    “座頭鯨”號的生產過程,充分體現了漢唐集團的特色,不過略為遺憾的是,它沒有趕上遠洋投放訓練行動,不過不著急,隻要試航的各項數據表現良好,那麽機會有的是。


    所謂的鯨魚處理船,它的學名叫三桅縱帆綜合運輸船,吳傑廠長還指望著它不僅能在海上直接處理鯨魚,還能發揮出運輸、工程等多種用途,甚至可以裝上武器當遠程支援艦的作用,當然這樣就對武器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個要看紅星軍工廠的了。


    三桅帆船在風帆時代十分盛行,因其容量與全帆裝船相近而所需人手較少,作為商用船非常合適。相比適合搶風航行的縱帆船,和適合利用季節風長距離航行的全帆裝橫帆船,三桅帆船結合了兩者的優點。


    後期很多大型鐵身帆船也采用了類似的帆裝。由於漢唐集團想利用它同時能完成海上處理鯨魚的業務,所以還要做一些改動。


    它的全長為六十七米,寬為十五米,吃水為五點四米,主桅高六十米,載重為六百噸。


    在這個時空還不算太大,但是,它可是本時空全球第一艘鋼肋木殼船。


    安江造船廠的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經過反複的建模,終於得到性價比最高的數據。


    它的龍骨和船肋都是分段鍛造,然後一車車的運到船台來按編號來鉚接。


    安江造船廠和河口林業基地的動力機早在去年就完全定型,不管出現了類型的動力機,他們都毫不在意。


    他們全是一水的鍋駝機,大中小型全具備。無他,廢材多的是。當然,他們的鍋駝拖拉車就不能用廢材了,隻能用機製炭,要不然動力輸出和燃燒時間都成問題。


    目前熱蘭遮地區的道路上,主要有四種交通工具的運行聲音。


    “碌碌碌”,這是人力車過也。


    “得得得”,這是四輪馬車過也。


    “突突突”,這是大飛輪拖拉車過也。


    “咚咚咚”,這將來是熱球內燃拖拉車過也,現在還沒造。


    咱們安江造船廠的比較特別,“褲衩”“褲衩”“褲衩”,這就是駝鍋拖拉車過也。


    船台鉚接的活兒主要還是請了紅星工業區的技術員來幫忙,這個是需要技術費用的,最終要統一結算。


    吳傑廠長本來不想管這幫子人飯,本來嘛,這個加工費用我們都給了,你們應該自帶盒飯……但是他害怕讓別人看出他的小氣,所以故做大方地說:“朋友們,中午飯菜有雞肉!”


    正在幫助安江造船廠鉚接的技術員們沒理會他的大方,也沒聽出吳傑廠長話音裏的心疼。


    在一段時期內,船台上通紅的鉚釘滿天飛舞,當當地砸擊聲震動人心,巨大的船體漸漸能看出形狀了。


    在場的明人船匠們呆住了,漢唐集團竟然用鋼鐵來做龍骨和肋骨!


    鐵釘、勾連、螺絲什麽的還好說,這鋼製龍骨、船肋、桅杆真的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力。


    鐵皮船可以通過搪瓷洗臉盆來理解,這個鋼龍骨和船肋加上木材,他們就想不到了。


    當時的吳傑廠長非常開心地摸著自己的光頭,他對著明人船匠吹牛逼說:“你們以為你們看見的那個大鐵船就是最大的嗎?我想做多大就能多大,如果你們拿錢,我們生產一百公裏長的船都行,你們幹不?”


    明人船匠當然不幹了,他們忙著去幹木件活兒。


    就這樣他們通過給紅星工業區下訂單,所需要的構件就從紅星工業區源源不斷地送來。


    那船殼及甲板的板材也是預加工好的,隻要照著圖樣上的編號按位置和順序安裝就行。


    那些板材的斷麵都被切割出w形長槽,便於板材之間拚接時相互咬合。


    船板安裝時斷麵塗上酪素膠,並且船殼內外均使用了海量鋦釘,使整個船殼成為一個整體,以提高強度。


    安江廠將“座頭鯨”號的安全問題放在了性能之前。


    這種遠洋運輸船采用雙層船殼,而且水線以下的艙室互不相通,還把大塊的巴沙木加工成相應尺寸填充在內外船殼之間,並使之與船板嚴密貼合。


    可惜的是由於現在的數量不太夠用,隻能在重要地方點綴式使用。


    世界上最重的木材是鐵力木,每立方米重達1122公斤;那麽,最輕的木材是什麽?是原產於美洲的木棉科大喬木巴沙木,每立方米僅重115公斤,是水的十分之一。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可以抬起約等於自身體積8倍的巴沙木。


    據說,15世紀時哥倫布首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從那以後,歐洲殖民者爭先恐後地派軍隊占領美洲地盤。


    西班牙軍隊到厄瓜多爾時,軍人們看到在流往薩摩島的奔騰咆哮的河流中,有七個土著姑娘乘著一種特殊木頭紮成的木筏,冒著狂濤激浪漂流而下,木筏時而在浪尖上,時而沉入水花中,但始終都不會沉沒,感到十分驚奇。


    後來,軍人們還發現,這種木頭特別輕,防腐性能好,當地手工藝人用它製造出的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具和工藝品,很受人們歡迎,往往供不應求。


    於是,西班牙軍人把這種木材叫做巴沙木。


    後來,巴沙木被運到西班牙乃至整個歐洲,並逐漸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巴沙木不僅木材特別輕,它的木質細白,蟲不吃,蟻不蛀,而且生長迅速,樹幹又高又直,分枝少,葉片大而圓。


    在熱帶雨林裏,它宛若著緊身短衣筒裙、係銀腰帶、撐著綠紙傘的傣族少女,窈窕美麗,亭亭玉立。


    漢唐集團看重它可以廣泛用於航空、航海、隔音、隔熱、室內裝飾等方麵,而且效果特別好。


    漢唐集團在赤嵌農業區的玻璃大棚育種區裏已經培育成功,在那麵的世界裏,廣東、福建、雲南和海南有的是,比看盜版的讀者都多。


    事實上,在他們的巴沙木還是幼苗時,漢唐集團在貿易中發現原來馬尼拉就有存貨,隻不過不太多。


    於是他們買來用於切割成小塊製造成帆布填充式救生衣,這個已經先給遠洋投放訓練中的戰艦配上了。


    漢唐集團索性把人家的存貨全部拿下,我們就是用來做暖瓶塞子行不?


    漢唐集團的購買無形中把巴沙木的價錢炒起來,等有西班牙人千幸萬苦地從南美運來,想弄個好價錢,他們又發現巴沙木價錢下降了好多,漢唐集團自己都能出產了,西班牙人一算賬,差點沒虧死……你看,這個巴沙木長得就是這樣快。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這樣,過去的水密艙變成了“半木密艙”,即使觸礁或遭遇強熱帶風暴導致外層船殼破損,也不會損失多少浮力。


    再後來這種“水線木密艙結構”成了漢唐軍艦的標準設計,隻不過把填材料改成了更輕的阻燃發泡材料。


    其實這種三桅縱帆運輸船原本設計成是四桅的,但是考慮到處理鯨魚的問題,為了騰出縱向空間而減去了一根桅杆,現在就采用了三桅縱帆形式,並重新計算了桅杆位置。


    “座頭鯨”號的鋼製錐形空心桅杆高達60米,而將來不同作用的同級的商船仍然可以采用四桅縱帆的設計。


    它前兩桅的帆纜係統使用帶帆腳索的全骨平頂帆;尾帆則改用了三角帆,以便給桅杆加裝後支索,來加強桅杆強度。


    當船帆船側順風航行時,風壓中心會前移,使船隻產生向下風一側轉向的趨勢形成下風舵;當船隻逆風(不是頂風)航行時,風壓中心會後移,使船隻產生向上風側轉向的趨勢形成上風舵。


    以往解決此問題的辦法是上風舵時向下風轉舵,下風舵時向上風轉舵以維持航向,當轉舵也解決不了時就要降帆(上風舵時降尾帆,下風舵時降前帆),或放鬆相應的帆腳索(鬆帆),但是這些辦法都會影響航速。


    吳傑廠長則獨創性地給“座頭鯨”號安裝了可移動披水板。


    它安裝在下風一側,通過前後移動,在增加橫向阻力的同時移動了船隻的橫向阻力中心,來平衡上風舵或下風舵問題,還不降低風帆的效率。


    披水板俗稱“腰舵”,其作用是增加船隻的橫向阻力,逆風航行時安裝在下風側的舯部以減少橫漂。從這以後,所有台灣縱帆船都有披水板了。


    由於追求裝載空間和裝載重量,它采用的是u型船底,水下線型嚴格遵守流體力學規範來設計,以期達到最好的性價比。


    為了考慮吊裝鯨魚時的重心問題,它加大了壓艙重量,從而增強了穩定性和扶正力矩,使船可以配備更強勁的帆索係統和承擔四十噸左右的吊架。


    控帆索具通過若幹滑輪聯通到艉樓的駕駛艙,水手通過兩隻腳踏絞盤控製風帆。駕駛艙中有左右兩個聯動的舵輪,舵手可以使用上風位的舵輪控製航向,以便不被風帆遮擋視線。出於安全考慮,這種船型還增加了一隻副舵葉,在主舵損壞時仍然可以航行。


    船上還安裝了一台三噸型鍋駝機,結合人力滑輪組可以輕鬆把中型藍鯨吊到船的甲板上。


    當然,處理鯨油時也需要它提供熱源。


    ps:本章由vip讀者吳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感謝老朋友yezhongye、酒後不亂性、神冷舞、polo_yellow的支持,歡迎新朋友血色總督的到來。謝謝以各種方法讓這本書活下去的朋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們的1649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樣有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樣有型並收藏我們的1649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