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將軍,現在還習慣否?”船綱張果子問。
船綱就是船長,一般民間的船上各色人等會分成綱首、副綱首、直庫、雜事、部領、舵工、火長、碇手、纜工。如果是官船還有各色幹辦官、祭祀官、掌管武器的官兵。
這種情況乃是並船形成的結果。
一艘船好幾個船主,大家得將任務分清楚,不然就會引起混亂。
然而在這些船上卻沒有那麽明確的分工,隻有船綱,舵手,這兩項任務太重要了,不能疏忽大意。其他的就是水手,不一定係纜的纜工就一定隻能係纜,還兼著其他職務,甚至拿上武器,他們就是戰士。
但這一條燕達不大清楚了。
他額了額首。
“北方人初上海船,多是上吐下瀉,平時喝點小米粥,忍一忍就過去了。”
“某手下可都是南方人。”
“他們是山區百姓,未上過船,同樣也不適應。”
燕達默然。
在這個大海的海船上,他沒有說話的餘地,而且他自己表現也不大好。
於是轉了¥↙一個話題:“你好象不是廣南人氏吧?”
“燕將軍,小的是江南西路人氏。”
“咦,那你怎麽做了船綱?”
“小的家中貧困,聽聞泉州那邊遷徙百姓,我走投無路,跑到泉州去,被招募做了一名水工,原來的老船綱見小的還算機靈,收了我為學徒。後來我做了船綱才知道,原來上麵有令。凡是各色工匠。根據各行各業情況。必須帶上一到五名學徒,還要保證他們迅速出師。不過帶的學徒出師的越多,上麵的獎勵就越多。小的出師後,做了船綱,現在也帶了兩個學徒,就是那個小胖子與那個小猴兒。”他指著不遠處的兩個青年道,又說道:“現在我將家人也接到那邊,上麵還分了二頃上等良田。若幹物資,小的很是心滿意足。”
張果子說了好幾上麵。
燕達知道這個上麵多半就是王巨,或者協助王巨的傔客,所發布的命令。可能這些船主有很多家,不過他們多數會聽從王巨指揮安排,不然海外那攤子會整個亂套的。
正是服從了王巨指揮,然後大家才賺了更多的錢,這才聽從了王巨命令,做了善事,運輸了好幾百萬石糧食給了朝廷。
但這早晚不是一個事。忽然他又想到了從邕州碼頭回來後,王巨與他的細心交談。也不能說王巨說得不對,人口是太稠密了,富的富得怕人,窮的衣不能蔽體,食不能果腹。這樣繼續發展下去,實際國家很危險的。因此疏散一部分赤貧百姓,對國家來說,也是有益的事。不過這攤子越來越大,以後怎麽辦?
看著這無邊無際的大海,燕達心中搖頭,朝廷當真能管理到海外去?
然而也不得不佩服王巨的細心,想得長遠,遷徙的多是赤貧百姓,沒有手藝在身,想要定居,除了從內陸購買各色貨物外,安居點也要有自己的出產。
這樣強行各個工匠帶徒弟,就會使海外這些定居點產生更多的工匠。
當然,這也是特殊環境的產物。
在內陸就不行了,想要學一樣手藝,最少做三年學徒,無償地替師傅賺錢,當了三年學徒後,師傅還未必將真正手藝教給你。免得教會了徒學,餓死了師傅。
“某看這一天來,船一直向正南劃。”
“燕將軍,你看這風向,乃是西南風,如果風力小,用側帆即可調節。現在風力還比較強勁,所以必須用大櫓向正南劃。但風向卻將船體向西北刮的。兩相中和,船就會向東南行駛了。”賈亮從船艙裏走出來說。
“這大海茫茫無際,如何甄別方向?”
“那就靠它們了,”張果子指著駕艙裏的幾樣物事說,一個是指南針,一個是六分儀,還有厚厚一疊航海圖。張果子還教了教燕達如何用六分儀。
燕達聽了好半天才聽明白。
“不過還有許多缺點,各地時差不同,陰雨天也不能用了。聽說少保派人正在研究一種很精準的計時儀器,若是它研發出來,配合六分儀,以後在大海上,再也不會迷失方向。”賈亮解釋道。
“大地真是圓的?”燕達古怪地問。
如果手中這玩意管用,那麽大地就是圓的,不然它就不會準確。
“應當是吧……”賈亮喃喃道,畢竟這時候還沒有那一個人環球航海一周,但如果大地是圓的,那個方向是上,那個方向是下,在這時代,這想法太超前了,而且越想越讓人頭暈的。
“如果是東南風怎麽辦?”
“東南風也不怕,將帆全部落下,加派劃大櫓的人手。”
這便是八櫓船、六櫓船等戰船,與大小無關,實際宋初開始時海船噸位同樣很小,即便王巨發海時,多是兩千料以下的海船。這個原因很多,非是技術不發達,而是造船成本高,海上風險性大,多少製約了特大船舶的發展。直到北宋末,船隻才正式越造越大。
王巨等於將這個時間推前了一百年,直接達到南宋中葉水平。不過王巨也有這個底氣,一是對海外清楚的認識,二是現在手中有了望遠鏡、指南針、六分儀,同時還推出了粗糙的皮筏艇與救生圈,獲利後,又高價暗中聘請了大量能工巧匠,以及他所帶來的知識,兩相配合,對船舶進行技術提升。因此下水的多是大型船隻。
隻要是貨船,那怕是一千料以下的小型貨船,就必須得等季風。但就是一千料的戰船,就象燕達現在所乘的八櫓船,它照樣能頂風航行。
其實秘密就在於它的設計。非是以載貨為目標。因此船形比較狹長。用於破浪,同時是帆櫓並用,當然,想要蕩櫓,航舷設置就非常矮小,而非象貨船,吃水比較深。
不過它載貨量有限,如果不與貨船聯手組成船隊。單獨航行,距離有限。這次橫跨就是借助了一些西南風,航行的是戰船,此行也要好幾天才能到達對岸,也算是最大距離的橫跨了。
孟進帶著船隊入港,沒幾天,又有一批船隊入港,裏麵全部裝載的是“役民”,高文秀就當沒看到。這批戰艦就是隨第二次入港船隊到達的。
然後王巨募集了一萬名士兵,讓燕達率領著。帶著蚊帳、帳蓬、器甲、各種藥材,特別是防止瘧疾的藥材。與一萬名兵士先行出發,一是摸清楚情況,二是先行占據擴大根據地。
但燕達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抵觸的,並且是王巨答應了他好幾個要求後,才勉強領命……
為了大宋未來,打吧。
燕達也快要被王巨成功洗腦了。
“其實最怕的就是大型側風,那時,必須調轉船頭,頂浪而行,否則會有船翻人亡之險。可那樣,風暴持續時間長,在海上易會迷失方向。不過現在有了少保發明的這幾樣事物,加上對船隻質量要求嚴格,風險性無限下降。”
但實際還是有風險的,特別是這樣側風強行橫渡,擔心西南風大,可小了,或者頂風,船速會更慢,那意味著在海上耽擱的時間更長,更長風險就更大。
並且第三天,他們這一行就遇到了一次台風,僥幸這次台風級別不算大,燕達被風浪顛倒七葷八素,等風停息下來,燕達仿佛做了一個惡夢般地站起身,清點了一下船隊的船隻數量,居然一艘沒有打散。
燕達不由地合什,連連向佛祖求保佑。
幾天後,這一行終於抵達彼岸。
燕達晃晃悠悠地從船上走下去,歎了一口氣:“願終生隻再乘一次船。”
還要回去啊,所以必須還得乘一回船。不過回去時,他乘座的非是這種八櫓船,而是真正的貨船,也會順季風回返,比這次快,也比這次穩。
反正這一行,燕達吃了苦頭。
燕達開始集結軍隊。
賈亮吩咐手下:“立即回廣州,向少保報信。”
回去非是側風了,而是側頂風,航速更慢。不過這可是上萬兵馬,後方擔心安危,難行也要往回行通知後方。
兩艘比較小但靈活的四櫓船,又調頭回行。
十幾天後,消息送到王巨手中,王巨同樣長舒了一口氣。
雖然知道元蒙兩次遠征倭國失敗,是因為漢人工匠對蒙人不滿,偷工減料造船的結果,而且運了那麽多百姓到了彼岸,那麽多艘船那麽多航次,出事的船隻不過二十幾艘。但這是兵船,戰船,裝兵的,又是側風而行,非正義戰爭,王巨也有點疑神疑鬼了。
接到消息後,王巨說道:“紫川,你立即去泉州,用海商的名義,讓葛知州上書朝廷,請求三司從巴蜀調撥一百萬石糧食賑濟災民,費用由海商來承擔。”
黃驊在邊上說道:“子安,錢帛不足啊。”
“與前麵一樣,承諾後年償還。至於名義,讓子深想一個名義吧。”
黃驊沒有弄清楚王巨的心思,還以為王巨是發善心呢,於是沒有作聲。
“醇之,再草一道牒令,讓下麵各個管理,請略略善待一下那些擄來的百姓,並且對這些人申明,隻要老實地工作到明年,官府會想辦法,將他們於富庶之地安置。”
“這個……”
“也是我對燕達的承諾。”王巨自嘲地一笑說,儒家書籍可能也將自己頭腦洗了洗,不然自己怎麽對這些猴子也心軟了。
“這麽多人想要安置,很難的。”
“無妨,到時候我會請陶弼上書彈劾我。”
“咦。”
“官家喜歡異論相攪……明年就要用兵,到時候官家說不定產生一些想法,朝堂更動不休,熱愛和平的大臣又多。陶弼上書彈劾我,說不定朝堂對我反而更放心,畢竟有重臣掣肘我了。”
黃驊聽到王巨這個歪理,有些苦笑。
然而它雖是歪理,卻是事實!
“也就會有人用此做文章,我就勢安置這些人……並且遷徙的百姓多了,許多主戶豪強沒有佃農可用,他們對我也會產生排斥。換一換吧。至於血脈,放在內陸,可以將他們洗淡的。”
黃驊現在對這個血脈,還是有些不大明白,王巨對遷徙百姓比較寬鬆,但有幾個強行的命令,那就是與異族通婚或生子女者,杖一百,罰薪兩百貫!言稱自己非是中國人者,殺無赦!
至於理由,就是擔心出現無數個交趾。
王巨這想法黃驊也不大排斥,不過黃驊認為王巨想得太理想化,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況且是海外。不過對海外那攤子以後何去何從,黃驊就更想不明白了。
先得過且過吧,至少有了海外的財源,王巨可以做很多事。
王紫川騎馬去泉州。
王巨繼續主持政務,交趾使者便來了。(未完待續。。)
船綱就是船長,一般民間的船上各色人等會分成綱首、副綱首、直庫、雜事、部領、舵工、火長、碇手、纜工。如果是官船還有各色幹辦官、祭祀官、掌管武器的官兵。
這種情況乃是並船形成的結果。
一艘船好幾個船主,大家得將任務分清楚,不然就會引起混亂。
然而在這些船上卻沒有那麽明確的分工,隻有船綱,舵手,這兩項任務太重要了,不能疏忽大意。其他的就是水手,不一定係纜的纜工就一定隻能係纜,還兼著其他職務,甚至拿上武器,他們就是戰士。
但這一條燕達不大清楚了。
他額了額首。
“北方人初上海船,多是上吐下瀉,平時喝點小米粥,忍一忍就過去了。”
“某手下可都是南方人。”
“他們是山區百姓,未上過船,同樣也不適應。”
燕達默然。
在這個大海的海船上,他沒有說話的餘地,而且他自己表現也不大好。
於是轉了¥↙一個話題:“你好象不是廣南人氏吧?”
“燕將軍,小的是江南西路人氏。”
“咦,那你怎麽做了船綱?”
“小的家中貧困,聽聞泉州那邊遷徙百姓,我走投無路,跑到泉州去,被招募做了一名水工,原來的老船綱見小的還算機靈,收了我為學徒。後來我做了船綱才知道,原來上麵有令。凡是各色工匠。根據各行各業情況。必須帶上一到五名學徒,還要保證他們迅速出師。不過帶的學徒出師的越多,上麵的獎勵就越多。小的出師後,做了船綱,現在也帶了兩個學徒,就是那個小胖子與那個小猴兒。”他指著不遠處的兩個青年道,又說道:“現在我將家人也接到那邊,上麵還分了二頃上等良田。若幹物資,小的很是心滿意足。”
張果子說了好幾上麵。
燕達知道這個上麵多半就是王巨,或者協助王巨的傔客,所發布的命令。可能這些船主有很多家,不過他們多數會聽從王巨指揮安排,不然海外那攤子會整個亂套的。
正是服從了王巨指揮,然後大家才賺了更多的錢,這才聽從了王巨命令,做了善事,運輸了好幾百萬石糧食給了朝廷。
但這早晚不是一個事。忽然他又想到了從邕州碼頭回來後,王巨與他的細心交談。也不能說王巨說得不對,人口是太稠密了,富的富得怕人,窮的衣不能蔽體,食不能果腹。這樣繼續發展下去,實際國家很危險的。因此疏散一部分赤貧百姓,對國家來說,也是有益的事。不過這攤子越來越大,以後怎麽辦?
看著這無邊無際的大海,燕達心中搖頭,朝廷當真能管理到海外去?
然而也不得不佩服王巨的細心,想得長遠,遷徙的多是赤貧百姓,沒有手藝在身,想要定居,除了從內陸購買各色貨物外,安居點也要有自己的出產。
這樣強行各個工匠帶徒弟,就會使海外這些定居點產生更多的工匠。
當然,這也是特殊環境的產物。
在內陸就不行了,想要學一樣手藝,最少做三年學徒,無償地替師傅賺錢,當了三年學徒後,師傅還未必將真正手藝教給你。免得教會了徒學,餓死了師傅。
“某看這一天來,船一直向正南劃。”
“燕將軍,你看這風向,乃是西南風,如果風力小,用側帆即可調節。現在風力還比較強勁,所以必須用大櫓向正南劃。但風向卻將船體向西北刮的。兩相中和,船就會向東南行駛了。”賈亮從船艙裏走出來說。
“這大海茫茫無際,如何甄別方向?”
“那就靠它們了,”張果子指著駕艙裏的幾樣物事說,一個是指南針,一個是六分儀,還有厚厚一疊航海圖。張果子還教了教燕達如何用六分儀。
燕達聽了好半天才聽明白。
“不過還有許多缺點,各地時差不同,陰雨天也不能用了。聽說少保派人正在研究一種很精準的計時儀器,若是它研發出來,配合六分儀,以後在大海上,再也不會迷失方向。”賈亮解釋道。
“大地真是圓的?”燕達古怪地問。
如果手中這玩意管用,那麽大地就是圓的,不然它就不會準確。
“應當是吧……”賈亮喃喃道,畢竟這時候還沒有那一個人環球航海一周,但如果大地是圓的,那個方向是上,那個方向是下,在這時代,這想法太超前了,而且越想越讓人頭暈的。
“如果是東南風怎麽辦?”
“東南風也不怕,將帆全部落下,加派劃大櫓的人手。”
這便是八櫓船、六櫓船等戰船,與大小無關,實際宋初開始時海船噸位同樣很小,即便王巨發海時,多是兩千料以下的海船。這個原因很多,非是技術不發達,而是造船成本高,海上風險性大,多少製約了特大船舶的發展。直到北宋末,船隻才正式越造越大。
王巨等於將這個時間推前了一百年,直接達到南宋中葉水平。不過王巨也有這個底氣,一是對海外清楚的認識,二是現在手中有了望遠鏡、指南針、六分儀,同時還推出了粗糙的皮筏艇與救生圈,獲利後,又高價暗中聘請了大量能工巧匠,以及他所帶來的知識,兩相配合,對船舶進行技術提升。因此下水的多是大型船隻。
隻要是貨船,那怕是一千料以下的小型貨船,就必須得等季風。但就是一千料的戰船,就象燕達現在所乘的八櫓船,它照樣能頂風航行。
其實秘密就在於它的設計。非是以載貨為目標。因此船形比較狹長。用於破浪,同時是帆櫓並用,當然,想要蕩櫓,航舷設置就非常矮小,而非象貨船,吃水比較深。
不過它載貨量有限,如果不與貨船聯手組成船隊。單獨航行,距離有限。這次橫跨就是借助了一些西南風,航行的是戰船,此行也要好幾天才能到達對岸,也算是最大距離的橫跨了。
孟進帶著船隊入港,沒幾天,又有一批船隊入港,裏麵全部裝載的是“役民”,高文秀就當沒看到。這批戰艦就是隨第二次入港船隊到達的。
然後王巨募集了一萬名士兵,讓燕達率領著。帶著蚊帳、帳蓬、器甲、各種藥材,特別是防止瘧疾的藥材。與一萬名兵士先行出發,一是摸清楚情況,二是先行占據擴大根據地。
但燕達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抵觸的,並且是王巨答應了他好幾個要求後,才勉強領命……
為了大宋未來,打吧。
燕達也快要被王巨成功洗腦了。
“其實最怕的就是大型側風,那時,必須調轉船頭,頂浪而行,否則會有船翻人亡之險。可那樣,風暴持續時間長,在海上易會迷失方向。不過現在有了少保發明的這幾樣事物,加上對船隻質量要求嚴格,風險性無限下降。”
但實際還是有風險的,特別是這樣側風強行橫渡,擔心西南風大,可小了,或者頂風,船速會更慢,那意味著在海上耽擱的時間更長,更長風險就更大。
並且第三天,他們這一行就遇到了一次台風,僥幸這次台風級別不算大,燕達被風浪顛倒七葷八素,等風停息下來,燕達仿佛做了一個惡夢般地站起身,清點了一下船隊的船隻數量,居然一艘沒有打散。
燕達不由地合什,連連向佛祖求保佑。
幾天後,這一行終於抵達彼岸。
燕達晃晃悠悠地從船上走下去,歎了一口氣:“願終生隻再乘一次船。”
還要回去啊,所以必須還得乘一回船。不過回去時,他乘座的非是這種八櫓船,而是真正的貨船,也會順季風回返,比這次快,也比這次穩。
反正這一行,燕達吃了苦頭。
燕達開始集結軍隊。
賈亮吩咐手下:“立即回廣州,向少保報信。”
回去非是側風了,而是側頂風,航速更慢。不過這可是上萬兵馬,後方擔心安危,難行也要往回行通知後方。
兩艘比較小但靈活的四櫓船,又調頭回行。
十幾天後,消息送到王巨手中,王巨同樣長舒了一口氣。
雖然知道元蒙兩次遠征倭國失敗,是因為漢人工匠對蒙人不滿,偷工減料造船的結果,而且運了那麽多百姓到了彼岸,那麽多艘船那麽多航次,出事的船隻不過二十幾艘。但這是兵船,戰船,裝兵的,又是側風而行,非正義戰爭,王巨也有點疑神疑鬼了。
接到消息後,王巨說道:“紫川,你立即去泉州,用海商的名義,讓葛知州上書朝廷,請求三司從巴蜀調撥一百萬石糧食賑濟災民,費用由海商來承擔。”
黃驊在邊上說道:“子安,錢帛不足啊。”
“與前麵一樣,承諾後年償還。至於名義,讓子深想一個名義吧。”
黃驊沒有弄清楚王巨的心思,還以為王巨是發善心呢,於是沒有作聲。
“醇之,再草一道牒令,讓下麵各個管理,請略略善待一下那些擄來的百姓,並且對這些人申明,隻要老實地工作到明年,官府會想辦法,將他們於富庶之地安置。”
“這個……”
“也是我對燕達的承諾。”王巨自嘲地一笑說,儒家書籍可能也將自己頭腦洗了洗,不然自己怎麽對這些猴子也心軟了。
“這麽多人想要安置,很難的。”
“無妨,到時候我會請陶弼上書彈劾我。”
“咦。”
“官家喜歡異論相攪……明年就要用兵,到時候官家說不定產生一些想法,朝堂更動不休,熱愛和平的大臣又多。陶弼上書彈劾我,說不定朝堂對我反而更放心,畢竟有重臣掣肘我了。”
黃驊聽到王巨這個歪理,有些苦笑。
然而它雖是歪理,卻是事實!
“也就會有人用此做文章,我就勢安置這些人……並且遷徙的百姓多了,許多主戶豪強沒有佃農可用,他們對我也會產生排斥。換一換吧。至於血脈,放在內陸,可以將他們洗淡的。”
黃驊現在對這個血脈,還是有些不大明白,王巨對遷徙百姓比較寬鬆,但有幾個強行的命令,那就是與異族通婚或生子女者,杖一百,罰薪兩百貫!言稱自己非是中國人者,殺無赦!
至於理由,就是擔心出現無數個交趾。
王巨這想法黃驊也不大排斥,不過黃驊認為王巨想得太理想化,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況且是海外。不過對海外那攤子以後何去何從,黃驊就更想不明白了。
先得過且過吧,至少有了海外的財源,王巨可以做很多事。
王紫川騎馬去泉州。
王巨繼續主持政務,交趾使者便來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