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明天就去三司問一聲。”
可能後人有點兒不懂,認為宋朝官製是為了加強皇權。實際這樣說,還真錯了。宋朝官製那麽坑,非是為了專權集權,而是為了分權,這個權也包括皇權。
正是因為這個分權,至少在北宋早中期罕有真正的權臣出現,包括丁謂、呂夷簡、韓琦與王安石,宋英宗搞濮儀一直沒有成功。
所以才有了這番對話。
它也是整個變法的縮影,那就是趙頊雖是裁決者,但不是定策者。製訂國家政策乃是兩府的事,然後上書趙頊,趙頊裁定同意與否。
現在王巨扮演著定策者的角色,策已定,那麽就要到趙頊決,也到了趙頊大力支持的時候!
“不過……”
“陛下,想執行齊商稅是很想,但可以一步步來,第一步是簡化各州縣的場務與商稅。陛下,臣問一句,對國家貢獻最大的群體是誰?”
對宋朝貢獻最大的非是一等戶,他們的傷害作用遠大於貢獻作用。比如商稅,有幾個一等戶豪強規規矩矩地交納商稅,還有耕地,有幾個豪強認真的交納了兩稅,1,相反的,大肆隱田隱丁。
除了豪強,還有一個比較可惡的群體,寺觀!包括少林寺,那些武僧的做法,有些真的太醜陋了。
因此對宋朝貢獻最大的群體乃是二等到五等戶,他們才是納稅服役的主體力量。
至於六等以下戶,人家連飯都吃不上了,何來的貢獻。不過就是這樣。一些苛刻的州縣仍讓他們納稅服役。
但這個主體還是二到五等戶。特別是中間的三四等戶。
這個三四等戶不僅是指農民,還包括市坊戶,也就是城市戶口,工人、商人、服務行業……
所以王巨提議朝廷先下一詔,整頓場務,將不必要的場務一一取締,節約國家胥吏的支出,同時明文規訂。任何商貨隻能征納一道往稅,一州之內隻能征納一道過稅,一路之內隻能征納兩道過稅,全國之境,隻能征納三道過稅但不得超過三道過稅。各商人憑借朱鈔做證明,如數交納商稅後,任何場務隻有核實之權,但不得用任何形式勒索、扣壓商人的貨物。
如果違反者,商人可以向官府訴訟,相關的胥吏也必須嚴懲不怠。
趙頊聽後額了額首。
無他。一是李老漢的遭遇,正是李老漢的遭遇。才讓王巨憤怒地出手。
二是王巨以前就執行過類似的政策,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將他的政策搬抄過來,朝廷就可以引用執行了。
這條策略如果在全國執行,對那些中小商人無疑是一個福音。
然後是第二道詔令,任何人經營商貿,包括官戶在內,都必須交納商稅,否則嚴懲不怠。
但在這裏要注意的是與前麵對胥吏嚴懲不怠則不同,那個在第一道詔令裏就明文規訂如何嚴懲不怠,但在這個嚴懲不怠裏盡量說得含糊一點,以免引起更大的反彈。
先讓大家適應了,也因為含糊不清,會引起一些糾紛,然後再順水推舟地推出如何嚴懲。那麽慢慢地,全國之內,就能接近地實行齊商稅了。
是接近,不是真正全部執行。
這好比大夫替重病患者治病,有一個方法,用虎狼之藥驅之,再用溫和之藥調養身體,王安石變法就是這麽做的。
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一直使用溫和之藥,慢慢地將病情改善,也就是王巨的齊商稅手段。
沒辦法,它的打擊麵太大了。
“王卿,朝廷不準許官員行商啊。”
官員行商會引來什麽後果,都懂的。
可是王巨譏諷地說:“蘇軾公開經營私鹽,呂惠卿用免役法勒索江南大戶替他購買耕地,文公家人放高利貸,富公與王拱辰在洛陽修建豪奢的莊園,比皇宮還要富麗,就連介甫公回到江寧隱居還購買了大量耕田做一個舒適的田舍翁,國家腐敗到這種地步,還談得上什麽不準官員行商?”
“介甫公不同。”
“一個交納稅賦,一個兼並耕田,有何區別?既然國家禁止不了,何不引導之。不過陛下若不放心,可以再補充一道詔書,官員本人不得經營商貿。”
趙頊繼續沉吟。
他現在的心態得從兩個角度分析。
第一個角度就是斂財,實際現在宋朝真的不需要繼續斂財了,但變法存著的這些弊病,他真不知道?其實趙頊也知道,然而為什麽不準大臣變動調整?調整後必然會產生兩個結果,許多舊黨會得隴望蜀,那麽就會產生新的爭議。於其這樣,還不如不動,看看現在朝堂多安靜哪。第二個結果就是財政收入會嚴重減少。
可是趙頊心中有夢想哪,現在國家富了,還沒有強。想要強,不是大理也不是交趾,而是西夏,隻要滅掉西夏,收複燕雲,宋朝才能稱為強國。至少將西夏這個心頭大患擺平吧。
想要收複西夏,就要發動不可想像的大軍,那麽國庫裏就必須有充足的錢糧。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宋太宗第二次伐遼失敗,國家搞得民不聊生,戶數不是增漲,而是嚴重倒退,趙普出麵,宋太宗隻好換了保守的措施。如果國家財政充足呢?
還有慶曆宋夏之戰,實際幾場戰役規模遠不及兩次伐遼戰役,但幾年後河南陝西南部到處農民起義了。不是劉娥將國家搞得財政緊張,而是一場大旱災與宋朝第一次黃河大決堤,導致國庫空虛的。
但反觀澶淵之戰,不管那一國勝敗,那場戰役宋朝前後共花掉七千萬緡錢。並且還是在宋朝建國不久之後發生的。然而為何國家太平?原因簡單。鹹平之治,導致國家國庫充盈。
這樣想也不是不對,正是因為國庫充盈,所有未來那兩場慘敗,宋朝卻沒有出現嚴重危機……
第二個角度就是趙頊與漢武帝不同之處,漢武帝接手的是一個好攤子,文景之治給西漢積累了無數財富,以至串錢的繩子都爛在錢倉裏。
但趙頊接手的攤子爛得不能再爛。國家嚴重赤字,國庫空空如也,為了救急,都將內庫積累的香料玉石拿出去便賣,旱災到來,讓百姓自生自滅……
這就象化名為陶朱公退隱到齊國的範蠡一樣,他的二兒子在楚國入獄,他派三子去營救,妻子不同意,堅持讓長子去救。結果因為長子從小與範蠡共同創業,知道生活艱難。舍不得用錢,反而導致次子被殺。
這種心態的不同,決定了兩人手段終是截然不同。
就象漢武帝,戰爭到最後,不得不用桑弘羊斂財救急,然而晚年立即及時調整,不僅是因為太子案,也是因為這個心態。正是這個調整,漢朝危機化解,再加上霍光打下的底子,才有了漢宣帝之中興。
最要命的是趙頊即位之初,韓琦傲嬌地逼得趙頊束手無策,雖然最後韓琦不得不主動退出朝堂,但讓趙頊的性格變得多疑起來……
因此王巨果斷地說道:“陛下,這個也不用擔心,到時候由臣來上書。”
你依然呆在“決”這個位置上,好留下回旋的餘地。
“不過最好到明年春天再議此事。”
“對,那就明年。”
不是趙頊想拖到明年,明年春天海外派人回來,與朝廷商議朝廷派官員入駐接受海外那麽大的地盤,還有市舶司的抽解,那麽多的黃金……
在這個利好的消息下再提出這兩詔,爭議聲無疑會小一點。
然而趙頊又說了一句:“金子還少了啊。”
有這個金子性質不同,以前無論王巨說得水點著燈,可沒有金銀,有多少人相信?現在終於有了金子,那等於有了證明。
但金礦產量是非常驚人,然而放在銀行司的撬杠上,數量依然嚴重不足。
“陛下,內外結合,實際僅是一千萬兩白銀,一百萬兩黃金,就是沒有海外,如果國家認真聚斂,又能差多少?當然,從海外想辦法也是必須的,金銀越多越好,它們越多,能發行的交子就會越多,那麽不僅能做為撬杠,本身也可以用來做為資金的周轉,甚至能起到控製物價的作用,如果能保持健康地發展,最後可以大幅度地寬解兩稅,取消寬剩錢、手實法、青苗貸,百姓鬆壓,國家就可以國泰民安了。”
如果國家經濟能轉得開的話,恐怕就是趙曙,也想輕斂薄稅,這才是國家的主流思想。
總之,因為這個私密的場合,王巨說得也盡興,王巨還乘機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將負責監江陵縣稅的張商英調回孔目房擔任都檢正。
張商英本來是禦英,犯了一些錯誤,又與舒亶發生了嚴重衝突,貶了下去。
而孔目房為中書五房之首,它掌管著中書的檔案圖籍,因此稱為孔目者如一孔一目,無不經其手,也就是孔目房都檢正,更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好地方。
王巨這個要求略有些過份了。
然而趙頊居然在興致勃勃之下同意了。
到了離開之時,趙頊嘴扁了扁。
但他不知說什麽是好,究竟是自己姑姑上了王巨,還是王巨上了自己姑姑?
王巨心中大樂,臉上卻一本正經地說道:“陛下,天色不早,臣該告辭了。”
…………
不久,趙頊頒發詔書,同意了王巨之議,廢除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發運司,由薛向主持十二路發運司使之職。
果然,朝野上下,出現了巨大的爭議。
新黨們擔心這會引起一個很不好的開端。
舊黨們卻是得隴望蜀,甚至孫固公開吼出,不論市易司,或者是南方十二路發運司,或者是各路提舉司,全部應當罷廢。
禦史台則連連彈劾,薛向乃是待罪之人,何德何能主持如此重職?
許多大臣竟然不顧朝儀,在大朝會上也吵鬧起來。
王巨迫於無奈,舉著牙笏,從前列走了出來說:“陛下,看來臣在南方一個案子斷錯了。”
“何案?”
“臣在廣南西路斷過一件案子,有一個段姓主戶,家有良田十頃,財產數千貫,一天他上街看到了一條精美的玉帶,便將它買了下來。然後其妻與父母,到臣麵前訴告那家邸店,說正是那家邸店的蠱惑,段生才買下那條腰帶。”
“臣就問,那家邸店有沒有用強迫手段威脅段氏購買,他們說沒有。臣又問,那麽憑何狀告人家。其家人說,一旦段生購買了這條腰帶,必然想購買精美的衣服、靴子、巾冠與之相佩,這些購買下來,又必須要購買精美的玉佩佩在腰間,才能不會人笑話。玉佩買下來,那麽必然會購買精美的馬車。”
“馬車買回來,又要裝備車夫,還要購買良馬,這些買下來,又要買下豪宅,豪宅買下來,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必須要大手大腳的花費。那麽好了,幾年過後,段家必然會家破人亡。因此段生父母妻兒狀告那家出售玉帶的邸店。”
“臣聽聞後,斷了他們一個無理取鬧,各笞了二十,讓他們回去。然而今天看來,臣真斷錯了。看看,臣隻是提議廢罷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發運司,那麽多士大夫以為我要廢掉所有變法,要麽就乘機讓朝廷廢掉所有變法。臣有那個想法嗎?因此臣斷錯了,如果段氏無理取鬧,那麽今天朝堂上的諸士大夫又算什麽!”(未完待續。)
可能後人有點兒不懂,認為宋朝官製是為了加強皇權。實際這樣說,還真錯了。宋朝官製那麽坑,非是為了專權集權,而是為了分權,這個權也包括皇權。
正是因為這個分權,至少在北宋早中期罕有真正的權臣出現,包括丁謂、呂夷簡、韓琦與王安石,宋英宗搞濮儀一直沒有成功。
所以才有了這番對話。
它也是整個變法的縮影,那就是趙頊雖是裁決者,但不是定策者。製訂國家政策乃是兩府的事,然後上書趙頊,趙頊裁定同意與否。
現在王巨扮演著定策者的角色,策已定,那麽就要到趙頊決,也到了趙頊大力支持的時候!
“不過……”
“陛下,想執行齊商稅是很想,但可以一步步來,第一步是簡化各州縣的場務與商稅。陛下,臣問一句,對國家貢獻最大的群體是誰?”
對宋朝貢獻最大的非是一等戶,他們的傷害作用遠大於貢獻作用。比如商稅,有幾個一等戶豪強規規矩矩地交納商稅,還有耕地,有幾個豪強認真的交納了兩稅,1,相反的,大肆隱田隱丁。
除了豪強,還有一個比較可惡的群體,寺觀!包括少林寺,那些武僧的做法,有些真的太醜陋了。
因此對宋朝貢獻最大的群體乃是二等到五等戶,他們才是納稅服役的主體力量。
至於六等以下戶,人家連飯都吃不上了,何來的貢獻。不過就是這樣。一些苛刻的州縣仍讓他們納稅服役。
但這個主體還是二到五等戶。特別是中間的三四等戶。
這個三四等戶不僅是指農民,還包括市坊戶,也就是城市戶口,工人、商人、服務行業……
所以王巨提議朝廷先下一詔,整頓場務,將不必要的場務一一取締,節約國家胥吏的支出,同時明文規訂。任何商貨隻能征納一道往稅,一州之內隻能征納一道過稅,一路之內隻能征納兩道過稅,全國之境,隻能征納三道過稅但不得超過三道過稅。各商人憑借朱鈔做證明,如數交納商稅後,任何場務隻有核實之權,但不得用任何形式勒索、扣壓商人的貨物。
如果違反者,商人可以向官府訴訟,相關的胥吏也必須嚴懲不怠。
趙頊聽後額了額首。
無他。一是李老漢的遭遇,正是李老漢的遭遇。才讓王巨憤怒地出手。
二是王巨以前就執行過類似的政策,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將他的政策搬抄過來,朝廷就可以引用執行了。
這條策略如果在全國執行,對那些中小商人無疑是一個福音。
然後是第二道詔令,任何人經營商貿,包括官戶在內,都必須交納商稅,否則嚴懲不怠。
但在這裏要注意的是與前麵對胥吏嚴懲不怠則不同,那個在第一道詔令裏就明文規訂如何嚴懲不怠,但在這個嚴懲不怠裏盡量說得含糊一點,以免引起更大的反彈。
先讓大家適應了,也因為含糊不清,會引起一些糾紛,然後再順水推舟地推出如何嚴懲。那麽慢慢地,全國之內,就能接近地實行齊商稅了。
是接近,不是真正全部執行。
這好比大夫替重病患者治病,有一個方法,用虎狼之藥驅之,再用溫和之藥調養身體,王安石變法就是這麽做的。
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一直使用溫和之藥,慢慢地將病情改善,也就是王巨的齊商稅手段。
沒辦法,它的打擊麵太大了。
“王卿,朝廷不準許官員行商啊。”
官員行商會引來什麽後果,都懂的。
可是王巨譏諷地說:“蘇軾公開經營私鹽,呂惠卿用免役法勒索江南大戶替他購買耕地,文公家人放高利貸,富公與王拱辰在洛陽修建豪奢的莊園,比皇宮還要富麗,就連介甫公回到江寧隱居還購買了大量耕田做一個舒適的田舍翁,國家腐敗到這種地步,還談得上什麽不準官員行商?”
“介甫公不同。”
“一個交納稅賦,一個兼並耕田,有何區別?既然國家禁止不了,何不引導之。不過陛下若不放心,可以再補充一道詔書,官員本人不得經營商貿。”
趙頊繼續沉吟。
他現在的心態得從兩個角度分析。
第一個角度就是斂財,實際現在宋朝真的不需要繼續斂財了,但變法存著的這些弊病,他真不知道?其實趙頊也知道,然而為什麽不準大臣變動調整?調整後必然會產生兩個結果,許多舊黨會得隴望蜀,那麽就會產生新的爭議。於其這樣,還不如不動,看看現在朝堂多安靜哪。第二個結果就是財政收入會嚴重減少。
可是趙頊心中有夢想哪,現在國家富了,還沒有強。想要強,不是大理也不是交趾,而是西夏,隻要滅掉西夏,收複燕雲,宋朝才能稱為強國。至少將西夏這個心頭大患擺平吧。
想要收複西夏,就要發動不可想像的大軍,那麽國庫裏就必須有充足的錢糧。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宋太宗第二次伐遼失敗,國家搞得民不聊生,戶數不是增漲,而是嚴重倒退,趙普出麵,宋太宗隻好換了保守的措施。如果國家財政充足呢?
還有慶曆宋夏之戰,實際幾場戰役規模遠不及兩次伐遼戰役,但幾年後河南陝西南部到處農民起義了。不是劉娥將國家搞得財政緊張,而是一場大旱災與宋朝第一次黃河大決堤,導致國庫空虛的。
但反觀澶淵之戰,不管那一國勝敗,那場戰役宋朝前後共花掉七千萬緡錢。並且還是在宋朝建國不久之後發生的。然而為何國家太平?原因簡單。鹹平之治,導致國家國庫充盈。
這樣想也不是不對,正是因為國庫充盈,所有未來那兩場慘敗,宋朝卻沒有出現嚴重危機……
第二個角度就是趙頊與漢武帝不同之處,漢武帝接手的是一個好攤子,文景之治給西漢積累了無數財富,以至串錢的繩子都爛在錢倉裏。
但趙頊接手的攤子爛得不能再爛。國家嚴重赤字,國庫空空如也,為了救急,都將內庫積累的香料玉石拿出去便賣,旱災到來,讓百姓自生自滅……
這就象化名為陶朱公退隱到齊國的範蠡一樣,他的二兒子在楚國入獄,他派三子去營救,妻子不同意,堅持讓長子去救。結果因為長子從小與範蠡共同創業,知道生活艱難。舍不得用錢,反而導致次子被殺。
這種心態的不同,決定了兩人手段終是截然不同。
就象漢武帝,戰爭到最後,不得不用桑弘羊斂財救急,然而晚年立即及時調整,不僅是因為太子案,也是因為這個心態。正是這個調整,漢朝危機化解,再加上霍光打下的底子,才有了漢宣帝之中興。
最要命的是趙頊即位之初,韓琦傲嬌地逼得趙頊束手無策,雖然最後韓琦不得不主動退出朝堂,但讓趙頊的性格變得多疑起來……
因此王巨果斷地說道:“陛下,這個也不用擔心,到時候由臣來上書。”
你依然呆在“決”這個位置上,好留下回旋的餘地。
“不過最好到明年春天再議此事。”
“對,那就明年。”
不是趙頊想拖到明年,明年春天海外派人回來,與朝廷商議朝廷派官員入駐接受海外那麽大的地盤,還有市舶司的抽解,那麽多的黃金……
在這個利好的消息下再提出這兩詔,爭議聲無疑會小一點。
然而趙頊又說了一句:“金子還少了啊。”
有這個金子性質不同,以前無論王巨說得水點著燈,可沒有金銀,有多少人相信?現在終於有了金子,那等於有了證明。
但金礦產量是非常驚人,然而放在銀行司的撬杠上,數量依然嚴重不足。
“陛下,內外結合,實際僅是一千萬兩白銀,一百萬兩黃金,就是沒有海外,如果國家認真聚斂,又能差多少?當然,從海外想辦法也是必須的,金銀越多越好,它們越多,能發行的交子就會越多,那麽不僅能做為撬杠,本身也可以用來做為資金的周轉,甚至能起到控製物價的作用,如果能保持健康地發展,最後可以大幅度地寬解兩稅,取消寬剩錢、手實法、青苗貸,百姓鬆壓,國家就可以國泰民安了。”
如果國家經濟能轉得開的話,恐怕就是趙曙,也想輕斂薄稅,這才是國家的主流思想。
總之,因為這個私密的場合,王巨說得也盡興,王巨還乘機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將負責監江陵縣稅的張商英調回孔目房擔任都檢正。
張商英本來是禦英,犯了一些錯誤,又與舒亶發生了嚴重衝突,貶了下去。
而孔目房為中書五房之首,它掌管著中書的檔案圖籍,因此稱為孔目者如一孔一目,無不經其手,也就是孔目房都檢正,更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好地方。
王巨這個要求略有些過份了。
然而趙頊居然在興致勃勃之下同意了。
到了離開之時,趙頊嘴扁了扁。
但他不知說什麽是好,究竟是自己姑姑上了王巨,還是王巨上了自己姑姑?
王巨心中大樂,臉上卻一本正經地說道:“陛下,天色不早,臣該告辭了。”
…………
不久,趙頊頒發詔書,同意了王巨之議,廢除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發運司,由薛向主持十二路發運司使之職。
果然,朝野上下,出現了巨大的爭議。
新黨們擔心這會引起一個很不好的開端。
舊黨們卻是得隴望蜀,甚至孫固公開吼出,不論市易司,或者是南方十二路發運司,或者是各路提舉司,全部應當罷廢。
禦史台則連連彈劾,薛向乃是待罪之人,何德何能主持如此重職?
許多大臣竟然不顧朝儀,在大朝會上也吵鬧起來。
王巨迫於無奈,舉著牙笏,從前列走了出來說:“陛下,看來臣在南方一個案子斷錯了。”
“何案?”
“臣在廣南西路斷過一件案子,有一個段姓主戶,家有良田十頃,財產數千貫,一天他上街看到了一條精美的玉帶,便將它買了下來。然後其妻與父母,到臣麵前訴告那家邸店,說正是那家邸店的蠱惑,段生才買下那條腰帶。”
“臣就問,那家邸店有沒有用強迫手段威脅段氏購買,他們說沒有。臣又問,那麽憑何狀告人家。其家人說,一旦段生購買了這條腰帶,必然想購買精美的衣服、靴子、巾冠與之相佩,這些購買下來,又必須要購買精美的玉佩佩在腰間,才能不會人笑話。玉佩買下來,那麽必然會購買精美的馬車。”
“馬車買回來,又要裝備車夫,還要購買良馬,這些買下來,又要買下豪宅,豪宅買下來,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必須要大手大腳的花費。那麽好了,幾年過後,段家必然會家破人亡。因此段生父母妻兒狀告那家出售玉帶的邸店。”
“臣聽聞後,斷了他們一個無理取鬧,各笞了二十,讓他們回去。然而今天看來,臣真斷錯了。看看,臣隻是提議廢罷市易司,重置南方十二路發運司,那麽多士大夫以為我要廢掉所有變法,要麽就乘機讓朝廷廢掉所有變法。臣有那個想法嗎?因此臣斷錯了,如果段氏無理取鬧,那麽今天朝堂上的諸士大夫又算什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