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誅安監事以來,皇太後和六爺便不再是鐵板一塊了。這修園子的事,六爺又和皇太後擰著,嫌隙愈深,時間一久,保不齊哪一天,便會來個山崩海嘯……”李鴻章歎道,“六爺倘不在位,接替者若昧於大勢,這洋務隻怕便好中道夭折了……”
“是啊!曾滌帥如今身子也不好,一旦六爺和曾滌帥都不在了,中樞地方皆失掌握全局之人,這洋務可就真的辦不下去了……”盛宣懷想象著恭親王和曾國藩都不在的情景,不由得感到不寒而栗。
“這林義哲還是年輕,經驗不足。此次經曆了這樣一番大風雨,想是他能老成些了。”李鴻章道,“倘假以時日,將來未必不是這洋務的中流砥柱。”
“大人既和林義哲有書信往來,莫不如在信中提醒他一番,再遇此類事,他便不會重蹈覆轍了。”盛宣懷建議道,“若等到事到臨頭再行提醒於他,那便晚了。”
“你說的是,我這便修書一封與他,省得他還不知道,六爺這會兒正因為他弄回來的這些個寶貝而傷腦筋呢。”李鴻章說著起身,回到了書房裏,盛宣懷亦步亦趨的跟入,不待李鴻章吩咐,便動手為他鋪紙磨墨起來。
不數日,這封信便送到了林義哲的手中。
“……收到手示,籌劃精詳,時方入都展覲隨扈,將函折轉交經笙(軍機大臣沈桂芬)同年察閱,並代呈恭邸。僉以出洋學習造船、駛船一節,應由執事主持核辨,決不稍有牽掣。至養船及出洋經費不敷,尚冀鄙議裁撤師船,以養輪船,且夕可行,陸續勻撥。經笙謂或由總署奏辦,或由外間疏催,若海防無事,似可從容籌度,亦慮江、廣各當事未能實力遵辦也。”
“商船、兵船間造,以資商局領用,悉如尊指。惟聞機器費煤。俟唐景星、盛杏蓀夏間到津,議定大略,再行會商。津局習槍炮工匠子弟,若能赴布廠遊學,自易精進。苦於無人帶往,無款接濟。電報費巨駭俗,亦愧有誌未逮。”
“君此次通法情事,險釀巨禍,幸內有恭邸、經笙、文相彌護,外有曾帥、丁撫及不才保奏,遂得消彌於無形。……此次法主敬還國寶,兩宮嘉悅,與君有大利,而與恭邸則有大害。自安德海伏誅,太後與恭邸嫌隙日深,太後欲修園久矣,恭邸以國力未逮屢拒,君此次予太後一大好題目,恭邸若拒,則有失位之憂,洋務失主持之人;若從,則國家財力不敷,洋務亦有半道中殂之危;……靜夜思之,無術可解,奈何!……”
林義哲看完了李鴻章的這封略帶指責之意的來信,知道自己這一次給恭親王惹了大麻煩,不由得微微一笑。
對於恭親王奕忻和慈禧太後之間的恩恩怨怨,他當然知道得非常清楚。
事實上,慈禧對恭親王的打壓,從誅殺安德海事件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慈禧太後在“辛酉政變”中和恭親王奕忻結成同盟,一直相處得很好,但隨著恭親王地位的不斷升高和名望權力越來越大,他又引起了慈禧太後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後開始對他進行打擊,限製他的權力。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恭親王,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慈禧太後隨即命令查辦,七天後就以“目無君上”的理由,免去他議政王和其它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後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議政王職務始終沒有恢複。同治八年奕忻支持同治皇帝,從慈安太後那裏請旨殺掉慈禧太後親信太監安德海,則讓慈禧忌恨之餘,也知道自己的權力並不穩固。慈安雖然平時不管事,但有著很高的威望,她和恭親王一聯手,便能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壓力。是以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一直極其注意鞏固自己的權力,因而對恭親王則一直是相當警惕和防備的。而恭親王一再反對慈禧修園,更加劇了她的這種情緒。
事實上,慈禧太後自己也知道,全部重修園明園工程浩大,是現在的國力難以承擔的。她一心想要修的,僅僅是她當年的“發祥地”——“天地一家春”,以便歸政後有個養老安息的地方。這項工程的花費其實算起來並不是太多。在林義哲看來,作為洋務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恭親王如果能在這件事上變通一下,彌合同慈禧太後因安德海事件而產生的裂痕,於已於國都有大利。
林義哲甚至想過,自己能否通過設法幫助慈禧太後圓了這個“天地一家春”的夢,取得這位掌握國政的女主支持,實現自己心中的強國之夢!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一是緣於林義哲這次被言官彈劾“私通法酋”時,徐潤提醒他慈禧可能看在那套“天地一家春”珍瓷的份上,幫他擋災的事上;二是緣於他對古玩收藏的深厚知識。他知道,終其一生,慈禧對“天地一家春”懷念至深,光緒年間不但讓景德鎮禦窯廠燒造了大量帶有“大雅齋”堂款的精美瓷器,賞賜臣下的宮錢上也都鑄有“大雅”文字,甚至於在紫禁城用於救火的大銅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字樣!
而現在,李鴻章的來信讓他開始正式思考將這個想法變成現實的可能性。
林義哲放下了李鴻章的來信,取過了來自歐洲的“林氏內衣公司”的帳目清單看了起來。他仔細的算了一下,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在得到了第一筆7000多英鎊的收入之後,薩拉匯來的第二筆林氏公司的營業收入便猛增至20000多英鎊,靠著這些收入,以及喬致庸的資金周轉幫忙,林義哲使船政成功的擺脫了運營危機。現在這些錢雖然還有結餘,而且來自歐洲的營業收入還有不斷上升之勢,但想要應付修園子這個大窟窿,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林義哲放下了清單,隨後翻了翻陳鴻薩拉夫婦寫給他的信,腦中突然電光火石般的一閃!
他馬上把所有的信全都取了出來,擺放到了桌上,在字裏行間尋找著什麽。
“原來是這樣……”對比了所有的信件之後,林義哲恍然大悟。他思索了一番,將信全部收好,然後提筆開始給李鴻章寫起回信來。
“……前接惠書,具悉一切。深不自安。數夜不寐,日夜思解決之法,以紓恭邸之困。幸有所得……竊以為皇太後非欲修全園,僅‘天地一家春’等昔日居所,如此耗費不大,恭邸當不宜堅拒之。目前國用不敷,然假以數月,弟當於海外有所措置,煩勞吾兄代言恭邸……”
※※※※※※※※※※※※※※※※※※※※※
英國,倫敦,陳氏莊園。
“父親,剛剛得到的消息,潘家那邊兒來的消息,潘老爺子想要變賣祖宅。”陳鴻對陳廷軒說道。
“噢,那就是說,潘老爺子在廣州的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陳廷軒歎息了一聲,坐了下來。
“想不到他潘仕成今天都到了這個地步……”
“是啊!這事兒透著古怪,他潘家在那邊還一直經營著鹽業,去年生意還好好的,今年不知怎麽一下子就……”
“他是攤子鋪得太大,錢銀周轉失靈,故有此厄。”陳廷軒說道,“他現在還是沒明白,亦商亦官,終究是不行的。”
陳廷軒說的這個潘老爺子,便是現在十三行潘家仍枯守廣州的家族首領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佘,號海山仙館主人。潘仕成祖父潘正威是鹽商,正威長子、三子、八子、十二子入粵經商,分居穗地,八子正疇卜居太平門外第十甫。潘仕成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潘家到潘仕成時已三代經營鹽業,家業漸具規模。潘仕成是個有頭腦的商人,選擇了科舉成名、亦官亦商、倚勢營財的發跡道路。他勤於讀書,謀取功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28歲的潘仕成上京應試,中順天鄉試副貢。他以捐助巨款賑濟北京地區災荒饑民,全活甚眾,得欽賜舉人,特授刑部郎中。他還捐錢以鎮壓廣東連山的瑤族起義。同年,道光帝下諭嘉獎捐輸銀兩鎮壓“廣東連山排猺滋事”的行商、鹽商,其中“捐輸二萬兩元副貢生刑部額外郎中潘仕成,著照例由部議敘”。潘仕成一舉成名,京中的風流名士相與攀附,據縣誌所載:“都下名流爭相延訪”,“海內人士延訪之,以不識其人為憾”。他與在京中的嶺南名士臨桂陳昌繼、元和陳鍾麟結為忘年交。之後,潘仕成仍歸粵地。
作為在京城小有名氣,又謀有一官半職的人物,他以紳士、富商的身份同來往於粵地的政界顯達和本地官府人士往來甚密。其中相國8人、太史6人、尚書8人、侍郎10人、製軍(總督)18人、方伯(布政使)11人、中丞(巡撫)13人,曾任翰林院殿撰、修撰和編修者59人,其餘則是祭酒、太守、觀察、將軍、侍禦、侍讀等高級官員。論科舉出身,有狀元5人、榜眼5人、探花4人、進士17人。這些人不僅有政界要人,也有風雅之士,文人墨客,像林則徐、郭尚先、張嶽崧、湯貽汾、姚元之、吳榮光、鄧廷楨等,與潘仕成大多有公私往還,過從頗密。
————分割線————
求收藏!求推薦!
“是啊!曾滌帥如今身子也不好,一旦六爺和曾滌帥都不在了,中樞地方皆失掌握全局之人,這洋務可就真的辦不下去了……”盛宣懷想象著恭親王和曾國藩都不在的情景,不由得感到不寒而栗。
“這林義哲還是年輕,經驗不足。此次經曆了這樣一番大風雨,想是他能老成些了。”李鴻章道,“倘假以時日,將來未必不是這洋務的中流砥柱。”
“大人既和林義哲有書信往來,莫不如在信中提醒他一番,再遇此類事,他便不會重蹈覆轍了。”盛宣懷建議道,“若等到事到臨頭再行提醒於他,那便晚了。”
“你說的是,我這便修書一封與他,省得他還不知道,六爺這會兒正因為他弄回來的這些個寶貝而傷腦筋呢。”李鴻章說著起身,回到了書房裏,盛宣懷亦步亦趨的跟入,不待李鴻章吩咐,便動手為他鋪紙磨墨起來。
不數日,這封信便送到了林義哲的手中。
“……收到手示,籌劃精詳,時方入都展覲隨扈,將函折轉交經笙(軍機大臣沈桂芬)同年察閱,並代呈恭邸。僉以出洋學習造船、駛船一節,應由執事主持核辨,決不稍有牽掣。至養船及出洋經費不敷,尚冀鄙議裁撤師船,以養輪船,且夕可行,陸續勻撥。經笙謂或由總署奏辦,或由外間疏催,若海防無事,似可從容籌度,亦慮江、廣各當事未能實力遵辦也。”
“商船、兵船間造,以資商局領用,悉如尊指。惟聞機器費煤。俟唐景星、盛杏蓀夏間到津,議定大略,再行會商。津局習槍炮工匠子弟,若能赴布廠遊學,自易精進。苦於無人帶往,無款接濟。電報費巨駭俗,亦愧有誌未逮。”
“君此次通法情事,險釀巨禍,幸內有恭邸、經笙、文相彌護,外有曾帥、丁撫及不才保奏,遂得消彌於無形。……此次法主敬還國寶,兩宮嘉悅,與君有大利,而與恭邸則有大害。自安德海伏誅,太後與恭邸嫌隙日深,太後欲修園久矣,恭邸以國力未逮屢拒,君此次予太後一大好題目,恭邸若拒,則有失位之憂,洋務失主持之人;若從,則國家財力不敷,洋務亦有半道中殂之危;……靜夜思之,無術可解,奈何!……”
林義哲看完了李鴻章的這封略帶指責之意的來信,知道自己這一次給恭親王惹了大麻煩,不由得微微一笑。
對於恭親王奕忻和慈禧太後之間的恩恩怨怨,他當然知道得非常清楚。
事實上,慈禧對恭親王的打壓,從誅殺安德海事件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慈禧太後在“辛酉政變”中和恭親王奕忻結成同盟,一直相處得很好,但隨著恭親王地位的不斷升高和名望權力越來越大,他又引起了慈禧太後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後開始對他進行打擊,限製他的權力。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編修蔡壽祺彈劾恭親王,說他攬權納賄,徇私驕盈,慈禧太後隨即命令查辦,七天後就以“目無君上”的理由,免去他議政王和其它一切職務。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後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議政王職務始終沒有恢複。同治八年奕忻支持同治皇帝,從慈安太後那裏請旨殺掉慈禧太後親信太監安德海,則讓慈禧忌恨之餘,也知道自己的權力並不穩固。慈安雖然平時不管事,但有著很高的威望,她和恭親王一聯手,便能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壓力。是以在安德海事件之後,慈禧一直極其注意鞏固自己的權力,因而對恭親王則一直是相當警惕和防備的。而恭親王一再反對慈禧修園,更加劇了她的這種情緒。
事實上,慈禧太後自己也知道,全部重修園明園工程浩大,是現在的國力難以承擔的。她一心想要修的,僅僅是她當年的“發祥地”——“天地一家春”,以便歸政後有個養老安息的地方。這項工程的花費其實算起來並不是太多。在林義哲看來,作為洋務運動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恭親王如果能在這件事上變通一下,彌合同慈禧太後因安德海事件而產生的裂痕,於已於國都有大利。
林義哲甚至想過,自己能否通過設法幫助慈禧太後圓了這個“天地一家春”的夢,取得這位掌握國政的女主支持,實現自己心中的強國之夢!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一是緣於林義哲這次被言官彈劾“私通法酋”時,徐潤提醒他慈禧可能看在那套“天地一家春”珍瓷的份上,幫他擋災的事上;二是緣於他對古玩收藏的深厚知識。他知道,終其一生,慈禧對“天地一家春”懷念至深,光緒年間不但讓景德鎮禦窯廠燒造了大量帶有“大雅齋”堂款的精美瓷器,賞賜臣下的宮錢上也都鑄有“大雅”文字,甚至於在紫禁城用於救火的大銅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字樣!
而現在,李鴻章的來信讓他開始正式思考將這個想法變成現實的可能性。
林義哲放下了李鴻章的來信,取過了來自歐洲的“林氏內衣公司”的帳目清單看了起來。他仔細的算了一下,最後還是搖了搖頭。
在得到了第一筆7000多英鎊的收入之後,薩拉匯來的第二筆林氏公司的營業收入便猛增至20000多英鎊,靠著這些收入,以及喬致庸的資金周轉幫忙,林義哲使船政成功的擺脫了運營危機。現在這些錢雖然還有結餘,而且來自歐洲的營業收入還有不斷上升之勢,但想要應付修園子這個大窟窿,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林義哲放下了清單,隨後翻了翻陳鴻薩拉夫婦寫給他的信,腦中突然電光火石般的一閃!
他馬上把所有的信全都取了出來,擺放到了桌上,在字裏行間尋找著什麽。
“原來是這樣……”對比了所有的信件之後,林義哲恍然大悟。他思索了一番,將信全部收好,然後提筆開始給李鴻章寫起回信來。
“……前接惠書,具悉一切。深不自安。數夜不寐,日夜思解決之法,以紓恭邸之困。幸有所得……竊以為皇太後非欲修全園,僅‘天地一家春’等昔日居所,如此耗費不大,恭邸當不宜堅拒之。目前國用不敷,然假以數月,弟當於海外有所措置,煩勞吾兄代言恭邸……”
※※※※※※※※※※※※※※※※※※※※※
英國,倫敦,陳氏莊園。
“父親,剛剛得到的消息,潘家那邊兒來的消息,潘老爺子想要變賣祖宅。”陳鴻對陳廷軒說道。
“噢,那就是說,潘老爺子在廣州的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陳廷軒歎息了一聲,坐了下來。
“想不到他潘仕成今天都到了這個地步……”
“是啊!這事兒透著古怪,他潘家在那邊還一直經營著鹽業,去年生意還好好的,今年不知怎麽一下子就……”
“他是攤子鋪得太大,錢銀周轉失靈,故有此厄。”陳廷軒說道,“他現在還是沒明白,亦商亦官,終究是不行的。”
陳廷軒說的這個潘老爺子,便是現在十三行潘家仍枯守廣州的家族首領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佘,號海山仙館主人。潘仕成祖父潘正威是鹽商,正威長子、三子、八子、十二子入粵經商,分居穗地,八子正疇卜居太平門外第十甫。潘仕成生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潘家到潘仕成時已三代經營鹽業,家業漸具規模。潘仕成是個有頭腦的商人,選擇了科舉成名、亦官亦商、倚勢營財的發跡道路。他勤於讀書,謀取功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28歲的潘仕成上京應試,中順天鄉試副貢。他以捐助巨款賑濟北京地區災荒饑民,全活甚眾,得欽賜舉人,特授刑部郎中。他還捐錢以鎮壓廣東連山的瑤族起義。同年,道光帝下諭嘉獎捐輸銀兩鎮壓“廣東連山排猺滋事”的行商、鹽商,其中“捐輸二萬兩元副貢生刑部額外郎中潘仕成,著照例由部議敘”。潘仕成一舉成名,京中的風流名士相與攀附,據縣誌所載:“都下名流爭相延訪”,“海內人士延訪之,以不識其人為憾”。他與在京中的嶺南名士臨桂陳昌繼、元和陳鍾麟結為忘年交。之後,潘仕成仍歸粵地。
作為在京城小有名氣,又謀有一官半職的人物,他以紳士、富商的身份同來往於粵地的政界顯達和本地官府人士往來甚密。其中相國8人、太史6人、尚書8人、侍郎10人、製軍(總督)18人、方伯(布政使)11人、中丞(巡撫)13人,曾任翰林院殿撰、修撰和編修者59人,其餘則是祭酒、太守、觀察、將軍、侍禦、侍讀等高級官員。論科舉出身,有狀元5人、榜眼5人、探花4人、進士17人。這些人不僅有政界要人,也有風雅之士,文人墨客,像林則徐、郭尚先、張嶽崧、湯貽汾、姚元之、吳榮光、鄧廷楨等,與潘仕成大多有公私往還,過從頗密。
————分割線————
求收藏!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