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楊邵文開始為去上海開辦棉紡廠做準備。至於推廣合作社,楊邵文則是將它交給公司副總經理盧佟海負責。銷售部、生產部、機械部都抽出本部門的精兵強將,組成一個個的工作小組,分赴蘇南各地推廣合作社事業。
推廣合作社,已經成為複興公司的一項長期戰略。它不僅是總經理楊邵文一人的心願,也是複興公司全體職員的共同意誌。在理解了合作社給公司帶來的長遠利益後,大夥對推廣合作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已經用不著楊邵文擔心。
但事實是,盡管員工們都非常主動的到蘇南各地區推廣合作社事業,但一個月下來,卻沒有取得任何像樣的成果。除了楊浦村生產合作社這個友情成立的樣板外,他們在本地還沒組織成功任何其他的合作社。
這個問題就有些嚴重了。楊邵文雖然對困難有過充分的估計,但一個月下來的工作成效為零,這顯然也出乎了他的意料。原本已經準備就緒去上海辦廠的安排,也不得不暫時延緩。
經理層會議在公司一樓的會議室召開,幾個部門負責人被楊邵文召集起來商量對策。
“合作社對目前的農民來說,顯得有些複雜,農民們理解起來有困難。即使我們已經替他們解決好了許多麻煩,很多農民還是對經營好合作社沒太大信心。”
葛洪作為生產部經理,是合作社事業的直接實施者,具體情況由他負責匯報。他剛開始講解推廣時遇到的困難,楊邵文就開口打斷道:“葛經理,這方麵的困難大家事前都明白。但我想,我們公司忙活一個月一無所獲,總該還有些其他的原因吧?”
“是的,除了建立合作社本身的困難外,也出現了我們事前沒有遇到的一些難題!”
葛洪攤開一本記事本,那上麵記載了他記錄下來的一些情況。
“我們首先是從公司旗下的代工戶開始推廣合作社,這些人與我們複興公司關係密切,相互間已經有了一定的信任關係,我原本認為在這些人當中做工作會更加容易些。”
楊邵文也點頭表示認可,先易後難,這是做事情的基本邏輯。
“但事實證明,是我們想的簡單了。蘇南本地經機紗和土紗幾番折騰,這些代工戶已經對手工紡紗沒有了信心,認為不可能有他們目前織布賺得多,不願麻煩去建合作社。至於讓他們建合作社買改良手拉機或是鐵輪機,雖然織布效率更高,但他們似乎對目前的收入已經挺滿意了,不願再多此一舉!”
“總之,我們的代工戶現在已經有了一種小富即安的思想,對建立合作社動力不足。”
在代工戶當中推廣合作社不利,葛洪他們就把目標放在了那些散戶上。
不料,這些散戶一聽他們是複興公司也就是原來楊氏布業的職工,對他們說的合作社毫無興趣,就是一個勁的想加入複興公司的代工戶體係。他們隻得告訴這些散戶公司代工名額已滿,以後也不太可能再擴大代工規模。但任憑他們怎麽說,這些散戶就是不信,隻說布價正在緩慢上升,這些布業公司一定會需要更多的代工戶,他們願意等。
葛洪補充道:“當然,也不能說我們這些人辛苦一個月什麽成果也沒有。部分生活實在困難的村民倒是在我們的幫助下曾經組織起來過一兩個合作社。但這些合作社規模太小,人不過二十,股金都在5元以下,連買個最小號的大紡車都買不起,沒過幾天又重新解散了。”
盧佟海也參與過這幾個不成功的合作社的組建,對於當中的成敗,他分析道:“機紗和手拉機的推廣,著實斷了不少蘇南紡織戶的營生。這些人迫於自身的貧困,倒是有建立合作社的衝動。但是,一來大家手中沒錢,能集中的資金有限;二來是相互間缺乏信任,也對合作社缺乏信心,不敢多投,大多人隻是投個一角兩角,難以成事。”
張毅補充道:“我發現了一點,有興趣參加我們合作社的,都是一些極端貧困的農戶。這些人大多是去年因為新土布的出現而失業的紡織戶。隻是因為蘇南相對富庶,有不少做工機會。幾個月來,這些失業的紡織戶,有些轉而去植桑養蠶,有些去其他手工作坊做工,有些則去了蘇州上海等地討生活。有工可做的農戶都沒什麽動力參加合作社的。而每個村中,真正一貧如洗極端貧困的農戶數量其實並不太多,這也導致我們促成的幾個合作社都因規模較小、資本不足而半途夭折!”
盧佟海也很認可張毅的分析。
“張毅說的在理,如果我們前幾個月,在蘇南失業紡織戶最多的時候去推廣合作社,或許能建起幾個成功的樣本來。”
聽了幾個經理的分析,雖然說的還是困難居多,但楊邵文卻是恢複了不少信心。
“我聽出來了,雖然咱們還沒建成一個成功的合作社,但也總結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都非常有用。我總結了這麽一條,就是合作社雖然不容易接受,但隻要農民們有足夠強烈的動機,那合作社事業還是能夠建立起來的。農民們如何才會有這種強烈的動機?那就是他們生活極度貧困,已經到了不聯合不足以生存的地步,對吧?”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底下的經理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楊邵文覺得這應該就是打開合作社之門的鑰匙了。就如公司或國家推出一項改革,大多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窮則思變的地步,才能在整個組織上下達成改革的共識,改革措施才能在整個組織中推行的下去。
改革是觸動既得利益階層的難事,他們的合作社則是觸動農民們傳統生產習慣的難事,兩者都是同樣的道理。
楊邵文喃喃自語:“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個合適的試點區,在這個試點區建立幾個合作社的樣本工程,有了樣本工程的示範效應,合作社事業就能整個帶動起來了!”
袁嶧城補充道:“這個試點區要有一定的農村手工紡織基礎,當地紡織戶生活困難,而且每個村生活困難的紡織戶不能太少,要不然合作社組織不起一定的規模。這個地方會在哪裏呢?”
顯然不是在蘇南本地,公司一個月的努力已經證明在這裏開拓合作社事業並不容易。
“去我家鄉吧!”
說話的是公司生產部的副經理,名叫高元浩,是進入公司的第二批員工之一。他原是從外地到武進這裏務工的,因為讀過幾年私塾而被招入公司,並因工作表現出色而得到重用。
“我家鄉在湖北荊州。我們那裏既是棉花產區,本地出產的荊州土布也很出名,農村紡織業原本挺興盛的。隻是過去幾年,在機紗的衝擊下,鄉親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困難了。那裏不比蘇南,失去了棉紡織的營生,村民們除了種地外謀生手段不多。我也是家裏實在貧困,才出來獨自謀生的。”
眾人聽完後眼睛一亮,楊邵文更是暗暗點頭。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楊邵文之所以滿意,除了高元浩介紹的那裏符合開拓合作社業務的條件外,也有利於公司業務的向外擴張。目前,公司的業務向西最遠能到達安徽西部,如果他們能在荊州成功開拓合作社事業,那他們就相當於將業務擴展到兩湖、川蜀一帶了。
推廣合作社,已經成為複興公司的一項長期戰略。它不僅是總經理楊邵文一人的心願,也是複興公司全體職員的共同意誌。在理解了合作社給公司帶來的長遠利益後,大夥對推廣合作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已經用不著楊邵文擔心。
但事實是,盡管員工們都非常主動的到蘇南各地區推廣合作社事業,但一個月下來,卻沒有取得任何像樣的成果。除了楊浦村生產合作社這個友情成立的樣板外,他們在本地還沒組織成功任何其他的合作社。
這個問題就有些嚴重了。楊邵文雖然對困難有過充分的估計,但一個月下來的工作成效為零,這顯然也出乎了他的意料。原本已經準備就緒去上海辦廠的安排,也不得不暫時延緩。
經理層會議在公司一樓的會議室召開,幾個部門負責人被楊邵文召集起來商量對策。
“合作社對目前的農民來說,顯得有些複雜,農民們理解起來有困難。即使我們已經替他們解決好了許多麻煩,很多農民還是對經營好合作社沒太大信心。”
葛洪作為生產部經理,是合作社事業的直接實施者,具體情況由他負責匯報。他剛開始講解推廣時遇到的困難,楊邵文就開口打斷道:“葛經理,這方麵的困難大家事前都明白。但我想,我們公司忙活一個月一無所獲,總該還有些其他的原因吧?”
“是的,除了建立合作社本身的困難外,也出現了我們事前沒有遇到的一些難題!”
葛洪攤開一本記事本,那上麵記載了他記錄下來的一些情況。
“我們首先是從公司旗下的代工戶開始推廣合作社,這些人與我們複興公司關係密切,相互間已經有了一定的信任關係,我原本認為在這些人當中做工作會更加容易些。”
楊邵文也點頭表示認可,先易後難,這是做事情的基本邏輯。
“但事實證明,是我們想的簡單了。蘇南本地經機紗和土紗幾番折騰,這些代工戶已經對手工紡紗沒有了信心,認為不可能有他們目前織布賺得多,不願麻煩去建合作社。至於讓他們建合作社買改良手拉機或是鐵輪機,雖然織布效率更高,但他們似乎對目前的收入已經挺滿意了,不願再多此一舉!”
“總之,我們的代工戶現在已經有了一種小富即安的思想,對建立合作社動力不足。”
在代工戶當中推廣合作社不利,葛洪他們就把目標放在了那些散戶上。
不料,這些散戶一聽他們是複興公司也就是原來楊氏布業的職工,對他們說的合作社毫無興趣,就是一個勁的想加入複興公司的代工戶體係。他們隻得告訴這些散戶公司代工名額已滿,以後也不太可能再擴大代工規模。但任憑他們怎麽說,這些散戶就是不信,隻說布價正在緩慢上升,這些布業公司一定會需要更多的代工戶,他們願意等。
葛洪補充道:“當然,也不能說我們這些人辛苦一個月什麽成果也沒有。部分生活實在困難的村民倒是在我們的幫助下曾經組織起來過一兩個合作社。但這些合作社規模太小,人不過二十,股金都在5元以下,連買個最小號的大紡車都買不起,沒過幾天又重新解散了。”
盧佟海也參與過這幾個不成功的合作社的組建,對於當中的成敗,他分析道:“機紗和手拉機的推廣,著實斷了不少蘇南紡織戶的營生。這些人迫於自身的貧困,倒是有建立合作社的衝動。但是,一來大家手中沒錢,能集中的資金有限;二來是相互間缺乏信任,也對合作社缺乏信心,不敢多投,大多人隻是投個一角兩角,難以成事。”
張毅補充道:“我發現了一點,有興趣參加我們合作社的,都是一些極端貧困的農戶。這些人大多是去年因為新土布的出現而失業的紡織戶。隻是因為蘇南相對富庶,有不少做工機會。幾個月來,這些失業的紡織戶,有些轉而去植桑養蠶,有些去其他手工作坊做工,有些則去了蘇州上海等地討生活。有工可做的農戶都沒什麽動力參加合作社的。而每個村中,真正一貧如洗極端貧困的農戶數量其實並不太多,這也導致我們促成的幾個合作社都因規模較小、資本不足而半途夭折!”
盧佟海也很認可張毅的分析。
“張毅說的在理,如果我們前幾個月,在蘇南失業紡織戶最多的時候去推廣合作社,或許能建起幾個成功的樣本來。”
聽了幾個經理的分析,雖然說的還是困難居多,但楊邵文卻是恢複了不少信心。
“我聽出來了,雖然咱們還沒建成一個成功的合作社,但也總結了不少經驗,這些經驗都非常有用。我總結了這麽一條,就是合作社雖然不容易接受,但隻要農民們有足夠強烈的動機,那合作社事業還是能夠建立起來的。農民們如何才會有這種強烈的動機?那就是他們生活極度貧困,已經到了不聯合不足以生存的地步,對吧?”
“沒錯,就是這個道理!”底下的經理們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楊邵文覺得這應該就是打開合作社之門的鑰匙了。就如公司或國家推出一項改革,大多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窮則思變的地步,才能在整個組織上下達成改革的共識,改革措施才能在整個組織中推行的下去。
改革是觸動既得利益階層的難事,他們的合作社則是觸動農民們傳統生產習慣的難事,兩者都是同樣的道理。
楊邵文喃喃自語:“這就需要我們找到一個合適的試點區,在這個試點區建立幾個合作社的樣本工程,有了樣本工程的示範效應,合作社事業就能整個帶動起來了!”
袁嶧城補充道:“這個試點區要有一定的農村手工紡織基礎,當地紡織戶生活困難,而且每個村生活困難的紡織戶不能太少,要不然合作社組織不起一定的規模。這個地方會在哪裏呢?”
顯然不是在蘇南本地,公司一個月的努力已經證明在這裏開拓合作社事業並不容易。
“去我家鄉吧!”
說話的是公司生產部的副經理,名叫高元浩,是進入公司的第二批員工之一。他原是從外地到武進這裏務工的,因為讀過幾年私塾而被招入公司,並因工作表現出色而得到重用。
“我家鄉在湖北荊州。我們那裏既是棉花產區,本地出產的荊州土布也很出名,農村紡織業原本挺興盛的。隻是過去幾年,在機紗的衝擊下,鄉親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困難了。那裏不比蘇南,失去了棉紡織的營生,村民們除了種地外謀生手段不多。我也是家裏實在貧困,才出來獨自謀生的。”
眾人聽完後眼睛一亮,楊邵文更是暗暗點頭。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楊邵文之所以滿意,除了高元浩介紹的那裏符合開拓合作社業務的條件外,也有利於公司業務的向外擴張。目前,公司的業務向西最遠能到達安徽西部,如果他們能在荊州成功開拓合作社事業,那他們就相當於將業務擴展到兩湖、川蜀一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