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陽道:“我覺得,王旭軍對待新兵和俘虜的政策很好,我們應該和他們學習學習。”
眾人疑惑。
陸陽繼續道:“我們的這十五萬新兵戰鬥力太差,很容易叛變,所以我決定,將我們那兩萬精兵插到這十五萬人之中,分別擔任伍長、十長、百夫長、校尉等官職,雖然整體的戰鬥力會下降,但是,不可否認,我們能最快的控製這隻部隊,不會出現嘩變的現象。”
眾人恍然大悟,表示極力讚同。
會議結束,陸陽對王城內的十七萬大軍做了一下分配。
北郡王城不同於小小的蘭關城,這裏共有四麵城牆,每一麵城牆都有長達數千米,防守起來特別困難,而餘淵極有可能會四麵圍城攻打,所以每麵城牆都要派兵鎮守。
四麵城牆,陸陽分別派了兩萬人去,也就是八萬人;聽起來像是有點多,但是實際上一點都不多,因為敵人的攻城部隊太多了,一旦展開全麵進攻,很容易被破城。
當初王旭攻打西都時,他隻是派兵攻打一麵城牆,而且還隻攻打了中間的那一段,若是兵力足夠,全麵攻打的話,就那一麵城牆,周毅最少要派兩萬人才能守住。
................
次日。
餘淵果然來了,他的攻城方略就是,以多欺少!
看似愚笨的辦法,但是實乃大智!
他有三十萬大軍,加上北郡原有的十萬大軍,一共是四十萬;每麵城牆都駐守了十萬人。全部都是主力,不惜一切代價的攻城!
餘淵手下大將昨晚有人諫言,說隻圍其三麵城牆。好讓敵人心存僥幸,等敵人出城後。再與其野戰,這一計策被餘淵否決了!
後來,也有人說,圍其四麵,但是要選擇一麵城牆為主攻方向,其餘三麵為助攻,意在牽製敵人的兵力如此能更快的拿下王城,餘淵聽後。依然否決!
餘淵說了他自己的想法,現在皇帝已經震怒,下的旨意便是要全殲反賊,現在陸陽大軍全部的兵力都在城中,正是消滅反賊的最好時機,若是故意將其放出來,一旦跑了,那後患將無窮無盡。
再說了,現在官兵有足夠的兵力,為什麽要將其他三麵城牆設為助攻呢?
要的就是那種猛烈攻城的氣勢。要讓所有的反賊都喪失鬥誌,所以,餘淵今日一早便兵分四路。將陸陽所在的王城團團圍住。
太陽升起之時,攻城大戰正式開始!
.............
這天,乾倉和閔嶺的部隊回來了。
他們先來到了南門外的那個山穀,這裏有賈恢派去的五千人駐守,今天這五千人也接到了王旭傳來的撤軍命令。
旋即,乾倉、閔嶺、和那五千人全部從南門進入,回到了西都。
這期間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那就是馬蘭發現了乾倉等人,曾派精騎繞到了南門。但是,馬蘭的騎兵晚了一步。他們到時,乾倉等人已經進城了。數萬的精騎隻能在城下幹瞪眼。
現在西都的兵力又漲了一個台階,秦雙帶回了一萬五千人、閔嶺和乾倉帶回了兩萬人,如今的西都又恢複了當初的實力,達到了十萬零四千的恐怖兵力。
時間過得很快,沒多久,馬蘭的攻城器械便全部修繕好了,共有四台投石機,五個攻城塔,五個飛橋(度過護城河用的),還有很多的雲梯等等。
這天一早,三座大營突然撤去,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北門,本來馬蘭是準備隻去五萬人的,但是聽說西都如今有了十萬人馬,為了安全起見,馬蘭最後決定,全軍出動,即使攻不下西都,也不會至於被敵軍反攻吧。
馬蘭把兵力全部聚集到了北門,隻攻一方!他沒有餘淵那麽大的資本,所以就不敢圍城了,本來兵力就不多,若是一旦分兵,被人家吃掉了就麻煩了。
馬蘭所部現在兵力如下:
騎兵本來有五萬,但是馬勳之前損失了五千,那現在就隻有四萬五千了。
戰車兩萬。
步兵八萬五千,本來它是有十三萬的,但是山穀一役,馬勳中了埋伏,被黃權坑掉了四萬五千。
北門之外,陣勢擺好,接下來便開始正式攻城。
王旭今天沒有來,因為他知道,李智是不可能在第一天就丟失城門的,再說了,就算丟了外城,還有內城呢,所以,無礙。
看著城下兩個攻城方陣向前移動,李智叫來了手下的諸多校尉。
“給我聽好了,守好自己的那段城牆,不要讓一個敵兵上城,丟了城牆,全部死罪!”
“諾!”數個校尉大聲應答。他們已經在李智的手下任職很久了,對於攻城戰,在校場上已經演練過很多次,相信現在真正的守城戰一定能做的很好。
交代了一些守城的細節,李智隨即讓眾人各司其職。
吼吼吼...城下士兵發出整齊的吼聲,一萬攻城前軍分兩個方陣,正推著各種器械向北門靠近。
五丈高的城牆,士兵們站在這上麵信心大增,因為他們看向城下的敵人就如螞蟻一般,想要從這麽高的城下爬上來,這得有多難?
越來越近了...
“弓箭手,放箭!”城上眾多的校尉大聲喊道。
嗖嗖嗖...
箭如雨下,直射城下正在跑來的官兵,官兵的反應速度超快,瞬間便舉起了盾牌,城上的箭羽射下沒有造成多大的傷亡。
“啪啪啪...。”
不多時,一排排雲梯便搭在了城牆邊上,這些雲梯除了高級雲梯以外,還有很多的普通雲梯,普通雲梯已經被馬蘭改良過了,因為西都的城牆太高,馬蘭擔心雲梯斷裂,所以將每架雲梯的頂端都弄了兩個鐵爪,如此一來,不但不會斷裂,還會變的更穩固。
見雲梯一搭上城牆,守城的士兵便想著要將其推出去,可是,有鐵爪勾著,雲梯紋絲不動,而且是越來越緊,連城牆內部都被鐵爪扣進去了一個小小的深坑。推了半天,沒有絲毫用處。(未完待續)
眾人疑惑。
陸陽繼續道:“我們的這十五萬新兵戰鬥力太差,很容易叛變,所以我決定,將我們那兩萬精兵插到這十五萬人之中,分別擔任伍長、十長、百夫長、校尉等官職,雖然整體的戰鬥力會下降,但是,不可否認,我們能最快的控製這隻部隊,不會出現嘩變的現象。”
眾人恍然大悟,表示極力讚同。
會議結束,陸陽對王城內的十七萬大軍做了一下分配。
北郡王城不同於小小的蘭關城,這裏共有四麵城牆,每一麵城牆都有長達數千米,防守起來特別困難,而餘淵極有可能會四麵圍城攻打,所以每麵城牆都要派兵鎮守。
四麵城牆,陸陽分別派了兩萬人去,也就是八萬人;聽起來像是有點多,但是實際上一點都不多,因為敵人的攻城部隊太多了,一旦展開全麵進攻,很容易被破城。
當初王旭攻打西都時,他隻是派兵攻打一麵城牆,而且還隻攻打了中間的那一段,若是兵力足夠,全麵攻打的話,就那一麵城牆,周毅最少要派兩萬人才能守住。
................
次日。
餘淵果然來了,他的攻城方略就是,以多欺少!
看似愚笨的辦法,但是實乃大智!
他有三十萬大軍,加上北郡原有的十萬大軍,一共是四十萬;每麵城牆都駐守了十萬人。全部都是主力,不惜一切代價的攻城!
餘淵手下大將昨晚有人諫言,說隻圍其三麵城牆。好讓敵人心存僥幸,等敵人出城後。再與其野戰,這一計策被餘淵否決了!
後來,也有人說,圍其四麵,但是要選擇一麵城牆為主攻方向,其餘三麵為助攻,意在牽製敵人的兵力如此能更快的拿下王城,餘淵聽後。依然否決!
餘淵說了他自己的想法,現在皇帝已經震怒,下的旨意便是要全殲反賊,現在陸陽大軍全部的兵力都在城中,正是消滅反賊的最好時機,若是故意將其放出來,一旦跑了,那後患將無窮無盡。
再說了,現在官兵有足夠的兵力,為什麽要將其他三麵城牆設為助攻呢?
要的就是那種猛烈攻城的氣勢。要讓所有的反賊都喪失鬥誌,所以,餘淵今日一早便兵分四路。將陸陽所在的王城團團圍住。
太陽升起之時,攻城大戰正式開始!
.............
這天,乾倉和閔嶺的部隊回來了。
他們先來到了南門外的那個山穀,這裏有賈恢派去的五千人駐守,今天這五千人也接到了王旭傳來的撤軍命令。
旋即,乾倉、閔嶺、和那五千人全部從南門進入,回到了西都。
這期間也有一個小小的插曲,那就是馬蘭發現了乾倉等人,曾派精騎繞到了南門。但是,馬蘭的騎兵晚了一步。他們到時,乾倉等人已經進城了。數萬的精騎隻能在城下幹瞪眼。
現在西都的兵力又漲了一個台階,秦雙帶回了一萬五千人、閔嶺和乾倉帶回了兩萬人,如今的西都又恢複了當初的實力,達到了十萬零四千的恐怖兵力。
時間過得很快,沒多久,馬蘭的攻城器械便全部修繕好了,共有四台投石機,五個攻城塔,五個飛橋(度過護城河用的),還有很多的雲梯等等。
這天一早,三座大營突然撤去,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來到了北門,本來馬蘭是準備隻去五萬人的,但是聽說西都如今有了十萬人馬,為了安全起見,馬蘭最後決定,全軍出動,即使攻不下西都,也不會至於被敵軍反攻吧。
馬蘭把兵力全部聚集到了北門,隻攻一方!他沒有餘淵那麽大的資本,所以就不敢圍城了,本來兵力就不多,若是一旦分兵,被人家吃掉了就麻煩了。
馬蘭所部現在兵力如下:
騎兵本來有五萬,但是馬勳之前損失了五千,那現在就隻有四萬五千了。
戰車兩萬。
步兵八萬五千,本來它是有十三萬的,但是山穀一役,馬勳中了埋伏,被黃權坑掉了四萬五千。
北門之外,陣勢擺好,接下來便開始正式攻城。
王旭今天沒有來,因為他知道,李智是不可能在第一天就丟失城門的,再說了,就算丟了外城,還有內城呢,所以,無礙。
看著城下兩個攻城方陣向前移動,李智叫來了手下的諸多校尉。
“給我聽好了,守好自己的那段城牆,不要讓一個敵兵上城,丟了城牆,全部死罪!”
“諾!”數個校尉大聲應答。他們已經在李智的手下任職很久了,對於攻城戰,在校場上已經演練過很多次,相信現在真正的守城戰一定能做的很好。
交代了一些守城的細節,李智隨即讓眾人各司其職。
吼吼吼...城下士兵發出整齊的吼聲,一萬攻城前軍分兩個方陣,正推著各種器械向北門靠近。
五丈高的城牆,士兵們站在這上麵信心大增,因為他們看向城下的敵人就如螞蟻一般,想要從這麽高的城下爬上來,這得有多難?
越來越近了...
“弓箭手,放箭!”城上眾多的校尉大聲喊道。
嗖嗖嗖...
箭如雨下,直射城下正在跑來的官兵,官兵的反應速度超快,瞬間便舉起了盾牌,城上的箭羽射下沒有造成多大的傷亡。
“啪啪啪...。”
不多時,一排排雲梯便搭在了城牆邊上,這些雲梯除了高級雲梯以外,還有很多的普通雲梯,普通雲梯已經被馬蘭改良過了,因為西都的城牆太高,馬蘭擔心雲梯斷裂,所以將每架雲梯的頂端都弄了兩個鐵爪,如此一來,不但不會斷裂,還會變的更穩固。
見雲梯一搭上城牆,守城的士兵便想著要將其推出去,可是,有鐵爪勾著,雲梯紋絲不動,而且是越來越緊,連城牆內部都被鐵爪扣進去了一個小小的深坑。推了半天,沒有絲毫用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