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風雲奇跡般的擊敗了你,兵臨東都城下,你如何逃脫戰敗之罪?”
李渾嗤之以鼻,“他能擊敗某?你知道伊闕為何失陷?不是他實力強悍,而是韓世諤拱手相送。你知道某為何不奪回伊闕?不是他防守堅固,而是某暫時還不想奪回伊闕,否則他早就抱頭鼠竄,逃之夭夭了。”
李瑉搖頭笑笑,不動聲色地說出了李渾在伊闕戰場上的兵力部署。
李渾吃驚了,頜下長髯無風而動,怒不可遏,“衛府有內奸。豈有此理,某若找到他,必定剝皮抽筋,挫骨揚灰
“你身邊有很多僚屬,你帳下有很多軍將,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張看不見網,你如何找?怎麽找?”
“如此說來,今夜李風雲就要發動夜襲了?”李渾質問道。
“所以某說,某是來拯救公,為公謀一條退路。”李瑉從容說道。
李渾稍加沉吟後,緩緩頷首,不得不調整心態,不得不改變策略,沒辦法,自己被人出賣了,而兩京局勢都很惡劣,虎狼環伺,自己稍有閃失,必定被吞噬得一於二淨。
“齊王可曾告訴你,他此番來東都,利用兵變牟利,真正的目的是什麽?”李瑉問道。
李渾詫異地看了李瑉一眼,心想這事還要齊王告訴某?隻要稍知內情的人都知道,齊王的目標是皇統,是要拿回本屬於自己的皇統繼承權,當然了,若能利用此次風暴成功脅迫聖主給予其儲君之位,入主東宮,那就是最理想的結果了。而自己目前在東都的所作所為,就是配合齊王竭盡全力謀取儲君之位,雖然其中的風險難以估量,但相比入主東宮後所獲得的巨大利益,這點風險還是值得一冒。
李瑉看到李渾不屑一顧的表情就知道李風雲果然預測對了,李渾對齊王來東都的真正目的當真是一無所知。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與李渾的人品有直接關係,齊王、韋福嗣和董純雖然與李渾都是一個利益圈子裏的人,但在目前形勢明顯對齊王不利的情況下,以李渾的個性是否還一如既往的忠誠齊王,那就難說了,所以出於保密考慮,他們當然不會告訴李渾,並且還要約束李善衡,叫李善衡也要守口如瓶。而知道這個秘密的人寥寥無幾,李善衡就算有心告訴自己的叔父,亦是有心無力,他就在齊王身邊,膽子再大也不敢公然背叛齊王。
“在公看來,齊王此次重返東都,目標就是皇儲,那麽某能否問一下公,你認為齊王贏得皇儲的機會有多大
李渾看到李瑉一副果不其然的樣子,當即意識到這裏麵出了問題,齊王對自己的信任越來越少,擔心自己出賣他,於是便蓄意隱瞞了很多核心機密,再聽到李瑉這麽一問,便肯定了自己的猜測,心裏忍不住就湧出幾分悲哀和失落
人這一輩子總是麵臨無數選擇,有錯有對,但在關係到命運的關鍵性選擇上如果錯了,隻要錯一次,那就完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自己錯就錯在了皇統選擇上,錯誤的選擇了齊王,當然了,和自己一樣做出了錯誤選擇的還有不少人,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死了,一部分流放了,生死未卜,李子雄、韋福嗣等人算是幸運的,罷官解職,禁錮在家,唯有自己“毫發無損”。然而,悲哀就在如此,因為自己“毫發無損”,齊王和韋福嗣等人當然有理由懷疑自己的忠誠,懷疑自己背叛了他們,但自己身上又早已打上了齊王的烙印,改換門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撞上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大機遇,於是自己在政治上就陷入了尷尬境地,舊東家不信任自己,新東家又毫無著落,懸在半空中,腳不黏地,隨時都有覆滅之危。
此次聖主為什麽把衛戍東都之重任繼續托付給自己?很簡單,聖主不是信任自己,而是要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機會摧毀自己,要讓自己自掘墳墓,自取滅亡。
現在軍方有實力有能力有威望,影響力又極大,又在積極阻礙聖主改革的軍方大佬已寥寥無幾。過去楊素是無可爭議的軍方第一大佬,弘農楊氏在軍方的實力非常龐大,但他已死很多年;接著就輪到八姓勳貴的於氏,但於氏的傳承者於仲文已經被聖主成功摧毀;最後就剩下隴西李氏,自己的父親李穆當年在關鍵時刻力挺先帝,幫助先帝贏得了國祚,居功至偉,所以中土一統後,不論兵製怎麽改,都沒有撼動隴西李氏在軍方的既得利益。
然而到了今天,不論自己是不是支持改革,結果都一樣,在聖主集中軍權,絕對控製衛府的大前提下,改革派絕對不允許軍中存在像隴西李氏這樣的“大山頭”,所以自己這個隴西李氏的傳承者,當代家主,本利益集團的“大旗”,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選擇,隻能與聖主和改革派抗衡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自第一次東征大敗,以於仲文為首的眾多持保守立場的軍方將帥被“清理”出衛府之後,自己就勢單力薄了,在與聖主和改革派的抗衡中已落於下風,如果不使出非常手段,不進行殊死一搏,不把第二次東征摧毀掉,不給聖主和改革派以沉重打擊,自己必死無疑,軍方的保守勢力將被連根拔除,豪門世家尤其在軍方擁有深厚根基的豪門世家的既得利益,都將被聖主和改革派掠奪一空。
楊玄感、元弘嗣、李子雄等人為何密謀兵變?關隴本土貴族之前為何有參與這場軍事政變的意願和動力?都是給聖主和改革派逼得,逼得走投無路了,再不“反擊”,再不殊死一搏,就隻有束手待斃,就隻有任其宰割了。老天有眼,上蒼眷顧,大機遇不期而至,第一次東征大敗突然而徹底地改變了朝堂上的政治格局,之前擋者披靡、無堅不摧的改革派,一頭栽在了東征戰場上,給了節節敗退、危如累卵的保守派一個反擊良機,於是形勢逆轉了,但改革派依舊占據優勢,且氣勢如虹,信心滿滿,這就逼得保守派不得不以暴力手段給對手以致命一擊,隻有把改革派徹底打倒,打得沒有還手之力,打得隻有束手待斃了,才能真正摧毀改革,維持自身的利益。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自己不可能阻止兵變的爆發,也沒有能力阻止這場兵變,隻能順勢而為,但如此一來便是自掘墳墓,自取滅亡,便上了聖主的當中了改革派的奸計,所以自己最終的選擇便是在兵變初期暗中支持,想方設法增加兵變的勝算,一旦形勢不好,兵變成功的希望越來越小,則利用這場兵變最大程度的為齊王牟取政治利益,竭盡全力奪取儲君之位。實際上現在齊王也罷,自己也罷,都沒有選擇,贏了不但能解決生存問題,還能爭取到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反之,就等著灰飛煙滅吧。
然而,正如李瑉所質問,齊王的機會到底有多大?這取決於兵變的走勢,若兵變成功了,齊王肯定沒有機會,未來的皇位肯定輪不到他來坐,若兵變失敗了,齊王不但沒有機會,還有可能給兵變者陪葬,而從目前保守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殘酷無情的廝殺來看,這場兵變必敗無疑。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上蒼好不容易賜給保守勢力一個摧毀改革的機會,但保守勢力卻不珍惜,尚未抓住機會,就開始為“分贓”而大打出手,自相殘殺,一盤散沙,結局可想而知。
兵變敗了,齊王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數了,聖主和改革派肯定要乘機鏟除這個事實存在的嚴重危及到改革的“禍害”。齊王覆滅了,自己焉能獨善其身?
李渾的情緒在一霎間有些失控,但迅隨即又穩定下來。他稍加權衡後,決定實話實說,畢竟李瑉既然來了,既然說要拯救自己,那肯定有他的對策。自己可以不相信李瑉,但一定要相信李瑉的父親李子雄,畢竟自己和李子雄“同病相憐”,命運亦是相同,如果李子雄覆滅了,自己還能活多久?
李渾舉起右手,伸出了食指。
“隻有一分機會?”李瑉問道。
李渾點頭。
“既然你認為齊王隻有一分機會,那麽齊王就算再有自信,也不敢說自己有五成機會,所以他還敢來東都送死?
李渾有些不耐煩了,直接問道,“齊王意圖何在?”
李瑉還是不緊不慢,徐徐問道,“去年東征大敗之後,衛府對南北關係的走向有何判斷?”
李渾的眉頭皺了起來,頓時便有了些許猜測。李瑉轉換話題的速度太快,思路跳躍的速度也太快,李渾感覺自己都有些跟不上了。
“南北關係必然緊張,乃至破裂。”李渾說道,“衛府在去年底就曾向聖主和中樞發出警告,如果中外局勢繼續惡化下去,南北大戰將不可避免,所以衛府並不同意發動第二次東征,但當時衛府已被聖主所控製,無人敢直言相諫
“在目前局勢下,如果南北戰爭爆發,衛府可有勝算?”李瑉追問。
“國力已被東征所耗盡,衛府隻能堅守長城,別無他策。”
“如果長城失守呢?”
“絕無可能。”
“某是說如果……如果長城失守了,衛府能否阻禦北虜於代北?”
李渾神情凝重,沉默不語,良久,他發出了一聲長歎,“這就是齊王的真實目的?”
李瑉撫須而笑,“公以為如何?”
“這需要山東人的支持。”李渾歎道,“若無山東人傾力相助,齊王北上代恒,無疑於自尋死路。”
“反正都是死,為何不北上代恒,與北虜殊死一搏,以求絕處逢生?”
李渾垂首撫髯,陷入沉思之中。
=
李渾嗤之以鼻,“他能擊敗某?你知道伊闕為何失陷?不是他實力強悍,而是韓世諤拱手相送。你知道某為何不奪回伊闕?不是他防守堅固,而是某暫時還不想奪回伊闕,否則他早就抱頭鼠竄,逃之夭夭了。”
李瑉搖頭笑笑,不動聲色地說出了李渾在伊闕戰場上的兵力部署。
李渾吃驚了,頜下長髯無風而動,怒不可遏,“衛府有內奸。豈有此理,某若找到他,必定剝皮抽筋,挫骨揚灰
“你身邊有很多僚屬,你帳下有很多軍將,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張看不見網,你如何找?怎麽找?”
“如此說來,今夜李風雲就要發動夜襲了?”李渾質問道。
“所以某說,某是來拯救公,為公謀一條退路。”李瑉從容說道。
李渾稍加沉吟後,緩緩頷首,不得不調整心態,不得不改變策略,沒辦法,自己被人出賣了,而兩京局勢都很惡劣,虎狼環伺,自己稍有閃失,必定被吞噬得一於二淨。
“齊王可曾告訴你,他此番來東都,利用兵變牟利,真正的目的是什麽?”李瑉問道。
李渾詫異地看了李瑉一眼,心想這事還要齊王告訴某?隻要稍知內情的人都知道,齊王的目標是皇統,是要拿回本屬於自己的皇統繼承權,當然了,若能利用此次風暴成功脅迫聖主給予其儲君之位,入主東宮,那就是最理想的結果了。而自己目前在東都的所作所為,就是配合齊王竭盡全力謀取儲君之位,雖然其中的風險難以估量,但相比入主東宮後所獲得的巨大利益,這點風險還是值得一冒。
李瑉看到李渾不屑一顧的表情就知道李風雲果然預測對了,李渾對齊王來東都的真正目的當真是一無所知。
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與李渾的人品有直接關係,齊王、韋福嗣和董純雖然與李渾都是一個利益圈子裏的人,但在目前形勢明顯對齊王不利的情況下,以李渾的個性是否還一如既往的忠誠齊王,那就難說了,所以出於保密考慮,他們當然不會告訴李渾,並且還要約束李善衡,叫李善衡也要守口如瓶。而知道這個秘密的人寥寥無幾,李善衡就算有心告訴自己的叔父,亦是有心無力,他就在齊王身邊,膽子再大也不敢公然背叛齊王。
“在公看來,齊王此次重返東都,目標就是皇儲,那麽某能否問一下公,你認為齊王贏得皇儲的機會有多大
李渾看到李瑉一副果不其然的樣子,當即意識到這裏麵出了問題,齊王對自己的信任越來越少,擔心自己出賣他,於是便蓄意隱瞞了很多核心機密,再聽到李瑉這麽一問,便肯定了自己的猜測,心裏忍不住就湧出幾分悲哀和失落
人這一輩子總是麵臨無數選擇,有錯有對,但在關係到命運的關鍵性選擇上如果錯了,隻要錯一次,那就完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自己錯就錯在了皇統選擇上,錯誤的選擇了齊王,當然了,和自己一樣做出了錯誤選擇的還有不少人,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死了,一部分流放了,生死未卜,李子雄、韋福嗣等人算是幸運的,罷官解職,禁錮在家,唯有自己“毫發無損”。然而,悲哀就在如此,因為自己“毫發無損”,齊王和韋福嗣等人當然有理由懷疑自己的忠誠,懷疑自己背叛了他們,但自己身上又早已打上了齊王的烙印,改換門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撞上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大機遇,於是自己在政治上就陷入了尷尬境地,舊東家不信任自己,新東家又毫無著落,懸在半空中,腳不黏地,隨時都有覆滅之危。
此次聖主為什麽把衛戍東都之重任繼續托付給自己?很簡單,聖主不是信任自己,而是要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機會摧毀自己,要讓自己自掘墳墓,自取滅亡。
現在軍方有實力有能力有威望,影響力又極大,又在積極阻礙聖主改革的軍方大佬已寥寥無幾。過去楊素是無可爭議的軍方第一大佬,弘農楊氏在軍方的實力非常龐大,但他已死很多年;接著就輪到八姓勳貴的於氏,但於氏的傳承者於仲文已經被聖主成功摧毀;最後就剩下隴西李氏,自己的父親李穆當年在關鍵時刻力挺先帝,幫助先帝贏得了國祚,居功至偉,所以中土一統後,不論兵製怎麽改,都沒有撼動隴西李氏在軍方的既得利益。
然而到了今天,不論自己是不是支持改革,結果都一樣,在聖主集中軍權,絕對控製衛府的大前提下,改革派絕對不允許軍中存在像隴西李氏這樣的“大山頭”,所以自己這個隴西李氏的傳承者,當代家主,本利益集團的“大旗”,實際上根本就沒有選擇,隻能與聖主和改革派抗衡到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但自第一次東征大敗,以於仲文為首的眾多持保守立場的軍方將帥被“清理”出衛府之後,自己就勢單力薄了,在與聖主和改革派的抗衡中已落於下風,如果不使出非常手段,不進行殊死一搏,不把第二次東征摧毀掉,不給聖主和改革派以沉重打擊,自己必死無疑,軍方的保守勢力將被連根拔除,豪門世家尤其在軍方擁有深厚根基的豪門世家的既得利益,都將被聖主和改革派掠奪一空。
楊玄感、元弘嗣、李子雄等人為何密謀兵變?關隴本土貴族之前為何有參與這場軍事政變的意願和動力?都是給聖主和改革派逼得,逼得走投無路了,再不“反擊”,再不殊死一搏,就隻有束手待斃,就隻有任其宰割了。老天有眼,上蒼眷顧,大機遇不期而至,第一次東征大敗突然而徹底地改變了朝堂上的政治格局,之前擋者披靡、無堅不摧的改革派,一頭栽在了東征戰場上,給了節節敗退、危如累卵的保守派一個反擊良機,於是形勢逆轉了,但改革派依舊占據優勢,且氣勢如虹,信心滿滿,這就逼得保守派不得不以暴力手段給對手以致命一擊,隻有把改革派徹底打倒,打得沒有還手之力,打得隻有束手待斃了,才能真正摧毀改革,維持自身的利益。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自己不可能阻止兵變的爆發,也沒有能力阻止這場兵變,隻能順勢而為,但如此一來便是自掘墳墓,自取滅亡,便上了聖主的當中了改革派的奸計,所以自己最終的選擇便是在兵變初期暗中支持,想方設法增加兵變的勝算,一旦形勢不好,兵變成功的希望越來越小,則利用這場兵變最大程度的為齊王牟取政治利益,竭盡全力奪取儲君之位。實際上現在齊王也罷,自己也罷,都沒有選擇,贏了不但能解決生存問題,還能爭取到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反之,就等著灰飛煙滅吧。
然而,正如李瑉所質問,齊王的機會到底有多大?這取決於兵變的走勢,若兵變成功了,齊王肯定沒有機會,未來的皇位肯定輪不到他來坐,若兵變失敗了,齊王不但沒有機會,還有可能給兵變者陪葬,而從目前保守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殘酷無情的廝殺來看,這場兵變必敗無疑。這是一個悲哀的現實,上蒼好不容易賜給保守勢力一個摧毀改革的機會,但保守勢力卻不珍惜,尚未抓住機會,就開始為“分贓”而大打出手,自相殘殺,一盤散沙,結局可想而知。
兵變敗了,齊王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數了,聖主和改革派肯定要乘機鏟除這個事實存在的嚴重危及到改革的“禍害”。齊王覆滅了,自己焉能獨善其身?
李渾的情緒在一霎間有些失控,但迅隨即又穩定下來。他稍加權衡後,決定實話實說,畢竟李瑉既然來了,既然說要拯救自己,那肯定有他的對策。自己可以不相信李瑉,但一定要相信李瑉的父親李子雄,畢竟自己和李子雄“同病相憐”,命運亦是相同,如果李子雄覆滅了,自己還能活多久?
李渾舉起右手,伸出了食指。
“隻有一分機會?”李瑉問道。
李渾點頭。
“既然你認為齊王隻有一分機會,那麽齊王就算再有自信,也不敢說自己有五成機會,所以他還敢來東都送死?
李渾有些不耐煩了,直接問道,“齊王意圖何在?”
李瑉還是不緊不慢,徐徐問道,“去年東征大敗之後,衛府對南北關係的走向有何判斷?”
李渾的眉頭皺了起來,頓時便有了些許猜測。李瑉轉換話題的速度太快,思路跳躍的速度也太快,李渾感覺自己都有些跟不上了。
“南北關係必然緊張,乃至破裂。”李渾說道,“衛府在去年底就曾向聖主和中樞發出警告,如果中外局勢繼續惡化下去,南北大戰將不可避免,所以衛府並不同意發動第二次東征,但當時衛府已被聖主所控製,無人敢直言相諫
“在目前局勢下,如果南北戰爭爆發,衛府可有勝算?”李瑉追問。
“國力已被東征所耗盡,衛府隻能堅守長城,別無他策。”
“如果長城失守呢?”
“絕無可能。”
“某是說如果……如果長城失守了,衛府能否阻禦北虜於代北?”
李渾神情凝重,沉默不語,良久,他發出了一聲長歎,“這就是齊王的真實目的?”
李瑉撫須而笑,“公以為如何?”
“這需要山東人的支持。”李渾歎道,“若無山東人傾力相助,齊王北上代恒,無疑於自尋死路。”
“反正都是死,為何不北上代恒,與北虜殊死一搏,以求絕處逢生?”
李渾垂首撫髯,陷入沉思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