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達無法答複封德彝,他手上隻有高陽宮監許華的求援信,其他一無所知。雖然從僅有的訊息來看,這件事的背後玄機重重,但到底是何等玄機,還要從高陽方麵了解更多消息後,方能做出更為詳盡的推斷。
看到段達神情尷尬,猶疑不語,封德彝意識到自己過於急切了,於是緩和了語氣,又問道,“你對高陽局勢有何推測?”
推測這種東西純屬臆想,做不得準的,搞得不好就是禍從口出,如果雙方關係密切,倒是可以私下聊聊,但段達與封德彝根本不是“一路人”,每說一句話都要反複思量,唯恐落人口實,更不要說胡亂猜測了,那等於引火燒身啊。
不過段達既然在沒有證據證明高陽出事之前,就拿著許華的求援信急吼吼地報奏聖主,本身就說明段達對此事有所猜測,而且十有**還是距離事實不遠的猜測,否則段達想方設法也要把這件事拖一拖,斷然不會冒著被聖主責叱的危險跑來求見聖主。
這就是封德彝主動約見段達的原因所在,他確信段達肯定知道一些秘密,而這些秘密段達在單獨覲見聖主的時候因為某種顧慮沒有說出來,現在高陽出事了,可能與其蓄意隱瞞的秘密有關,於是段達著急了,擔心高陽的事情真相大白後聖主會遷怒於他,無奈之下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再度覲見聖主。
段達沉默不語。
封德彝皺皺眉,目露不滿之色,“襄垣公,你既然想辦法把這份急奏送到了某的手上,當然是想以最快速度覲見聖主,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某幫你把這份內容不詳證據不足的急奏直接送到聖主手上,就必須繞開內史省的兩位長官,為此某不但要得罪他們,還要承擔由這份急奏所帶來的所有不良後果,而這個不良後果某可能承擔不起。所以,你既然認為某值得托付,可以幫到你,就必須告訴某一些你可以告訴某的秘密,以便讓某放心大膽地幫你,否則某不得不以最大惡意去揣測你的真實用意,然後某會據此展開淩厲反擊。”
封德彝憤怒了,開威脅了,你竟敢算計到某的頭上,老虎屁股你都敢摸,你找死啊!
段達大驚失色,連連搖手,“景公誤會了,某絕無惡意,某讓景公難做了,抱歉之致。”
封德彝的過激反應大出段達的預料,同時也讓段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簡單了,封德彝不可能因為此事影響到了封氏、河間人乃至河北人的利益就毫無條件地出手相助,相反,因為雙方分屬關隴和山東兩大對立政治集團,封德彝對自己始終充滿高度戒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政治陰謀,唯恐自己設陷阱下套子陷害他。再說了,高陽宮監許華是江左人,與內史侍郎虞世基同屬江左政治集團,按道理段達應該求助於內史省的江左係以上達天聽,而不應該尋求河北人封德彝的幫助,所以封德彝理所當然懷疑段達別有圖謀。
封德彝臉色難看,怒目而視。
段達權衡利弊得失後,瞬間做出決斷,事已至此,他隻能想方設法贏得封德彝的信任,至於江左人,他連想都不敢想,因為這件事的幕後推手就有江左人的影子。
“七月十三,齊王率軍離開黎陽,以剿賊為名,沿永濟渠北上,於武陽、清河、平原諸郡剿殺叛賊。”
段達終於開口,但一開口就是齊王,這不禁讓封德彝暗自緊張。楊玄感已經給他帶來了天大的禍患,而齊王更是一個不能觸碰的政治災星,封德彝不敢想像卷入皇統之爭的可怕後果。
封德彝衝著段達微微頷首,示意他知道此事,請段達繼續。
“七月十三,右翊衛大將軍、水師總管、榮國公來護兒接管黎陽,置南北大運河於水師保護之下。”
封德彝若有所悟。這件事他也知道,也估猜到齊王和來護兒之間可能有什麽政治交換,否則齊王斷然不會拱手讓出大運河的控製權。當然了,來護兒深得聖主信任,即便有什麽政治交換,來護兒也不會隱瞞聖主。
“六月中,大肆劫掠通濟渠的白發賊,用黎陽混亂之際,搶在齊王攻陷黎陽之前,突然渡河北上,據說是逃進了太行山。”
此言一出,封德彝的臉色馬上有了變化,眼裏不易察覺地掠過一絲異彩。
有關齊王與白發賊保持默契,養寇為重的傳言早已甚囂塵上,但在聖主和中樞高層的眼裏,白發賊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即便齊王養寇為重,也難成大事,不足為慮,再說齊王在政治上是眾矢之的,牆倒眾人推,落井下石、蓄意陷害者太多,越是傳言越是靠不住。但是,無風不起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防患於未然總是好事,因此聖主和中樞高層對齊王和白發賊的“聯動”還是比較關注。
事實證明,此次東都風暴,齊王還是有野心的,白發賊與齊王之間也是有某種“默契”的,隻是形勢變化太快,齊王懸崖勒馬,突然就放棄了,而白發賊更是早早消失得無影無蹤。中樞高層對此持漠然態度,對齊王和白發賊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兩者實力太弱,尤其白發賊,螻蟻般的存在,抬抬腳就碾碎了。
然而,段達突然提到白發賊,卻讓封德彝驀然產生了某種不詳聯想。或許這個白發賊並沒有想像的不堪,而齊王亦不會坐以待斃,或許就有了某種新的求生手段。
“某在本月中,零零碎碎接到一些由武安、襄國和趙郡等地傳來的零碎消息,說太行賊活動頻繁,有北上之跡象。初始某不以為意,直到高陽出事,許華說叛賊來自滱水以西,來自博陵方向,某才意識到,之前接到太行賊北上的零碎消息,不但是真的,而且可能是有預謀的。”
封德彝的神情頓時“精彩”了,心底更是不由自主地湧出一股喜悅之情。或許,段達透漏出來的這個機密,將成為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重要契機。
段達最後一句話蘊含深意,給人以豐富聯想,但說白了就是他懷疑攻打高陽宮的是白發賊,背後推手則是河北人,正是因為河北人的“保護”才讓白發賊潛藏身形,悄無聲息地攻陷了高陽宮,在聖主和行宮剛剛抵達涿郡之際,給了聖主和中樞一個重重的大巴掌。
然而,段達無憑無據,無論如何也不敢冒著得罪河北豪門世家的危險,公開指責河北人居心叵測,所以他最多也就用了“預謀”兩個字,但這兩個字已經夠份量,夠嚴重了,可以讓封德彝做出無數種推測了。
段達不再說話,閉緊了嘴巴。能說的他都說了,雖然除了最後透露的看上去無關緊要的訊息外,其他訊息對封德彝來說都不是秘密,都是中樞已知的消息,但關鍵是段達把它們“巧妙”地聯係到了一起,而聯係到一起後所產生的各種推演,其中就蘊含了不為人知的秘密,至於說何種秘密,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全憑推演者的智慧了。
齊王北上?白發賊北上?來護兒和齊王之間的政治交換?河北人有預謀的幫助藏匿白發賊?攻打高陽宮?有針對性的“打擊”聖主和中樞?
封德彝在中央最高決策機構重要領導人的位置上整整坐了十八年,從先帝到聖主,曆經風雨而不倒,這是個什麽概念?在官場上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其政治智慧之高、政治經驗之豐富、政治手腕之超絕可想而知。
瞬息之間,封德彝就整理出了一個清晰的脈絡。“主幹”是齊王爭儲。“支杆”是爭儲的策略,無非兩個,一個是與聖主對著幹,推翻聖主,一個是臣服於聖主,重新贏得聖主的信任,而後者顯然具備極強操作性。然後就是“枝椏”,就是具體的操作辦法,就是依據“天時地利人和”來製定實施計策。目前東都局勢完全不利於齊王,但南北緊張關係以及可以預見的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南北大戰,卻非常有利於齊王,當然了,前提是齊王必須有主動戍邊、自我流放的意願,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假如齊王願意在政治上自我流放,願意放棄眼前的政治利益來換取北上戍邊、建功立業的機會,那麽齊王北上、白發賊北上、來護兒和齊王之間的政治交換、河北人有預謀的幫助藏匿白發賊,便能找到經得起推敲的理由。而白發賊攻打高陽宮,不過就是給齊王找一個北上剿賊、北上戍邊的理由而已,此舉看上去很幼稚,卻很實用。
那麽,如果聖主和中樞洞察到了齊王新的爭儲之策,是個什麽態度?
現在聖主和中樞深陷困境,內憂外患一起爆發,腹背受敵,焦頭爛額,根本就顧及不到齊王這個小小的爭儲“陰謀”,相反,從當前中外大勢來說,尤其正在急驟惡化的南北關係來說,齊王北上戍邊反而是一件好事,團結一起可以團結的力量,齊心協力一致對外,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聖主和中樞以幫助,對此聖主和中樞應該樂見其成,持積極態度。
聖主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發動第三次東征,最需要的就是緩和南北關係,推遲南北大戰,當然了,如果南北大戰爆發,那就一定要贏得這場戰爭,無論如何不能再輸了,輸不起了。
想聖主之所想,急聖主之所急,投聖主之所好,這就是封德彝的自我拯救之策,而現在他非常及時地發現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契機。
當然,這一推演也許是錯誤的,但封德彝根本不在乎對錯,齊王怎麽想的與他無關,他隻要想辦法影響甚至說服聖主和中樞,讓齊王按照他的這一思路走下去就行。
他拯救的是自己,而不是齊王。
=
=
=
看到段達神情尷尬,猶疑不語,封德彝意識到自己過於急切了,於是緩和了語氣,又問道,“你對高陽局勢有何推測?”
推測這種東西純屬臆想,做不得準的,搞得不好就是禍從口出,如果雙方關係密切,倒是可以私下聊聊,但段達與封德彝根本不是“一路人”,每說一句話都要反複思量,唯恐落人口實,更不要說胡亂猜測了,那等於引火燒身啊。
不過段達既然在沒有證據證明高陽出事之前,就拿著許華的求援信急吼吼地報奏聖主,本身就說明段達對此事有所猜測,而且十有**還是距離事實不遠的猜測,否則段達想方設法也要把這件事拖一拖,斷然不會冒著被聖主責叱的危險跑來求見聖主。
這就是封德彝主動約見段達的原因所在,他確信段達肯定知道一些秘密,而這些秘密段達在單獨覲見聖主的時候因為某種顧慮沒有說出來,現在高陽出事了,可能與其蓄意隱瞞的秘密有關,於是段達著急了,擔心高陽的事情真相大白後聖主會遷怒於他,無奈之下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再度覲見聖主。
段達沉默不語。
封德彝皺皺眉,目露不滿之色,“襄垣公,你既然想辦法把這份急奏送到了某的手上,當然是想以最快速度覲見聖主,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某幫你把這份內容不詳證據不足的急奏直接送到聖主手上,就必須繞開內史省的兩位長官,為此某不但要得罪他們,還要承擔由這份急奏所帶來的所有不良後果,而這個不良後果某可能承擔不起。所以,你既然認為某值得托付,可以幫到你,就必須告訴某一些你可以告訴某的秘密,以便讓某放心大膽地幫你,否則某不得不以最大惡意去揣測你的真實用意,然後某會據此展開淩厲反擊。”
封德彝憤怒了,開威脅了,你竟敢算計到某的頭上,老虎屁股你都敢摸,你找死啊!
段達大驚失色,連連搖手,“景公誤會了,某絕無惡意,某讓景公難做了,抱歉之致。”
封德彝的過激反應大出段達的預料,同時也讓段達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想法簡單了,封德彝不可能因為此事影響到了封氏、河間人乃至河北人的利益就毫無條件地出手相助,相反,因為雙方分屬關隴和山東兩大對立政治集團,封德彝對自己始終充滿高度戒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政治陰謀,唯恐自己設陷阱下套子陷害他。再說了,高陽宮監許華是江左人,與內史侍郎虞世基同屬江左政治集團,按道理段達應該求助於內史省的江左係以上達天聽,而不應該尋求河北人封德彝的幫助,所以封德彝理所當然懷疑段達別有圖謀。
封德彝臉色難看,怒目而視。
段達權衡利弊得失後,瞬間做出決斷,事已至此,他隻能想方設法贏得封德彝的信任,至於江左人,他連想都不敢想,因為這件事的幕後推手就有江左人的影子。
“七月十三,齊王率軍離開黎陽,以剿賊為名,沿永濟渠北上,於武陽、清河、平原諸郡剿殺叛賊。”
段達終於開口,但一開口就是齊王,這不禁讓封德彝暗自緊張。楊玄感已經給他帶來了天大的禍患,而齊王更是一個不能觸碰的政治災星,封德彝不敢想像卷入皇統之爭的可怕後果。
封德彝衝著段達微微頷首,示意他知道此事,請段達繼續。
“七月十三,右翊衛大將軍、水師總管、榮國公來護兒接管黎陽,置南北大運河於水師保護之下。”
封德彝若有所悟。這件事他也知道,也估猜到齊王和來護兒之間可能有什麽政治交換,否則齊王斷然不會拱手讓出大運河的控製權。當然了,來護兒深得聖主信任,即便有什麽政治交換,來護兒也不會隱瞞聖主。
“六月中,大肆劫掠通濟渠的白發賊,用黎陽混亂之際,搶在齊王攻陷黎陽之前,突然渡河北上,據說是逃進了太行山。”
此言一出,封德彝的臉色馬上有了變化,眼裏不易察覺地掠過一絲異彩。
有關齊王與白發賊保持默契,養寇為重的傳言早已甚囂塵上,但在聖主和中樞高層的眼裏,白發賊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即便齊王養寇為重,也難成大事,不足為慮,再說齊王在政治上是眾矢之的,牆倒眾人推,落井下石、蓄意陷害者太多,越是傳言越是靠不住。但是,無風不起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防患於未然總是好事,因此聖主和中樞高層對齊王和白發賊的“聯動”還是比較關注。
事實證明,此次東都風暴,齊王還是有野心的,白發賊與齊王之間也是有某種“默契”的,隻是形勢變化太快,齊王懸崖勒馬,突然就放棄了,而白發賊更是早早消失得無影無蹤。中樞高層對此持漠然態度,對齊王和白發賊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兩者實力太弱,尤其白發賊,螻蟻般的存在,抬抬腳就碾碎了。
然而,段達突然提到白發賊,卻讓封德彝驀然產生了某種不詳聯想。或許這個白發賊並沒有想像的不堪,而齊王亦不會坐以待斃,或許就有了某種新的求生手段。
“某在本月中,零零碎碎接到一些由武安、襄國和趙郡等地傳來的零碎消息,說太行賊活動頻繁,有北上之跡象。初始某不以為意,直到高陽出事,許華說叛賊來自滱水以西,來自博陵方向,某才意識到,之前接到太行賊北上的零碎消息,不但是真的,而且可能是有預謀的。”
封德彝的神情頓時“精彩”了,心底更是不由自主地湧出一股喜悅之情。或許,段達透漏出來的這個機密,將成為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重要契機。
段達最後一句話蘊含深意,給人以豐富聯想,但說白了就是他懷疑攻打高陽宮的是白發賊,背後推手則是河北人,正是因為河北人的“保護”才讓白發賊潛藏身形,悄無聲息地攻陷了高陽宮,在聖主和行宮剛剛抵達涿郡之際,給了聖主和中樞一個重重的大巴掌。
然而,段達無憑無據,無論如何也不敢冒著得罪河北豪門世家的危險,公開指責河北人居心叵測,所以他最多也就用了“預謀”兩個字,但這兩個字已經夠份量,夠嚴重了,可以讓封德彝做出無數種推測了。
段達不再說話,閉緊了嘴巴。能說的他都說了,雖然除了最後透露的看上去無關緊要的訊息外,其他訊息對封德彝來說都不是秘密,都是中樞已知的消息,但關鍵是段達把它們“巧妙”地聯係到了一起,而聯係到一起後所產生的各種推演,其中就蘊含了不為人知的秘密,至於說何種秘密,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全憑推演者的智慧了。
齊王北上?白發賊北上?來護兒和齊王之間的政治交換?河北人有預謀的幫助藏匿白發賊?攻打高陽宮?有針對性的“打擊”聖主和中樞?
封德彝在中央最高決策機構重要領導人的位置上整整坐了十八年,從先帝到聖主,曆經風雨而不倒,這是個什麽概念?在官場上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其政治智慧之高、政治經驗之豐富、政治手腕之超絕可想而知。
瞬息之間,封德彝就整理出了一個清晰的脈絡。“主幹”是齊王爭儲。“支杆”是爭儲的策略,無非兩個,一個是與聖主對著幹,推翻聖主,一個是臣服於聖主,重新贏得聖主的信任,而後者顯然具備極強操作性。然後就是“枝椏”,就是具體的操作辦法,就是依據“天時地利人和”來製定實施計策。目前東都局勢完全不利於齊王,但南北緊張關係以及可以預見的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的南北大戰,卻非常有利於齊王,當然了,前提是齊王必須有主動戍邊、自我流放的意願,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假如齊王願意在政治上自我流放,願意放棄眼前的政治利益來換取北上戍邊、建功立業的機會,那麽齊王北上、白發賊北上、來護兒和齊王之間的政治交換、河北人有預謀的幫助藏匿白發賊,便能找到經得起推敲的理由。而白發賊攻打高陽宮,不過就是給齊王找一個北上剿賊、北上戍邊的理由而已,此舉看上去很幼稚,卻很實用。
那麽,如果聖主和中樞洞察到了齊王新的爭儲之策,是個什麽態度?
現在聖主和中樞深陷困境,內憂外患一起爆發,腹背受敵,焦頭爛額,根本就顧及不到齊王這個小小的爭儲“陰謀”,相反,從當前中外大勢來說,尤其正在急驟惡化的南北關係來說,齊王北上戍邊反而是一件好事,團結一起可以團結的力量,齊心協力一致對外,一定程度上可以給聖主和中樞以幫助,對此聖主和中樞應該樂見其成,持積極態度。
聖主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發動第三次東征,最需要的就是緩和南北關係,推遲南北大戰,當然了,如果南北大戰爆發,那就一定要贏得這場戰爭,無論如何不能再輸了,輸不起了。
想聖主之所想,急聖主之所急,投聖主之所好,這就是封德彝的自我拯救之策,而現在他非常及時地發現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契機。
當然,這一推演也許是錯誤的,但封德彝根本不在乎對錯,齊王怎麽想的與他無關,他隻要想辦法影響甚至說服聖主和中樞,讓齊王按照他的這一思路走下去就行。
他拯救的是自己,而不是齊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