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
個人履曆
皇太極(1592—1643年),一作黃太吉、洪太時、洪太主、紅歹是等,均為同音異寫,也有稱為阿巴海,滿族,愛新覺羅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稱清太宗,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後金統帥。
人物生平
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葉赫部首領楊佳努之女。楊佳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萬曆十六年(1588)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隻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甚篤,喜歡她隻知侍奉丈夫而不幹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麵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
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以滿洲部為核心,已將其周圍各部統一。萬曆十五年(1587)在呼蘭哈達山下東南建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舊老城)。皇太極就出生在這裏,他家住在這一山城的最裏邊,是方圓幾百裏內最富有的大戶。城外有自己的“農幕”,即農莊,家裏有大量的綾羅錦緞。吃不完的雞、鴨、魚肉及美酒等。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裏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不幸的是皇太極八歲那年,他的生母病逝。這位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在皇太極當皇帝以後被尊為中宮皇後,清代稱“孝慈高皇後”。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速成長,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發。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準備。如到時不讓去,哭著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競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仆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著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鬥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沈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餘,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皇太極在參加作戰和協助努爾哈赤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逐漸顯露了頭角。據文獻所載,皇太極早期較大的軍事行動,是對烏拉作戰。時間是萬曆四十年,皇太極二十歲。那時努爾哈赤正在統一海西四部,已滅哈達、輝發兩部,還有烏拉和葉赫部。烏拉首領布占泰被努爾哈赤擒獲以後放回去,背棄盟好,掠東海窩集部的呼爾哈部,並公然要娶努爾哈赤已下了聘禮的葉赫“老女”,還以骲箭射已嫁他的努爾哈赤侄女,實際這都是阻止和對抗努爾哈赤實現統一。於是努爾哈赤決定發兵征烏拉。皇太極就在這時隨軍出征。九月二十二日大軍起程,二十九日抵烏拉部,與烏拉兵相峙三天。努爾哈赤所部四出焚毀糧草,烏拉兵白天出城對壘,夜裏入城固守。皇太極與其兄莽古爾泰急不可耐,想立即過河進攻。努爾哈赤對他們說,“用兵不能像你們想的那樣簡單,好比砍伐大樹,怎麽能一下子砍斷?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漸漸折斷。相同的大國,勢均力敵,要一舉將其滅亡,怎麽可能辦到?應當把它附屬的城郭一個一個攻取,一直攻下去。沒有阿哈,額真怎麽能生存?沒有諸申,貝勒怎麽能生存?”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他們毀掉了烏拉的一些城寨,而“伐大樹”之說,對皇太極後來與明朝作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年,烏拉被滅.
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後金國家。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發了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始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建製。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當新年來到的時候,皇太極同諸兄弟們為努爾哈赤舉行了莊嚴而熱烈的儀式,上尊號“覆育列國英明汗”,建國稱金,也叫大金或後金,年號天命。現遼寧新賓縣老城村為當時的都城赫圖阿拉,迄今還有“尊號台”的遺址,俗稱“金鑾殿”。從此在東北大地誕生了一個和明朝對立的國家政權。
在這個後金國家裏,努爾哈赤以父和汗的名義處於權力的頂峰。其次就是他的子侄四人,稱和碩貝勒,他們“共議國政,各置官屬”。此四人依年齒次序為: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他們相當於漢人所說的王,所以有時也稱大王、二王、三王、四王。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之子,其餘三人均為努爾哈赤之子。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後,這並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這說明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是同等的。
不僅如此,在後金所從事的主要戰爭活動中,皇太極獻智獻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發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而在歡慶努爾哈赤六十大壽的宴席上,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夥,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裏應外合,兩麵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消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置後金於死地,明朝於萬曆四十六年(1619)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發動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朝傾全國之力,集中將士近十萬人,分四路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進攻,企圖圍而殲之。這對後金是個嚴峻考驗,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努爾哈赤針對明軍分進合擊的進攻戰略,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反攻戰略,提出:“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盡管明朝進攻的軍隊在南方首先暴露出來了,而後金的努爾哈赤、代善等還是判斷明朝的西路軍是主力,即從撫順來的杜鬆軍。所以代善、達爾漢轄領兵先行開往撫順。大軍過紮喀關(三道關),欲按兵等待努爾哈赤,皇太極提出不可等待,要加快步伐,以防止明軍攻擊後金築城的民夫。行至太蘭岡,代善、達爾漢轄又欲將軍隊隱蔽起來,皇太極也不同意,說應當耀武揚威,對敵布陣,民夫看到這種情形,也會奮勇參戰。後金的頭號功臣額亦都非常讚成皇太極的主張。按著皇太極的意見,後金軍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與明軍大戰,在築城民夫配合下,殲杜鬆於鐵背山,首戰告捷。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鬆軍的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後,趕赴前線。他和代善在阿布達裏岡(今遼寧新賓縣榆樹鄉嘎巴寨村南十裏)與明軍相遇,互相配合,大敗明軍,明總兵官劉綖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滿族是在明代各部女真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皇太極對滿族的形成,有特殊的貢獻。薩爾滸之戰前,葉赫部依靠明朝的支持,一直抵製努爾哈赤的統一。經此一戰,葉赫和明朝的聯軍被打敗,它存在的基礎動搖了。接著後金又下開原、鐵嶺,葉赫更加孤立。但是葉赫首領金台石(錦台什)、布揚古(布羊古)拒不投降。天命四年八月,努爾哈赤進攻葉赫,金台石、布揚古分別占據東西二城頑強抵抗。金台石在東城已被攻破而走投無路的時刻,請求見皇太極,說見他以後可以投降。皇太極是他的外甥,特意從進攻西城的戰場上來到東城。見麵之後,皇太極百般勸金台石投降,然他個人頑固到底,縱火*。從此葉赫部被統一。這標誌著一個新興的滿族已登上曆史舞台。史載:“滿洲國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一音語者,俱征服。是年諸部始合為一。”
努爾哈赤一生事業的頂峰是率兵進占遼沈,在遼沈大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皇太極積極幫助他父親實現這一大業。進占遼沈之前,代善、皇太極和努爾哈赤本人都多次領兵至這一地區騷擾。但皇太極卻是他們當中較早認識遼沈之重要及主張將其占領的一個人物。天命五年六月的一天,皇太極領鐵甲八千騎突襲沈陽北境,掠走一千餘人。過去“遇唐人輒盡屠,今則一切不殺”,以爭取民心。八月,皇太極等隨努爾哈赤領兵攻掠懿路、蒲河(沈陽城東北)。明軍出城反擊,皇太極率精銳輕騎追殺,一直想殺入沈陽城內,被代善勸止了。第二年,二月十一日,皇太極又隨父統八路大軍,攻掠奉集堡(今沈陽城南蘇家屯區奉集堡)。皇太極麾下精兵進至黃山,並追擊明將朱萬良至武靖營(今沈陽市西南蘇家屯區大武靖營)。
天命六年努爾哈赤發動了遼沈大戰。皇太極是這次大戰的策劃者之一和衝鋒陷陣的前線指揮官。三月初十日,後金傾國出兵,十二日兵臨沈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出城抵禦被戰敗,十三日後金占領沈陽。明援遼總兵童仲揆、陳策及周敦吉等繼與後金兵大戰渾河。皇太極奮勇參戰。後金的將領雅鬆遙望明兵,膽怯而退,皇太極卻毫無畏俱衝上去,打敗明軍,並追殺至白塔鋪(今沈陽市南郊)。然後與明奉集堡守將李秉誠、朱萬良、薑粥接戰。皇太極以百餘騎擊敗明朝三總兵。第二天,努爾哈赤斥責雅鬆說:“我的兒子皇太極,父兄依賴如眸子,因你之敗,不得不殺入敵營,萬一遭到不幸,你的罪何止千刀萬剮!”怒斥之後,將其削職。
攻下沈陽城後,後金兵進城住了五天,三月十九日,努爾哈赤又統大軍攻向遼陽。明朝在遼沈的所有兵將都集中在這個古老的重鎮。皇太極率後金右翼四旗兵衝鋒在前,在左翼四旗兵配合下,於遼陽城外打敗明軍,直追至鞍山界方返回。二十一日,經過城外城內的反複激戰,後金攻取了遼陽,明朝守城的經略袁應泰*,巡按禦史張銓被活捉。這位大明的忠臣不肯屈服於後金。李永芳去勸降,被他大罵一頓。皇太極用宋朝徽、欽二宗降金的故事進行說服,他雖然終未低頭,但對皇太極卻表示相當尊重。從中反映出皇太極不單是後金英勇善戰的一員驍將,而且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了。後金在遼沈大戰的勝利,影響所及至於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相繼而下,連同以前所得,後金已經把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了它的統治範圍。後來皇太極就以遼沈為中心,統一了全東北及蒙古的一部分地區。天命六年後金遷都遼陽,十年定都沈陽。
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在靉雞堡(今遼寧沈陽市城南大愛金村)。九月一日,皇太極繼父登汗位。這次汗位易人,充滿了激烈複雜的鬥爭。
首先是,努爾哈赤臨終前沒有明確選出汗位繼承人。後金建國前,他曾想讓長子褚英接班,後來又有意使次子代善嗣位,均半途而廢。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努爾哈赤與代善、皇太極等對天焚香發誓,讓子孫互相輔佐,勿開殺戒,二月又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按月分直”。終未指定繼承人。
代善
其次是,努爾哈赤諸子欲為汗位繼承者不止一、二人,他們早已展開明爭暗鬥。其中皇太極與代善爭奪最烈。薩爾滸大戰、遼沈大戰,他都與代善爭過功。那時朝鮮人估計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必代其父”,而皇太極“潛懷弑兄之計”。此外,還有烏拉納喇氏所生的多爾袞。努爾哈赤死時,烏拉氏隻有三十七歲,她為大妃,年富力強,“有機變”,她很想立其子為汗。努爾哈赤一合上雙眼,她就被逼殉夫,理由是“心懷嫉妒”。到了順治初年,多爾袞還說皇太極的為汗,“原係奪立”,也透露了爭權的內幕。
第三是,努爾哈赤已經說讓代善繼嗣之後,又想用皇太極取而代之。努爾哈赤一位從弟叫阿鬥,“勇而多智”,努爾哈赤曾詢問他:“諸子中誰可以代替我者?”答:“智勇俱全,人皆稱道的人就是了!”努爾哈赤立刻明白了,他所指的就是皇太極。這件事很快傳了出去,代善知道後深為不安。阿鬥又暗中告訴代善,皇太極準備對他下手,代善向努爾哈赤哭訴了事實真相,努爾哈赤追查到了阿鬥那裏,處罰了他。
但是,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終於登位為汗。與其爭奪汗位者,隻犧牲了一位烏拉納喇氏。皇太極能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原因在於,一是他本人當時的勢力比較強大,有戰功,有政治鬥爭3經驗,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不能與他相比。二是努爾哈赤死時,後金國家已經是穩定的政權,繼他為汗者,必須有治國才能。這一點皇太極最合適。他在努爾哈赤諸將中是“僅識字”的一個,又對努爾哈赤的統治,“多所讚畫”。奪取遼沈時,他首先注意收養遼人,表現出遠見卓識,所以選汗位繼承人時,代善之子嶽讬薩哈廉最先提出皇太極“才德冠世”,擁護他。三是皇太極的母親曾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他自己處事又比較穩健,不走極端,深得人心,當時就是個“人皆稱道的人”。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勢力最大、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十分明智,以鞏固後金的大局為重,甘願讓賢,倡議推立皇太極。基於這些原因,皇太極終於繼努爾哈赤為汗。
個人履曆
皇太極(1592—1643年),一作黃太吉、洪太時、洪太主、紅歹是等,均為同音異寫,也有稱為阿巴海,滿族,愛新覺羅氏,正白旗,清朝的建立者,史稱清太宗,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後金統帥。
人物生平
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從小就受到努爾哈赤的喜愛,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葉赫部首領楊佳努之女。楊佳努為了與努爾哈赤結盟,把小女兒許配給他,稱這是天生的“佳偶”。萬曆十六年(1588)努爾哈赤成婚,時已三十歲,新娘隻有十四歲。當時努爾哈赤有眾多妻子和兒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袞代,即莽古爾泰之母。但是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甚篤,喜歡她隻知侍奉丈夫而不幹預政事。
皇太極本人生來麵色赤紅,眉清目秀,行動穩健,舉止端莊。他聰明伶俐,耳目所經,一聽不忘,一見即識。他很愛看書學習,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惟有他識字。
皇太極出生時,努爾哈赤正從事統一女真的事業以滿洲部為核心,已將其周圍各部統一。萬曆十五年(1587)在呼蘭哈達山下東南建築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舊老城)。皇太極就出生在這裏,他家住在這一山城的最裏邊,是方圓幾百裏內最富有的大戶。城外有自己的“農幕”,即農莊,家裏有大量的綾羅錦緞。吃不完的雞、鴨、魚肉及美酒等。當父兄長年累月忙於出征作戰時,七歲的皇太極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裏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與自己想的一樣,因而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
不幸的是皇太極八歲那年,他的生母病逝。這位葉赫那拉氏,母以子貴,在皇太極當皇帝以後被尊為中宮皇後,清代稱“孝慈高皇後”。皇太極在母親死後,跟隨父兄,迅速成長,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滿族及先世女真人素以尚武著稱,皇太極向他父親學習本民族的傳統風俗,從小就參加打獵,練得勇力過人,步射騎射,矢不虛發。當皇帝以後,皇太極還對小時候這種生活記憶猶新,曾說:“太祖時,我們聽說第二天要外出打獵,即事先進行調鷹蹴球,作好各種準備。如到時不讓去,哭著也要請求前往。過去,無論老少,競相奮進,皆以行兵出獵為大喜事。那時仆從很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即使這樣艱苦,也樂於跟著為主效力,國家之有今日興隆正是這種努力奮鬥的結果。”皇太極很像他父親,吃苦耐勞,體格健壯。沈陽實勝寺曾藏有他用過的一張弓,矢長四尺餘,不僅一般人不敢問津,就是一個壯士也很難拉開,而皇太極當年運用自如。
皇太極在參加作戰和協助努爾哈赤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逐漸顯露了頭角。據文獻所載,皇太極早期較大的軍事行動,是對烏拉作戰。時間是萬曆四十年,皇太極二十歲。那時努爾哈赤正在統一海西四部,已滅哈達、輝發兩部,還有烏拉和葉赫部。烏拉首領布占泰被努爾哈赤擒獲以後放回去,背棄盟好,掠東海窩集部的呼爾哈部,並公然要娶努爾哈赤已下了聘禮的葉赫“老女”,還以骲箭射已嫁他的努爾哈赤侄女,實際這都是阻止和對抗努爾哈赤實現統一。於是努爾哈赤決定發兵征烏拉。皇太極就在這時隨軍出征。九月二十二日大軍起程,二十九日抵烏拉部,與烏拉兵相峙三天。努爾哈赤所部四出焚毀糧草,烏拉兵白天出城對壘,夜裏入城固守。皇太極與其兄莽古爾泰急不可耐,想立即過河進攻。努爾哈赤對他們說,“用兵不能像你們想的那樣簡單,好比砍伐大樹,怎麽能一下子砍斷?必須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漸漸折斷。相同的大國,勢均力敵,要一舉將其滅亡,怎麽可能辦到?應當把它附屬的城郭一個一個攻取,一直攻下去。沒有阿哈,額真怎麽能生存?沒有諸申,貝勒怎麽能生存?”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他們毀掉了烏拉的一些城寨,而“伐大樹”之說,對皇太極後來與明朝作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二年,烏拉被滅.
在逐步完成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上,皇太極幫助他父親努爾哈赤建立了新的後金國家。努爾哈赤一度想立長子褚英為儲,但是褚英背著努爾哈赤做了很多違反其願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也跟他一起行動。皇太極等向努爾哈赤揭發了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努爾哈赤將褚英幽禁,兩年後又毅然處死了他。從此皇太極進一步得到了信賴。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始建黃、白、紅、藍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合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完成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建製。皇太極被任命為管正白旗的貝勒。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日,當新年來到的時候,皇太極同諸兄弟們為努爾哈赤舉行了莊嚴而熱烈的儀式,上尊號“覆育列國英明汗”,建國稱金,也叫大金或後金,年號天命。現遼寧新賓縣老城村為當時的都城赫圖阿拉,迄今還有“尊號台”的遺址,俗稱“金鑾殿”。從此在東北大地誕生了一個和明朝對立的國家政權。
在這個後金國家裏,努爾哈赤以父和汗的名義處於權力的頂峰。其次就是他的子侄四人,稱和碩貝勒,他們“共議國政,各置官屬”。此四人依年齒次序為: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他們相當於漢人所說的王,所以有時也稱大王、二王、三王、四王。阿敏是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之子,其餘三人均為努爾哈赤之子。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後,這並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這說明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是同等的。
不僅如此,在後金所從事的主要戰爭活動中,皇太極獻智獻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發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而在歡慶努爾哈赤六十大壽的宴席上,皇太極獻上一計。他提出先打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處,必先取之”。並建議利用明朝守城遊擊李永芳要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的機會,派遣五十人扮作馬商,分成五夥,入城為市,繼之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裏應外合,兩麵夾攻。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戰,對後金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皇太極的獻計獻策及親臨戰陣,對後金的勝利有決定性的作用。
撫順兵敗城陷的消息傳到明都,“舉朝震駭”,多年不理朝政的明神宗驚呼:“遼左覆軍隕將,建州勢焰益張,邊事十分危急”。為了置後金於死地,明朝於萬曆四十六年(1619)聯合女真葉赫部及朝鮮,發動了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朝傾全國之力,集中將士近十萬人,分四路向後金都城赫圖阿拉進攻,企圖圍而殲之。這對後金是個嚴峻考驗,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努爾哈赤針對明軍分進合擊的進攻戰略,采取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反攻戰略,提出:“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盡管明朝進攻的軍隊在南方首先暴露出來了,而後金的努爾哈赤、代善等還是判斷明朝的西路軍是主力,即從撫順來的杜鬆軍。所以代善、達爾漢轄領兵先行開往撫順。大軍過紮喀關(三道關),欲按兵等待努爾哈赤,皇太極提出不可等待,要加快步伐,以防止明軍攻擊後金築城的民夫。行至太蘭岡,代善、達爾漢轄又欲將軍隊隱蔽起來,皇太極也不同意,說應當耀武揚威,對敵布陣,民夫看到這種情形,也會奮勇參戰。後金的頭號功臣額亦都非常讚成皇太極的主張。按著皇太極的意見,後金軍進至薩爾滸(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與明軍大戰,在築城民夫配合下,殲杜鬆於鐵背山,首戰告捷。繼而北向迎擊開原總兵馬林一路明軍,途中皇太極又打敗了杜鬆軍的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在西、北兩路已勝,準備轉戰東路時,皇太極緊跟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之後,趕赴前線。他和代善在阿布達裏岡(今遼寧新賓縣榆樹鄉嘎巴寨村南十裏)與明軍相遇,互相配合,大敗明軍,明總兵官劉綖力戰而死。另一路明軍在李如柏率領下,未及交鋒,狼狽逃回。薩爾滸之戰是後金與明朝的第一次大決戰,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滿族是在明代各部女真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皇太極對滿族的形成,有特殊的貢獻。薩爾滸之戰前,葉赫部依靠明朝的支持,一直抵製努爾哈赤的統一。經此一戰,葉赫和明朝的聯軍被打敗,它存在的基礎動搖了。接著後金又下開原、鐵嶺,葉赫更加孤立。但是葉赫首領金台石(錦台什)、布揚古(布羊古)拒不投降。天命四年八月,努爾哈赤進攻葉赫,金台石、布揚古分別占據東西二城頑強抵抗。金台石在東城已被攻破而走投無路的時刻,請求見皇太極,說見他以後可以投降。皇太極是他的外甥,特意從進攻西城的戰場上來到東城。見麵之後,皇太極百般勸金台石投降,然他個人頑固到底,縱火*。從此葉赫部被統一。這標誌著一個新興的滿族已登上曆史舞台。史載:“滿洲國自東海至遼邊,北自蒙古嫩江,南至朝鮮鴨綠江,同一音語者,俱征服。是年諸部始合為一。”
努爾哈赤一生事業的頂峰是率兵進占遼沈,在遼沈大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皇太極積極幫助他父親實現這一大業。進占遼沈之前,代善、皇太極和努爾哈赤本人都多次領兵至這一地區騷擾。但皇太極卻是他們當中較早認識遼沈之重要及主張將其占領的一個人物。天命五年六月的一天,皇太極領鐵甲八千騎突襲沈陽北境,掠走一千餘人。過去“遇唐人輒盡屠,今則一切不殺”,以爭取民心。八月,皇太極等隨努爾哈赤領兵攻掠懿路、蒲河(沈陽城東北)。明軍出城反擊,皇太極率精銳輕騎追殺,一直想殺入沈陽城內,被代善勸止了。第二年,二月十一日,皇太極又隨父統八路大軍,攻掠奉集堡(今沈陽城南蘇家屯區奉集堡)。皇太極麾下精兵進至黃山,並追擊明將朱萬良至武靖營(今沈陽市西南蘇家屯區大武靖營)。
天命六年努爾哈赤發動了遼沈大戰。皇太極是這次大戰的策劃者之一和衝鋒陷陣的前線指揮官。三月初十日,後金傾國出兵,十二日兵臨沈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出城抵禦被戰敗,十三日後金占領沈陽。明援遼總兵童仲揆、陳策及周敦吉等繼與後金兵大戰渾河。皇太極奮勇參戰。後金的將領雅鬆遙望明兵,膽怯而退,皇太極卻毫無畏俱衝上去,打敗明軍,並追殺至白塔鋪(今沈陽市南郊)。然後與明奉集堡守將李秉誠、朱萬良、薑粥接戰。皇太極以百餘騎擊敗明朝三總兵。第二天,努爾哈赤斥責雅鬆說:“我的兒子皇太極,父兄依賴如眸子,因你之敗,不得不殺入敵營,萬一遭到不幸,你的罪何止千刀萬剮!”怒斥之後,將其削職。
攻下沈陽城後,後金兵進城住了五天,三月十九日,努爾哈赤又統大軍攻向遼陽。明朝在遼沈的所有兵將都集中在這個古老的重鎮。皇太極率後金右翼四旗兵衝鋒在前,在左翼四旗兵配合下,於遼陽城外打敗明軍,直追至鞍山界方返回。二十一日,經過城外城內的反複激戰,後金攻取了遼陽,明朝守城的經略袁應泰*,巡按禦史張銓被活捉。這位大明的忠臣不肯屈服於後金。李永芳去勸降,被他大罵一頓。皇太極用宋朝徽、欽二宗降金的故事進行說服,他雖然終未低頭,但對皇太極卻表示相當尊重。從中反映出皇太極不單是後金英勇善戰的一員驍將,而且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了。後金在遼沈大戰的勝利,影響所及至於遼河以東七十餘城相繼而下,連同以前所得,後金已經把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了它的統治範圍。後來皇太極就以遼沈為中心,統一了全東北及蒙古的一部分地區。天命六年後金遷都遼陽,十年定都沈陽。
努爾哈赤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在靉雞堡(今遼寧沈陽市城南大愛金村)。九月一日,皇太極繼父登汗位。這次汗位易人,充滿了激烈複雜的鬥爭。
首先是,努爾哈赤臨終前沒有明確選出汗位繼承人。後金建國前,他曾想讓長子褚英接班,後來又有意使次子代善嗣位,均半途而廢。天命六年正月十二日,努爾哈赤與代善、皇太極等對天焚香發誓,讓子孫互相輔佐,勿開殺戒,二月又令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按月分直”。終未指定繼承人。
代善
其次是,努爾哈赤諸子欲為汗位繼承者不止一、二人,他們早已展開明爭暗鬥。其中皇太極與代善爭奪最烈。薩爾滸大戰、遼沈大戰,他都與代善爭過功。那時朝鮮人估計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必代其父”,而皇太極“潛懷弑兄之計”。此外,還有烏拉納喇氏所生的多爾袞。努爾哈赤死時,烏拉氏隻有三十七歲,她為大妃,年富力強,“有機變”,她很想立其子為汗。努爾哈赤一合上雙眼,她就被逼殉夫,理由是“心懷嫉妒”。到了順治初年,多爾袞還說皇太極的為汗,“原係奪立”,也透露了爭權的內幕。
第三是,努爾哈赤已經說讓代善繼嗣之後,又想用皇太極取而代之。努爾哈赤一位從弟叫阿鬥,“勇而多智”,努爾哈赤曾詢問他:“諸子中誰可以代替我者?”答:“智勇俱全,人皆稱道的人就是了!”努爾哈赤立刻明白了,他所指的就是皇太極。這件事很快傳了出去,代善知道後深為不安。阿鬥又暗中告訴代善,皇太極準備對他下手,代善向努爾哈赤哭訴了事實真相,努爾哈赤追查到了阿鬥那裏,處罰了他。
但是,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終於登位為汗。與其爭奪汗位者,隻犧牲了一位烏拉納喇氏。皇太極能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原因在於,一是他本人當時的勢力比較強大,有戰功,有政治鬥爭3經驗,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不能與他相比。二是努爾哈赤死時,後金國家已經是穩定的政權,繼他為汗者,必須有治國才能。這一點皇太極最合適。他在努爾哈赤諸將中是“僅識字”的一個,又對努爾哈赤的統治,“多所讚畫”。奪取遼沈時,他首先注意收養遼人,表現出遠見卓識,所以選汗位繼承人時,代善之子嶽讬薩哈廉最先提出皇太極“才德冠世”,擁護他。三是皇太極的母親曾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他自己處事又比較穩健,不走極端,深得人心,當時就是個“人皆稱道的人”。而更重要的因素是,勢力最大、最有可能繼承汗位的大貝勒代善,十分明智,以鞏固後金的大局為重,甘願讓賢,倡議推立皇太極。基於這些原因,皇太極終於繼努爾哈赤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