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s私文件時出錯
“朕打算讓李綱以特使的身份去遼東幫助李虎,愛卿意下如何?”皇帝抬頭看看馬擴,問道。
馬擴霍然醒悟,神情頓時一變。
讓李綱去遼東,名義上是特使,其實就是監軍,說白了,就是皇帝已經把遼東義軍當作宋軍了,於是理所當然,要以文製武,雖然不能直接剝奪李虎的統兵權,但以監軍製之,還是完全可以的,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馬擴有些窒息,他可以預料到李綱到了遼東義軍後,會發生什麽事。這位皇帝不僅僅是急功近利,更是幼稚到了極致,完全不顧現實,自己想怎麽幹就怎麽幹。這次李虎和遼東義軍主動投奔大宋,本是一件大好事,給皇帝這麽一鬧,好事變壞事了。奇怪的是,皇帝剛才為什麽不說?怎麽一轉背的功夫,皇帝又冒出來這種不可思議的想法?
馬擴不知怎麽說,是反對還是同意?皇帝既然說出來了,反對隻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隻能同意,而且皇帝這次比較明智,派出了一個文官,沒有派出一個宦官,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皇帝一直看著馬擴,等待他的回答。
馬擴猶豫了半天,然後說了一句話,答非所問,“遼東的事情隻有遼東人熟悉,尤其現在宋遼依舊是百年的盟友……”
皇帝聽明白了,馬擴認為此事值得商榷,派一個不熟悉遼東的人去遼東義軍做監軍。隻能越幫越忙,另外,此事一旦暴露。遼人派使者來責問,宋廷勢必很難堪,而且此事也會傳遍朝堂,反對北伐地大臣們肯定又是勸諫又是阻撓,對北伐沒有任何好處。
皇帝想了片刻,沒有說話,然後繼續寫字。識,是檢校太傅梁師成,皇帝最為寵信的幾個宦官之一,權勢極大,人稱“隱相”,就連蔡京對他都忌憚三分。跟在後麵一個人三十多歲,身材不高,短須,麵龐削瘦,兩眼炯炯有神。剛毅而穩重。
兩人跪拜。皇帝指著那位中年人對馬擴介紹說。這位就是李綱。
馬擴恍然大悟,怪不得一轉背事情就變了,都是這個梁師成在背後搞得鬼。皇帝耳朵根子軟,梁師成三言兩語,就把皇帝蒙住了。
梁師成是反對北伐的,之所以反對,既不是出於現實考慮也不是出於道義思量,而是出於利益,因為假若北伐成功,收益最大地是蔡京和童貫。這兩人一個領三省事。一個主掌北伐,除了皇帝,當然他們兩人功勞最大,所以梁師成表示反對。他做為內寵,反對皇帝的決策,那不是找死嘛,沒有皇帝罩著他。他混個屁啊。梁師成是什麽人?他怎麽會和皇帝作對?當然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做出這種表示的。原因很簡單,欲蓋彌彰嘛。否則皇帝怎麽能在大臣們的眼皮底子下繼續策劃北伐大計?
這種事,馬擴當然不知道,他和很多大臣們一樣信以為真,以為是朝堂上的權力爭鬥,所以他看到梁師成,下意識地以為梁師成獻此計策,純粹是想阻撓北伐。當著梁師成的麵,他不敢說話,心裏卻對皇帝很失望,認為皇帝對北伐瞻前顧後,三心二意,變來變去,讓人無所適從,如此下去,怎能成事?
梁師成神情倨傲,指著馬擴說道:“你把遼東的事說說。”
馬擴非常厭惡他,但憎恨歸憎恨,人家官太大,又是皇帝寵宦,得罪不起。馬擴於是把遼東之行詳細說了一下。
馬擴說完之後,梁師成望向李綱,麵帶笑容,“伯紀,你怎麽看?”梁師成地語氣很親密,顯然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這使得馬擴對李綱的印象大打折扣,眼裏不由露出幾絲鄙夷之色。原以為李綱是個剛正不阿的人,現在看來,也是一個攀附權貴、阿諛獻媚之徒。
李綱恭恭敬敬地說了幾句話,意思是遼東的形勢目前對北伐不是非常有利,為了盡快創造北伐的機會,自己願意奉旨到遼東,輔助李虎,不過……他口風一轉,馬上說自己到遼東有幾個不利的地方。第一,不熟悉遼東;第二不熟悉李虎和遼東義軍;第三,遼東義軍構成複雜,連海盜都是李虎的部下,由此可以想象李虎在遼東威望之隆,所以自己到遼東之後,恐怕很難發揮什麽作用;第四如果皇帝在聖旨中授予自己監軍之權,勢必會造成李虎和遼東義軍的誤會,認為皇帝接納是假,利用是真,這樣一來,反而適得其反,自己到遼東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總之一句話,他不是不願意去,而是去了會幫倒忙,所以還是不去為好。
馬擴一聽這話,對他的印象又好了一點。這個人頭腦還清醒,不像皇帝那麽糊塗,知道自己去不得,搞得不好連腦袋都保不住。李虎和義軍裏地那幫老大都是殺人不眨眼地主兒,看你不順眼,拿刀就砍,砍了就砍了,你還能拿他怎麽樣?相比起來,寧願去福建南劍州做個稅務,回老家混混日子,也絕不拎著腦袋去遼東冒險。
皇帝說話了,兩個意思,一是李綱必須去遼東,這事沒得討價還價的餘地,隻要能確保遼東義軍打下平州路,直接威脅燕京,你就立功了,立了大功,朕再召你回來,加官升爵;其次,李虎既然要做藩鎮,那麽很明顯,不管遼東形勢怎麽變,他都要保存實力,都要在變幻莫測的形勢中尋找最大利益,因此指望他在明年冬天之前攻克平州路,把遼金兩國軍隊拖在中京道,絕無可能。所以,你必須去,就待在李虎身邊,手裏拿著朕的聖旨,靠這份聖旨,你就能指揮李虎,否則,朕就斷了他的援助,派水軍封鎖遼海,再斷了他的海路回易,朕倒要看看他還怎麽活。
話說到這份上,馬擴也好,李綱也好,隻有跪拜領旨了。
兩人出了宮,上了馬車,馬擴把李綱介紹了一下。李綱現在官拜戶部度支員外郎。員外郎是尚書省二十四司的次官,從五品,一般稱副郎,也算是不小的官了。
“官家讓李副郎為特使,常駐遼東義軍。”
黃涉滿臉堆笑,連道歡迎。他一聽就明白了,嗤之以鼻,大宋這個皇帝是不是腦子壞了?你以為遼東義軍是什麽地方?是你大宋的禁軍啦?就以藩鎮來說,那也是個獨立的小王國,你皇帝能隨便派個人去監軍?現在援助還八字沒一撇,而且還是以戰馬交換,遼東義軍除了得到一連串地空頭許諾外,什麽都沒有,這樣就能讓我們為你賣命?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
黃涉很熱情,給李綱介紹遼東義軍的事情,根本沒把他當回事。你小子要是聰明,就在錦州好好待著,老子好酒好菜漂亮姑娘伺侯著,如果耀武揚威,趾高氣揚,老子叫幾個海盜把你丟進大海裏喂魚去。
李綱的話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聽,臉上的笑容很拘謹,眼神也顯得有些不安,看上去疲憊無力,對這趟遼東之行似乎沒有絲毫的興趣。他說話帶有南方口音,馬擴帶著西北口音,而黃涉一口河北話,三個人說話速度一旦快了,都聽不懂,於是馬車裏不時傳來陣陣笑聲。絕了遼國的議和,擺出一副決戰態勢。
遼國宮帳裏地爭鬥隨即驟然激烈。
隨著遼東形勢對遼國越來越不利,主戰派大臣也逐漸在宮帳中取得了優勢,皇帝更多時候要依靠他們,但主戰派大臣在皇統一事上地態度越來越強硬,尤其遼金議和失敗後,要求確立皇統的呼聲非常大。
皇帝置若罔聞,繼續拖延皇統一事,為了躲開大臣們地逼迫,他出去狩獵,丟下爛攤子不管了。
離開燕京之前,他突然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同意反賊李虎和叛軍所提的一切要求。李虎要做王,冊封;李虎要做藩鎮,給他州縣,給他軍政財大權;李虎的手下要做節度使,要做都指揮使,封,要什麽官封什麽官;李虎要錢財要武器,給他,隻要他打女真人,要什麽給什麽。
這個決定匪夷所思,讓大臣們瞠目結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朕打算讓李綱以特使的身份去遼東幫助李虎,愛卿意下如何?”皇帝抬頭看看馬擴,問道。
馬擴霍然醒悟,神情頓時一變。
讓李綱去遼東,名義上是特使,其實就是監軍,說白了,就是皇帝已經把遼東義軍當作宋軍了,於是理所當然,要以文製武,雖然不能直接剝奪李虎的統兵權,但以監軍製之,還是完全可以的,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馬擴有些窒息,他可以預料到李綱到了遼東義軍後,會發生什麽事。這位皇帝不僅僅是急功近利,更是幼稚到了極致,完全不顧現實,自己想怎麽幹就怎麽幹。這次李虎和遼東義軍主動投奔大宋,本是一件大好事,給皇帝這麽一鬧,好事變壞事了。奇怪的是,皇帝剛才為什麽不說?怎麽一轉背的功夫,皇帝又冒出來這種不可思議的想法?
馬擴不知怎麽說,是反對還是同意?皇帝既然說出來了,反對隻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隻能同意,而且皇帝這次比較明智,派出了一個文官,沒有派出一個宦官,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皇帝一直看著馬擴,等待他的回答。
馬擴猶豫了半天,然後說了一句話,答非所問,“遼東的事情隻有遼東人熟悉,尤其現在宋遼依舊是百年的盟友……”
皇帝聽明白了,馬擴認為此事值得商榷,派一個不熟悉遼東的人去遼東義軍做監軍。隻能越幫越忙,另外,此事一旦暴露。遼人派使者來責問,宋廷勢必很難堪,而且此事也會傳遍朝堂,反對北伐地大臣們肯定又是勸諫又是阻撓,對北伐沒有任何好處。
皇帝想了片刻,沒有說話,然後繼續寫字。識,是檢校太傅梁師成,皇帝最為寵信的幾個宦官之一,權勢極大,人稱“隱相”,就連蔡京對他都忌憚三分。跟在後麵一個人三十多歲,身材不高,短須,麵龐削瘦,兩眼炯炯有神。剛毅而穩重。
兩人跪拜。皇帝指著那位中年人對馬擴介紹說。這位就是李綱。
馬擴恍然大悟,怪不得一轉背事情就變了,都是這個梁師成在背後搞得鬼。皇帝耳朵根子軟,梁師成三言兩語,就把皇帝蒙住了。
梁師成是反對北伐的,之所以反對,既不是出於現實考慮也不是出於道義思量,而是出於利益,因為假若北伐成功,收益最大地是蔡京和童貫。這兩人一個領三省事。一個主掌北伐,除了皇帝,當然他們兩人功勞最大,所以梁師成表示反對。他做為內寵,反對皇帝的決策,那不是找死嘛,沒有皇帝罩著他。他混個屁啊。梁師成是什麽人?他怎麽會和皇帝作對?當然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做出這種表示的。原因很簡單,欲蓋彌彰嘛。否則皇帝怎麽能在大臣們的眼皮底子下繼續策劃北伐大計?
這種事,馬擴當然不知道,他和很多大臣們一樣信以為真,以為是朝堂上的權力爭鬥,所以他看到梁師成,下意識地以為梁師成獻此計策,純粹是想阻撓北伐。當著梁師成的麵,他不敢說話,心裏卻對皇帝很失望,認為皇帝對北伐瞻前顧後,三心二意,變來變去,讓人無所適從,如此下去,怎能成事?
梁師成神情倨傲,指著馬擴說道:“你把遼東的事說說。”
馬擴非常厭惡他,但憎恨歸憎恨,人家官太大,又是皇帝寵宦,得罪不起。馬擴於是把遼東之行詳細說了一下。
馬擴說完之後,梁師成望向李綱,麵帶笑容,“伯紀,你怎麽看?”梁師成地語氣很親密,顯然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這使得馬擴對李綱的印象大打折扣,眼裏不由露出幾絲鄙夷之色。原以為李綱是個剛正不阿的人,現在看來,也是一個攀附權貴、阿諛獻媚之徒。
李綱恭恭敬敬地說了幾句話,意思是遼東的形勢目前對北伐不是非常有利,為了盡快創造北伐的機會,自己願意奉旨到遼東,輔助李虎,不過……他口風一轉,馬上說自己到遼東有幾個不利的地方。第一,不熟悉遼東;第二不熟悉李虎和遼東義軍;第三,遼東義軍構成複雜,連海盜都是李虎的部下,由此可以想象李虎在遼東威望之隆,所以自己到遼東之後,恐怕很難發揮什麽作用;第四如果皇帝在聖旨中授予自己監軍之權,勢必會造成李虎和遼東義軍的誤會,認為皇帝接納是假,利用是真,這樣一來,反而適得其反,自己到遼東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總之一句話,他不是不願意去,而是去了會幫倒忙,所以還是不去為好。
馬擴一聽這話,對他的印象又好了一點。這個人頭腦還清醒,不像皇帝那麽糊塗,知道自己去不得,搞得不好連腦袋都保不住。李虎和義軍裏地那幫老大都是殺人不眨眼地主兒,看你不順眼,拿刀就砍,砍了就砍了,你還能拿他怎麽樣?相比起來,寧願去福建南劍州做個稅務,回老家混混日子,也絕不拎著腦袋去遼東冒險。
皇帝說話了,兩個意思,一是李綱必須去遼東,這事沒得討價還價的餘地,隻要能確保遼東義軍打下平州路,直接威脅燕京,你就立功了,立了大功,朕再召你回來,加官升爵;其次,李虎既然要做藩鎮,那麽很明顯,不管遼東形勢怎麽變,他都要保存實力,都要在變幻莫測的形勢中尋找最大利益,因此指望他在明年冬天之前攻克平州路,把遼金兩國軍隊拖在中京道,絕無可能。所以,你必須去,就待在李虎身邊,手裏拿著朕的聖旨,靠這份聖旨,你就能指揮李虎,否則,朕就斷了他的援助,派水軍封鎖遼海,再斷了他的海路回易,朕倒要看看他還怎麽活。
話說到這份上,馬擴也好,李綱也好,隻有跪拜領旨了。
兩人出了宮,上了馬車,馬擴把李綱介紹了一下。李綱現在官拜戶部度支員外郎。員外郎是尚書省二十四司的次官,從五品,一般稱副郎,也算是不小的官了。
“官家讓李副郎為特使,常駐遼東義軍。”
黃涉滿臉堆笑,連道歡迎。他一聽就明白了,嗤之以鼻,大宋這個皇帝是不是腦子壞了?你以為遼東義軍是什麽地方?是你大宋的禁軍啦?就以藩鎮來說,那也是個獨立的小王國,你皇帝能隨便派個人去監軍?現在援助還八字沒一撇,而且還是以戰馬交換,遼東義軍除了得到一連串地空頭許諾外,什麽都沒有,這樣就能讓我們為你賣命?做你的春秋大夢去吧。
黃涉很熱情,給李綱介紹遼東義軍的事情,根本沒把他當回事。你小子要是聰明,就在錦州好好待著,老子好酒好菜漂亮姑娘伺侯著,如果耀武揚威,趾高氣揚,老子叫幾個海盜把你丟進大海裏喂魚去。
李綱的話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聽,臉上的笑容很拘謹,眼神也顯得有些不安,看上去疲憊無力,對這趟遼東之行似乎沒有絲毫的興趣。他說話帶有南方口音,馬擴帶著西北口音,而黃涉一口河北話,三個人說話速度一旦快了,都聽不懂,於是馬車裏不時傳來陣陣笑聲。絕了遼國的議和,擺出一副決戰態勢。
遼國宮帳裏地爭鬥隨即驟然激烈。
隨著遼東形勢對遼國越來越不利,主戰派大臣也逐漸在宮帳中取得了優勢,皇帝更多時候要依靠他們,但主戰派大臣在皇統一事上地態度越來越強硬,尤其遼金議和失敗後,要求確立皇統的呼聲非常大。
皇帝置若罔聞,繼續拖延皇統一事,為了躲開大臣們地逼迫,他出去狩獵,丟下爛攤子不管了。
離開燕京之前,他突然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同意反賊李虎和叛軍所提的一切要求。李虎要做王,冊封;李虎要做藩鎮,給他州縣,給他軍政財大權;李虎的手下要做節度使,要做都指揮使,封,要什麽官封什麽官;李虎要錢財要武器,給他,隻要他打女真人,要什麽給什麽。
這個決定匪夷所思,讓大臣們瞠目結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