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s私文件時出錯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
=
十一月上,汴京。
汴京在得到金國皇帝的承諾後,仔細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決定按既定計策來,聯合金人攻殺李虎。
對於郭藥師的連番警告,汴京並沒有置若罔聞,雖然金人一再解釋,集結軍隊是為了攻打代北,但汴京也不是白癡,他們當然要做好預防。
汴京不相信郭藥師,擔心給他錢糧武器會增長他的實力,養虎為患,將來尾大不掉,但河北山東等地的叛亂還在繼續,汴京也無法派駐軍隊進入幽燕,因此幽燕鎮戍軍能否守住燕京,汴京沒有把握。在這種情況下,汴京不得不將計就計,誘使金軍攻打代北,挑起李虎和女真人之間的戰爭,從而緩解河東河北燕山一線的防禦壓力。
皇帝放棄西征,暫時擱置廢嫡立庶之議,也是迫於無奈,畢竟國祚安危才是第一要務。
這些年宋軍北伐西征,戰事不斷,而饑民暴亂更是持續兩年之久,再加上連年天災,導致國內動蕩不安,國庫更是空竭,國祚陷入嚴重危機。為了解決危機,朝廷需要錢,但戰爭、動亂和天災讓大宋財賦收入急劇減少,為此朝廷不得不想盡辦法橫征暴斂,這加劇了官民之間的矛盾,以致於暴亂愈演愈烈,危機越來越嚴重,局勢越來越惡化。
這時候,如果北虜入侵,將給大宋致命一擊。
幾個月前,朝廷之所以接受太原的西北策略,答應西北軍發動西征,就是想解決北虜入侵這個巨大隱患。對大宋形成威脅的北虜有三個,西夏的黨項人,代北的漢人和遼東的女真人,而代北漢人對大宋的威脅最大。
為此,汴京迫不及待要解決李虎。正好,李虎為了對付汴京發動了對夏戰爭;太原為了奪取皇統不得不遷就李虎,讓西北軍配合他地攻擊;而汴京的皇帝為了讓自己心愛的兒子繼承大統,不惜欺騙整個朝廷,於是,文臣們將計就計,設了個陷阱,並成功地把皇帝推進了陷阱。
郭藥師的警告,金國皇帝地承諾,虎烈府對大宋的威脅……等等等等,惡劣的局勢讓皇帝突然意識到,國祚陷入了敗亡的危機,為了挽救國祚,他必須向文官們做出重大讓步,必須依靠文官們的力量和智慧來力挽狂瀾。
聖旨下達了,汴京命令太原配合金軍攻打代北。在這個聖旨的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東西,比如西征要半途而廢了,鄆王和童貫要承擔西征徒勞無功的責任,皇帝要撤消西北大元帥府剝奪鄆王兵權……等等,而這些命令地下達,舉措的實施,不能倉促而行,要依據太原地反應來一步步進行。王和童貫在西北的實力都很強勁,他們控製著西北軍,朝廷在沒有分化和部分控製西北軍之前,不能激怒太原,以免自亂陣腳。
十一月上,朝廷下旨,請出了致仕回家的種師道,任命他為河東、河北路製置使,全權負責北疆防務。種師道在西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他的複出可以迅速分化西北軍,削弱鄆王和童貫對西北軍的控製。
當然,這個命令的用意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麽簡單。朝廷在沒有撤消河東河北燕山宣撫司,沒有罷免童貫宣撫使職務的情況下,再置河東、河北路製置使,事實上就是剝奪了童貫和宣撫司地職權,但朝廷沒有罷免童貫,並不是顧及童貫的麵子,給他一個主動請辭的時間,而是迫使童貫馬上來開太原,離開王。
童貫本來負責河東河北和燕山路的軍事,現在河東、河北的軍事改由種師道負責,那麽童貫隻要負責燕山路的軍事就行了,也就是說,童貫沒有理由留在太原了,馬上到燕山府去坐鎮指揮。
這道聖旨剛剛送出去,太原那邊就傳來了奏章,這道奏章是太原對第一道聖旨的反應,而太原的反應讓汴京駭然心驚。
王和童貫竟然到大同去了。
=
王和童貫到大同的理由是,親臨前線指揮,防止金人搶在宋軍前麵奪取了大同。
這個理由的確不錯,但鄆王在沒有征得皇帝同意地情況下親臨大同,讓自己身臨險境,這本身就是違法的事。試想,如果王被李虎或者女真人抓住了,北虜以親王來要挾大宋,這不僅讓大宋顏麵無存,更會嚴重損害大宋地利益。
王為什麽公然違律?顯然,這是童貫的主意。
童貫和蔡京把持權柄二十多年,驕橫跋扈,為所欲為,但人總有老地時候,三十
三十年河西,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也該到了敗亡的時候。蔡京四上四下,不行了,而童貫封王了,人生到頂了,也要步蔡京後塵,但他顯然不想放棄權勢,所以他還要搏一搏,他這一搏,把汴京推到了一個非常危險地境地。
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童貫的目的是什麽。童貫縱橫西北,戰績彪炳,在大宋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上,也算是一位強悍的統帥了,但他是內侍,是一位閹帥,這決定了他的人生,不論他的戰績如何輝煌,隻要信任他的皇帝升天了,他就要從天上掉到地下,而現在皇帝為了挽救國祚,緩解危機,已經迫不及待地伸出了手,打算犧牲他來贏得文官們的忠誠。
汴京懊悔不及,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該先把童貫騙回京城。
除了童貫給了汴京一個措手不及外,鄆王在奏章中同樣給了汴京一個震驚。據虎烈府的消息,李虎在賀蘭山與夏軍決戰,大捷,殲敵十幾萬,現正在攻打興慶府。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那麽李虎的實力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再度增長。這樣一支大軍撤回大同,金軍還能取勝嗎?如果金軍打敗了,那麽李虎接下來要幹什麽?所有人都知道,李虎要幫助鄆王奪取皇統。王做了皇帝,李虎就能執掌權柄,那天下還是不是趙氏大宋的天下?
皇帝勃然大怒。他采納了文官們的建議,以為誅殺李虎就能挽救國祚,但現在看來,這根本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未能挽救局勢,反而讓局勢更加惡化了。
曆代曆朝,隻要牽涉到皇統之爭,無不血腥殘忍。父殺子,子弑父,兄弟相殘,比比皆是。
本朝太祖暴斃,民間就有傳聞,說太祖是被他弟弟太宗殺死的,其中真相當然無從知道,但太祖暴斃的確點重重。由此可知,當今日王被逼到絕路,他除了絕地反擊還能幹什麽?就算他膽怯畏懼,但他的手下,和他利益密切相關的臣僚們,他們豈肯退縮?此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算為了自己的腦袋,他們也要拚到底了。
誰能想到,一個錯誤的決策,不但未能緩解危機,反而引爆了更大的危機。
=
白時中、張邦昌和李邦彥等人束手無策,隻能暗自詛咒童貫。想罵都不知道怎麽罵,明明知道這是童貫從中推波助瀾,但偏偏找不到任何把柄。相比起來,童貫太厲害了,玩弄汴京於股掌之中。
虎烈府的事,宇文虛中和李綱最清楚,所以皇帝征詢他們的意見。兩個人看著怒氣衝天的皇帝,一肚子怨氣。當初給你獻策,你不聽,非要聽白時中、張邦昌、李邦彥、梁師成、蔡攸這幫混蛋的話,現在事情搞砸了,你來問我們可有挽回之策,我們又不是神仙,哪有本事力挽狂瀾?
現在形勢明擺著,金國肯定要攻打代北,幽燕估計也是金國的目標,但虎烈府實力強悍,鄆王和河東軍正好也在大同,等到李虎從賀蘭山撤軍,代北固若金湯,金國最多不過擄掠一番而已,而對汴京威脅最大的肯定是李虎。
這一仗打起來了,汴京出賣代北的事情暴露了,鄆王和李虎勢必借口鏟除奸佞,率軍進逼汴京,奪取皇統。汴京的愚蠢、自私和短視引來大禍,自釀的苦酒自己喝,誰也沒辦法解決。
皇帝堅決不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當前形勢下,大宋國力衰竭,無兵可用,而且國內動蕩不安,北虜隨時可能南下入侵,所以先逼著李虎打西夏,然後挑起李虎和女真人的戰爭,完全是正確的,是緩解危機的最好辦法,舍此以外,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你們認為目前李虎值得信任,認為可以等到國內穩定了再解決藩鎮的問題,但這是一廂情願的事,金人要雄起於北方,要統一北方,金人肯定要解決李虎,而李虎的實力打不過金人,被逼無奈之下,李虎隻有南下,也就是說,金人肯定要挑起李虎和大宋之間的戰爭,從而為它統一北方創造條件。從這個角度考慮,汴京的決策有錯誤嗎?
宇文虛中和李綱相視無語。的確,對汴京來說,確保國祚安全是第一要務,這個決策沒有錯誤,但因為其中摻雜了皇統之爭和權勢之爭,這個決策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成了錯誤的決策,好心辦壞事了。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一月。。。
=
十一月上,汴京。
汴京在得到金國皇帝的承諾後,仔細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決定按既定計策來,聯合金人攻殺李虎。
對於郭藥師的連番警告,汴京並沒有置若罔聞,雖然金人一再解釋,集結軍隊是為了攻打代北,但汴京也不是白癡,他們當然要做好預防。
汴京不相信郭藥師,擔心給他錢糧武器會增長他的實力,養虎為患,將來尾大不掉,但河北山東等地的叛亂還在繼續,汴京也無法派駐軍隊進入幽燕,因此幽燕鎮戍軍能否守住燕京,汴京沒有把握。在這種情況下,汴京不得不將計就計,誘使金軍攻打代北,挑起李虎和女真人之間的戰爭,從而緩解河東河北燕山一線的防禦壓力。
皇帝放棄西征,暫時擱置廢嫡立庶之議,也是迫於無奈,畢竟國祚安危才是第一要務。
這些年宋軍北伐西征,戰事不斷,而饑民暴亂更是持續兩年之久,再加上連年天災,導致國內動蕩不安,國庫更是空竭,國祚陷入嚴重危機。為了解決危機,朝廷需要錢,但戰爭、動亂和天災讓大宋財賦收入急劇減少,為此朝廷不得不想盡辦法橫征暴斂,這加劇了官民之間的矛盾,以致於暴亂愈演愈烈,危機越來越嚴重,局勢越來越惡化。
這時候,如果北虜入侵,將給大宋致命一擊。
幾個月前,朝廷之所以接受太原的西北策略,答應西北軍發動西征,就是想解決北虜入侵這個巨大隱患。對大宋形成威脅的北虜有三個,西夏的黨項人,代北的漢人和遼東的女真人,而代北漢人對大宋的威脅最大。
為此,汴京迫不及待要解決李虎。正好,李虎為了對付汴京發動了對夏戰爭;太原為了奪取皇統不得不遷就李虎,讓西北軍配合他地攻擊;而汴京的皇帝為了讓自己心愛的兒子繼承大統,不惜欺騙整個朝廷,於是,文臣們將計就計,設了個陷阱,並成功地把皇帝推進了陷阱。
郭藥師的警告,金國皇帝地承諾,虎烈府對大宋的威脅……等等等等,惡劣的局勢讓皇帝突然意識到,國祚陷入了敗亡的危機,為了挽救國祚,他必須向文官們做出重大讓步,必須依靠文官們的力量和智慧來力挽狂瀾。
聖旨下達了,汴京命令太原配合金軍攻打代北。在這個聖旨的背後,隱藏著更多的東西,比如西征要半途而廢了,鄆王和童貫要承擔西征徒勞無功的責任,皇帝要撤消西北大元帥府剝奪鄆王兵權……等等,而這些命令地下達,舉措的實施,不能倉促而行,要依據太原地反應來一步步進行。王和童貫在西北的實力都很強勁,他們控製著西北軍,朝廷在沒有分化和部分控製西北軍之前,不能激怒太原,以免自亂陣腳。
十一月上,朝廷下旨,請出了致仕回家的種師道,任命他為河東、河北路製置使,全權負責北疆防務。種師道在西北軍中的威望非常高,他的複出可以迅速分化西北軍,削弱鄆王和童貫對西北軍的控製。
當然,這個命令的用意並不像看上去的那麽簡單。朝廷在沒有撤消河東河北燕山宣撫司,沒有罷免童貫宣撫使職務的情況下,再置河東、河北路製置使,事實上就是剝奪了童貫和宣撫司地職權,但朝廷沒有罷免童貫,並不是顧及童貫的麵子,給他一個主動請辭的時間,而是迫使童貫馬上來開太原,離開王。
童貫本來負責河東河北和燕山路的軍事,現在河東、河北的軍事改由種師道負責,那麽童貫隻要負責燕山路的軍事就行了,也就是說,童貫沒有理由留在太原了,馬上到燕山府去坐鎮指揮。
這道聖旨剛剛送出去,太原那邊就傳來了奏章,這道奏章是太原對第一道聖旨的反應,而太原的反應讓汴京駭然心驚。
王和童貫竟然到大同去了。
=
王和童貫到大同的理由是,親臨前線指揮,防止金人搶在宋軍前麵奪取了大同。
這個理由的確不錯,但鄆王在沒有征得皇帝同意地情況下親臨大同,讓自己身臨險境,這本身就是違法的事。試想,如果王被李虎或者女真人抓住了,北虜以親王來要挾大宋,這不僅讓大宋顏麵無存,更會嚴重損害大宋地利益。
王為什麽公然違律?顯然,這是童貫的主意。
童貫和蔡京把持權柄二十多年,驕橫跋扈,為所欲為,但人總有老地時候,三十
三十年河西,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也該到了敗亡的時候。蔡京四上四下,不行了,而童貫封王了,人生到頂了,也要步蔡京後塵,但他顯然不想放棄權勢,所以他還要搏一搏,他這一搏,把汴京推到了一個非常危險地境地。
隻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童貫的目的是什麽。童貫縱橫西北,戰績彪炳,在大宋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上,也算是一位強悍的統帥了,但他是內侍,是一位閹帥,這決定了他的人生,不論他的戰績如何輝煌,隻要信任他的皇帝升天了,他就要從天上掉到地下,而現在皇帝為了挽救國祚,緩解危機,已經迫不及待地伸出了手,打算犧牲他來贏得文官們的忠誠。
汴京懊悔不及,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該先把童貫騙回京城。
除了童貫給了汴京一個措手不及外,鄆王在奏章中同樣給了汴京一個震驚。據虎烈府的消息,李虎在賀蘭山與夏軍決戰,大捷,殲敵十幾萬,現正在攻打興慶府。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那麽李虎的實力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再度增長。這樣一支大軍撤回大同,金軍還能取勝嗎?如果金軍打敗了,那麽李虎接下來要幹什麽?所有人都知道,李虎要幫助鄆王奪取皇統。王做了皇帝,李虎就能執掌權柄,那天下還是不是趙氏大宋的天下?
皇帝勃然大怒。他采納了文官們的建議,以為誅殺李虎就能挽救國祚,但現在看來,這根本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不但未能挽救局勢,反而讓局勢更加惡化了。
曆代曆朝,隻要牽涉到皇統之爭,無不血腥殘忍。父殺子,子弑父,兄弟相殘,比比皆是。
本朝太祖暴斃,民間就有傳聞,說太祖是被他弟弟太宗殺死的,其中真相當然無從知道,但太祖暴斃的確點重重。由此可知,當今日王被逼到絕路,他除了絕地反擊還能幹什麽?就算他膽怯畏懼,但他的手下,和他利益密切相關的臣僚們,他們豈肯退縮?此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就算為了自己的腦袋,他們也要拚到底了。
誰能想到,一個錯誤的決策,不但未能緩解危機,反而引爆了更大的危機。
=
白時中、張邦昌和李邦彥等人束手無策,隻能暗自詛咒童貫。想罵都不知道怎麽罵,明明知道這是童貫從中推波助瀾,但偏偏找不到任何把柄。相比起來,童貫太厲害了,玩弄汴京於股掌之中。
虎烈府的事,宇文虛中和李綱最清楚,所以皇帝征詢他們的意見。兩個人看著怒氣衝天的皇帝,一肚子怨氣。當初給你獻策,你不聽,非要聽白時中、張邦昌、李邦彥、梁師成、蔡攸這幫混蛋的話,現在事情搞砸了,你來問我們可有挽回之策,我們又不是神仙,哪有本事力挽狂瀾?
現在形勢明擺著,金國肯定要攻打代北,幽燕估計也是金國的目標,但虎烈府實力強悍,鄆王和河東軍正好也在大同,等到李虎從賀蘭山撤軍,代北固若金湯,金國最多不過擄掠一番而已,而對汴京威脅最大的肯定是李虎。
這一仗打起來了,汴京出賣代北的事情暴露了,鄆王和李虎勢必借口鏟除奸佞,率軍進逼汴京,奪取皇統。汴京的愚蠢、自私和短視引來大禍,自釀的苦酒自己喝,誰也沒辦法解決。
皇帝堅決不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當前形勢下,大宋國力衰竭,無兵可用,而且國內動蕩不安,北虜隨時可能南下入侵,所以先逼著李虎打西夏,然後挑起李虎和女真人的戰爭,完全是正確的,是緩解危機的最好辦法,舍此以外,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你們認為目前李虎值得信任,認為可以等到國內穩定了再解決藩鎮的問題,但這是一廂情願的事,金人要雄起於北方,要統一北方,金人肯定要解決李虎,而李虎的實力打不過金人,被逼無奈之下,李虎隻有南下,也就是說,金人肯定要挑起李虎和大宋之間的戰爭,從而為它統一北方創造條件。從這個角度考慮,汴京的決策有錯誤嗎?
宇文虛中和李綱相視無語。的確,對汴京來說,確保國祚安全是第一要務,這個決策沒有錯誤,但因為其中摻雜了皇統之爭和權勢之爭,這個決策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成了錯誤的決策,好心辦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