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一支漢人軍隊踏過這條路,北上京師,終結了異族對中原的第一次統治;現在,一支更強大的漢家軍隊再次重走征程,昂然向著京師前進,去終結另一個異族給中華帶來的黑暗和愚昧。
前進,前進!車輪滾滾,戰馬嘶鳴,前看不見頭,後看不見尾,滿眼都是紅色的軍裝,象從地球深處噴發出來的熔岩流;在暗黑的天空下,火把高舉,又形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火龍。風聲雖大,壓不住前進的步伐;天氣雖冷,也鎖不住這熱烈的景象。
屠殺、搶掠,無恥背叛、殺身成仁,流血、犧牲……或卑鄙,或悲慘,或高尚,或令人傷感,或令人崇敬,經曆了種種現象之後,中華,一個不一樣的中華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並將輻射出更加炫目的光芒。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能讓他人為了自己的事業而犧牲的,不是聖人就是瘋子。朱永興自認不是聖人,當然也不是瘋子。而那些流血犧牲的有名的,或無名的人們,他們並不是為了朱永興一個人的事業。
一個自由的,平等的,開放的,穩定的國家,將不是朱永興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大夥的,屬於所有國民的。
是的,不論富貴和貧賤,不論男女老幼,不論出身和民族,隻要你有國籍,根據國家的法律規範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便能擁有這個稱謂――“國民”。
而進步不僅僅是稱謂從“百姓”改成“國民”,更有實質性的政策在推出實施,給予了“國民”越來越多的尊重和實惠。從賜封民爵開始,一些有了頭銜的平民或商人便可遇官不拜。可與縣官分庭抗禮;再到軍爵的試推行,對功勳退役軍人給予社會尊重。從特殊向一般,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朱永興一步一步走得踏實。
沒有哪個朝代象現在這樣關心“國民”疾苦,能夠全力以赴地賑濟。甚至以皇家名義籌資募款。不惜以億兆之君屈尊紆貴,隻為多集些錢糧,多救活一些曾被視“草芥”的底層百姓。這樣坦言朝廷目前的困難,陳述北地同胞的困苦,號召群策群力,請求八方援手。倒比那些形式上的“帝哀痛,減膳停樂”更有作用。
暹羅、占城、安南、琉球、倭國、朝鮮,從這些國家買來或借貸的糧食源源不斷運往山東;“少吃一頓飯,救活一個同胞”的口號在大江以南的明統區廣為宣傳,半升、一鬥……涓滴匯成大河。不斷流向北地,使嗷嗷待哺的北地饑民得以活命。
國戰的勝利已經沒有疑問,物資糧草的困難也隻是暫時的。舉國動員,群策群力,共渡難關。出錢、出物、出力,浪湧潮動,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艱難困苦。
……………
河間大勝,明軍正向京師進發的好消息傳來。不僅是百姓們歡欣鼓舞,認為戰爭的勝利隻是時間問題,太平的生活已經來臨;朝廷官員亦多喜極涕下。為大明中興、神州光複而流淚。
朱永興激動振奮之餘,再次提出移駕北上,坐鎮京師。但朝堂上卻被多數官員反對,他們引經據典、結合實際情況,終於讓朱永興收回了旨意。
移駕北上是表明一種姿態,並且有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而不是躲在後方享福的意思。朱永興這樣的地位,當然是不會爭奪什麽功勞的。但群臣們反對的意見也很有道理。
首先是北京還未光複,雖然情況非常樂觀。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的變數。急於移駕有些草率,如果出現什麽意外的話,再半路折回,豈不是留下笑柄?
其次是春闈在即,作為新皇登基後的頭等大事,同時,朝廷開科取士也是天下讀書人的絕頂大事。既然已經昭告天下將在南京舉行,朱永興移駕北京,顯然是不合適的。而就現在朝廷官員的組成來看,南人占了大多數,他們自然不希望因為移駕而改變地點。
還有一些別的意見,比如北地凋弊,移駕之後人員眾多,無疑會增大物資的運輸壓力;北地尚未安定,皇上的安危自然也不可輕忽等等。
朱永興暫時不能前往京師,但朝廷必須派出官員到北京打前站,工作很繁雜,比如劃分各部的衙門,將皇宮和官員們的宅邸收拾分配好,建起以北京為中心的暢通的驛傳係統等等。在明年春闈大比之後,北京便將取代南京成為新的政治中心,配套設施和工作必須在這之前完成。
別的部門和工作,朱永興可以放手由下麵去做,隻有兵部,或者說是軍事方麵,他一直參與其中,牢牢掌握著軍隊的調動和分派。在新的形勢下,一係列的調整和安排便隨之而來。
設立北京軍區,軍區總司令為魏王馬寶,下轄蕩朔、征朔、滅朔、破朔四軍,還有天津水師,總計十五萬人,主管京師、直隸、山西等地,並為東北軍區提供戰略支援。
設立東北軍區,軍區總司令為黔陽王皮熊,下轄剿朔、除朔(於七所部的山東兵團)兩軍,並騎兵師(由慶陽王劉震率領)和東北水師,共十萬餘人,主管東北地區。
設立濟南軍區,軍區總司令為鄭王劉體純,下轄殄朔、伐朔兩軍,主管山東、河南地區,為北京軍區提供戰略掩護,並作為北京軍區和西安軍區的戰略預備隊使用。
暫設西安軍區,軍區總司令晉王李定國,下轄鎮朔、討朔兩軍,並騎兵師(由昌國公高文貴率領),共十萬餘人,主管甘、陝等西北地區。
暫設西南軍區,軍區總司令為趙王白文選,下轄靖朔軍及各土司土兵,主管雲貴川軍事。
從這些調整和布署可以看出,明軍的重心還是在北麵,主要在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西南也有顧及,但卻兵力不多。而東南地區則兵力更少,幾乎全靠地方警備部隊。當然,東南地區是最不可能遭到軍事威脅的。(未完待續)
前進,前進!車輪滾滾,戰馬嘶鳴,前看不見頭,後看不見尾,滿眼都是紅色的軍裝,象從地球深處噴發出來的熔岩流;在暗黑的天空下,火把高舉,又形成了一條奔騰跳躍的火龍。風聲雖大,壓不住前進的步伐;天氣雖冷,也鎖不住這熱烈的景象。
屠殺、搶掠,無恥背叛、殺身成仁,流血、犧牲……或卑鄙,或悲慘,或高尚,或令人傷感,或令人崇敬,經曆了種種現象之後,中華,一個不一樣的中華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並將輻射出更加炫目的光芒。
有句話是這麽說的:能讓他人為了自己的事業而犧牲的,不是聖人就是瘋子。朱永興自認不是聖人,當然也不是瘋子。而那些流血犧牲的有名的,或無名的人們,他們並不是為了朱永興一個人的事業。
一個自由的,平等的,開放的,穩定的國家,將不是朱永興一個人的,而是屬於大夥的,屬於所有國民的。
是的,不論富貴和貧賤,不論男女老幼,不論出身和民族,隻要你有國籍,根據國家的法律規範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便能擁有這個稱謂――“國民”。
而進步不僅僅是稱謂從“百姓”改成“國民”,更有實質性的政策在推出實施,給予了“國民”越來越多的尊重和實惠。從賜封民爵開始,一些有了頭銜的平民或商人便可遇官不拜。可與縣官分庭抗禮;再到軍爵的試推行,對功勳退役軍人給予社會尊重。從特殊向一般,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朱永興一步一步走得踏實。
沒有哪個朝代象現在這樣關心“國民”疾苦,能夠全力以赴地賑濟。甚至以皇家名義籌資募款。不惜以億兆之君屈尊紆貴,隻為多集些錢糧,多救活一些曾被視“草芥”的底層百姓。這樣坦言朝廷目前的困難,陳述北地同胞的困苦,號召群策群力,請求八方援手。倒比那些形式上的“帝哀痛,減膳停樂”更有作用。
暹羅、占城、安南、琉球、倭國、朝鮮,從這些國家買來或借貸的糧食源源不斷運往山東;“少吃一頓飯,救活一個同胞”的口號在大江以南的明統區廣為宣傳,半升、一鬥……涓滴匯成大河。不斷流向北地,使嗷嗷待哺的北地饑民得以活命。
國戰的勝利已經沒有疑問,物資糧草的困難也隻是暫時的。舉國動員,群策群力,共渡難關。出錢、出物、出力,浪湧潮動,就沒有克服不了的艱難困苦。
……………
河間大勝,明軍正向京師進發的好消息傳來。不僅是百姓們歡欣鼓舞,認為戰爭的勝利隻是時間問題,太平的生活已經來臨;朝廷官員亦多喜極涕下。為大明中興、神州光複而流淚。
朱永興激動振奮之餘,再次提出移駕北上,坐鎮京師。但朝堂上卻被多數官員反對,他們引經據典、結合實際情況,終於讓朱永興收回了旨意。
移駕北上是表明一種姿態,並且有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而不是躲在後方享福的意思。朱永興這樣的地位,當然是不會爭奪什麽功勞的。但群臣們反對的意見也很有道理。
首先是北京還未光複,雖然情況非常樂觀。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的變數。急於移駕有些草率,如果出現什麽意外的話,再半路折回,豈不是留下笑柄?
其次是春闈在即,作為新皇登基後的頭等大事,同時,朝廷開科取士也是天下讀書人的絕頂大事。既然已經昭告天下將在南京舉行,朱永興移駕北京,顯然是不合適的。而就現在朝廷官員的組成來看,南人占了大多數,他們自然不希望因為移駕而改變地點。
還有一些別的意見,比如北地凋弊,移駕之後人員眾多,無疑會增大物資的運輸壓力;北地尚未安定,皇上的安危自然也不可輕忽等等。
朱永興暫時不能前往京師,但朝廷必須派出官員到北京打前站,工作很繁雜,比如劃分各部的衙門,將皇宮和官員們的宅邸收拾分配好,建起以北京為中心的暢通的驛傳係統等等。在明年春闈大比之後,北京便將取代南京成為新的政治中心,配套設施和工作必須在這之前完成。
別的部門和工作,朱永興可以放手由下麵去做,隻有兵部,或者說是軍事方麵,他一直參與其中,牢牢掌握著軍隊的調動和分派。在新的形勢下,一係列的調整和安排便隨之而來。
設立北京軍區,軍區總司令為魏王馬寶,下轄蕩朔、征朔、滅朔、破朔四軍,還有天津水師,總計十五萬人,主管京師、直隸、山西等地,並為東北軍區提供戰略支援。
設立東北軍區,軍區總司令為黔陽王皮熊,下轄剿朔、除朔(於七所部的山東兵團)兩軍,並騎兵師(由慶陽王劉震率領)和東北水師,共十萬餘人,主管東北地區。
設立濟南軍區,軍區總司令為鄭王劉體純,下轄殄朔、伐朔兩軍,主管山東、河南地區,為北京軍區提供戰略掩護,並作為北京軍區和西安軍區的戰略預備隊使用。
暫設西安軍區,軍區總司令晉王李定國,下轄鎮朔、討朔兩軍,並騎兵師(由昌國公高文貴率領),共十萬餘人,主管甘、陝等西北地區。
暫設西南軍區,軍區總司令為趙王白文選,下轄靖朔軍及各土司土兵,主管雲貴川軍事。
從這些調整和布署可以看出,明軍的重心還是在北麵,主要在西北和東北兩個方向,西南也有顧及,但卻兵力不多。而東南地區則兵力更少,幾乎全靠地方警備部隊。當然,東南地區是最不可能遭到軍事威脅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