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戚景當下的軍功而言,不僅可以為毫無爭議的當世名將,還能被稱為是穩定大北方的靈魂人物。
有他在,可保治安無虞,有他在,可保疆土無憂。
所以,齊譽的觀點很容易讓人理解,也很容易讓人認可。
但,若讓戚景這麽無限製經營下去,隻怕過不了多久,大奉朝就會培養出第二個擁兵自重的南洋來。
對於李宏裕來說,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如此情況,就需要認真地做出擀璿了。
齊大郎打了個哈哈,在揮去了閑雜人等後說道:“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適才之言,皆是因為不信任的揣度引起。倘若,彼此開誠布公、坦然相待,也就不可能存在這種蓄意性的試探了。”
“可見,信任才是當下亟需解決的矛盾所在。”
這番話意簡言駭,直指核心,不誇張、也不掩飾的道出了存在的問題。
難聽一點來說,這種露骨的話,估計也就他才敢公然明說,換個人,都不見得有這樣的大魄力。
但,說實話的好處顯而易見。
在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後,李宏裕的尷尬倏然而減,他再也不用顧忌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心裏想到什麽,嘴裏就說什麽,通暢直白。
“齊愛卿所言極是,這事就是因為信任所致。”
“少丞言之有理,此論甚為精辟。”
齊譽謙虛了兩句,暢然道:“既然是因為信任產生的危機,那咱們就應該從信任方麵入手解決,看看如何調整,才能化解此厄。”
說罷,他又對皇帝道:“陛下,請你說出心裏的擔憂,越直白越好。今日之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待明天一覺醒來,咱們誰都不許舊事重提。”
意思就是,大家今天可以暢所欲言,千萬不要再藏著掖著的了。
而且,這話不為官方承諾,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日後拿此說事。
就是很單純的、掏心窩子的上下溝通。
李宏裕說道:“地方勢大,固然有利於穩定邊疆,但是,卻也對中樞的集權構成了嚴重威脅。身為天子,朕不得不考慮其中的利害,也不得不權衡其中的隱憂。”
見皇帝誠懇坦然,戚景也道:“陛下,凡為重臣者,無不於事先考慮自己的後路。如何能全身而退,如何能保全一家,這才是重點思考的問題。”
“這……”
“臣之言,句句肺腑,沒有半點虛詞。”
雙方的訴求,算是說透徹了,再接下來,就是如何進行擀璿了。
要擀璿,就得付出實際行動。
首先,彼此得先做出相應的讓步,也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倘若,各自堅守原則,寸步不讓,到頭來終究是各說各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李宏裕想了想,道:“如果戚愛卿願意交出轄區內的管轄權,並願意接受朝廷委任軍事總督的話,朕就敢頒布聖旨,公然做出對你的政治承諾。”
“嗬嗬,陛下還真會說笑!若是失去了行政管轄權以及軍事調度權,臣的手裏還剩下什麽呢?即使手握金口承諾,卻也是不敢安然入睡呀!”
戚景搖了搖頭,接著又道:“遠了不提,就拿少丞兄為例來說吧,他若不是手握著實權,其子的質子身份又怎可能得以解脫呢?由此可見,沒有權利在手,任何話語權都是枉然。”
這……
李宏裕聞言臉色猛得一愕,被這事實堵得說不出話來。
這繞來繞去的,又回到了原來的論點。
他撓了撓頭,問道:“那……依戚愛卿之見,此事又該如何處置?”
戚景則不假思索道:“若想上下安逸,彼此不爭,就必須拿出一個折中的做法。就比如說,讓少丞兄去擔任大奉首輔,這樣的話,臣就可以安心地為國效力,再不擔心被人算計的事了。”
什麽?讓我去擔任首輔?
聽到這話,齊譽的心裏不禁為之一顫。
雖然,這種呼聲早有所流傳,但是,當著天子的麵說出來這還是第一次。
然,對於戚景而言,這是一種在不脅迫皇權的情況下,能夠想到的唯一的解決方法。
他篤定地相信,隻有齊譽坐到了那個位置,才能護住自己一家人的周全。
以彼此建立下的生死交情,絕對可以達到交心窩子的信任。
而對於李宏裕來說,這也不是一個不能接受的倡議。
今時不同往日,他對齊譽的信任早已突破了普通的君臣關係。甚至,還達到了一種半師半友的親密程度。
由齊少保來擔任首輔一職,天子也可以做到基本放心。
“齊愛卿,你意下如何?”
“為國效力,死而後已,用到臣時,臣又豈敢不盡肱股之力?但是,委任首輔乃是國之大事,需要大臣們的朝議方可定奪。所以,今日的倡議,隻能權當是一個準備性的草稿,不能作數的。”
對於這事,齊譽並沒有推辭不就,而是非常坦然地表達出了樂於接受的態度。
接下了?
差不多吧!
也隻有在那個位置上,他才能施展出自己的抱負,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既然如此,為什麽要說不呢?
不過,他卻是沒有想到,化解此矛盾的重任,最後竟然落到了自己身上。
這還真是應了那句話,計劃沒有變化快,就怕你適應不來。
既然已經達成了共識,君臣間的罅隙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幾乎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漠北和朝廷間都不會再唱對頭戲了。
在齊譽的刻意引導下,話題也再次回歸到了該如何攻打高麗的核心問題上。
對此,戚景笑說道:“就如臣之前所言,攻打高麗易如反掌,隻需天子一道聖旨便可實現。這席話,並非虛言,而是正兒八經。”
“朕的聖旨……有這麽好使?”李宏裕喃喃自語,露出了將信將疑的神色。
不過,他也相信,以戚景當下的地位,不可能信口開河。
他既然這樣說了,就一定有其道理所在。
勿容置疑。
有他在,可保治安無虞,有他在,可保疆土無憂。
所以,齊譽的觀點很容易讓人理解,也很容易讓人認可。
但,若讓戚景這麽無限製經營下去,隻怕過不了多久,大奉朝就會培養出第二個擁兵自重的南洋來。
對於李宏裕來說,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如此情況,就需要認真地做出擀璿了。
齊大郎打了個哈哈,在揮去了閑雜人等後說道:“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適才之言,皆是因為不信任的揣度引起。倘若,彼此開誠布公、坦然相待,也就不可能存在這種蓄意性的試探了。”
“可見,信任才是當下亟需解決的矛盾所在。”
這番話意簡言駭,直指核心,不誇張、也不掩飾的道出了存在的問題。
難聽一點來說,這種露骨的話,估計也就他才敢公然明說,換個人,都不見得有這樣的大魄力。
但,說實話的好處顯而易見。
在把這層窗戶紙捅破了後,李宏裕的尷尬倏然而減,他再也不用顧忌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心裏想到什麽,嘴裏就說什麽,通暢直白。
“齊愛卿所言極是,這事就是因為信任所致。”
“少丞言之有理,此論甚為精辟。”
齊譽謙虛了兩句,暢然道:“既然是因為信任產生的危機,那咱們就應該從信任方麵入手解決,看看如何調整,才能化解此厄。”
說罷,他又對皇帝道:“陛下,請你說出心裏的擔憂,越直白越好。今日之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待明天一覺醒來,咱們誰都不許舊事重提。”
意思就是,大家今天可以暢所欲言,千萬不要再藏著掖著的了。
而且,這話不為官方承諾,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日後拿此說事。
就是很單純的、掏心窩子的上下溝通。
李宏裕說道:“地方勢大,固然有利於穩定邊疆,但是,卻也對中樞的集權構成了嚴重威脅。身為天子,朕不得不考慮其中的利害,也不得不權衡其中的隱憂。”
見皇帝誠懇坦然,戚景也道:“陛下,凡為重臣者,無不於事先考慮自己的後路。如何能全身而退,如何能保全一家,這才是重點思考的問題。”
“這……”
“臣之言,句句肺腑,沒有半點虛詞。”
雙方的訴求,算是說透徹了,再接下來,就是如何進行擀璿了。
要擀璿,就得付出實際行動。
首先,彼此得先做出相應的讓步,也隻有這樣,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倘若,各自堅守原則,寸步不讓,到頭來終究是各說各話,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李宏裕想了想,道:“如果戚愛卿願意交出轄區內的管轄權,並願意接受朝廷委任軍事總督的話,朕就敢頒布聖旨,公然做出對你的政治承諾。”
“嗬嗬,陛下還真會說笑!若是失去了行政管轄權以及軍事調度權,臣的手裏還剩下什麽呢?即使手握金口承諾,卻也是不敢安然入睡呀!”
戚景搖了搖頭,接著又道:“遠了不提,就拿少丞兄為例來說吧,他若不是手握著實權,其子的質子身份又怎可能得以解脫呢?由此可見,沒有權利在手,任何話語權都是枉然。”
這……
李宏裕聞言臉色猛得一愕,被這事實堵得說不出話來。
這繞來繞去的,又回到了原來的論點。
他撓了撓頭,問道:“那……依戚愛卿之見,此事又該如何處置?”
戚景則不假思索道:“若想上下安逸,彼此不爭,就必須拿出一個折中的做法。就比如說,讓少丞兄去擔任大奉首輔,這樣的話,臣就可以安心地為國效力,再不擔心被人算計的事了。”
什麽?讓我去擔任首輔?
聽到這話,齊譽的心裏不禁為之一顫。
雖然,這種呼聲早有所流傳,但是,當著天子的麵說出來這還是第一次。
然,對於戚景而言,這是一種在不脅迫皇權的情況下,能夠想到的唯一的解決方法。
他篤定地相信,隻有齊譽坐到了那個位置,才能護住自己一家人的周全。
以彼此建立下的生死交情,絕對可以達到交心窩子的信任。
而對於李宏裕來說,這也不是一個不能接受的倡議。
今時不同往日,他對齊譽的信任早已突破了普通的君臣關係。甚至,還達到了一種半師半友的親密程度。
由齊少保來擔任首輔一職,天子也可以做到基本放心。
“齊愛卿,你意下如何?”
“為國效力,死而後已,用到臣時,臣又豈敢不盡肱股之力?但是,委任首輔乃是國之大事,需要大臣們的朝議方可定奪。所以,今日的倡議,隻能權當是一個準備性的草稿,不能作數的。”
對於這事,齊譽並沒有推辭不就,而是非常坦然地表達出了樂於接受的態度。
接下了?
差不多吧!
也隻有在那個位置上,他才能施展出自己的抱負,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既然如此,為什麽要說不呢?
不過,他卻是沒有想到,化解此矛盾的重任,最後竟然落到了自己身上。
這還真是應了那句話,計劃沒有變化快,就怕你適應不來。
既然已經達成了共識,君臣間的罅隙就算是告一段落了。
幾乎可以預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漠北和朝廷間都不會再唱對頭戲了。
在齊譽的刻意引導下,話題也再次回歸到了該如何攻打高麗的核心問題上。
對此,戚景笑說道:“就如臣之前所言,攻打高麗易如反掌,隻需天子一道聖旨便可實現。這席話,並非虛言,而是正兒八經。”
“朕的聖旨……有這麽好使?”李宏裕喃喃自語,露出了將信將疑的神色。
不過,他也相信,以戚景當下的地位,不可能信口開河。
他既然這樣說了,就一定有其道理所在。
勿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