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王薨逝後,川王妃給丈夫收了屍。


    她震驚了……


    幾乎不用仵作去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王爺是被利器給一下子捅死的,但是到了最後時,卻被定性為了是,疑似不慎墜馬歿亡!


    然而事實上,永川王根本就不會騎馬。


    更令川王妃感到不解的是,丈夫死後瞪大了雙眼,明顯是死不瞑目。而在他的手裏,一直緊攥著那半幅《蟋蟀圖》,鬆都鬆不開手。


    鑒於此,她有理由相信,這半幅圖很可能是王爺在臨死之前,從凶手身上撕下來的。


    而太子又恰巧是個既好繪畫也好促織的人,莫非,這畫的原主人會是他?


    如果這個猜測成立的話,太子可就成了弑兄的凶手了。


    這可是大不仁!


    不過,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支持下,這些也都隻是憑空的猜測而已。


    隨後,新帝登基,並命禮部以及宗人府的人來為永川王治喪,於此同時,天子也給其死因做出了蓋棺定論,依舊是之前的不慎墜馬歿亡。


    這是騙人,還是騙鬼?


    川王妃認為,小皇帝之所以這麽做,主要是因為他並不想捅破那層窗戶紙,免得遭受罵名。此外,還有著一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意思。


    鑒於此,川王妃又開始安定下來,選擇繼續居住在她的永川王府之內。


    新君的處理方式看起來彰顯低調,其實並不是!


    還沒等到寶座坐熱乎,皇帝就立即展開了新一波的動作,明麵上,他公然地聲討拜帝;暗意裏,也開始劍指他的二叔——燕王爺。


    這時,世人才猛然發現,新帝和他爹是不一樣的,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大氣勢。


    不過,皇帝很快也因此栽了跟頭。


    啥事呢?


    由於三朝元老們的各種力諫和力爭,弄得新帝放不開手腳,感覺頭都大了。


    燕王也沒閑著,立即就想出了相應的反製措施:嗬嗬,你個小皇帝,不是喜歡擺出一副道德明君的樣子嗎?那我就故意給你抹把黑!


    怎麽抹?


    好辦!


    他傳令川王妃,盡快地把皇帝涉嫌弑兄的醜事給抖露出來,讓天下人詬。


    但是這麽一來,川王妃就被迫走上了前台,變成了最為危險的馬前卒了。


    去跟皇帝明著叫板?


    誰不怕呢?


    川王妃自然也不例外!


    她苦思之下,想出了一種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先把那半幅《蟋蟀圖》的流言給放出去,自己做好準備,靜觀其變。


    這麽做的好處有二,一是可以借此觀察一下皇帝的具體反應,二來也不算得罪了燕王。


    於是,真就這麽辦了。


    沒想到的是,皇帝這次的反應非常的大,直接派暗衛來到了永川。


    這什麽意思呢?


    可否理解為:朕是本來不想動你的,可你偏就不老實,那就休怪朕心狠手辣了。


    於是,就出現了永川王府的那場大火。


    然而,聰慧的川王妃也憑著事先做好的準備順利脫險,然後,她就果斷地去往了山東府,投奔燕王。


    這事之後,皇帝也沒有再咄咄逼人,而燕王也變得消停了一些,二者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僵持狀態。


    但是,這個平衡沒有維持多久,就被一個突來的意外給打破了。


    轉折點發生在去年的年前,那時,南方抗倭大捷,朝廷敕令禮部官員南下犒軍,以顯皇恩浩蕩。


    而當時被活捉的幾名倭寇敵酋,也被押解著隨禮部的人一同返京,行程上來說,也確實順路。


    這本是一個機密消息,但難不保會走漏風聲,葛裘就事先得到了這個消息。


    他打算在山東境內設伏,一舉營救下那幾個倭寇首領,盤後並拉其入夥,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倭寇來投。


    想法是挺好的。


    誰知才剛剛動手,葛裘就被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押運官一箭射殺。


    事後得知,那名女子名叫方若蛟,據傳是抗倭將領戚景的發妻。


    嗚呼!


    自稱能掐會算的葛半仙,就這麽不明不白地嗝屁了。


    事後,川王妃大為震驚。


    要知道,葛老道可是拜帝教中的精神領袖,一旦失去了他這個台柱子,這忽悠人的大戲就不好唱了。


    如果,拜帝教因此土崩瓦解的話,自己可就失去了所有的利用價值。


    所以,除了上層以外,葛裘之死必須嚴格保密,對外隻稱:葛大仙渡劫在即,目前正在閉關之中。


    是的,能瞞一天是一天吧。


    卻不料,屋漏偏逢連夜雨。


    似乎皇帝偏就瞅準了這個時機,馬上就創建出了一個什麽上帝教,而且,他還派來了一個洋人作為是左正一。


    之後便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教眾爭奪戰了。


    可以想象,在失去了精神領袖後的拜帝教是多麽的不堪一擊,幾乎無力反抗。而哈裏,也正是撿了這麽一個漏洞才一舉發展起來的。


    如果葛裘不死的話,哈裏的傳教絕不會這麽順利。


    驚悉拜帝教被瓦解後,燕王就更加坐不住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必須得盡快起事才行。


    不能再拖了!


    於是,他便開始遊說諸王,希望他們能夠和自己一起舉大義,揚大旗。


    作為利益交換,燕王對諸王作出了承諾,他若為帝,但凡是宗室中人永不削藩。


    據川王妃猜測,燕王還真有可能說服了謹慎的趙王,並且拿到了後者的口頭承諾。


    總的來說,準備還算充分,就唯獨缺少戰馬。


    要知道,戰馬可是戰場上重甲力量,這個道理,戎馬出身的燕王自然懂得。


    於是,他便讓川王妃去和東虜的諸首領進行磋商,己方或用銀錢、或用鐵器,去交換他們的壯馬,以補戰儲。


    可他為什麽會選擇東虜人呢?


    這也是有原因的。


    東虜是個大部落,可是混得卻不咋地,由於他們常年遭受老大哥韃靼的壓迫,活動範圍也被壓縮的越來越小,最後,不得不向遼東一帶夾縫裏求生存。


    而當下的遼東一帶,剛好是隸屬於山東府管轄,與齊魯之地的樂安更呈隔海相望狀。就船運物質方麵來說,可謂是極為便利,關鍵是,可以避開山海關。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燕王才看上了東虜人。


    而失去了大的利用價值的川王妃,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和東虜人進行交涉。


    但是,她又很擔心自己一行人會被皇帝拋撒出的內衛盯上,於是,她就想出了這一回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


    也就是,先將齊譽以及暗衛的注意力全都引到寧陽縣去,而她自己則在梁山一帶暗裏談事。


    選擇梁山議事,也是迫不得已之舉,目前的東虜人剛從趙王的封地趕來,屬於是從南往北走,剛好路徑此地,所以才選在了這裏。


    結果,川王妃失算了,此計被齊譽相當及時地給識破了。


    之所以稱之為是相當及時,那是因為她目前已經諸事談妥,也付下了相關訂金,再過一日,她就可以抽身離去了。


    誰曾想,卻被人生擒。


    真是功虧一簣啊!


    可是,東虜人為什麽會追殺齊譽呢?


    按照川王妃的話來說,東虜人隻想在火中取栗,賺取一些實際上的利益,並不想真正地與大奉朝廷敵對。事情敗漏確實可惜,但若是殺了禦史大人的話,那不就守住這個秘密了嗎?


    ……


    說完了這些,川王妃就幽幽一歎,再看她的臉上,一縷鮮血正沿著嘴角處流了下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仕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佯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佯忘並收藏寒門仕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