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皇帝開誠布公,將這個隻有皇帝以及太子才有資格觸碰到的超級秘辛,揭開它的了神秘的迷紗。
嗬嗬,齊大郎現在的待遇,可不是一般的高。
因為這件秘事的時間跨度前後比較大,所以皇帝決定,從最先的緣由開始說起。
“齊愛卿可知,我大奉朝的開國主都,定得乃是南方的應天府,至於順天府,不過是當時的備用陪都而已。”
齊譽回顧了一下建國後的曆史,說道:“微臣雖未入過翰林院修撰,卻也學過一些當代的史記。據微臣所知,太祖在得了江之後,便直接定都在了南方的應天府。然而,才曆兩世,那主都便因一場突發的天火化為了灰燼。太宗皇帝繼位之後,無意再行重修坍塌的皇宮,於是,就遷都到了現在的順天府。”
皇帝淡淡一笑,搖頭糾正道:“其實,那並不是什麽意外的天火,而是人為投放。”
“什麽?人為的?”
“不錯,且聽朕細說。”
“是!”
皇帝圍繞著這個過往事件,展開了相關闡述。
他言,太祖皇帝在定下了江山後,於第一時間就立下了儲君,以防膝下皇子奪嫡。然而,卻沒曾想,那太子殿下太過命薄,居然病死在了太祖之前。
不得已,太祖皇帝隻得把皇位傳給了其後的孫子,以證自己不改嫡係之心。而接下來的這位二世帝,便是史官以春秋筆法記載的建武帝。
寥寥幾筆,且語焉不詳。
故,無人知曉究竟發生了什麽。
皇帝解密說,建武帝在繼位之後,便立即展開了一係列的削藩運動。可是,他不得其法,效果方麵遠遠不及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最終,這場削藩徹底惹怒了眾藩王,他們在‘太宗皇帝’率領下,攜重兵成功地逼進了應天府,並用手中的刀槍向皇帝討要說法。
就在這個討要的過程當中,原本徜徉的朗朗長空,忽然降下來一襲熊熊天火。霎時間,就將那皇宮燒得幹幹淨淨。
據眾藩王們說,建武帝也死在了那場大火裏。
是的,史官們就是這樣記載的。
而皇帝所說的,卻是另外一個版本,否則,還能稱為是秘辛嗎?
他稱,那場大火乃是建武帝故意所放,其目的就是為了刻意製造混亂,繼而趁此時機逃離出去。
他也確實做到了。
也就是說,建武帝其人並未有身死,而是不知所蹤、杳無音訊。
嗚呼!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哪有什麽誰對誰錯?
齊譽心裏一歎,嘴上卻道:“建武帝年輕氣盛,且誌大才疏,又不懂得靈活變通之法,所以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評價過後,他又一臉困惑說道:“陛下,這件秘事雖然涉及皇族爭鬥,卻遠遠達不到隻有太子以及皇帝才能知曉的特殊程度,莫不是……在這背後,還隱藏著什麽不為人知的秘密?”
皇帝讚許地點了點頭,笑道:“齊愛卿的思維敏捷,一語道破玄機,不愧是朕信任的心腹之臣。”褒獎完了後,他才解釋道:“卿猜得沒錯,在這秘辛的背後,確實還暗藏著另外的一則秘辛。”
秘中秘?
自己一語成讖了?
能掐會算的齊半仙騷騷一笑,拐著彎地拍道:“微臣乃是堂堂的探花及第,天子門生,又豈能愚魯不辯,混沌是非?”而後,才道:“且不知在這秘密之後,隱藏著的又是什麽?”
“這樣的,在建武帝逃走的時候,曾順手帶走了一無上寶藏。此寶藏價值不凡,大有可能幫助他再複江山。”皇帝輕輕一歎,眼神閃閃地說道。
齊譽邊聽邊推理,而後便搖頭道:“陛下,這個說法裏麵暗藏漏洞,絕不可采信!”
皇帝奇道:“哦?為何這樣說?”
“建武帝屬於是臨時的倉皇而逃,並沒有任何的事先準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使你任他盡力攜帶,也不可能搬去一座金山。所以,帶走寶藏一說,太過言過其實,絕不可采信。”
“不!他帶走的並不是什麽笨拙之物,而是一件輕巧便攜的無價之寶——傳國玉璽!”皇帝臉色一正,道。
什麽?是它?
這也不對!
齊譽再次搖了搖頭,辯道:“據傳,那傳國玉璽乃是和氏璧所造,此寶物曆經千年沉浮,目前已經真假難辨。它的最後一次有考證的出現,還要追溯到宋國時期,然而遺憾的是,它隨著傀儡的徽欽二帝,一同被大金國的軍隊給掠走了。至於前朝呈現出的那一塊,十有八九是個假的。”
皇帝點頭一笑,道:“愛卿說得沒錯,真正的傳國玉璽確實早已失蹤,而建武帝手中的那一塊,也確實是從前朝得來的贗品。不過,朕必須要認為它是真的。否則,這大奉朝的天授之權就說不通了。”
什麽意思呢?
且聽做表:
傳國玉璽上的銘文有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也就是說,你得到了它,才算是具有了上天的授權,若是無的話,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太祖在開國大典時,曾對大臣們明言說,那
件玉璽絕對為真,此言還記入了史冊,文士們皆知曉。
因君無戲言,所以,必須是假作真時真亦假。換句話說,即使那件東西不是真的,也必須以真的來進行對待。
故而,手握傳國玉璽的建武帝必須得死,否則,做皇帝的人睡不著覺。
可是,這位老兄他還活著呀,隻是不知道去哪了而已。
經苦苦查探,終於尋到了線索。
說,建武帝在脫險之後,便立即攜著傳國玉璽逃向了海外,蹤跡難覓。
當時的太宗皇帝聞此言後,日日寢食難安,夜夜都在苦思著斬草除根之策。
要知道,建武帝乃是太祖皇帝欽點的繼位天子,他若是手持著傳國玉璽登高一呼,難不有人揭竿響應。
尤其是,那些被削了的藩王們,他們可是最喜歡湊這種熱鬧了。
這時,還在為太子的先帝向太宗皇帝諫言:何不假借出使西洋之名,派遣大量艦隊進行海外搜捕,繼而誅殺建武帝?
嗯……
此舉既能蒙住天下人耳目,還能在表象上揚我國威,還能順帶著鏟除隱患,可謂是一舉多得。
善!
於是,大奉王朝就這樣開啟了源源不斷的下西洋運動,即使是勞民傷財也樂此不疲。隻不過,那人卻始終沒有找到。
而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百官們,也逐漸慢慢適應這個節奏,最後也沒有人再行反對了。
“……後來,愛卿諫言於朕,著重強調說下西洋太過勞民傷財,實在有傷國體,朕在思量過後,也隻得懷著遺憾叫了聲停。”
說到這兒,皇帝持著讚許看了一眼齊譽,而後又道:“算算歲月,這事也過去幾十年了,建武帝即使在世,也早已入了古稀之年,如此垂垂老叟,還能翻得起什麽風浪來?”
“……”
齊譽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這下西洋的背後,居然還有這等秘辛。
恍然後,他又把話題扯回了之前:“陛下,您說得這些確實是無上機密,但是,似乎和微臣私造火器之間,並沒有什麽直接的關聯呀?”
是呀,這個話題首先從私造火器扯起來的,而後,才引到了秘辛上來,現在來看,這兩者根本就是牛馬不相及嘛。
“並不是!”
皇帝淡淡一笑,開誠布公道:“從這次下西洋帶回的線索來看,建武帝應該流亡去了爪哇一帶。而你的瓊州,位置上地處南洋,南下極為便利,隻要配備上相應的遠洋戰艦,就可去到爪哇一帶實施抓捕。正是基於這一層的考量,朕才默許你發展軍力的。”
皇帝開誠布公,將這個隻有皇帝以及太子才有資格觸碰到的超級秘辛,揭開它的了神秘的迷紗。
嗬嗬,齊大郎現在的待遇,可不是一般的高。
因為這件秘事的時間跨度前後比較大,所以皇帝決定,從最先的緣由開始說起。
“齊愛卿可知,我大奉朝的開國主都,定得乃是南方的應天府,至於順天府,不過是當時的備用陪都而已。”
齊譽回顧了一下建國後的曆史,說道:“微臣雖未入過翰林院修撰,卻也學過一些當代的史記。據微臣所知,太祖在得了江之後,便直接定都在了南方的應天府。然而,才曆兩世,那主都便因一場突發的天火化為了灰燼。太宗皇帝繼位之後,無意再行重修坍塌的皇宮,於是,就遷都到了現在的順天府。”
皇帝淡淡一笑,搖頭糾正道:“其實,那並不是什麽意外的天火,而是人為投放。”
“什麽?人為的?”
“不錯,且聽朕細說。”
“是!”
皇帝圍繞著這個過往事件,展開了相關闡述。
他言,太祖皇帝在定下了江山後,於第一時間就立下了儲君,以防膝下皇子奪嫡。然而,卻沒曾想,那太子殿下太過命薄,居然病死在了太祖之前。
不得已,太祖皇帝隻得把皇位傳給了其後的孫子,以證自己不改嫡係之心。而接下來的這位二世帝,便是史官以春秋筆法記載的建武帝。
寥寥幾筆,且語焉不詳。
故,無人知曉究竟發生了什麽。
皇帝解密說,建武帝在繼位之後,便立即展開了一係列的削藩運動。可是,他不得其法,效果方麵遠遠不及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
最終,這場削藩徹底惹怒了眾藩王,他們在‘太宗皇帝’率領下,攜重兵成功地逼進了應天府,並用手中的刀槍向皇帝討要說法。
就在這個討要的過程當中,原本徜徉的朗朗長空,忽然降下來一襲熊熊天火。霎時間,就將那皇宮燒得幹幹淨淨。
據眾藩王們說,建武帝也死在了那場大火裏。
是的,史官們就是這樣記載的。
而皇帝所說的,卻是另外一個版本,否則,還能稱為是秘辛嗎?
他稱,那場大火乃是建武帝故意所放,其目的就是為了刻意製造混亂,繼而趁此時機逃離出去。
他也確實做到了。
也就是說,建武帝其人並未有身死,而是不知所蹤、杳無音訊。
嗚呼!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哪有什麽誰對誰錯?
齊譽心裏一歎,嘴上卻道:“建武帝年輕氣盛,且誌大才疏,又不懂得靈活變通之法,所以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評價過後,他又一臉困惑說道:“陛下,這件秘事雖然涉及皇族爭鬥,卻遠遠達不到隻有太子以及皇帝才能知曉的特殊程度,莫不是……在這背後,還隱藏著什麽不為人知的秘密?”
皇帝讚許地點了點頭,笑道:“齊愛卿的思維敏捷,一語道破玄機,不愧是朕信任的心腹之臣。”褒獎完了後,他才解釋道:“卿猜得沒錯,在這秘辛的背後,確實還暗藏著另外的一則秘辛。”
秘中秘?
自己一語成讖了?
能掐會算的齊半仙騷騷一笑,拐著彎地拍道:“微臣乃是堂堂的探花及第,天子門生,又豈能愚魯不辯,混沌是非?”而後,才道:“且不知在這秘密之後,隱藏著的又是什麽?”
“這樣的,在建武帝逃走的時候,曾順手帶走了一無上寶藏。此寶藏價值不凡,大有可能幫助他再複江山。”皇帝輕輕一歎,眼神閃閃地說道。
齊譽邊聽邊推理,而後便搖頭道:“陛下,這個說法裏麵暗藏漏洞,絕不可采信!”
皇帝奇道:“哦?為何這樣說?”
“建武帝屬於是臨時的倉皇而逃,並沒有任何的事先準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使你任他盡力攜帶,也不可能搬去一座金山。所以,帶走寶藏一說,太過言過其實,絕不可采信。”
“不!他帶走的並不是什麽笨拙之物,而是一件輕巧便攜的無價之寶——傳國玉璽!”皇帝臉色一正,道。
什麽?是它?
這也不對!
齊譽再次搖了搖頭,辯道:“據傳,那傳國玉璽乃是和氏璧所造,此寶物曆經千年沉浮,目前已經真假難辨。它的最後一次有考證的出現,還要追溯到宋國時期,然而遺憾的是,它隨著傀儡的徽欽二帝,一同被大金國的軍隊給掠走了。至於前朝呈現出的那一塊,十有八九是個假的。”
皇帝點頭一笑,道:“愛卿說得沒錯,真正的傳國玉璽確實早已失蹤,而建武帝手中的那一塊,也確實是從前朝得來的贗品。不過,朕必須要認為它是真的。否則,這大奉朝的天授之權就說不通了。”
什麽意思呢?
且聽做表:
傳國玉璽上的銘文有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也就是說,你得到了它,才算是具有了上天的授權,若是無的話,就是名不正言不順。
太祖在開國大典時,曾對大臣們明言說,那
件玉璽絕對為真,此言還記入了史冊,文士們皆知曉。
因君無戲言,所以,必須是假作真時真亦假。換句話說,即使那件東西不是真的,也必須以真的來進行對待。
故而,手握傳國玉璽的建武帝必須得死,否則,做皇帝的人睡不著覺。
可是,這位老兄他還活著呀,隻是不知道去哪了而已。
經苦苦查探,終於尋到了線索。
說,建武帝在脫險之後,便立即攜著傳國玉璽逃向了海外,蹤跡難覓。
當時的太宗皇帝聞此言後,日日寢食難安,夜夜都在苦思著斬草除根之策。
要知道,建武帝乃是太祖皇帝欽點的繼位天子,他若是手持著傳國玉璽登高一呼,難不有人揭竿響應。
尤其是,那些被削了的藩王們,他們可是最喜歡湊這種熱鬧了。
這時,還在為太子的先帝向太宗皇帝諫言:何不假借出使西洋之名,派遣大量艦隊進行海外搜捕,繼而誅殺建武帝?
嗯……
此舉既能蒙住天下人耳目,還能在表象上揚我國威,還能順帶著鏟除隱患,可謂是一舉多得。
善!
於是,大奉王朝就這樣開啟了源源不斷的下西洋運動,即使是勞民傷財也樂此不疲。隻不過,那人卻始終沒有找到。
而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百官們,也逐漸慢慢適應這個節奏,最後也沒有人再行反對了。
“……後來,愛卿諫言於朕,著重強調說下西洋太過勞民傷財,實在有傷國體,朕在思量過後,也隻得懷著遺憾叫了聲停。”
說到這兒,皇帝持著讚許看了一眼齊譽,而後又道:“算算歲月,這事也過去幾十年了,建武帝即使在世,也早已入了古稀之年,如此垂垂老叟,還能翻得起什麽風浪來?”
“……”
齊譽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這下西洋的背後,居然還有這等秘辛。
恍然後,他又把話題扯回了之前:“陛下,您說得這些確實是無上機密,但是,似乎和微臣私造火器之間,並沒有什麽直接的關聯呀?”
是呀,這個話題首先從私造火器扯起來的,而後,才引到了秘辛上來,現在來看,這兩者根本就是牛馬不相及嘛。
“並不是!”
皇帝淡淡一笑,開誠布公道:“從這次下西洋帶回的線索來看,建武帝應該流亡去了爪哇一帶。而你的瓊州,位置上地處南洋,南下極為便利,隻要配備上相應的遠洋戰艦,就可去到爪哇一帶實施抓捕。正是基於這一層的考量,朕才默許你發展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