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武帝的這個小插曲,也隻是微波蕩漾般的小漣漪,並沒有在齊譽的心裏掀起大波瀾。
就如似,一笑而過的八卦新聞。
目前戰事在即,哪有閑工夫去琢磨那些?
當下的要務,全都集中於軍事層麵,除了日常的演習練兵之外,還要兼顧工事上的防禦,隻有做到處處妥帖,才能真正的運籌帷幄。
經過這段時間的不斷觀察,齊譽越來越覺得那個名叫海濤的少年是個很不錯的好軍苗,貌似可造之才。
不過,他到底有沒有真本領,還需要實戰方麵來進行檢驗。
機會即將來臨!
審時度勢的齊大人,已經敏銳地嗅到了風雨欲來風滿樓般的烽煙氣味。他相信,過不了多久,南海的戰火就會燃燒起來。
遠了不扯,先看當下的時局。
安南那邊終於有動作了,就在瓊州馳援軍離港後的第三天,他們就立即聞風而動。
反應速度如此之快,莫非是學會了我華夏的‘飛鳥傳書’?
有可能!
不管怎麽說,安南這次順利地入套,並一步步地朝著挖好的坑裏跳入。
就如齊譽笑稱的那樣,先是請君入甕,然後就是甕中捉鱉了。
在幾位知情的高層人士看來,這場戰役已然失去了懸念,瓊州收獲勝利的果實,隻是時間問題。
庾海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言道:“除非安南軍能生出鯤鵬的翅膀,否則,絕不可能逃得過這等圍擊。”
彭文長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避其鋒芒,出其不意,抄其後路。這三個兵法要素我瓊軍俱占,試問那安南小兒如何遁形?”
譚俊彥雖然不懂軍事,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對齊大人的盲崇:“安南國人本就是未經熏陶的化外蠻夷,麵對睿智的齊大人,他們焉有不被耍的道理?”
耍啥?
猴子嗎?
雖說諸司之詞隱含著一些諂媚,但卻沒有信口胡說,大致上,還是基本符合現實的。
不僅僅是他們,齊譽也是這樣認為的。
就這場戰役而言,己方不僅會勝,而且還能做到生吃對手。
(本章未完,請翻頁)
然而!
戰場風雲瞬息萬變,任何一件突發的小事,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戰局,並不存在所謂的絕對一說。
事實上,也真是如此。
齊大郎算計來算計去,卻怎麽也沒能算計到,在這場即將觸發的戰役中,會殺出來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咬金。
乃是何人呢?
諸位不妨猜猜看~~
瓊州這邊的情況大致如常,暫且按下不表,隻說一說那所謂的突發事件。
這件事情的起因,還要從皇帝的一個決策開始說起。
說,不久前時,聖天子朝著福建的省府衙門傳去了兩道八百裏加急的口諭。
訊息之一稱:敕令,福建巡撫高明立即進京,朝廷另有重要委任,切勿拖延,雲雲。
訊息之二言:經巡按上報稱,嶽四先目前逗留在福建一帶,著令他即刻回京麵聖,以相商宗親要事,雲雲。
以上便是事情的大致梗概。
在皇帝看來,自己之所以不傳聖旨而改用口諭,乃是不想留下所謂的證據,以免為下一步的秘密.處決徒增羈絆。
口傳可就不一樣了,待他們人一死,誰人知道?
皇帝卻是沒有想到,他的這個小聰明不僅沒能糊弄住福建二臣,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動機,適得其反。
話說,在接到口諭的當天,高明就急匆匆地找到了嶽四先秘密商榷。
事關重大,他哪敢延誤?
才見麵,高明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此事的背景:“據潛伏在瓊州的探子回報說,衛增衛駙馬因一時大意,不幸落入到了齊譽的圈套之中。後,他大刑之下耐不住,便把所有的已知全都招了。”
這句話中所指的‘已知’,不僅包含了福建的走私販貨、豢養武裝,還含帶了太皇太後之死的禁忌秘辛。尤其是後麵這事,絕對屬於是皇帝的逆鱗之一,既不可碰也不可揭。
否則,人必死!
二人都是浸淫於官場多年的老油條,自然深曉此中之道。
嶽四先在分析了片刻後,道:“如果說,陛下選擇以降旨的方式敕令你我進京,那就暗示出,他的態度乃是公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事公辦;又鑒於咱們案子牽扯到太皇太後,所以,皇帝極有可能會選擇大事化小,最後不了了之。若是這樣的話,二人尚有生機。”
說到這兒,他突然將話音一轉,又道:“然而,皇帝卻是選擇了以口諭的方式進行傳達,且,這話中還暗含著丁點褒義,實在是太不合邏輯了。因此,我很是懷疑,陛下的此舉有誘騙之嫌,若是這樣,你我的預後可就堪憂了。”
有道理!
他若是狠狠地申飭兩句,心裏頭反而會覺得踏實一些,可是他避重就輕,正事方麵隻字不提,這豈不是大大的反常?
可見,皇帝的此舉居心不良,甚至還有可能動了誅殺之心。
常言有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是,臣要是不想死呢?
那該咋辦?
似乎,也隻有造反一條路可選了,與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不如放手一搏,爭取那可能的一線生機。
對!就這麽定了!
再接下來,就是商討具體計劃了。
福建這地雖好,卻是不能久呆,從長遠上來說,必須另擇棲息之地。
唉,去哪好呢?
嶽四先琢磨了一陣兒,建議道:“以嶽某之見,不如將手裏頭可控的福建府軍盡數拉出,然後全力去攻彼岸的大灣,以為將來的立足之地。瓊軍主力目前正於佛朗機國開戰,根本無暇顧及這裏,機不可失呀!”一頓,他又補充說道:“據我之前得到的消息,大灣那地隻留了少數的衙役維持治安,並沒有駐紮的水軍鎮守,我們揮兵去奪,簡直就是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高明卻是顯得有些擔憂,道:“若事後,朝廷的水師或是瓊州的府軍興兵來討,咱們又該如何拒敵?”
“那也不怕!”嶽四先捋須一笑,道:“大灣的海路四通八達,進可擊福建、廣東掠奪財富,退可守以東的琉球諸島以為安身。既然是可進可退,那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很有道理!
就這樣,二人擬定下來了奪取大灣的初步計劃。
按照高明的估計,約半個月之後,一切便可準備妥當,繼而吹響揮兵的號角。
(本章完)
就如似,一笑而過的八卦新聞。
目前戰事在即,哪有閑工夫去琢磨那些?
當下的要務,全都集中於軍事層麵,除了日常的演習練兵之外,還要兼顧工事上的防禦,隻有做到處處妥帖,才能真正的運籌帷幄。
經過這段時間的不斷觀察,齊譽越來越覺得那個名叫海濤的少年是個很不錯的好軍苗,貌似可造之才。
不過,他到底有沒有真本領,還需要實戰方麵來進行檢驗。
機會即將來臨!
審時度勢的齊大人,已經敏銳地嗅到了風雨欲來風滿樓般的烽煙氣味。他相信,過不了多久,南海的戰火就會燃燒起來。
遠了不扯,先看當下的時局。
安南那邊終於有動作了,就在瓊州馳援軍離港後的第三天,他們就立即聞風而動。
反應速度如此之快,莫非是學會了我華夏的‘飛鳥傳書’?
有可能!
不管怎麽說,安南這次順利地入套,並一步步地朝著挖好的坑裏跳入。
就如齊譽笑稱的那樣,先是請君入甕,然後就是甕中捉鱉了。
在幾位知情的高層人士看來,這場戰役已然失去了懸念,瓊州收獲勝利的果實,隻是時間問題。
庾海就是這樣認為的,他言道:“除非安南軍能生出鯤鵬的翅膀,否則,絕不可能逃得過這等圍擊。”
彭文長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避其鋒芒,出其不意,抄其後路。這三個兵法要素我瓊軍俱占,試問那安南小兒如何遁形?”
譚俊彥雖然不懂軍事,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對齊大人的盲崇:“安南國人本就是未經熏陶的化外蠻夷,麵對睿智的齊大人,他們焉有不被耍的道理?”
耍啥?
猴子嗎?
雖說諸司之詞隱含著一些諂媚,但卻沒有信口胡說,大致上,還是基本符合現實的。
不僅僅是他們,齊譽也是這樣認為的。
就這場戰役而言,己方不僅會勝,而且還能做到生吃對手。
(本章未完,請翻頁)
然而!
戰場風雲瞬息萬變,任何一件突發的小事,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戰局,並不存在所謂的絕對一說。
事實上,也真是如此。
齊大郎算計來算計去,卻怎麽也沒能算計到,在這場即將觸發的戰役中,會殺出來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咬金。
乃是何人呢?
諸位不妨猜猜看~~
瓊州這邊的情況大致如常,暫且按下不表,隻說一說那所謂的突發事件。
這件事情的起因,還要從皇帝的一個決策開始說起。
說,不久前時,聖天子朝著福建的省府衙門傳去了兩道八百裏加急的口諭。
訊息之一稱:敕令,福建巡撫高明立即進京,朝廷另有重要委任,切勿拖延,雲雲。
訊息之二言:經巡按上報稱,嶽四先目前逗留在福建一帶,著令他即刻回京麵聖,以相商宗親要事,雲雲。
以上便是事情的大致梗概。
在皇帝看來,自己之所以不傳聖旨而改用口諭,乃是不想留下所謂的證據,以免為下一步的秘密.處決徒增羈絆。
口傳可就不一樣了,待他們人一死,誰人知道?
皇帝卻是沒有想到,他的這個小聰明不僅沒能糊弄住福建二臣,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動機,適得其反。
話說,在接到口諭的當天,高明就急匆匆地找到了嶽四先秘密商榷。
事關重大,他哪敢延誤?
才見麵,高明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此事的背景:“據潛伏在瓊州的探子回報說,衛增衛駙馬因一時大意,不幸落入到了齊譽的圈套之中。後,他大刑之下耐不住,便把所有的已知全都招了。”
這句話中所指的‘已知’,不僅包含了福建的走私販貨、豢養武裝,還含帶了太皇太後之死的禁忌秘辛。尤其是後麵這事,絕對屬於是皇帝的逆鱗之一,既不可碰也不可揭。
否則,人必死!
二人都是浸淫於官場多年的老油條,自然深曉此中之道。
嶽四先在分析了片刻後,道:“如果說,陛下選擇以降旨的方式敕令你我進京,那就暗示出,他的態度乃是公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事公辦;又鑒於咱們案子牽扯到太皇太後,所以,皇帝極有可能會選擇大事化小,最後不了了之。若是這樣的話,二人尚有生機。”
說到這兒,他突然將話音一轉,又道:“然而,皇帝卻是選擇了以口諭的方式進行傳達,且,這話中還暗含著丁點褒義,實在是太不合邏輯了。因此,我很是懷疑,陛下的此舉有誘騙之嫌,若是這樣,你我的預後可就堪憂了。”
有道理!
他若是狠狠地申飭兩句,心裏頭反而會覺得踏實一些,可是他避重就輕,正事方麵隻字不提,這豈不是大大的反常?
可見,皇帝的此舉居心不良,甚至還有可能動了誅殺之心。
常言有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是,臣要是不想死呢?
那該咋辦?
似乎,也隻有造反一條路可選了,與其‘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不如放手一搏,爭取那可能的一線生機。
對!就這麽定了!
再接下來,就是商討具體計劃了。
福建這地雖好,卻是不能久呆,從長遠上來說,必須另擇棲息之地。
唉,去哪好呢?
嶽四先琢磨了一陣兒,建議道:“以嶽某之見,不如將手裏頭可控的福建府軍盡數拉出,然後全力去攻彼岸的大灣,以為將來的立足之地。瓊軍主力目前正於佛朗機國開戰,根本無暇顧及這裏,機不可失呀!”一頓,他又補充說道:“據我之前得到的消息,大灣那地隻留了少數的衙役維持治安,並沒有駐紮的水軍鎮守,我們揮兵去奪,簡直就是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高明卻是顯得有些擔憂,道:“若事後,朝廷的水師或是瓊州的府軍興兵來討,咱們又該如何拒敵?”
“那也不怕!”嶽四先捋須一笑,道:“大灣的海路四通八達,進可擊福建、廣東掠奪財富,退可守以東的琉球諸島以為安身。既然是可進可退,那還有什麽可擔心的呢?”
很有道理!
就這樣,二人擬定下來了奪取大灣的初步計劃。
按照高明的估計,約半個月之後,一切便可準備妥當,繼而吹響揮兵的號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