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然規律上來說,任何災難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這個點,也就是常常提到的節點。
蝗災的規律也是如此。
才剛剛入秋,期盼已久的節點便到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點的出現,就標誌著災難距離結束已經不太遠了。
老百姓們雖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但聽到讀書人的通俗解釋後,也全都變得歡呼雀躍了起來。
那種感覺,就像盼來了黎明曙光一樣,殷切而又興奮。
而朝廷的關注點,則在另一個維度上,他們所在意的隻有一個,那就是這場災難的損失情況。
從目前的統計來看,這次蝗災不僅全蓋了整個湖廣地區,還蔓延到了河南、山東、江西、浙江等地的大部份區域。
要知道,以上這些地域全都是傳統的產量大省,肩負著大奉朝半壁江山的糧食供給,如今絕收一季,絕對是一種致命打擊。
簡而言之概括,就是損失慘重!
常理上來說,在蝗災過後,接踵而來便是餓殍遍野的大饑荒。
然而,這悲慘的一幕並沒有在現實當中上演。
原因無他,隻因齊譽力倡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願景於現實中得到了實現。
是的!
在除了朝廷的賑災外,各省的援賑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國家級的大麵上來看,這次抗災,絕對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舉國之力。
隻不過,在這份壯舉的背後,卻是滿含著諸多陰謀的成份。
事實上,大部分的省府援賑,基本上都是被皇帝硬逼著出得血,且還是拿得出手的大放血。隻有像雲南、廣西這類偏隅之地,才量力而行地意思了一下。
不管怎樣,皇帝最終促成了此事,化解了這場饑荒危機。
肱股老臣們在私下裏議論,陛下的此舉雖然上不得台麵,但也不失為英明之舉。
若單靠朝廷賑災的話,這次肯定涼菜。
這可不是誇大其詞,而是以事實為依據得出的結論。
據戶部統計,這次賑災物資的總和,已經達到了無法想象的巨額級別。
單靠朝廷,確實是搞不定的。
對此壯舉,官場上無不驚歎。
然而,托起這份壯舉的卻有一個特別人,他的名字叫做齊譽。
特別?
此話怎講?
戶部尚書驚奇地發現,瓊州援出的物資價值竟然占了賑災總額度的百分之七十,這個數,絕對是妥妥的一枝獨秀。
或者說鶴立雞群。
太過高光了!
常言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放在這事上再貼切不過了。
在眾巡撫的眼裏,齊譽就是一個喜歡出風頭的二傻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還有就是,他罔顧事實、攻訐同僚,居然還惡人先告狀,把彈劾的折子呈到了陛下案前。你說,像他這種人可惡不可惡?
然而最最令人感到無語的是,聖上居然還對他的胡說八道不予深究,甚至自始至終都沒有苛責一句,你是這氣人不氣人。
皇帝:朕的態度乃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居廟堂之高,觀山下虎鬥,難道這不是一場很有樂趣的事嗎?
直白來說,你們若是團結起來,同穿了一條褲子,朕還能安穩睡覺嗎?
你們越是撕咬的厲害,朕的心就會越安。
帝王之術,大都如此!
事實上看,皇帝的計謀基本上算是得逞了。
所有封疆大吏都與齊譽劃清了界限,堅決不願與之為伍。
如此一來,就再也沒有結黨營私的可能了。
換位思考。
眾巡撫見皇帝於齊譽不予苛責,盡皆憤憤不平起來,自然而然地,也就搞起了一些報複性的小動作。
比如說,散播謠言,刻意抹黑。
雲,齊譽他縱下行凶,殺人放火,視我大奉律法如無物,此等罪孽,萬死不足以蔽其辜。
霎時間,齊大郎就變成了奸官酷吏的代名詞。
不過,對於這個說法,老百姓們卻是不予認同。
人家齊大人義薄雲天,不計得失,毅然伸大義於天下,他這等人,怎麽可能是奸官酷吏呢?
純屬扯淡!
純屬汙蔑!
可見,老百姓的心裏也是有杆秤的,孰是孰非,他們看得非常清楚,也看得非常明白。
而且,他們的評判標準就是這麽簡單直白,不加任何修飾。
見民間擁護,官方就有點不太樂意了。好人都讓他當了,那怎麽行?
於是,便加大了對齊譽的
抹黑力度。
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他們罵得越狠,老百姓的爭辯就越是激烈。
以至於後來,民間和官方竟然形成了態度完全相反的對立麵。
殊不知,在這個過程當中,卻是無形地把齊譽的聲望推向了高峰。
若是以詩作評的話,就是高適的那句名言:天下誰人不識君!
很快,這些熙熙攘攘的聲音,便傳到了齊譽的耳朵裏。
“嗬嗬,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那就說明我這官沒有白當,此生足矣!”
“齊大人卻不知,有得必有失!”
“哦?有何失?”
庾海分析道:“你的此舉,已經算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封疆大吏,假設有一天,您能再升一步,入駐到中樞甚至是內閣之中,而到了那時,這些大員都會設法排擠於你,絕無可能表示擁護!”
你想得還真夠遠。
齊譽不以為意道:“有老百姓們擁護,還在意那些做甚?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能得到民的認可,還有什麽奢求的呢?”
民為貴?
啊……差點忘了,這不正是齊大人的座右銘嗎?
庾海在想通了此節後,便不再說什麽了。
探討完了賑災,齊譽立即喚來了手下斥候。
於當下,正有兩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弄個明白。
第一件事是,朝廷對於瓊州的看法究竟有無改變。
瓊州秀了這麽一波肌肉,極有可能會引來各種攻訐,繼而產生不利影響。像這種事情,必須要弄個清清楚楚,要不然心裏沒底。
京城裏的風雲本就詭譎,若是不小心謹慎的話,弄不好就會陰溝裏翻船。
第二件事是,殷桃母子在京到底如何。
從皇帝對於自己的彈劾呈坐山觀虎鬥的態度上來看,他還是顧忌了各方情麵的。
換句話說,他壓根就沒打算撕破臉皮,既然如此,自家妻小應該不會差到哪裏去。
才剛剛吩咐完畢,就見有衙役來報,說:“齊大人,不好了,有外人來砸場子了!”
咳!吐!
你這廝,說話咋恁粗俗呢?
什麽砸場,咱又不是開武館的!
措詞不當!
齊譽直接瞪了他一眼,道:“你莫急,且慢慢稟來!”
蝗災的規律也是如此。
才剛剛入秋,期盼已久的節點便到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點的出現,就標誌著災難距離結束已經不太遠了。
老百姓們雖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但聽到讀書人的通俗解釋後,也全都變得歡呼雀躍了起來。
那種感覺,就像盼來了黎明曙光一樣,殷切而又興奮。
而朝廷的關注點,則在另一個維度上,他們所在意的隻有一個,那就是這場災難的損失情況。
從目前的統計來看,這次蝗災不僅全蓋了整個湖廣地區,還蔓延到了河南、山東、江西、浙江等地的大部份區域。
要知道,以上這些地域全都是傳統的產量大省,肩負著大奉朝半壁江山的糧食供給,如今絕收一季,絕對是一種致命打擊。
簡而言之概括,就是損失慘重!
常理上來說,在蝗災過後,接踵而來便是餓殍遍野的大饑荒。
然而,這悲慘的一幕並沒有在現實當中上演。
原因無他,隻因齊譽力倡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願景於現實中得到了實現。
是的!
在除了朝廷的賑災外,各省的援賑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國家級的大麵上來看,這次抗災,絕對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舉國之力。
隻不過,在這份壯舉的背後,卻是滿含著諸多陰謀的成份。
事實上,大部分的省府援賑,基本上都是被皇帝硬逼著出得血,且還是拿得出手的大放血。隻有像雲南、廣西這類偏隅之地,才量力而行地意思了一下。
不管怎樣,皇帝最終促成了此事,化解了這場饑荒危機。
肱股老臣們在私下裏議論,陛下的此舉雖然上不得台麵,但也不失為英明之舉。
若單靠朝廷賑災的話,這次肯定涼菜。
這可不是誇大其詞,而是以事實為依據得出的結論。
據戶部統計,這次賑災物資的總和,已經達到了無法想象的巨額級別。
單靠朝廷,確實是搞不定的。
對此壯舉,官場上無不驚歎。
然而,托起這份壯舉的卻有一個特別人,他的名字叫做齊譽。
特別?
此話怎講?
戶部尚書驚奇地發現,瓊州援出的物資價值竟然占了賑災總額度的百分之七十,這個數,絕對是妥妥的一枝獨秀。
或者說鶴立雞群。
太過高光了!
常言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放在這事上再貼切不過了。
在眾巡撫的眼裏,齊譽就是一個喜歡出風頭的二傻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還有就是,他罔顧事實、攻訐同僚,居然還惡人先告狀,把彈劾的折子呈到了陛下案前。你說,像他這種人可惡不可惡?
然而最最令人感到無語的是,聖上居然還對他的胡說八道不予深究,甚至自始至終都沒有苛責一句,你是這氣人不氣人。
皇帝:朕的態度乃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居廟堂之高,觀山下虎鬥,難道這不是一場很有樂趣的事嗎?
直白來說,你們若是團結起來,同穿了一條褲子,朕還能安穩睡覺嗎?
你們越是撕咬的厲害,朕的心就會越安。
帝王之術,大都如此!
事實上看,皇帝的計謀基本上算是得逞了。
所有封疆大吏都與齊譽劃清了界限,堅決不願與之為伍。
如此一來,就再也沒有結黨營私的可能了。
換位思考。
眾巡撫見皇帝於齊譽不予苛責,盡皆憤憤不平起來,自然而然地,也就搞起了一些報複性的小動作。
比如說,散播謠言,刻意抹黑。
雲,齊譽他縱下行凶,殺人放火,視我大奉律法如無物,此等罪孽,萬死不足以蔽其辜。
霎時間,齊大郎就變成了奸官酷吏的代名詞。
不過,對於這個說法,老百姓們卻是不予認同。
人家齊大人義薄雲天,不計得失,毅然伸大義於天下,他這等人,怎麽可能是奸官酷吏呢?
純屬扯淡!
純屬汙蔑!
可見,老百姓的心裏也是有杆秤的,孰是孰非,他們看得非常清楚,也看得非常明白。
而且,他們的評判標準就是這麽簡單直白,不加任何修飾。
見民間擁護,官方就有點不太樂意了。好人都讓他當了,那怎麽行?
於是,便加大了對齊譽的
抹黑力度。
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他們罵得越狠,老百姓的爭辯就越是激烈。
以至於後來,民間和官方竟然形成了態度完全相反的對立麵。
殊不知,在這個過程當中,卻是無形地把齊譽的聲望推向了高峰。
若是以詩作評的話,就是高適的那句名言:天下誰人不識君!
很快,這些熙熙攘攘的聲音,便傳到了齊譽的耳朵裏。
“嗬嗬,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那就說明我這官沒有白當,此生足矣!”
“齊大人卻不知,有得必有失!”
“哦?有何失?”
庾海分析道:“你的此舉,已經算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封疆大吏,假設有一天,您能再升一步,入駐到中樞甚至是內閣之中,而到了那時,這些大員都會設法排擠於你,絕無可能表示擁護!”
你想得還真夠遠。
齊譽不以為意道:“有老百姓們擁護,還在意那些做甚?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能得到民的認可,還有什麽奢求的呢?”
民為貴?
啊……差點忘了,這不正是齊大人的座右銘嗎?
庾海在想通了此節後,便不再說什麽了。
探討完了賑災,齊譽立即喚來了手下斥候。
於當下,正有兩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弄個明白。
第一件事是,朝廷對於瓊州的看法究竟有無改變。
瓊州秀了這麽一波肌肉,極有可能會引來各種攻訐,繼而產生不利影響。像這種事情,必須要弄個清清楚楚,要不然心裏沒底。
京城裏的風雲本就詭譎,若是不小心謹慎的話,弄不好就會陰溝裏翻船。
第二件事是,殷桃母子在京到底如何。
從皇帝對於自己的彈劾呈坐山觀虎鬥的態度上來看,他還是顧忌了各方情麵的。
換句話說,他壓根就沒打算撕破臉皮,既然如此,自家妻小應該不會差到哪裏去。
才剛剛吩咐完畢,就見有衙役來報,說:“齊大人,不好了,有外人來砸場子了!”
咳!吐!
你這廝,說話咋恁粗俗呢?
什麽砸場,咱又不是開武館的!
措詞不當!
齊譽直接瞪了他一眼,道:“你莫急,且慢慢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