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晚宴可謂是豐盛饕餮,滿目琳琅。
周氏和柳荃把家裏珍藏的好食材全都給搬了出來,然後精心烹製,以為小彤的歸來做出慶祝。
若論這桌宴席的實際價值,一點都不落於光祿寺的頭牌國宴,絕對能稱得上是奢侈的每一口。
這對於素來倡導勤儉節約的齊家來說,已經算是破天荒了。
晚飯過後,齊譽立即趕回了省府衙門處理公務,而小彤,則是留在家中陪著母親和奶奶述說衷腸。
天都這麽晚了,齊大人還要不遺餘力地去辦公?
那當然!
眼下來說,還有兩件大事沒有完成,不搞定,哪能安然入睡?
所謂兩件大事,乃是指白日裏商定好的上書至皇帝的‘博弈’奏章,以及寫給段子成有關於土豆之戰的秘密文件。
尤其是後者,乃是天字第一號的軍機大事,能不耽誤就不耽誤。
他有他的事情忙,婦人們也有自己的家常嘮。
周氏所聊的話題,依舊還是家長們老生常談且百說不厭的催婚大事。
“妮子呀,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是時候尋個主了。你知不知道,奶奶我已經給你準備了一份像樣的嫁妝,保證出閣時風風光光。”
齊小彤聞言臉色微紅,略帶著羞赧地說道:“爹爹曾說,女子過了二十歲成家才好,若是提前太早,會對身體造成不益的。”
這……什麽理論?
對於齊譽提倡的晚婚晚育一說,婆媳倆皆不認可。
尤其是柳荃,更是直接否定道:“我覺得,你父這話純粹是在胡諂瞎扯,古往今來,哪一家不是在力倡早生貴子?你有聽說過晚生為佳的嗎?”
周氏也跟著附和道:“是呀,隻有早生,才能人丁興旺,而晚生隻能拖慢香火。如果你能爭爭氣有所出的話,那咱家就成了四世同堂的大福人家了。這樣的天倫之樂,自然是來的越早越好了。”
見奶奶和母親一直揪著這個話題不放,小彤隻得被迫做出表態:“我倒是想找,可是,目前還沒瞅到合適的人。”
柳荃聞言一喜,順著問道:“我說閨女呀,你想找個什麽樣的男子呢?”
小彤笑笑說:“我聽說,殷桃小姨娘在遇到爹爹前,曾為自己的擇婿定下了兩大標準,我想效仿於她,以為人生向導。”
柳荃略思,而後搖頭道:“你小姨娘的心氣不是一般的高,她的擇婿標準,並不一定就適合你用。”嘴上雖然是予以否定,但她還是
忍不住好奇地問道:“那你先說說看,你小姨娘的那兩大標準,具體又是什麽?”
小彤笑道:“其實也不複雜,就簡簡單單的兩句話而已。”
“哪兩句?”
“一是,文可定國;二是,武能安邦。而我爹爹,剛好就吻合這兩個點,所以,小姨娘才會倒貼到咱們家來。”
柳荃聞言悵然一歎,道:“這兩個點啊,沒有一個是簡單的,這天下間的男子,能有幾人達得到的?你若以此為鑒,姻緣堪憂……”
齊小彤卻是嫣然一笑,道:“娘的意思是說,兩條要求有點過高了?”
“當然!”
“既如此,那我就下降一個級別,於這兩條之中隻取其一,隻要那人能做到武能安邦這一項,我便作出接納的考慮。”
嗯??
姻緣的事,也可以這樣去打折扣?
柳荃看著若有所思的女兒,心裏頭不禁泛起了困惑。
莫非,這小妮子已經動了知慕少艾的心?
看她這模樣,似乎還真有點像。
心細的柳荃,默默將這事記在心裏。她打算,日後必須詳加打聽,看看能不能察出什麽端倪來。
……
時光猶如指間沙,悄然流逝,不受任何因素所掌控。
這段時間,各方的關注點,仍是聚焦在賑災方麵的事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依舊還是瓊州的出手情況。
先說一下災情。
在節點出現以後,蝗災很快就進入了逐漸衰落的階段。它來勢洶洶,去也匆匆,也就幾天時間,就成為了今年諸多大事中的一個過去史。
也就是說,這場天災基本上算是控製住了,剩下的,就是接下來的善後問題了。
談到善後,就不得不提瓊州排出的大手筆了。
這也是各方封疆大吏,甚至是廟堂之君最為關注的事情。
不管是誰,這次的觀後感都十分深刻,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詞:震撼!
瓊州的糧食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甚至,比朝廷的戶部還顯殷實。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援賑糧食基本上都是以海外雜糧為主,傳統穀物幾乎不見。
如,玉米、地瓜幹、土豆粉條等等。
這些個東西,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見,在此前,隻是有所耳聞卻不曾目睹,更不要說是現實中的烹飪品嚐了。
那麽,這些糧食究竟好不好吃?
對此,老
百姓們大多都是笑而不答。
他們覺得,好吃不好吃權且不論,他們所想討論的是,為什麽這些高產作物隻在瓊州一帶種植,其他地方卻是沒有呢?
如果說,這些可以得到普及的話,那還用得著朝廷的賑災嗎?
眼下事實俱在,不由得不讓人引發深思。
而在這個時候,身處永川守孝丁憂的殷俊,對此問題公開作出了回應。
他說,在很久之前,齊大人曾竭力地上諫此事,希望這些新糧可以在整個華夏大地得到普及推廣,繼而解決糧食不足的曆史性難題。
這本是一件好事,卻不料,竟被戶部尚書拒之門外。
老尚書認為,這些雜糧來曆不明,也沒有華夏的本土人試吃過,萬一要是有毒或者說是暗藏著未知的副作用,那豈不是坑害了我億萬國民?
從表麵上來看,戶部尚書的理論確實嚴謹,在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據之前,確實該保持一些該有的謹慎。
然而殷俊卻覺得,老尚書隻懂得紙上談兵,卻是忽略了現實情況。
這些新糧早已在瓊州推廣種植,卻從沒聽說過有什麽不良發生。並且,人家齊大人還帶頭做出品嚐,這難道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人家封疆大吏都帶頭吃了,你一個平頭百姓還怕個錘子?真若是有毒,他還能活在現在?
總之,由於戶部尚書的這次拒絕,直接讓內地的民眾與海外的新糧失之交臂。
於事後,齊譽不禁痛心疾呼:這又不是轉基因產品,有必要這麽謹慎嗎?
那,陛下又是什麽態度呢?
對於當今聖上,殷俊沒有多作妄論,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表述了一句:最終,陛下采納了戶部老尚書的建議。
這席言論,很快就被流傳了起來,且越傳越廣。
民間的主流評判為,戶部尚書是個鼠目寸光、誤國誤民的迂腐之人,他但凡有半點的廉恥之心,也應順應民意退位讓賢,讓有德者居之。
你不作為也就算了,何必非要亂作為呢?
眼下有海量的事實為鑒,隨便拿出其中一條,便可駁得這老家夥啞口無言。
此事對於對皇帝,多多少少也產生了些負麵影響。
比如說,他偏信奸佞,重用庸才,有失明君之風範。
這話傳著傳著,就飄到了聖天子的耳朵裏。
皇帝聽後眉頭一皺,滿含委屈地歎道:“朕又窺卻不了天機,哪能未卜先知?這件事情,能怨得著朕嗎?”
周氏和柳荃把家裏珍藏的好食材全都給搬了出來,然後精心烹製,以為小彤的歸來做出慶祝。
若論這桌宴席的實際價值,一點都不落於光祿寺的頭牌國宴,絕對能稱得上是奢侈的每一口。
這對於素來倡導勤儉節約的齊家來說,已經算是破天荒了。
晚飯過後,齊譽立即趕回了省府衙門處理公務,而小彤,則是留在家中陪著母親和奶奶述說衷腸。
天都這麽晚了,齊大人還要不遺餘力地去辦公?
那當然!
眼下來說,還有兩件大事沒有完成,不搞定,哪能安然入睡?
所謂兩件大事,乃是指白日裏商定好的上書至皇帝的‘博弈’奏章,以及寫給段子成有關於土豆之戰的秘密文件。
尤其是後者,乃是天字第一號的軍機大事,能不耽誤就不耽誤。
他有他的事情忙,婦人們也有自己的家常嘮。
周氏所聊的話題,依舊還是家長們老生常談且百說不厭的催婚大事。
“妮子呀,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是時候尋個主了。你知不知道,奶奶我已經給你準備了一份像樣的嫁妝,保證出閣時風風光光。”
齊小彤聞言臉色微紅,略帶著羞赧地說道:“爹爹曾說,女子過了二十歲成家才好,若是提前太早,會對身體造成不益的。”
這……什麽理論?
對於齊譽提倡的晚婚晚育一說,婆媳倆皆不認可。
尤其是柳荃,更是直接否定道:“我覺得,你父這話純粹是在胡諂瞎扯,古往今來,哪一家不是在力倡早生貴子?你有聽說過晚生為佳的嗎?”
周氏也跟著附和道:“是呀,隻有早生,才能人丁興旺,而晚生隻能拖慢香火。如果你能爭爭氣有所出的話,那咱家就成了四世同堂的大福人家了。這樣的天倫之樂,自然是來的越早越好了。”
見奶奶和母親一直揪著這個話題不放,小彤隻得被迫做出表態:“我倒是想找,可是,目前還沒瞅到合適的人。”
柳荃聞言一喜,順著問道:“我說閨女呀,你想找個什麽樣的男子呢?”
小彤笑笑說:“我聽說,殷桃小姨娘在遇到爹爹前,曾為自己的擇婿定下了兩大標準,我想效仿於她,以為人生向導。”
柳荃略思,而後搖頭道:“你小姨娘的心氣不是一般的高,她的擇婿標準,並不一定就適合你用。”嘴上雖然是予以否定,但她還是
忍不住好奇地問道:“那你先說說看,你小姨娘的那兩大標準,具體又是什麽?”
小彤笑道:“其實也不複雜,就簡簡單單的兩句話而已。”
“哪兩句?”
“一是,文可定國;二是,武能安邦。而我爹爹,剛好就吻合這兩個點,所以,小姨娘才會倒貼到咱們家來。”
柳荃聞言悵然一歎,道:“這兩個點啊,沒有一個是簡單的,這天下間的男子,能有幾人達得到的?你若以此為鑒,姻緣堪憂……”
齊小彤卻是嫣然一笑,道:“娘的意思是說,兩條要求有點過高了?”
“當然!”
“既如此,那我就下降一個級別,於這兩條之中隻取其一,隻要那人能做到武能安邦這一項,我便作出接納的考慮。”
嗯??
姻緣的事,也可以這樣去打折扣?
柳荃看著若有所思的女兒,心裏頭不禁泛起了困惑。
莫非,這小妮子已經動了知慕少艾的心?
看她這模樣,似乎還真有點像。
心細的柳荃,默默將這事記在心裏。她打算,日後必須詳加打聽,看看能不能察出什麽端倪來。
……
時光猶如指間沙,悄然流逝,不受任何因素所掌控。
這段時間,各方的關注點,仍是聚焦在賑災方麵的事宜。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依舊還是瓊州的出手情況。
先說一下災情。
在節點出現以後,蝗災很快就進入了逐漸衰落的階段。它來勢洶洶,去也匆匆,也就幾天時間,就成為了今年諸多大事中的一個過去史。
也就是說,這場天災基本上算是控製住了,剩下的,就是接下來的善後問題了。
談到善後,就不得不提瓊州排出的大手筆了。
這也是各方封疆大吏,甚至是廟堂之君最為關注的事情。
不管是誰,這次的觀後感都十分深刻,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詞:震撼!
瓊州的糧食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高度,甚至,比朝廷的戶部還顯殷實。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援賑糧食基本上都是以海外雜糧為主,傳統穀物幾乎不見。
如,玉米、地瓜幹、土豆粉條等等。
這些個東西,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見,在此前,隻是有所耳聞卻不曾目睹,更不要說是現實中的烹飪品嚐了。
那麽,這些糧食究竟好不好吃?
對此,老
百姓們大多都是笑而不答。
他們覺得,好吃不好吃權且不論,他們所想討論的是,為什麽這些高產作物隻在瓊州一帶種植,其他地方卻是沒有呢?
如果說,這些可以得到普及的話,那還用得著朝廷的賑災嗎?
眼下事實俱在,不由得不讓人引發深思。
而在這個時候,身處永川守孝丁憂的殷俊,對此問題公開作出了回應。
他說,在很久之前,齊大人曾竭力地上諫此事,希望這些新糧可以在整個華夏大地得到普及推廣,繼而解決糧食不足的曆史性難題。
這本是一件好事,卻不料,竟被戶部尚書拒之門外。
老尚書認為,這些雜糧來曆不明,也沒有華夏的本土人試吃過,萬一要是有毒或者說是暗藏著未知的副作用,那豈不是坑害了我億萬國民?
從表麵上來看,戶部尚書的理論確實嚴謹,在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據之前,確實該保持一些該有的謹慎。
然而殷俊卻覺得,老尚書隻懂得紙上談兵,卻是忽略了現實情況。
這些新糧早已在瓊州推廣種植,卻從沒聽說過有什麽不良發生。並且,人家齊大人還帶頭做出品嚐,這難道還不夠說明問題嗎?
人家封疆大吏都帶頭吃了,你一個平頭百姓還怕個錘子?真若是有毒,他還能活在現在?
總之,由於戶部尚書的這次拒絕,直接讓內地的民眾與海外的新糧失之交臂。
於事後,齊譽不禁痛心疾呼:這又不是轉基因產品,有必要這麽謹慎嗎?
那,陛下又是什麽態度呢?
對於當今聖上,殷俊沒有多作妄論,他隻是輕描淡寫地表述了一句:最終,陛下采納了戶部老尚書的建議。
這席言論,很快就被流傳了起來,且越傳越廣。
民間的主流評判為,戶部尚書是個鼠目寸光、誤國誤民的迂腐之人,他但凡有半點的廉恥之心,也應順應民意退位讓賢,讓有德者居之。
你不作為也就算了,何必非要亂作為呢?
眼下有海量的事實為鑒,隨便拿出其中一條,便可駁得這老家夥啞口無言。
此事對於對皇帝,多多少少也產生了些負麵影響。
比如說,他偏信奸佞,重用庸才,有失明君之風範。
這話傳著傳著,就飄到了聖天子的耳朵裏。
皇帝聽後眉頭一皺,滿含委屈地歎道:“朕又窺卻不了天機,哪能未卜先知?這件事情,能怨得著朕嗎?”